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风廓线雷达已在我国得到大范围的业务布网应用,现有业务产品主要为风场信息。为了充分发挥风廓线雷达的作用,获取更多的天气过程信息,该文提出仅使用风廓线雷达返回信号功率谱进行数据定标(DCNP)的方法。使用雷达系统噪声功率对返回信号功率谱单位幅度进行标校计算,基于标校后的雷达探测功率谱分布数据计算回波强度功率谱密度分布、回波强度、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利用2017年北京风廓线雷达、2016年南京风廓线雷达和2018年梅州风廓线雷达观测数据,对我国业务运行的3种主要型号风廓线雷达进行算法评估试验。定标方法的计算结果稳定,风廓线雷达不同探测模式之间的一致性较好。使用每个测站定标结果与相邻天气雷达数据进行比较,风廓线雷达回波强度定标结果与天气雷达也有较好的一致性。DCNP方法与基于信噪比(SNR)的强度计算方法进行比较,与SNR方法相比,DCNP方法定标结果更加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2.
董保群  范锡安 《气象》1987,13(7):23-26
本文根据北京附近某一近山地区冬季和夏季的声雷达探测结果,对比了大气边界层声雷达回波图象在季节上的相似性和差异,分析了冬夏逆温层和对流混合层的生消演变特征,并对声雷达回波图象的几种类型与边界层风廓线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单独利用云雷达反演液态含水量(LWC)廓线,由于降水粒子与冰相粒子的影响,反演结果误差较大。单独利用微波辐射计反演LWC廓线,由于无法得到云的垂直结构,结果也不理想。在云雷达联合微波辐射计反演暖云LWC廓线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回波强度区分云滴粒子与降水粒子,根据温度区分云滴粒子与冰相粒子,建立粒子分布模型,提出了利用云雷达回波强度数据与微波辐射计液态水路径数据(LWP)联合反演混合性降水层云LWC廓线的算法,基于2014年6月6日与7日两次混合性层云降水个例,联合反演LWC廓线,分析了该联合反演算法的稳定性和合理性,结论如下:(1)与直接用单一Z-LWC经验关系的方法相比,根据联合反演算法,剔除回波强度中的冰相粒子信息,区分云滴粒子和降水粒子,并采用不同Z-LWC经验关系的方法更加合理。(2)影响联合反演算法的7个参数(非降水粒子Z-LWC经验关系的系数a_1与b_1等)中,降水粒子Z-LWC经验关系系数a_2与b_2的改变对联合反演算法结果影响稍大,偏差在20%~30%左右,而其他参数的改变对结果的影响很小,偏差小于5%,联合反演算法的稳定性较好。(3)联合反演得到的LWC廓线与微波辐射计输出的LWC廓线相比,廓线分布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陈恒明 《广西气象》2007,28(2):23-26
通过分析050322强飑线过程的天气背景,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变化特征,进一步验证了珠江三角洲锋前暖区强对流带状回波的一种模式[1]。初步得出:飑线回波带初生阶段,母体回波中的40-55dBz强度廓线层水平尺度扩大明显,而且移向母体回波前边缘速度非常快。发展和成熟期强度廓线梯度大,弧形结构明显,40-55dBz强度廓线层顶部高,结构成柱状而且前进边缘比较整齐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用质心跟踪法预报强对流天气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卫龙  方炳兴 《气象》1995,21(6):13-18
利用1987-1991年6-8月间影响北京地区的13次西北路径强对流天气过程数字化雷达回波资料,用质心跟踪法,分别对不同强度等级廓线的飑线回波带整体,和选择其中对预报地区有影响的快(条)状回波,作移动客观外推预报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质心跟踪法对强对流雷达回波具有较好的客观外推预报能力。其中,有选择的块(条)状回波的移动外推预测效果比飑线回波带整体要好,而两者又均以不衰减的回波区外推预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利用旬邑X波段双偏振雷达数据,采用Zh-KDP综合法、Zh-KDP综合分类法、ZPHI降水廓线法和初始相位法进行衰减订正对比分析,并将订正后数据与西安C波段天气雷达数据进行对比检验。结果表明,4种订正方法均能对反射率因子进行有效订正,订正后强回波中心与KDP强中心基本吻合,可基本还原降水分布特征;采用ZPHI降水廓线法订正后出现条纹状误差回波,订正效果较差;不同订正方法均可使X波段雷达反射率因子与C波段雷达反射率因子间的相关性提高;采用Zh-KDP综合法、Zh-KDP综合分类法和初始相位法订正后,强回波中心位置与C波段雷达较接近,订正后的反射率因子平均值与C波段雷达反射率因子值接近,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减小;Zh-KDP综合分类法和初始相位法订正效果相对不稳定,Zh-KDP综合法订正效果较好且稳定。  相似文献   

7.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作站点雨量及面雨量临近预报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通过对近两年收集的降水过程的雷达回波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本地区主要降水过程类型及其回波演变特征;利用反射率因子的基数据和风廓线产品数据等资料,运用交叉相关法计算区域速度、读取风廓线得到环境风速度,自动判别降水回波类型、识别回波整体及单体移动速度;应用本地实时的dBz-I关系及线性外推法计算未来1~2 h站点降水量及面雨量,实现降水临近预报自动化;应用自动站雨量资料及雷达联合自动站资料所作的雨强实时分析场对1 h站点雨量预报及区域雨量预报进行初步检验,1~24.9 mm和≥25 mm以上站点预报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58%、33%;区域雨量预报的雨区范围及中心分布与实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 h降水预报在回波较稳定时,仍有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3年8月北京C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体扫数据、探空资料和地面雨量站资料,获得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vertical profile of reflectivity,VPR)识别零度层亮带,比较平均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mean VPR,MVPR)、显著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apparent VPR,AVPR)和显著相关系数垂直廓线(apparent vertical profile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AVPCC)3种零度层亮带订正方法的效果,并利用地面雨量站资料进行定量降水估计(quantity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QPE)验证订正效果。结果表明:采用MVPR和0℃层高度能有效识别零度层亮带,零度层亮带厚度为0.8~1.5 km;经3种方法订正后,零度层亮带影响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MVPR法订正效果最差,基本未能减弱零度层亮带的影响,AVPR法和AVPCC法的订正效果较好,明显减弱了零度层亮带影响区的回波强度,订正后回波更均匀。利用地面雨量站数据进行QPE验证表明:经零度层亮带订正后雷达估测的降水与地面雨量站实测降水更接近,也表明AVPR法和AVPCC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050322强飑线过程的天气背景,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变化特征,进一步验证了珠江三角洲锋前暖区强对流带状回波的一种模式[1]。初步得出:飑线回波带初生阶段,母体回波中的40~55dBz强度廓线层水平尺度扩大明显,而且移向母体回波前边缘速度非常快。发展和成熟期强度廓线梯度大,弧形结构明显,40~55dBz强度廓线层顶部高,结构成柱状而且前进边缘比较整齐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使用北京市气象局2台TP/WVP-3000微波辐射计探测2008年9月14日1次西北-东南移向的雷暴冰雹天气的温度廓线数据,以降水回波只覆盖西北方的车道沟站且产生降水时的温度数据作为降水云内温度垂直廓线,以东南方的观象台站的温度数据作为云外环境温度垂直廓线,比较分析了降水云内和环境温度在不同垂直高度层上的差异和降水云移...  相似文献   

11.
基于VB的电视天气预报等值线绘制分析软件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基于VB开发的运行于windows环境下电视天气预报等值线绘制、分析软件的设计.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案,界面简洁、使用方便.详细描述了矩形网格等值线绘制、等值线控制点调节(控制点选择、移动、增加,删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利用M1CAPS第4类格点数据.生成等值线动画脚本文件,借助weather 3D平台表达天气演变过程.实践证明该软件运行稳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移植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2015年1月9日贵州中西部出现的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结合探空观测资料,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本产品分析了此次雨雪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强度、回波高度、垂直结构和径向速度等基本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雨雪天气过程雷达回波的基本特征为,无明显强回波中心,回波结构呈丝缕状,边缘模糊,降水粒子回波高度较低。从径向速度图分析来看,近地层为均匀的东北风,“牛眼”型结构,低空急流;中高层为北部为冷平流,南部为暖平流,与过程降水分布情况基本一致。深厚的冷湿结构、静止锋区的逆温层结构以及高空的西南风急流给这次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的形成和维持造成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地物回波直接影响雷达定量探测降水物质以及雷达资料同化的应用,基于回波纹理变化以及径向速度参数开展新疆C波段多普勒雷达地物回波识别方法应用研究。通过雷达探测范围内第一层至第三层仰角地形遮挡与FY-2H总云量信息,对不同天气条件下新疆伊宁、喀什两部雷达低层仰角的地物回波识别方法效果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晴空天气条件下,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识别雷达站附近的地物回波,同时对因地形遮挡引起的地物回波也能进行有效识别;在降水天气条件下,能够有效识别地物回波且未对降水回波造成误判;高分辨率的地形数据以及卫星产品对雷达地物回波的识别有一定指导意义,可作为判定因子进一步改进雷达质控方法。  相似文献   

14.
A single-station or monostatic lightning detection and ranging system (M-LDARS),that is based on Wait's wave propagation theory and arrival-time differences between sky- and ground-wave atmospherics,has been developed by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Lightning location by the system was compared with a three-station lightning location (TLL) system during July and August 1991 in Beijing,under the support of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CAM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M-LDARS system can be used to observe direction,distance,intensity and polarity of cloud-to-ground strokes with good confidence for ranges less than about 250 km.90 percent of M-LDARS location points were within radar echoes,i.e.about 90% of the points were inside of the 0 dB isoline or outside,but within 10 km of the 0 dB isopleth.Average direction deviation and relative average deviation of distance between the single- and three-station measurements are respectively 12.8° and 14.1%.  相似文献   

15.
北方降水性层状云人工增雨潜力区的逐步判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1~1999年9年间飞机人工增雨外场试验期间长春市气象局07:00或19:00(北京时,下同) 的701测风雷达和吉林省气象台713数字化雷达观测资料,依据穿云实际宏观观测资料将增雨潜力区分为:Ⅰ级(较大)和Ⅱ级(较小)。然后应用逐步判别方法求得500 hPa风速的南风分量、回波顶高度、负温层回波厚度/正温层回波厚度、0℃层高度/回波顶高共4个气象因子参加的两组判别函数S1、S2。再用Microsoft VB6.0可视化编程语言,以作业前最近时次探空报中500 hPa风向风速和雷达回波参数为基础将全省划分成9个催化作业区域,根据云系主体回波所在区域,对预催化或正在催化的层状云系进行自动解报、逐步判别方程计算和增雨潜力的自动显示。  相似文献   

16.
利用淮河下游盐城市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雷达扫描范围内建湖县降水量资料,对2008年6月的6次小时内三等级降水过程进行环流背景和局地雷达信息特征分析,其中对不同等级降水又给出夜雨及午后雨降水日变化分类。在环流背景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对应各级各类降水的多普勒天气雷达降水回波的滤波强度分布特征,以及相应时空的雷达径向风场沿体扫倾斜面的分布结构,归纳出小时内降水量级的动力信息特征。在两类主导性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局地雷达要素空间分布特征为:同等量级降水,夜间的平均回波强度明显弱于白天;上游补充回波范围指示降水连续性质;上游长而强的回波带支持下一小时短时强降水;沿经建湖的局地雷达倾斜体扫半径剖面, 径向风的风向风速辐合中心的高度越低,辐合层次越宽厚,对应的降水级别越大;在同等降雨量级中,沿倾斜的体扫半径的局地风速强切变,通过上下动量传递和水汽混合,维持着更强的降水。  相似文献   

17.
十堰一次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舒防国  吴涛  蓝天飞  徐远波  文强 《气象》2005,31(12):45-50
利用十堰714C天气雷达回波资料,结合其它天气资料,分析了2004年7月6日发生在十堰境内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是在有利的大尺度天气形势下产生的,局地环境CAPE指数大,水平风的垂直切变较强。强降雹由多单体强风暴造成,回波强度强,高度较高,顶部有旁瓣假回波,低层存在弱回波区(WER)。雹云移动明显右偏于高空风,属右移风暴,以右后侧和右前侧传播方式发展。强降雹由后一种传播方式造成,初始回波从半空生成,云顶高度较高,强中心位于云体中上层。  相似文献   

18.
利用雷达回波三维拼图资料识别雷暴大风统计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雷达回波三维组网拼图数据、加密自动站和地面灾害大风资料,对2008—2012年京津冀地区20次区域性雷暴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统计。检验了基于模糊逻辑建立的利用回波强度识别大风的算法,分析了大风出现的位置。该大风识别算法确定了雷暴大风的6个雷达识别指标及其对应的权重系数和不同季节的隶属函数。检验分析块状回波、带状回波和片状回波3类大风过程的识别效果,结果表明:块状回波类大风是由孤立的强单体风暴引发的,风暴单体具有回波强、回波顶高、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大和移动快等特点,雷暴大风多出现在风暴单体附近且二者移动路径一致;带状回波的长度远大于宽度,主要包含飑线和弓状回波,大风影响范围广且多位于带状回波的前沿一带;片状回波多指大面积层云回波中镶嵌着强回波单体块的混合回波,对应出现的雷暴大风多位于风暴单体的周边区域。3类回波识别到的可能出现大风区域与实测大风范围基本吻合,块状、带状和片状3种类型的雷暴大风命中率分别为96.2%、68.6%和45.3%,漏报率分别为3.8%、31.4%和54.7%。由于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偏低和回波强度弱,片状雷暴大风识别漏报相对较多;空报原因除了与测站分布稀疏有很大关系外,也与识别算法本身有关。识别检验证明雷暴大风综合识别方法是合理可靠、切实可行的,可以为雷暴大风的短时临近预警业务和系统开发提供技术支撑,这一工作也为进一步预警大风出现的位置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利用贵州省三维闪电定位资料、C波段Doppler天气雷达资料及探空资料对2017年贵州一次强天气过程中闪电特征及雷达回波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回波顶高与闪电频数的相关性优于回波强度与闪电频次的相关性;不同温度层上,大于等于30dBz的回波面积与总闪频次和负地闪频次相关性都比较好,其中零度层高度上大于等于30dBz的回波面积与总闪频次相关性最好,且多项式拟合效果优于线性拟合;最大回波强度 、回波顶高 以及30dBz强度回波发展高度对闪电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十几年来,许多国家用声雷达长时间的连续观测资料为厂区、城区和山区污染状况的预评价和污染事件的监测和预告服务,并进行了边界层气候和污染气候方面的研究。如何更有效而合理地使用声雷达的长时间连续观测资料,并从中获得有规律性的结果,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于1984年5月26日至6月23日,10月6日至12月12日,1985年1月8日至2月8日,4月11日至26日四个季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