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欧国强  游勇  吕娟  柳金峰 《山地学报》2006,24(5):580-583
泥石流是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区的主要山地灾害之一,可能对调水工程建设与运行期间的工程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和危害。据调查,工程区分布有一定规模的有现代泥石流活动的沟111条、潜在性泥石流沟58条。主要探讨了泥石流发生规模预测中的清水流量、泥石流峰值流量、一次泥石流流出总量等参数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入主、支流量比,分析了泥石流堵河问题及其可能堵河高度与回水长度,为评估泥石流对调水工程的影响提供了科学可行的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费希杰 《热带地理》2000,20(1):67-71
介绍了旨在彻底解决阿拉伯世界缺水问题的五大工程构想,并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这些工程的可行性,尤其是的这此工程与阿以和谈、解除对伊制裁等世人瞩目的国际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探讨,干旱缺水乃是阿拉伯国家的自然条件中最大的不利因素,文中介绍的这些调水构想实际上构成了阿拉伯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一个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3.
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对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区遥感数据、地理信息数据进行一系列的信息识别、信息提取,获取了工程区地形地势、土地覆盖、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均温度和年降雨量等主要的自然环境因子。用海拔高度反映地势状况,土地覆盖类型反映地表覆盖状况,植被覆盖度反映抗侵蚀能力,植被净生产力反映物质能量的循环状况,年均温度反映热量状况,年降水量反映降水状况,建立综合自然环境指数,对调水工程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定量评价。按计算结果将调水工程区分为四级区域,并对这四级区域进行空间统计,分析了它们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全面深入进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可供借鉴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短缺,且很大一部分淡水资源分布在人迹罕至的地区,而一些人口密集的地区,淡水资源严重短缺,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正确开发利用水资源,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大问题。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很多国家部对跨流域调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修建了很多工程,来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建、在建或拟建的大规模远距离调水工程有160多项,主要分布在24个国家。下面就其中几项著名的工程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石羊河下游地区近年来由于河水注入量的持续减少,使得依赖河水补给的地下水相应减少,造成区域性地下水位的下降,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石羊河流域下游的民勤绿洲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如何抢救和保护民勤绿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施了下游调水工程——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二期向民勤调水工程,该工程是国内第一个长距离穿越沙漠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线路经过腾格里沙漠流动沙丘区,无水无路,施工条件非常艰苦;经过试验研究,提出了以当地材料为主的沙漠区施工道路的设计与施工方案。工程施工和运行实践表明,该方案施工简便,费省效宏。  相似文献   

6.
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分别计算了丹江口水库1969-1990年实际下泄流量过程和大坝加高向黄淮海地区调水15×109m3后下泄过程在2020水平年下汉江中下游各点的水位流量过程,比较了两者的水位流量差①,分析了丹江口水库调水对汉江中下游各点水位和流量的影响以及引起的灌溉用水和航运的变化。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调水后,丹江口水库下游各点的多年平均水位、流量将下降,流量过程趋于缓和,洪水流量减少,枯水流量增加;灌溉取水量减少,破坏状况加重,枯水期航运流量增加,但中水期航运时段减少。最后,作者对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达曲为例,利用朱倭站1961~1996年的水文资料及东谷站的降水量资料,分析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区径流量与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变率为0.24℃/10 a,36年共上升了0.864℃,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上升趋势更为显著;年蒸发量呈增加趋势,其线性变率为+2.78 mm/10 a;年平均降水量及春、冬及非汛期降水逐年增加,其中年平均降水气候倾向率达+5.2 mm/10 a;调水区达曲的年平均径流及春、秋、汛期、非汛期流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以春季和非汛期尤为明显。虽然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但这不是影响径流的直接因素,其增量还不足以抵消降水对径流的增加,降水是影响调水区径流量多少的主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2000年以来国际学术界对农业的环境影响的文献,认为该领域受学者的关注程度逐渐增加,相关研究领域逐步拓宽,研究所涵盖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且研究使用的方法更加多样化。主要研究专题包括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农业环境,农业化学物质使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农业土地利用状况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等。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建立系统性生态指标,使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信息技术和建模分析等。众多国际研究为研究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迪。尤其是专业村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减少导致的投入变化以及组织方式的特殊性及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河源区草地农牧化对气候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设计了一个控制试验和一个敏感性试验。模拟分析黄河源区草地农牧化对局地气候环境的影响,得到一些初步结论:在全球增暖的大背景下源区草地农牧化引起源区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升高,平均日较差增大;源区农牧区降水以增加为主,周围地区以减少为主;源区空气湿度、土壤湿度明显减小;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小,增加的降水大部分随地表径流流失;农牧区感热通量增加,潜热通量减小,有效通量增加。源区植被改变对气候环境的影响状况不同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公平与效率停留在经济系统内部,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而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是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的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效率是经济效率,生态效率和社会效率的统一,目前,我国水资源现状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情况非常严峻,水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既不能实现公平也不能体现效率,文章在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合理调配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公平和效率需要采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与河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河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水资源供需平衡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对河南省水资源利用的影响论述,提出了在拟定南水北调工程供水方案中,应通过强化节水,加强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将水资源作为商品等措施,促进河南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国外跨流域调水经验对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介绍国外主要跨流域调水工程概况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经验,提出了对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几点启示:加强丹江口水库调度运用和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建立统一、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完善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做好水利配套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注重多目标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与河南生态经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昊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6):54-57,70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的战略措施,是关系国家经济布局的重点工程。文章概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情况及其意义,并对中线工程实施后对主要水源区和受水区河南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估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生态经济学理论,提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产业及循环经济的河南生态经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全线通水后东平湖水质状况,于2015年6月(枯水期)采集了东平湖4个地表水样品和7个地下水样品,测定了其中As、Cd、Cr、Cu、F、Hg、Mn和Pb等8种元素的含量,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综合水质评分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了其水环境质量和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地表水中重金属浓度多数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类,其中Hg污染相对较重,地下水中重金属浓度多数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III类及以上,其中F和Mn污染相对较重;4个地表水采样点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1,表明其水质优良,地下水中3个采样点的综合水质评分小于2.5,水质良好,4个采样点的综合水质评分大于4.25,水质较差;地表水的平均健康风险为9.18×10-5a-1,地下水的平均健康风险为8.16×10-5a-1,均为III级中风险。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区地质灾害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规划三期工程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年总调水170×108m3,经输水隧洞穿越江河分水岭巴颜喀拉山入黄河上游,解决黄河上、中游地区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本文在对调水区气象气候、水文、地貌、岩性构造等环境背景条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初步论述了西线工程建设中将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问题,如水库诱发地震、库岸再造和岸坡变形、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泥石流和严重水土流失、深埋长隧洞的高地温、高地应力岩爆、涌水及碎屑流等。针对这些灾害问题和西线工程目前现状,提出了五点指导性防灾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河北省受水区近50年生态环境演变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选取人类活动对河北省生态环境影响最剧烈的1950s—2000s初期,从气候、水环境、土壤及环境地质、土地利用/覆盖、社会经济等角度,分析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即南水北调河北受水区的生态环境演变状况,为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及河北省生态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沿线湖泊水质状况,于2015年6月(枯水期)采集了东平湖4个地表水样品和7个地下水样品,测定了其中As、Cd、Cr、Cu、F、Hg、Mn和Pb等8种元素的含量,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综合水质评分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了水环境质量和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地表水中重金属浓度多数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类,其中Hg污染相对较重;地下水中重金属浓度多数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III类及以上,其中F和Mn污染相对较重。4个地表水采样点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1,表明其水质优良;地下水中3个采样点的综合水质评分小于2.5,水质良好,4个采样点的综合水质评分大于4.25,水质较差。地表水的平均健康风险为9.18×10~(-5)a~(-1),地下水的平均健康风险为8.16×10~(-5)a~(-1),均为III级中风险。  相似文献   

19.
土壤植被大气模式中水分和能量传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分析过去地-气间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研究进展基础上,探讨了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水分与能量的传输过程在模型中不同的计算方法。同时对不同计算方法进行对比,确定了分析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水分和能量传输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解决我国干旱地区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水分和能量传输的一些思路,强调加强干旱地区观测资料积累,采用实测资料不断对不同分析计算进行验证,找出适用于西北干旱区的参数化方法,建立干旱区土壤-植物-大气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