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山站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和湍流通量的输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作者随中国第11次南极考察队(1994-1996年)赴中山站夏考期间,使用TMT(系留式气象塔)观测系统,在中山站、冰盖和海冰等三个点上观测到的气温、湿度、风速、风向和气压等大气要素的廓线资料,利用相似理论的通量-廓线关系,给出这三个观测点上的动量通量、曳力系数和感热通量,在近中性条件下,中山站粗糙度高度为2.9cm,冰盖与海冰点二者粗糙度高度差不多,分别为2.8×10-2cm和3.6×10-2cm,曳力系数则分别为5.06×10-3、1.34×10-3和1.41×10-3。结果表明,即使在中山站地区这样一个尺度范围内,由于下垫面的热力学特性、地形、地貌、地势和地理位置等的差异,无论是大气边界层结构还是湍流通量等的输送特性都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南极地区的大气边界层结构和冰(雪)-气交换特征都是比较复杂的,具有很强的局地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南极中山站位于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λ=76°22′E,φ=69°22′S),1991年3月至1993年2月,用LacosteET型重力仪,在这个地区进行了为期近两年的观测,取得了600多天的有效资料,经调和分析和流变模型、海潮负荷改正后得到:δo1=1.2253±0.0031,Δφo1=0.73°±0.14°;δm2=1.0785±0.0045,Δφm2=-3.55°±0.29°从资料分析的精度来看,观测资料是比较好的;但由于海潮负荷改正缺少附近海域的资料,会对最终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南极中山站固体潮观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兴华  许厚泽 《南极研究》1995,7(3):109-112
中国南极中山站位于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1991年3月至1993年2月,用Lacoste ET型重力仪,在这个地区进行了为斯的两年的观测,取得了600多天有效资料,经调和分析和流变模型,海潮负荷必正后得到:δol=1.2253±0.0031,Δψol=0.73°±0.14°;δm2=1.0785±0.0045,Δψm2=-3.55°±0.29°从资料分析的精度来看,观测资料是比较好的;但由于海潮负荷  相似文献   

4.
何剑锋  陈波 《极地研究》1995,7(4):56-67
从1992年4月至12月对东南极中山站近岸当年冰生物量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观测。冰底有色层出现在4月下旬和11月下旬,集中于冰底2~3cm,叶绿素a最高含量分别为88.3mg/m3和2810mg/m3,相应的冰藻数量分别为3.5×106和1.21×108个/升。柱总叶绿素a含量的季节性变化极为显著,尤其是以春季的大幅度快速增值为特征,变化范围为1.17~59.7mg/m2,冰藻生物量主要分布在冰底,冬季期间则集中在冰底或冰的中上层。藻类优势种较为单一,秋季优势种为Nitzschialecointei、N.barkleyi和N.cylindrus;春季优势种为Amphiprorakjelmani,Berkeleyarutilans和N.lecointei。中山站近岸冰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以及春季优势种的组成与东南极其它固冰区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与亚南极固冰区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报道东南极中山站沿岸潮间带冰融期砂和砾质砂中微小型硅藻的分布、种类组成及各站位间种类组成的相似性。中山站潮间带微小型硅藻主要分布在中山湾B站,1989年1月和1990年2月每克砾砂细胞丰度分别在0.8×103~3651×103个和4.5×103~2618×103个,并具有细胞个体小、丰度大等特点,其优势种为冰川舟形藻Naviculaglaciei。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1991/1992年南极夏季在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浮游植物调查的研究结果。经鉴定共有浮游植物3门26属78种;其平均细胞丰度为120±174×105个/m3,密集区分布在62°S、78°~103°E,这一海域其细胞丰度在110×105~864×105个/m3之间。根据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细胞丰度百分比的聚类分析,测区浮游植物群落中可划分为四个聚合类群:菱形藻(Nitzschia)与赖氏针杆藻(Synedrareinboldi)、长环毛藻(Corethroncriophilum)与翼根管藻(Rhizosoleniaala-ta)和翼根管藻与赖氏针杆藻占优势的聚合类群及由海冰习性的菱形藻与近岸性角刺藻(Chaetoceros)占优势组成的中山站近岸单一生态类群。文中还讨论了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过去数年南极浮游植物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本文测定了三元系RECl3(RE=La,Pr,Sm)-HOAc-H2O(30℃)的平衡态的溶度数据并绘制了相应的溶度图.在三个体系中分别形成LaCl3·7H2O,PrCl3·6H2O,SmCl3·6H2O三种物质.HOAc对LsCl3·7H2O,PrCl3·6H2O,SmCl3·6H2O盐析作用程度的不同,表明了轻稀土元素的“一分组效应”,同时依据HOAc对LaCl3·7H2O,PrCl3·6H2O,SmCl3·6H2O有盐折作用这一结论,提出了一种制备LaCl3·7H2O,PrCl3·6H2O,SmCl3·6H2O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南极长城湾夏季浮游植物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南极长城湾水域1992~1995年三个夏季(12月~3月)网采浮游植物样品,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共鉴定浮游植物72种,其中三个夏季都采到的共有种33种,占总种数的45.83%;各年夏季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平均值分别为6873.82×104个/m3、208.48×104个/m3和1027.36×104个/m3。主要优势种有聚生角毛藻(Chaetocerossocialis)、海链藻属(Thalasiosiraspp.)、脆杆藻属(Fragilariaspp)、珍珠异极藻(Gomphonemamargaritx)和扁面角毛藻(Chaeto-ceroscompresus)等。结果表明,各夏季种类组成基本相似;数量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湾内和湾口数量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4月—10月光合有效量子值的气候学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94年4月~10月青藏高原太阳分光辐射的实测资料,计算出太阳总辐射中,光合有效辐射(PAR)所占比例η=0.439±0.009,PAR每1J的能量含有4.43μmol的量子。在青藏高原的气候学计算中,可用下式估算旬平均的PAR能量日总量HPAR(MJ·m-2d-1)和量子日总量UPAR(mol·m-2d-1):HPAR=(0.399+0.036lgE*)HUPAR=(1.768+0.159lgE*)H式中H(MJ·m-2d-1)为总辐射旬平均日总量,E*=E·P0/P,P0(hpa)为标准大气压,P(hpa)为测点大气压,E(hpa)为地面水汽压。  相似文献   

10.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区的冰川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拉斯曼丘陵在渐新世已被冰盖覆没,晚渐新世冰盖厚度最大,自中新世开始,冰盖逐渐减薄后退,但该丘陵仍为冰盖占据。更新世冰川作用规模不及第三纪。18kaB.P.该丘陵区覆冰厚度超过170m,冰盖前缘仅厚30m左右。冰盖后退出露其岩约在10.0kaB.P前后,自9.41-6.5kaB.P,冰川以2-3m/a的速率后退,岛屿区人武部出露,自6.5-5.0kaB.P,冰川后退速率砬为1.0-1.5m/a,丘陵  相似文献   

11.
何剑锋  陈波 《南极研究》1995,7(4):53-64
从1992年4月12月对东南极中山近央求发年冰生物是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预测。冰底有色层出现在4月下旬和11月下旬,集中于冰底2-3cm,叶绿素α最高含量分别为88.3mg/m^3和2810mg/,^3,相应的冰藻数量分别为3.5×10^6和1.21×10^8个/升。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给出了1993年在东南极中山站(69.38°S,76.37°E)地区首次运用WMO(世界气象组织)认可的Brewer臭氧分光光谱仪,进行臭氧和UV-B地面的同步观测结果。观测表明中山站地区在1993年8月初到11月底频繁出现臭氧低于200DU的值;12月初臭氧值恢复正常。在整个“臭氧洞”期间,臭氧值起伏变化很大,并且和70hPa到50hPa上空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臭氧的日变化不很明显。中午时刻有生物效应的UV-B辐射通量与臭氧斜程柱总量呈负指数关系;云和太阳高度角控制着UV-B辐射通量日变化过程。UV-B光谱扫描的结果表明295-325nm波段内的光谱强度比315-325nm的光谱强度更受臭氧变化的影响。消除云和气溶胶对UV-B辐射过程的部分影响,对每天中午时刻300.5nm和323.5nm光谱强度比值计算,反映出了“臭氧洞”期间臭氧值降低是UV-B辐射增强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
风成沙纹形成的风洞模拟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风成沙纹形成于沙质床面下游的沙粒蠕移,发展于沙粒跃移-风沙流的“波粒二重性”作用,消亡于气流与风沙流的正弦波共振。以细沙和极细沙为优势粒级的天然沙丘沙是风成沙纹形成的最佳粒配。沙纹移动速度VR是缓慢的,其数量级为10-1cm·min-1~101cm·min-1,实验关系式为:VR=1.58×(VL-5.5)0.67。  相似文献   

14.
西太平洋海-气二氧化碳分压差及其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中国第八次南极科学考察青岛至南极航渡中所观测到的大气与海水二氧化碳分压资料,结果表明:7°N以北、0°至2°S、10°S至43°S之间及58°S以南的海域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区,其间碳通量平均约为6.1mg/(m2h);7°N至0°、2°S至10°S及43°S至58°S则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源区,其间碳通量约为4.0mg/(m2h)。  相似文献   

15.
对东南极普里兹湾海区NP93-2柱样的古地磁研究,结果指示出两个地磁场反极性漂移,其中之一位于60-67.5cm,而67.5-72.5cm处经14C测年为10315±800aB.P.,推算该反极性漂移的年龄为9980-8880aB.P.,可能是哥德堡反极性漂移(Gothenburg,12000aB.P.前后)在该沉积物中的记录;另一反极性漂移位于27.5-32.5cm处,经14C测年为5390±600aB.P.。国际上所见报导的资料中尚无相应年龄的反极性事件可以与之对比。只有国内一些地区发现的反向极性漂移记录与之接近,但这些反极性漂移是否为同一事件的反映,或该反极性漂移本身是否真实存在,目前还难于论定,有待今后进一步工作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6.
南极普里兹湾NP951柱样元素地层与古环境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森昌  颜文 《极地研究》1997,9(2):33-39
对南极普里兹湾NP951柱样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区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受冰盖消融、淡水涌入和陆源物质的影响较大;沉积物中SiO2、Al2O3、Fe2O3、CaO、MgO、P、S、Corg等元素组分较好地记录了由古气候变化而引起的物源改变,这些元素组分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与古海洋沉积环境及古气候变迁相一致;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气候大致可分为温暖期、寒冷期、高温期、转冷期和转暖期五个区段;在柱样的145cm(14.4kaB.P.)、85cm(10.3kaB.P.)和25cm(6.3kaB.P.)处出现了古气温的高值点,指示了气候的变化;85cm处元素含量的突变指示了异常事件的发生,该层位正好对应于哥德堡地球磁场漂移,全球气温突然变暖,标志着10.3kaB.P.以后南极地区进入了全新世。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1991年12月至1992年1月在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所作的现场观测,采用红外分析法测定了表层水和大气CO2分压,结果表明,表层水PCO2的分布大致呈近岸低、远岸高的特征,其分布变化主要受生物活动控制。利用通量计算模式,估算出CO2在调查海域的平均海-气通量为-71.9g/(m2a),通量的可能误差主要来自与风速有关的交换系数。  相似文献   

18.
张宏 《中国沙漠》1999,19(2):88
对分布于毛乌素沙地南缘的禾草杂类草草地的根系生物量动态及光能转化率进行了研究。由于人为过度利用,草地植被出现退化。4~11月期间,根系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呈双峰形,最大值出现在5月中旬,为707.53g·m-2(为干物质,以下同),第二峰值出现在7月中旬,为677.29g·m-2。根系净第一性生产力为232.65g·m-2·a-1,以能量计算,则为473.99kJ·m-2·a-1。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异明显,呈T形分布,70%以上分布在0~20cm土层,40~50cm深处的根量只占8%。根系生物量的生长率在营养生长期要高于生殖生长期,生长率的变化规律与草层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对光合产物的分配有关。根系对太阳总辐射的转化率为0.008%;对光合有效辐射的转化率为0.016%;对生长期生理辐射转化率为0.028%。根系对太阳总辐射的正向表观转化率在最高期可达0.24%。  相似文献   

19.
陈波  何剑锋 《极地研究》1994,6(2):56-64
本文分析了长城湾夏季作为异养微型浮游生物主要类群的领鞭毛类(choanoflagelates)的生态分布和丰度。共记述7个属的11个种。领鞭毛类是长城湾夏季的一个丰富的类群,其总丰度在5.1×103-5.3×104细胞/升范围。但其最大丰度和最大叶绿素a浓度不在表层,而分别在20米和30米水层。在垂直丰度上领鞭毛类显现随叶绿素a浓度而增减的趋势。根据对40组数据的回归分析表明:长城湾夏季领鞭毛类总丰度和叶绿素a浓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长城湾夏季领鞭毛类四个优势种Bicostaspinifera,Crinolinaaperta,Diaphanoecamultiannulata和Parvicorbiculacircularis广泛地分布于自表到底的各水层中,占各水层领鞭毛类总丰度的90%以上。B.spinifera是表层最丰富的种类,占表层领鞭毛类总丰度平均值的41%。D.multiannu-lata在1991年1月25日的20米水层达到2.2×104细胞/升的单种最大丰度  相似文献   

20.
王自磐 《极地研究》1994,6(1):28-37
在1989/1990年度南极夏季,对中山站附近麦氏贼鸥雏鸟的生长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本区麦氏贼鸥育雏期大约在每年12月中旬至翌年2月下旬,雏鸟的成活率较低,本年度为38.9%,从出雏到育成(首飞日),育期平均53.2天(范围52-55天)。雏鸟平均体重日增长率,第一雏鸟为27.42g/d,第二雏鸟为16.56g/d。雏鸟生长的逻辑斯蒂克曲线数学方程式为:W=1255.41+22.6034e-0.1518t(第一雏鸟)生长曲线渐近线为1255.4g,拐点为20.5d,第一雏鸟体重的最大日增率x=43.94±8.24(g)。影响本区麦氏贼鸥雏鸟生长和成活率的主要外部因子是天气(如暴风雪)同类自残以及食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