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创造了人”。这两个矛盾命题的同时成立构成了文化悖论。文化悖论体现了文化创新与文化积淀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贯穿于一系列文化矛盾现象之中的文化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下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同时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能动作用。文化经济区概念提出,有助于揭示区域文化、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朝文化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化与旅游互动机理探析--以腾冲县旅游发展为例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所在,是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文化差异越大,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文化资源也就越多;旅游业的发展又能为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在多个层面上存在着互动关系。从影响旅游业的文化层面出发,分析了文化与旅游业的相互关系,认为文化与旅游能够实现互动发展,通过腾冲的实证研究,对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关系作了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4.
西双版纳的旅游文化特质和旅游再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清华  肖玲 《热带地理》2002,22(2):156-160
针对西双版纳旅游在管几年出现趋缓的态势,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旅游文化开发不利。在分析了西双版纳的旅游文化特质的基础上,指出了旅游文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文化对策:注重文化创新,明确文化功能分区,改进现有的旅游线路,组建旅游研究与开发机构以及以名人文化扩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徽州文化生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黄成林 《地理科学》1995,15(4):299-306
  相似文献   

6.
试论湖南的历史文化区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伟然 《地理学报》1995,50(1):59-66
借鉴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以语言和风俗为主导指标,将湖南的历史文化区域划分为湘资区和沅澧区,并分别分为三个和两个亚区。前者以不同的地貌单元、统县以致高层政区、土著民族集团而分异,后者则因不同的河段流域、统县政区及开发进程而形成。  相似文献   

7.
基于泸沽湖摩梭人的历史与现实,阐明其母系文化所内蕴的超越“母系”意义的“重屋尊女”本质内涵及其具体表征;并运用人文哲学视野中的“文化生态”理念和分析框架,从文化与文化、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多元互动态势中,对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及其“孤岛”现象的形成、维护与强化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和剖析,认为摩梭本族人口的低速抑或负增长趋势,“计生”、外出打工、旅游经营制度及过度旅游开发等文化生态因子正在对摩梭母系文化的存续构成潜在威胁,进而从文化主体、文化客体及其生态建设等层面,针对性地提出了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保护与调适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吴宇薇 《西部资源》2014,(5):199-200
文章通过分析会计文化的定义、特征,来正确认识会计文化的内涵,提出会计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节日传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互动与碰撞过程中,不断经历着"地方传统"与"现代发展"的冲突与融合.本文通过元阳哈播、绿春两地长街宴节日活动的实地调研,研究哈尼族长街宴这一节日活动在旅游发展中的演变过程.研究指出:在旅游活动的影响下,在地方政府的引导或主导下,哈尼族长街宴为了适应游客传承...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了文化地理学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之关系,并对新疆文化区域特征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黎傅雯 《热带地理》1996,16(2):167-174
本文在探讨东亚地区国民文化特质形成背景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日本,亚洲“四小龙”的国民文化特质在其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指出其对我国在发展现代化经济过程中应重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民俗旅游的文化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相对新颖的旅游形式,越来越多地受到旅游者的欢迎,同时也使学者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从民俗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入手,一方面从民俗旅游的概念和民俗旅游的类型阐述民俗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另一方面分析指出文化是民俗旅游的灵魂。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归纳民俗旅游的四大主要文化功能:民俗旅游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传承,民俗旅游有助于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民俗旅游可以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民俗旅游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3.
徽州文化旅游整体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化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文化形态结构的角度和旅游审美的规律,提出文化旅游整体开发的概念与模式,并以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为例进行文化旅游整体开发实证分析。认为物质文化开发重在景观展示,制度文化开发重在深度体验,精神文化开发重在氛围营造,而文化旅游整体开发是三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沈陆澄  陈中  侯璐璐 《热带地理》2022,42(10):1628-1639
以文化城市群为角度、潮汕文化为切入点、粤东文化城市群为案例,系统梳理其城市群发展脉络并分析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粤东城市群的空间形态随潮汕文化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而发生改变,呈现从西北逐渐向东南拓展的特征,单个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精细化、密布局的特征,城市群空间格局则经历了“带状—人字状—梳状—圈层式”的演变;2)“精细、重商、外向、融合”等潮汕文化要素分别在粤东城市群发育的4个阶段发挥着不同影响力,其中,“精细”和“重商”深刻影响着城市群个体化发展阶段的空间特征,“外向”和“融合”引领城市群集团化发展结构;3)文化城市群的演变实际是农耕文化、商业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时代复合型新文化等多种要素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实现梯度式推演的结果;4)在不同时期,文化要素作用尺度从微观建筑建设层面逐渐扩大至中观城市景观层面,最终形成基于地方文化认同的城市群层面。  相似文献   

15.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日益加深,大陆与台湾关系日益成为研究热点。从行政关系、人口迁移、文化融合等方面梳理了闽台文化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依据海洋文化学的理论,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过程伴随海洋文化的发展,特殊的地脉条件是闽台海洋文化和闽台文化区形成的共同基础,船政文化、海神信仰文化和海商文化等海洋文化特质共同推动了闽台文化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全球眼界下妈祖文化旅游发展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金波 《热带地理》2007,27(2):175-179
中国大陆妈祖文化的热涨是传统妈祖文化复兴与现代旅游发展结合的产物。源于中国的妈祖文化历经宋代的闽粤海洋女神崇拜,元明时期成为多元复合海神,自清以来走向全球,越来越具有全球化意义,传达出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精神价值、包容大方的为人之道以及善良平和的处世哲学,这使妈祖文化旅游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中国妈祖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旅游产品开发严重的低质和异化现象、旅游活动单调和参与性差、旅游商品少、缺乏系统专项规划等问题,亟需以全球视野、整合提升文化品味进行新一轮的开发。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地调研、观察、访谈及问卷调查,获取大量关于丰都鬼神文化和文化旅游的信息。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划分出丰都鬼神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阐明了当前丰都鬼神文化旅游的困境与趋势。在此基础上得出丰都鬼神文化旅游衰落的原因:一是鬼神文化载体的结构性解体;二是政府组织不力。最后探讨了重振丰都鬼神文化旅游的可能性,提出重新构建鬼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完善其空间结构、处理好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等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8.
发展文化、区域规划与文化地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地理学是一门具有边缘科学性质的部门地理学,结合文化演变进行区域分布研究是其发展趋势。从发展文化方面来研究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可以从更根本方面,即更高层次去论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湖北文化和湖南文化都源于荆楚文化,两者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传统文化、社会发展模式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如湖北文化比较开放和兼容;湖南文化比较务实和进取;湖北人智慧灵秀,但行为过于谨慎;湖南人以天下为己任、敢为人先;湖北人机会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创新常会变成流星;湖南人容易走极端,有时过分倔强和激进。通过对两湖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比较及其文化地理原因分析,得出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启示。认为湖北文化和湖南文化可以互补发展,以引领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20.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南海诸岛地名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静  张争胜  陈冠琦  南文龙 《热带地理》2016,36(6):1045-1056
地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是中国政治敏感地带,多国为主权归属问题摩擦不断,研究其地名文化历史演变问题可为维护中国领土主权提供有力证据。基于南海诸岛地名命名、变更和演变等资料,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分析《更路簿》和不同时期公布的南海诸岛命名资料,并利用 GIS 将地名的演变情况进行地理可视化表达,同时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开发者--渔民和老船长等进行深入访谈。研究发现:南海诸岛的土地名主要依据岛礁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而命名,地名的更替、消亡与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关;1935 年公布的地名以音译英文地名为主,1947 年更名以去外国化、美化、纪念地名为主,1983 年对 1947 年所公布的标准地名更改很少,在这 118 个地名中,增加了前几次未公布地名 39 个,这些地名几乎都沿用渔民命名的土地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