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枝 《海洋世界》2006,(6):24-26
未来海平面会上升多少?我们可以从模型和冰架观察获得了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徐小龙 《海洋世界》2008,(11):67-68
大洋综合考察圆满完成 2008年2月25日~28日,24次南极科考队大洋考察队在位于东南极的艾默里冰架前缘按计划圆满完成了大洋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3.
4.
南极冰盖储存着地球上 90 %的冻结淡水 ,其冻结和消融的动力特征对于气候变化具有多种意义。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EricRignot和哥伦比亚大学Lamont Doherty地球观测站StanleyJacobs在 6月 1 4日《Science》刊出的文章中提出 ,南极冰架沿基线融化的速度比过去想象的迅速得多 ,与海底分离的冰块儿将要漂移。缅因大学第四纪与气候研究所冰川学家TerenceHughes说 :“这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人们认为气候机制包括冰体、大气和大洋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忽略了大洋…  相似文献   

5.
漂浮的冰架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物(Mercer,1978)。海洋的轻微变暖现象可以有效地减少冰架的体积。过去和现在建立的漂浮冰架下面的环流模式对于了解全球变暖对现今冰架的作用以及对全球海洋环流和气候的后期效应是至关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7.
杨威 《海洋世界》2006,(6):36-41
北京时间2005年12月21日下午,中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部分队员分乘两架飞龙直升机登上了南极最大的冰架——埃莫里冰架,五星红旗又一次在南极内陆上空飘扬。12月21日当天,科考队还飞临了戴维斯站附近的企鹅岛和印度科学家新圈占的未来科考站。从而准备全面分析情况后为建立我国第三座南极考察站选址。  相似文献   

8.
9.
<正>A massive iceberg,named A-68 by National Ice Center(NIC)officially,calved away from the Larsen C Ice Shelf in Antarctica on July 12,2017.The iceberg A-68 is about 5 800 km2,weighs more than a trillion tons and it is one of the biggest ever recorded icebergs.Chinese satellites Gaofen-1(GF-1)and Gaofen-3(GF-3)data was used to monitoring the propagation of the rift and the iceberg by National Satellite Ocean Application Service(NSOAS).  相似文献   

10.
表层沉积物中硅藻的分布及组合特征对于研究相应的海洋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东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附近海域的22站表层沉积物中鉴定出硅藻36种,分属13属,其中Fragilariopsis curta在普里兹湾内占36.76%~66.36%,Fragilariopsis kerguelensis在湾外开阔水域占54.33%~70.95%。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显示研究区主要的10种硅藻分为开放水域种组合、近海冰种组合和海冰种组合,其表层沉积硅藻组合分布也分成3个区。作为硅藻极地开放海洋指示种的Fragilariopsis kerguelensis分布在普里兹湾外的深海平原,受湾内冰架水的限制,不能向湾内扩散;作为硅藻海冰指示种的Fragilariopsis curta主要分布在普里兹湾内的陆架上,受南极表层水和海冰的影响较重,在湾外受深水溶解作用而急剧减少;作为硅藻近海冰指示种的Thalassiosira antarctica的出现是受普里兹环流、冰架水和海冰的控制。研究区硅藻的组成和分布反映和验证了区域内环流的分布和扩散极限。  相似文献   

11.
Emery冰架北缘热盐结构的不均匀性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5-2006年夏季中国南极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的海洋水文资料(64°00′~69°15′S,68°00′~76°00′E),分析了普里兹湾内Emery冰架北缘浮冰区的水团性质。发现Emery冰架东西两端的表层热含量明显高于Emery冰架北缘中部。此外冰架北缘中部海域的上混合层和季节跃层的深度也明显小于东西两端。冰架北缘的底层热盐结构则无明显的东西差异。海洋遥感的证据表明:冰架北缘的表层水的不均匀性与浮冰和冰间湖的空间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的花杆测量法、GPS实测法在南极冰架高程变化监测上的覆盖范围小、操作难度大和安全成本高以及基于SAR差分干涉冰雪表面高程测量易失相干等问题。基于亚米级卫星激光测高数据ICESat/GLAS与ICESat-2/ATLAS重叠点法和克里金插值法,对Amery冰架近15年高程变化进行监测。为了纵向比较,本文以2003~2018年、2004~2019年和2005~2020年3组15年周期数据进行高程变化监测。实验结果表明:在近15年里Amery冰架冰雪物质积累区域大于减少区域,高程变化主要分布在0~±2 m之间,在冰架与大洋接壤区域高程显著升高近40 m。从3组数据纵向对比分析发现,Amery冰架中部区域高程变化相对稳定,边缘区域受接壤冰盖影响年际波动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3.
1997~1998年发生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受其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热带低纬地区的气候发生显著异常,致使严重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带来巨大损失,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我国的气候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如,我国北方发生大范围的连续干旱和高温,尤其是在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都发生了特大洪水,至今人们仍记忆犹新。 厄尔尼诺事件是发生在海洋中的自然现象,其显著特征是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海水温度发生显著性增温。这种海洋中的热量的重新分布及…  相似文献   

14.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亚新 《海洋预报》2005,22(1):86-91
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49-1988年的《台风年鉴》和1989-2000年的《热带气旋年鉴》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主要发生源地、各强度等级热带气旋发生的经纬度变化特征、各强度等级热带气旋发生源地和发生频率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有三个热带气旋的主要发生地,分别是南海中北部偏东洋面、菲律宾以东至加罗林群岛之间的洋面、加罗林群岛一带洋面;热带气旋强度越强,发生位置越偏南、偏东;热带气旋平均发生源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平均发生源地偏南偏东,以后逐渐向北向西偏移,夏季以后又向南向东偏移;各强度等级热带气旋2月平均发生频率最小,8月平均发生频率最大,全年TC较集中地发生在7~10月期间。  相似文献   

15.
气象卫星用于近海污染监测及赤潮预报方法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工农业和沿海养殖业的发展,我国近海污染逐年加重,赤潮发生频次增加,因此,监测近海污染和赤潮发生预报方法研究势在必行。本文用NOAA/AVHRR数据,分析近海水域污染状况,并探索赤潮发生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工农业和沿海养殖业的发展,我国近海污染逐年加重,赤潮发生频次增加。因此,监测近海污染和赤潮发生预报方法研究势在必行。本文用NOAA/AVHRR数据,分析近海水域污染状况,并探索赤潮发生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大鹏湾夜光藻赤潮发生要素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根据1990-1992年期间对大鹏湾所发生的夜光藻赤潮的大量研究资料,从气象,海况,化学,生物等4方面筛选出大鹏湾夜光藻赤潮发生环境的22种基本要素,并利用演绎结构模拟(ISM)方法,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和间接关系,推导出大鹏湾夜光藻赤潮发生要素的整体关联结构图,从6个先后层次上层上直观地反映出赤发生的全过程。为建立赤潮发生机理的动态数学模型打下基础,且可为研制赤潮预报系统提供若干参考  相似文献   

18.
沈Hong  洪君超 《海洋与湖沼》1994,25(6):591-595,T001
于1990年6月在长江口赤潮多发区定点观测到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全过程,对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动及细胞形态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前,水体中甲藻数量多于硅藻;赤潮发生后,中肋骨条藻增殖,逐渐成为主要优势种,硅藻在数量上超过了甲藻;浮游植物种类丰度指数的大小能较好地反映赤潮发生的各个阶段。(2)赤潮发生过程中,中肋骨条藻细胞增殖率次序为: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季风低频振荡与厄尔尼诺的发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应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讨论了西太平洋、南海、阿拉伯海等近赤道季风区850hPa纬向风场低频振荡与ElNino发生发展的相关特征。研究发现,在El Nino发生前期,30-50d低频振荡会出现显著的增强,El Nino发生后,30-50d低频振荡明显减小,120-150d准定常波动加强。分析表明,近赤道季风区显著低频振荡是El Nino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兆,低频振荡能量向甚低频段的转移和输送可能是El Nino发生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20.
沈竑  洪君超 《海洋与湖沼》1994,25(6):591-595
于1990年6月在长江口赤潮多发区定点观测到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全过程,对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动及细胞形态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前,水体中甲藻数量多于硅藻;赤潮发生后,中肋骨条藻增殖,逐渐成为主要优势种,硅藻在数量上超过了甲藻;浮游植物种类丰度指数的大小能较好地反映赤潮发生的各个阶段。(2)赤潮发生过程中,中肋骨条藻细胞增殖率次序为:发展阶段>维持阶段>起始阶段。(3)在赤潮发生的维持阶段后期和消亡阶段,有5%-7.8%的中肋骨条藻形成休眠孢子,一个中肋骨条藻细胞仅形成一个休眠孢子,且同一个中肋骨条藻群体链上的所有细胞形成休眠孢子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