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豫西地区18个中酸性岩体中的岩浆包裹体,分布于石英及长石中,形状多为圓形,大小2—110微米呈单体或群体存在于矿物中,按其性质可分为玻璃质熔融包裹体和结晶质包裹体两种,均一化温度在880—1072℃之间。岩浆包裹体是封存在矿物中的原始岩浆。它是研究成岩作用的样品。对提供岩体成因,硅酸盐熔体干、湿两类的划分,岩浆演化,岩浆起源深度与温度压力等信息,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2.
抚顺南口前中生代花岗岩是重熔型花岗岩,成岩物质源自深部地壳。花岗质岩浆经过多次脉动和涌动形成具有套迭式构造特征的杂岩体。在花岗质岩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由于岩浆挥发组分的活动,使金元素发生活化、迁移和富集而形成金矿床。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金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其在各地质体中的分布概况,解析了金在岩浆演化、外生条件和变质作用等过程中的地球化学习性,及可能形成的金矿床类型。最后笔者根据金的地球化学性质和成矿条件,把金矿床按成因分为四大类及若干亚类。  相似文献   

4.
对东天山地区三岔口矿岩体和三岔口东岩体的成因及构造背景进行探讨。三岔口矿岩体为一套花岗闪长岩-闪长岩体,形成于443 Ma,为晚奥陶世岩浆作用产物。三岔口矿岩体具有轻稀土元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亏损的特征,表明其形成于岛弧环境,高放射成因Nd(εNd(t)=6.6~7.5)和低初始N(87Sr)/N(86Sr)值(0.703 69~0.703 89)表明岩浆混合中的基性端元很可能起源于俯冲带亏损的岩石圈地幔,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并与生成的花岗质熔体混合形成中酸性岩浆。三岔口东岩体为一套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体,侵位时代约为322Ma,属于中亚造山带碰撞后岩浆作用的产物。三岔口东岩体同样具有岛弧岩浆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但其岛弧特征继承自其下地壳源区的性质,东天山地区下地壳主要是早古生代形成的深埋弧岩浆岩拼贴而成的。三岔口东岩体同样由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形成,其基性端元可由区内同期基性—超基性岩体模拟。三岔口矿火山弧岩浆组合的确立可将康古尔地区俯冲作用的时间追溯至奥陶纪。晚石炭世早期,康古尔缝合带区域构造由挤压向拉伸转换,三岔口东岩体对应区域的后碰撞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5.
湖南衡阳关帝庙花岗岩体附近分布着大量的脉岩,岩石类型复杂,主要为细粒花岗岩、花岗斑岩、辉绿岩、煌斑岩等,它们是深源岩浆浅侵位的产物。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提供有关壳-幔演化及构造-岩浆演化的重要信息,在地球动力学、岩浆起源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6.
湖南衡阳关帝庙花岗岩体附近分布着大量的脉岩,岩石类型复杂,主要为细粒花岗岩、花岗斑岩、辉绿岩,煌斑岩等,它们是深源岩浆浅侵位的产物。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提供有关壳一幔演化及构造一岩浆演化的重要信息,在地球动力学、岩浆起源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刁泉铜银矿岩浆岩体在成矿中的作用,从刁泉和小彦—枪头岭岩体的岩石类型、岩石化学特征的演化、稀土元素特征等几方面,阐述了这两个主要岩体的地质特征;并通过野外观察岩体的穿插关系,得出本区岩浆岩侵入具有多期性,岩浆的多期侵入及岩浆期后热液长期活动,是本区多金属成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东秦岭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成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东秦岭钼矿带中与中酸性小岩体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钼矿床地质特征;对其成矿时空分布、成矿特征以及成矿物质来源进行讨论,归纳其规律性;通过分析大岩基与中酸性小岩体的主量、微量元素数据及形成年龄,探讨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东秦岭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钼矿床形成时间可分为141~156、110~138Ma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形成的矿床主要集中在东秦岭南部,第二阶段主要集中在东秦岭北部;矿床成矿年龄由西至东、由南至北总体上具有逐渐变新的趋势;钼矿床具有成群成带、分段集中展布的特点,并且这些集中段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成矿岩体的岩浆演化系列对矿化元素组合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岩浆酸性越强,钼成矿越有利;微量元素及同位素资料显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地幔物质作用并不明显;大岩基与小岩体有成因联系,系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大岩基为小岩体提供了充足热量与物质来源,从而出现小岩体成矿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砬子山岩体出露于华北地台抚顺—清原古隆起带与吉黑地槽的相接部位。砬子山岩体是由石英闪长岩、似斑状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构成的杂岩体。4个岩性不同的侵入体构成连续的中-酸性钙碱岩石序列。岩体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表明4个侵入体是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岩浆的演化机制为深部岩浆分异作用,岩浆则是来源于下部地壳。  相似文献   

10.
铜石杂岩体是燕山早期侵入的中偏碱性浅成—超浅成杂岩,主要由闪长对岩、正长斑岩及隐爆角砾岩所组成。岩浆活动具由中性向中偏碱性演化的趋势。岩相学及岩石化学研究表明,岩浆演化机制是矿物分离结晶作用。该杂岩体中的正长斑岩类岩石可能是金的矿源。  相似文献   

11.
一、成矿岩体特征识别方法与标志 1.地质体标志 复式岩体是沿相同或相近构造通道多次发生岩浆侵人活动,而形成的复式侵入体。复杂的脉岩组合的存在表明,矿床中有和深部岩浆房保持长期勾通联系的构造一岩浆事件,对成矿有利。脉岩种类有辉长岩,闪长玢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细晶闪长岩、细晶花岗岩、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和煌斑岩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岩体地质特征、暗色包体及Nd、Sr同位素资料研究表明:东昆仑中段中三叠世白日其利岩体是由壳幔岩浆不均一或不彻底多次混合作用形成的,岩体内部呈现出酸性、基性岩浆因混合程度和混合比例不同而形成复杂的岩体结构样式,其基性端元为混合不彻底而残留的辉长质岩石,酸性端元是受轻度混染的二长花岗岩,岩浆混合作用方式以就地混合为主,岩体形成于碰撞造山期后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3.
分形理论为精细研究地质体的复杂性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已有研究表明元素含量在地球化学场中的分布具有分形或多重分形特征。应用元素“含量-面积”分形模型定量描述了西藏班戈地区8种微量元素的分形特征,其中W表现为低富集连续多重分形模式,其他7种元素表现为高浓集连续多重分形模式;应用“含量-面积”双对数分维数D值并结合地质背景分析认为区内Au、Sn两元素有一定的成矿潜力;与矽卡岩有关的Cu、Mo、Pb、Zn、Ag等多金属均有较好的成矿潜力,其中Cu元素的成矿潜力最大、Mo、Pb、Ag等元素成矿潜力较好、Zn元素成矿潜力相对较差;区内W元素的成矿潜力不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在东秦岭北部斑岩岩石学、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多种地质温度压力计方法,计算了岩浆的物理化学条件,岩浆结晶的P—T途径为P≥6.5~0.3kb;T≈970~860~770℃;Logfo_2=-12.25—-14.23;岩浆源的深度为32km左右,初始岩浆的温度小于1000℃。斑晶矿物稳定的PH_2O=1.156~0.197,熔体相中水的溶解度XH_(20)=0.3545~0.1105mol%。文中还讨论了含矿岩体与不含矿岩体的岩浆在物理化学条件上的差异及评价其含矿性的物理化学标志。  相似文献   

15.
金平县中良铜镍多金属矿床位于云南哀牢山结晶基底断块东南端,为岩浆结晶分异和岩浆熔离矿床。为查明矿体特征,扩大找矿成果,通过地质、物探、化探及地表工程揭露等技术手段对矿体进行了查证,在沿NW向F1断层侵位的基性-超基性杂岩体中圈定出铜镍矿体和铁矿(化)体。通过在分析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笔者认为研究区内的基性-超基性杂岩体,NW向分布的断裂带,Cu、Ni、Co、V、Ti等元素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区,地表出露的皮壳状、蜂窝状铁帽是矿床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6.
一、小岩体成矿体系的概念 小岩体成矿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在规模较小的热侵入岩浆岩体的内部和/或附近的围岩中形成了与岩浆岩体有关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基性岩浆矿床多由富而大的矿体组成,中酸性岩浆矿床往往由富或贫而大的矿体组成。  相似文献   

17.
为了查明青海斑红山地区金成矿前景,笔者结合地质勘查项目,从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金矿点地质入手,分析了控矿因素、矿床成因。认为研究区矿体受岩体与围岩接触带的控制,产于破碎蚀变带中。区域变质作用及岩浆侵入作用为金元素的活化、迁移提供了热源,断裂构造为金矿体的富集提供了空间。区内成矿作用方式主要为含金热液充填交代成矿。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交代)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斑红山地区具有较好的金矿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8.
贺兰山小松山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基性岩的Mg^#为0.71~0.76,接近原生岩浆的值,超基性岩的Mg^#为0.80~0.89,具有岩浆早期堆晶的特征,稀土总量∑REE为(13.03~82.66)×10^-6;δ(Eu)为1.08~1.61,具弱正异常;(La/Yb)N为2.49~5.24,(Ce/Yb)N为3.01~4.97,配分曲线表现为轻稀土相对富集的右倾型。微量元素配分曲线图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岩石地球化学数据综合分析证明,该岩体产于板内拉张环境,岩体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后期发生了同化混染,岩体具有寻找铬-铜-镍型岩浆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下前寒武系Au元素丰度,总体低于陆壳克拉克值。其中,太古界(包括鞍山群,建平群)相对高于下元古界(包括辽河群、榆树砬子群),表明了Au元素丰度随基底地壳演化而趋于贫化。在不同构造分区,Au元素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各区的地壳演化历史不尽相同。而Au元素的分布与分配特征,与影响Au元素的迁移、聚集的地质作用因素——区域变质作用、超变质作用、韧性剪切构造作用和岩浆侵位——有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四川丹巴石锅棚子与杨柳坪基性—超基性岩的PGE地球化学对比分析认为,2处岩体均为S不饱和态,块状铜镍硫化物基性—超基性岩石为铂族元素的主要载体;石锅棚子和杨柳坪侵入岩的铂族元素丰度高于峨眉山玄武岩,表明玄武岩为分异后的玄武质岩浆的喷出物,属于典型的铁质基性—超基性岩的范畴;Cu/(Cu+Ni)、Cu/Pd比值表明,母岩浆经历了硫化物的部分熔离;Pt/Pt~*,Pd/Pt等比值和PGE配分模式图的研究表明,石锅棚子和杨柳坪Cu-Ni-PGE硫化物矿床可能与地幔柱成因或下地幔来源的基性—超基性岩相关,岩体成矿过程中经历了部分硫化物熔离作用,且岩浆在向高位岩浆房侵位过程中发生了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而石锅棚子岩体相对杨柳坪岩体所受地壳混染作用要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