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理教学》2008,(1):48-48,F0003
由于地球能源危机愈演愈烈,各国针对极地的“圈地”运动也在或明或暗地紧张进行。一边是环北冰洋五国对北极地区的争夺正酣,而另一边一些国家染指“资源宝库”南极大陆的欲望也与日俱增。据悉,英国外交部正计划向联合国提出申请,要求获得对南极洲100万平方公里海床的主权权利。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2008,(1):48-48
由于地球能源危机愈演愈烈,各国针对极地的“圈地”运动也在或明或暗地紧张进行。一边是环北冰洋五国对北极地区的争夺正酣,而另一边一些国家染指“资源宝库”南极大陆的欲望也与日俱增。据悉,英国外交部正计划向联合国提出申请,要求获得对南极洲100万平方公里海床的主权权利。  相似文献   

3.
北极地区碳循环研究意义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变暖引发了北极地区的快速变化。北极地区苔原冻土带退化、海冰面积退缩和厚度变薄将使北极生态系发生重要变化 ,因而引起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变异。为精确评估北极地区对人为大气CO2 的吸收通量 ,围绕北极苔原、边缘海和极区海域的碳循环研究引起了重视。调查表明 ,北冰洋和亚北冰洋海冰区是海洋吸收大气CO2 的重要汇区 ,北冰洋具有吸收大气CO2 约 1×GtC/a的能力 ,北冰洋夏季冰缘区的长光照和高生产力促进了对大气CO2 的吸收能力 ,北冰洋深水环流和通风作用也有利于表层碳向深水转移。最近有些调查表明 ,如温度继续升高 ,北极苔原有可能从碳汇转变成大气碳源。国际上正加强北极地区碳循环研究的规划和计划 ,企图通过改进现场调查观测手段以及研究方法 ,来定量研究和模式预测变化中北极地区的碳汇潜力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学》2008,(5):45-45
一直以来,地质学家都认为北冰洋下面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2004年8月,欧洲联盟3艘破冰船在北极进行大洋钻探。它们在北纬88度,水深1200米处钻探发现,5000万年前北冰洋曾是个淡水湖。在大约长达80万年的期间,水面大量生长蕨类植物满江红,沉积物中有机碳高达5%。雄辩的事实再次证明:北冰洋具有生油潜力。据估计,北冰洋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蕴藏着大于90亿吨的油气,大约占世界未开发油气储量的25%。  相似文献   

5.
影响北极地区迅速变化的一些关键过程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最近研究证明 ,近半个世纪来 ,北极地区正在发生迅速变化。部分地区温度上升了 2- 3°C ,北冰洋海冰退缩 5 %,中心地区海冰厚度变薄 ,海面压力降低 ,中上层水淡化和变暖 ,吸收CO2 能力增加 ,臭氧耗损和紫外线辐射增强。中国于 1 999年开展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在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白令海以及临近海域开展了海冰气相互作用的多学科综合考察 ,对北极的区域特征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研究获得一些新的认识。观测到加拿大海盆中层水持续增暖的现象 ,揭示了西北冰洋与白令海水体交换的途径和次表层暖水结构 ,发现了加拿大海盆是北冰洋河水的主要储存区。利用联合冰站观测数据 ,模拟了北冰洋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和下垫面能量平衡的变化特征 ,定量给出了北冰洋夏季海 /气和冰 /气之间湍流通量和边界层参数的差异。海 /气CO2 的通量观测表明 ,考察区的大部分海域均为大气CO2 汇区 ;西北冰洋海冰区具有较高的生物泵运转效率 ,楚科奇海陆架是一个高效的有机碳“汇”区 ,寒冷水体中微生物活动并未受到明显抑制。沉积物的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表明 ,海底表层沉积物中碘含量存在着由低纬度到高纬度增加趋势 ,北极地区可能是碘的汇区 ,碘可作为极区古海洋中的地球化学元素变化的重要指标。楚科奇海、白令海  相似文献   

6.
北极地区人口数量、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环北极国家的北极行政区域为统计范围,利用环北极国家2001年和2006年的官方人口统计数据,对北极地区的人口状况及其演变趋势作了统计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2006年,北极地区总人口约为1044万.人口密度为0.63人/平方公里.是地球上除南极大陆以外人口最稀少的地区:(2)在全球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北极地区近年来人口非但没有增加.而且略有减少。2006年与2001年相比.总人口减少了5.3万左右.主要原因是受俄罗斯北极区域人口减少的影响(减少了约12万),其他国家的北极地区则呈现变化不大或略有增加的趋势:(3)北极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或城镇:北极地区首府的人口250万左右,约占总人口的24%;(4)分布在俄罗斯、北美、北欧北极地区的原住民人口约为200万.俄罗斯原住民以楚科奇-堪察加语族、阿尔泰语族、乌拉阿尔语族等北方少数民族为主,北美加拿大、美国主要以困纽特人和印第安人为主.北欧原住民则以萨米人为主。  相似文献   

7.
北极地区区域经济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环北极国家的北极行政区域为统计范围.利用环北极国家2001年和2005年的官方经济统计数据,对北极地区的经济状况、资源潜力和发展趋势作了统计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2005年。北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322亿美元,比2001年的1194亿美元几乎翻了一倍。相对于北美、北欧、俄罗斯其他地区,环北极国家的北极地区GDP对于全国的贡献不大.大部分不到1/10。(2)大部分北极地区以油气、矿物、木材、捕鱼等自然资源开采为第一经济支柱产业:在为数不多的民族自冶区或原住民居住地区保留了采撷、狩猎、毛皮加工等传统农业;金融、贸易、旅游等服务业在北欧和北美的少数北极地区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8.
北极是全球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由于全球变暖,北冰洋在最近几十年发生了明显的异常变化,对全球和我国气候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入、持续地研究北极的海洋与海冰过程,探讨海洋与海冰变异对全球以及我国气候的影响成为当务之急。2007—2008国际极地年期间,在北冰洋中心区以及北极太平洋和大西洋扇区等关键海区,依托“雪龙”号破冰考察船,组织2008和2009年两个夏季航次的多国联合考察,参加其他国家的航次考察,系统观测海洋、海冰和大气变化,研究北极海洋和海冰快速变化对我国及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1目的意义我国是北半球国家,处于中纬度地…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学》2007,(2):47-47
美国科学家警告,北极地区的长年积冰已陷入危机,到了“一触速溶”的境地。这些长年存在的积冰将会在未来数十年内加速融化,到2040年夏天,北冰洋可能只是一片汪洋。  相似文献   

10.
南极洲总面积为1400万平方公里,与北冰洋面积大体相同,比澳大利亚和欧洲还要大。南极是世界上最高的洲,海拔高度平均为2040米,比其它大陆的平均高度高2.8倍。南极洲大部分地区被平均厚度达1720米的冰层所复盖,冰层最大厚度约4000米,体积为24.10~6立方公里。  相似文献   

11.
北极航道相关海域科学考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剑锋  吴荣荣  张芳  王勇  俞勇 《极地研究》2012,24(2):187-196
我国从1999年开始已实施了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对白令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加拿大海盆和马卡若夫海盆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全球变化导致的北冰洋夏季海冰覆盖面积不断减少,导致冰期以来北极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的首次同时开通。北极航道集中在陆架海域,不仅是海冰变化最为显著的海域,同时也是陆地-北冰洋相互作用最为显著的区域,对北冰洋区域气候、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及经济和当地土著居民生活等具有重大影响。本文对北极航道关键海域近年来国际相关科学考察进行了总结,对科学考察背后的各国北极策略进行分析,并从科学需求的角度对我国在今后北极科学考察中针对北极航道相关海域应开展的科学考察与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作为北冰洋淡水输出的重要通道,加拿大北极群岛的海洋环流及水文特征变化会对其下游及北大西洋地区的海洋环境、生态系统等产生深远影响。此外,加拿大北极群岛内的西北航道海况变化也会对未来北极通航规划与安全保障起到关键作用。然而,由于地理特征的复杂性和气候条件的限制,目前对于加拿大北极群岛海洋环流和水文变化的认识还存在明显不足。本文梳理了目前国内外有关加拿大北极群岛海水体积通量、淡水通量、热通量、温盐结构和环流特征等主要方面的相关研究,分析并总结了影响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控制机理,包括海表面高度、风应力、大气压力和密度分布等因素,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研究问题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3.
近30年中国极地气象科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区域.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科学考察研究,分别始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作为国家行为,到2010年底,已经组织了27次南极考察、4次北极北冰洋考察和7次北极陆地考察;在南北极建立了4个科学考察站、5个(中澳/中美)合作自动气象站;初步形成了以有人考察站、无人自...  相似文献   

14.
北冰洋海冰/气候系统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前人对北冰洋海冰、气候系统的研究成果和 1 999年 8月在北冰洋对海冰的现场观测 ,本文综述了海冰分布、厚度的变化 ,海冰表面特征、积雪变化及北冰洋天气、气候特征和分区。讨论了北极海冰与南极海冰的差异。文章认为 ,北冰洋与周围地区气候变化趋势的不一致 ,主要是由于夏季在北冰洋海冰与开阔水域的相间分布、海冰漂移、融化吸热 ,均衡了周围大气、海洋温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地理教学》2010,(9):63-64
2009年入冬以来,北极冷空气主体位置偏南,使得北极地区温度比正常年份偏高,通常主要盘踞在北极地区的冷涡分裂南下,导致北极地区冷空气不断向中纬度地区扩散,造成北美、欧洲、东亚等地出现持续寒冷天气,强降雪天气频发。  相似文献   

16.
北冰洋浮冰站大气边界层结构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3年8月23日-9月3日我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冰洋浮冰站探测的50次大气廓线及相关资料,对北冰洋的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北冰洋(78°N附近,143°-148°W)浮冰区白天的对流边界层高度大于夜间的稳定边界层高度。大气边界层可分为稳定型、不稳定型和多层结构等几种类型。个例分析表明来自高空较强的暖湿气流与冰面近地层冷空气强烈相互作用,会形成强风切变和逆温、逆湿过程,有时100m高度内的风切变达10m/s,逆温达8℃。此种过程会导致北冰洋高纬度地区的大块海冰破裂,形成新的无冰海域,加强了海/冰/气的相互作用。该观测事实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北冰洋高纬度边界层特征及其影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受常年海冰限制, 北冰洋科学考察程度远低于其他大洋。系统的北冰洋科学调查始于20世纪90年代, 得益于科考破冰船、潜艇等新型调查设备和手段的使用, 科研人员可以主动选择研究目标和对象, 并成功开展了多次地质与地球物理科学考察, 包括海冰科学探索项目(SCICEX)、北极洋中脊考察航次(AMORE 2001)、加科尔洋中脊热液硫化物考察(AGAVE)、北极钻探航次(IODP 302)等。回顾了北冰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科学考察进展, 归纳了主要科学问题: 北冰洋主要地质单元大地构造属性及演化、超慢速扩张洋中脊构造与成矿特征、北冰洋新生代古海洋演化。北冰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科学考察进展表明: (1)调查手段是制约北冰洋科考水平的关键因素; (2)破冰船与常规探测手段结合是北冰洋科考的重要发展趋势; (3)近底探测手段有助于解决北冰洋主要地质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名》2012,(1):47
俄罗斯的叶尼塞河,是流入北冰洋最大的河流。叶尼塞河由源出东萨彦岭和唐努乌拉山的大、小叶尼塞河汇合而成,沿中西伯利亚高原西侧曲折北流,注入北冰洋喀拉海的叶尼塞湾。流域面积258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9.
王丹  王杰  张浩 《极地研究》2015,27(1):74-82
全球变暖加快了北冰洋融化的速度,从而使得北极航道全面开通的时间将比预期大大提前,北极航道的交通价值也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环北极国家与地区纷纷提出了对北极航道通行的政策和主张。中国虽不是环北极国家,但北极航道能缩短中国国际贸易的海运距离,节约货物海上运输的时间和成本,并降低传统航线的海盗和恐怖主义袭击风险,所以从维护中国在北极航道通行问题上的"潜在利益"的角度出发,中国应该加强对北极航道通行问题的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北极航道问题的由来,逐一阐述了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欧盟在北极航道通行问题上的政策和主张,最后分析了北极航道通行政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受常年海冰限制,北冰洋科学考察程度远低于其他大洋。系统的北冰洋科学调查始于20世纪90年代,得益于科考破冰船、潜艇等新型调查设备和手段的使用,科研人员可以主动选择研究目标和对象,并成功开展了多次地质与地球物理科学考察,包括海冰科学探索项目(SCICEX)、北极洋中脊考察航次(AMORE2001)、加科尔洋中脊热液硫化物考察(AGAVE)、北极钻探航次(IODP 302)等。回顾了北冰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科学考察进展,归纳了主要科学问题:北冰洋主要地质单元大地构造属性及演化、超慢速扩张洋中脊构造与成矿特征、北冰洋新生代古海洋演化。北冰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科学考察进展表明:(1)调查手段是制约北冰洋科考水平的关键因素;(2)破冰船与常规探测手段结合是北冰洋科考的重要发展趋势;(3)近底探测手段有助于解决北冰洋主要地质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