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平  韩忠华  聂坤 《地质论评》2024,70(3):2024030023-2024030023
黔北—渝南大竹园组(C2d)与黔东南凯里—黄平地区梁山组(P2l),都是铝土矿含矿岩系,均产有丰富的孢子花粉。基于孢粉学研究,推测大竹园组孢粉应产于“石炭纪”,结合大竹园组与下伏上石炭统黄龙组(C2h)或下志留统韩家店组(S1hj),以及上覆中二叠统梁山组(P2l),皆为假整合接触等地质特征,推测大竹园组沉积时代大致为晚石炭世逍遥期,即卡西莫夫期—格舍尔期。黔北—渝南大竹园组上覆梁山组与凯里—黄平地区梁山组孢粉丰度较高,基于孢粉组合,推测其沉积时代皆为中二叠世罗甸期早期,即空谷期早期。依据岩石地层特征和化石组合,笔者等认为《中国矿产地质志·贵州卷·铝土矿》(2019)第六章“凯里式铝土矿”中,中二叠统梁山组(P2l)即为原梁山组上段的碳质页岩、煤层及砂岩等,该地区下二叠统“大竹园组(P1d)”,应为原梁山组中段的铝土矿、铝土岩等及下段的铁质黏土岩、菱铁矿层等,其沉积时代不应为“早二叠世紫松期晚期—隆林期”,即撒克马尔期—亚丁斯克期,而应为中二叠世罗甸期早期,即空谷期早期。  相似文献   

2.
山西晚二叠世微古植物-孢子花粉组合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联达 《地球学报》2008,29(1):18-30
山西晚二叠世微古植物-孢子花粉非常丰富,属种众多,共发现孢子花粉60余属,140余种(包括变种和未定种).山西上石盒子组微古植物-孢子花粉主要以华夏微古植物群-孢子花粉为特征,并出现较多的欧洲和北美石炭纪和早二叠世(欧美植物群)的微古植物-孢子花粉分子;有少量安加拉(Angara)和冈瓦纳(Gondwana)微古植物群-孢子花粉出现其中,形成了十分独特的华夏微古植物群-孢子花粉.根据孢子花粉在地层中的分布和演化规律,自下而上可分为3个孢子带:3.Cordiatina subrotata-Complexis-porites polymorphus(SP)带;2.Vitreisporites signatus-Luckisporites virkkiae(SV)带; 1.Brialatisporites incundus-Nuskoisporites dulbuntyi(ID)带.依据孢子花粉在地层中的变化,详尽的讨论与国内和国外(包括欧洲、美洲和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和南极地区)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贡久布一带的敌布错组分布于隆格尔-南木林地层分区,含较丰富的孢子花粉化石,以华夏植物群孢子花粉为特征,同时采获大量的植物化石,其时代为晚二叠世早期。根据地层中孢子花粉的演化规律,可建立Vetreisporitessignatus-Limitisporitesrectus孢子花粉组合带。丰富了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为研究该区晚二叠世的沉积环境、古生态、生物古地理分区和地质演化历史提供了基础资料。结合区域资料分析,认为植物组合由冈瓦纳植物群与华夏植物群混生到典型华夏植物群是逐渐演化的。  相似文献   

4.
藏南昂仁县贡久布地区晚二叠世孢粉组合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贡久布一带的敌布错组分布于隆格尔-南木林地层分区,含较丰富的孢子花粉化石,以华夏植物群孢子花粉为特征,同时采获大量的植物化石,其时代为晚二叠世早期.根据地层中孢子花粉的演化规律,可建立Vetreisporites signatus-Limitisporitesrectus孢子花粉组合带.丰富了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为研究该区晚二叠世的沉积环境、古生态、生物古地理分区和地质演化历史提供了基础资料.结合区域资料分析,认为植物组合由冈瓦纳植物群与华夏植物群混生到典型华夏植物群是逐渐演化的.  相似文献   

5.
贡久布一带的敌布错组分布于隆格尔-南木林地层分区,含较丰富的孢子花粉化石,以华夏植物群孢子花粉为特征,同时采获大量的植物化石,其时代为晚二叠世早期.根据地层中孢子花粉的演化规律,可建立Vetreisporites signatus-Limitisporitesrectus孢子花粉组合带.丰富了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为研究该区晚二叠世的沉积环境、古生态、生物古地理分区和地质演化历史提供了基础资料.结合区域资料分析,认为植物组合由冈瓦纳植物群与华夏植物群混生到典型华夏植物群是逐渐演化的.  相似文献   

6.
文中材料采自黔北务川—正安—道真地区下二叠统大竹园组和梁山组。大竹园组孢粉化石类型单调,保存较差;而梁山组孢粉化石丰富,保存良好。孢粉组合特征为:(1)大竹园组包含丰富的CalamosporaFlorinites及少量Torispora verrucosa,Gulisporites,Alisporites,HamiapollenitesStriatopodocarpites,这一孢粉组合主要出现在上石炭统至下二叠统。按照大竹园组层位和孢粉化石特征,其地质时代应为早二叠世Asselian期—Artinskian期(相当于紫松期—隆林期)。(2)梁山组中可建立孢粉组合Laevigatosporites vulgaris-Gulisporites-Florinites ovalis,共计发现孢粉化石34属49种,其中蕨类植物孢子含量为51.6%~56.1%,裸子植物花粉含量为43.9%~48.4%。与大竹园组沉积时期相比,这一时期植被极为繁盛。根据孢粉组合特征,梁山组地质时代可能为早二叠世隆林期,即Kungurian期。  相似文献   

7.
贵州福泉-凯里地区含铝岩系分布广泛,但其产出时代一直存在争议。本文运用孢粉年代学的方法,对凯里-福泉地区铝土矿4条典型剖面采集6件孢粉样品,讨论铝土矿的形成时代。研究表明:本次发现的孢粉样品中"四方十字粉Crucisaccites quadratoides、布氏厚角孢Triquitrites bransonii和固定三肩孢Tantillus perstantus等是贵州早二叠世时期最常见的特征属种,因此将本区铝土矿成矿时代限定为早二叠世。与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对比,含铝岩系孢粉组合特征与黔北务正道地区含铝岩系中孢粉组合特征相似度高,含铝岩系应形成于早二叠世紫松期-隆林阶,与黔北务正道地区大竹园组铝土矿形成时代相当。  相似文献   

8.
在1:50000广顺幅区调过程中,首次发现广顺地区下二叠统粱山组有大量丰富的遗迹化石存在。本文特作以报道,并为该区早二叠世古环境分析提供了新的地质资料。一、广顺地区梁山组简介梁山组为早二叠世栖霞早期的沉积地层。它与下伏地层上石炭统马平组(主要由亮晶生物屑灰岩、团粒灰岩组成)呈不整合接触;与上覆下二叠统栖霞组(由泥—细晶生物屑灰岩夹钙质页岩、泥灰岩、燧石灰岩组成)呈整合接触。梁山组主要由石英砂岩、页岩和粘土岩组成,也见有生物屑硅质岩。有较多的腕足类和  相似文献   

9.
对鲁西南地区晚古生代含煤地层中采取的岩芯样品进行分析、鉴定和统计,发现了大量保存良好的孢粉化石,总计76属189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孢粉植物群演化的阶段性、主要属种的纵向分布规律和含量上的变化,建立了本区二叠纪的四个孢粉组合带,自下而上为:Ⅰ.Laevigatosporites vulgaris-Florinites junior(VJ)组合;Ⅱ.Gulisporites cochlearius-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CS)组合;Ⅲ.Patellisporites meishanensis-Torispora laevigatus(ML)组合;Ⅳ.Triquitrites-Anticapipollis tornatilis(Tt)组合。它们分别归于本区早二叠世早期的太原组中上部(组合Ⅰ),早二叠世中期的山西组(组合Ⅱ),早二叠世晚期的下石盒子组(组合Ⅲ)和晚二叠世早期的上石盒子组(组合Ⅳ)。简介了各孢粉组合的特征及其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同期的孢粉组合的对比,并讨论了各孢粉组合所代表的古植被面貌和古气候环境。另外,太原组下部和本溪组由于化石稀少,且保存状况较差,不足以建立孢粉组合,有待今后再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高联达 《甘肃地质》1994,(1):11-26,101,104
宁夏中宁、中卫地区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发育,化石丰富,是我国石炭—二叠系地层重要研究地区。首次系统的孢粉地层学研究,共发现60余属、18O余种孢子和花粉。根据孢子花粉在地层中演化规律,可划分出10个孢粉组合带,其中石炭系8个带,下二叠统2个带。中宁、中卫地区石炭系和下二叠统孢粉组合带可与甘肃靖远和华北地区同时代孢子带比较,亦可与西欧,北美和前苏联有关孢子带对比。中宁、中卫地区石炭系和下二叠统孢粉带的研究不仅有重要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意义,而且对该地区石炭系和石炭—二叠系界线划分与对比有重要意义,对研究华北地台和祁连褶皱带之间关系以及沉积环境和古地理的研究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早二叠世栖霞早期(梁山时期)是贵州的聚煤期之一。含煤岩系及煤层分布广泛,煤质牌号较全,不少地区有可采煤层分布,并已探明一些中、小型矿床开采利用。笔者趁参加贵州早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机会,将栖霞早期的煤矿资料进行初步整理撰成本文,供今后普查找矿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西藏中南部雄马—措麦以南地区前人所定的属于中—晚侏罗世达雄群中采获了古生物化石,地层时代重新厘定为早—中二叠世。早二叠世早期拉嘎组中赋含重力滑塌块体和冰川漂砾,早二叠世晚期昂杰组碎屑岩中夹大量火山岩,中二叠世下拉组含大量火山岩碎屑等,与冈底斯—腾冲地层区广泛出露的早—中二叠世地层比较,岩性组合特征、沉积类型、沉积相、生物富集程度和属种组分及所处地质背景等诸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该套地层的确定,对研究西藏早、中二叠世地层沉积相,重塑古地理环境,以及研究青藏高原和邻区特提斯构造发展阶段的地层演化、盆地构造背景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新疆柯坪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康克林组和巴立克立克组腕足动物化石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46属82种,根据垂向分布将腕足动物群划分为5个组合,其中康克林组自下而上划分为Avonia-Dictyoclostus组合,Schizophoria-Brachythyrina组合,Orthotetina-Chonetes组合和Compressoproductus-Enteletes组合;巴立克立克组划分为Plicatifera-Liraplecta组合。区域对比表明,研究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腕足动物群生物古地理区属于特提斯大区,混有少量北方大区冷水型分子,早二叠世混生的冷水型分子较晚石炭世明显增加。从Orthotetina-Chonetes组合开始,明显出现早二叠世分子。腕足动物的演化阶段特征表明,腕足动物群对石炭系-二叠系界线的响应明显滞后于牙形刺和类等生物门类,即明显变化发生在康克林组的中下部。  相似文献   

14.
新疆皮山杜瓦普司格组晚二叠世孢粉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怀诚 《地层学杂志》1997,21(3):219-223,T001
新疆皮山杜瓦剖面普司格组中、上部含丰富的孢子花粉化石,并以双气囊花粉数量占优势为特征。Lueckisporitesvirkkiae、Taeniaesporitesspp.和Gardenasporitesxinjiangensis等国内外晚二叠世典型分子在该组合内出现,表明普司格组的时代并非仅限于以往所普遍认为的早二叠世,亦应包括部分晚二叠世。结合对普司格组上覆和下伏地层的古生物群分析,普司格组的时代为早二叠世中期至晚二叠世中期。  相似文献   

15.
在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东天山南北两侧(准噶尔东缘和吐哈北缘)早二叠世沉积序列、岩相组合、古流向及盆地演化。研究表明,早二叠世准噶尔盆地东缘石人子沟组和塔什库拉组发育枕状玄武岩、流纹岩等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和海相砂、泥质及碳酸盐岩复理石相沉积,并含有大量的海相生物化石,指示了海相裂谷盆地环境。吐哈北缘发育依尔希土组,以安山岩、流纹质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夹陆相碎屑岩为主,表现为陆相裂谷盆地环境。东天山南北两侧古流向及物源显示,东天山北侧,早二叠世古水流指向东南方向,在其南侧古水流指向西北部凹陷区,并且物源主要来自下伏前二叠纪岩石建造,表明早二叠世时期东天山博格达地区为汇水沉积区,且由东至西分别发育陆相和海相裂谷盆地,至早二叠世末期整体演化为陆相坳陷盆地。而导致东天山南北两侧早二叠世沉积环境迥异的原因是,石炭纪博格达裂谷东段祁家沟-天池地区和西段吐哈北缘地区演化的差异,造成随后的闭合阶段中东段早闭合、沉积环境“突变”,西段晚闭合和沉积环境“渐变”的不同过程。  相似文献   

16.
首次在松辽盆地北部黑富地1井上二叠统四站板岩组采获孢粉化石,称为Protohaploxypinus fertilis-Piceaepollenites opimus-Alisporites communis组合,该组合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地位,蕨类植物孢子含量低且属种贫乏. 裸子植物花粉以无肋双囊粉含量最多,其次为具肋双囊粉,单气囊花粉含量较少,可与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晚二叠世和大兴安岭地区林西组孢粉组合对比,时代为晚二叠世. 孢粉化石赋存井段岩性组合特征与林西组相似,因此松辽盆地西部大兴安岭地区的林西组可引入松辽盆地内, 原四站板岩组改称林西组.  相似文献   

17.
陶平  刘平 《贵州地质》1990,7(4):378-381
本文报导了贵州道真下侏罗统綦江组的孢子花粉及其组合特征,总计孢子27属51种,花粉31属71种。可大致与鄂西香溪组的下部孢粉组合,即Dictyophyllidites(网脉蕨孢属)—Classopollis(克拉梭粉属)—Cerebropollenitesc(脑形粉属)组合相对比,时代归属于早侏罗世早期。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于奇地区三叠纪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塔里木盆地于奇地区钻孔中三叠纪泥岩孢粉的研究,以优势属建立了3个孢粉组合。下部Limatulasporites-Lundbladispora-Taeniaesporites组合产于柯吐尔组,蕨类植物孢子占优势成分,以具纹饰的三缝孢子及腔状三缝孢子为主,裸子植物花粉以具肋双气囊花粉为主,地质时代为早三叠世;中部Punctatisporites-Aratrisporites组合产于阿克库勒组,蕨类植物孢子以光面圆形三缝孢子和单缝孢类为优势成分,裸子植物花粉以无肋双气囊花粉为主,地质时代为中三叠世;上部Dictyophyllidites-Cyclogranisporites-Alisporites组合产于哈拉哈塘组,蕨类植物孢子常见光面三角形三缝孢子和具纹饰的三缝孢子,裸子植物花粉以无肋双气囊花粉为主,地质时代为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19.
西南三江地区洋板块地层特征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大地构造研究为主导,初步梳理了三江地区洋板块地层系统的分布及其构造演化规律。本文阐述了三江地区经历原-古特提斯大洋连续演化、分阶段拼贴增生至最终俯冲消亡的地质演化历程。甘孜-理塘弧后洋盆于早石炭世打开,二叠纪—中三叠世进入顶峰扩张期,晚三叠世洋盆萎缩引起向西俯冲,最终在晚三叠世末局部地区保留残留海。哀牢山弧后洋盆不晚于早石炭世形成,早石炭世—早二叠世整体扩张发育,早二叠世末或晚二叠世初开始向西俯冲,晚三叠世最终完全关闭。金沙江洋盆早石炭世时已扩张成洋,到早二叠世晚期开始俯冲,石炭纪—早二叠世早期是金沙江洋盆扩张的主体时期,早二叠世晚期至早、中三叠世俯冲消亡。澜沧江弧后洋盆中晚泥盆世开始扩张,在石炭纪—早二叠世发育为成熟洋盆,早二叠世晚期洋内俯冲形成洋内弧,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双向俯冲消亡。昌宁-孟连洋为特提斯洋主带,具有原-古特提斯洋连续演化的地质记录,晚奥陶世开始向东俯冲消减,二叠纪末、早三叠世发生弧-陆碰撞作用,昌宁-孟连洋盆闭合。  相似文献   

20.
山东济宁煤田(东区)晚古生代孢粉组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鉴定了山东济宁煤田(东区)晚古生代孢粉组合中的孢粉化石70属189种.据孢粉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的变化规律自上而下建立了5个孢粉组合:Ⅴ. Cyclogranisporites pressus-Lycospora pellucida组合, Ⅳ. Granulatisporites piroformis组合,Ⅲ. 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组合,Ⅱ. Thymospora pseudothiessenii-T. thiessenii组合,Ⅰ. Densosporites annulatus组合.通过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对比,确定本区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应为:晚石炭世晚期(组合Ⅰ),早二叠世早期(组合Ⅱ),早二叠世中期(组合Ⅲ),早二叠世晚期(组合Ⅳ)和晚二叠世早期(组合Ⅴ),本区石炭系-二叠系界线应置于太原组第11层灰岩之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