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湖沼平原地貌分界线上地层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湖沼平原和滨海平原地貌类型划分应遵从地貌特征,为工程应用方便,可划分地貌亚区。地貌分界线上典型的地质剖面,为湖沼平原第一硬土层与滨海平原暗绿色硬土层属于同一地质时代提供了直接证据。由于古河道、台地等古地貌特征,造就了不同地貌及地貌亚区之间地层差异。  相似文献   

2.
人工补给地下水工程规划与补给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园 《地下水》1990,12(1):54-58
一、人工补给地下水工程规划人工补给地下水工程规划,要把地面工程布局和地下水的运动结合起来考虑。埋藏于地下的不同深度的沙带,是不同时代的古河道遗迹,它们是地下水运动的主要通路。因此,查明古河道及其底板与上部复盖物的分布状况和岩性,是平原地区地下水开发及人工补给工程建设必须做的基本工作。古河道带分布状况的调查、勘探和研究有许多方法:(1) 整理以前打井的地质剖面资料。编绘综合水文地质图。(2) 用地面物探法探寻古河道带。(3) 用远红外线航测图片辩识古河道带分布。几种方法可互相参照和补充修正。  相似文献   

3.
一、水文地质条件一冲积平原北面为山区,东、西和南三面有一条江流过。某水源地位于平原的北部。北面的山区是由泥盆系石英砂岩(D_(1-2gt),D_(2l))组成的背斜,山坡上的地表水流和基岩中的裂隙水均向南流入平原。山区与平原接界处有一断层,该处地表冲洪积裙发育。平原上大部分面积由第四系地层复盖,复盖层厚10~30米,多为粘性类土,並有古河道沉积。湖塘密布。与地下水有水力联系。平原下部为石炭系石灰岩组成的向斜,石灰岩在地表仅局部地区另星出露,为隐伏岩溶地区。主要会水层是石炭系壶天群石灰岩(C_(2-3ht))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0年3月6日的TM数据以及1981年4月21日的MSS数据对静海县0~30m以内地层的古河道分布进行了解译,通过研究,发现古河道埋深在8.0m以下,属浅埋古河道类型,流向由南向北,走向N、NNE,平面上可划为三条河道带,总体上呈现出平原区辫状水系特征。按地层埋深推断古河道的形成发育时间,浅埋古河道带可划为二期,大致以26m为界,以下为第一期古河道,分布在②带,属南运河和黑龙港河上更新-全新世早期的废弃的古河道。埋深8.0~26.0m的古河道为第二期古河道,为早全新世古河道。静海县第一海相层开始沉积,充填和掩盖了所有古河道。早全新世低潮坪时期,冷期时也有河流摆动。  相似文献   

5.
上海南部旱更新发育的两条古河道都进入杭州湾海域,预测其可能在大、小洋岛西南方向通过、建议大、小洋山的开发利用钱塘河古河道淡水。  相似文献   

6.
南京市秦淮河古河道及沉积物时代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今南京秦淮河横贯市区南部,到城西经三汉河入长江。前人一直把市区城南和城北分属秦淮河流域和金川河流域。我校承担市建委下达的古河道地质调查任务,经三年工作,搜集了810个钻孔资料,作了6条钻孔地质剖面,共测8条物探剖面,有效测点139个,还做了粒度、重砂、差热及~(14)C分析,发现市区埋藏型秦淮河古道由城南纵贯到城北。文中论证了古河道存在的依据,阐明了古河道埋藏的原因,并对古河道中沉积物的地质时代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上海地区早更新世两条主要的淡水古河道,其可能流向长江口区和杭州湾海域,这对嵊泗列岛的缺水岛屿供水提供了可能性,即开发海底淡水古河道以解决沿海岛屿的供水问题。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20,(4)
古河道是贯通平原和山区的一种地貌类型,源于河道的决口、迁移、泛滥等客观演化、以及其他人为因素改造,为地裂缝的发育提供了孕裂的场所。本文以滑县新集地裂缝为例,在分析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滑县新集地裂缝的成裂因素、成裂机制、成裂环节、成裂模式,概括出了古河道型地裂缝成裂机理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矿区凉水井煤矿基岩顶面古河道控水规律,从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并结合采动覆岩破坏,研究了4~(-2)煤上覆岩层空间分布特征、导水裂隙带发育、基岩顶面古河道及其控水规律。结果表明,4~(-2)煤为典型浅埋薄基岩煤层,基岩和沙层东薄西厚,土层基本全区分布,局部有条带状缺失。根据基岩顶面形态、土层缺失区,研究圈定了基岩顶面古河道,划分为有沙层充填的古河道和无沙层充填的古河道;工作面跨古河道开采"前-中-后",涌水量表现出"稳定-突增-稳定"的规律,有沙层充填的古河道区涌水量增大幅度明显高于无沙层充填的古河道区。古河道控水规律研究为榆神矿区浅埋薄基岩煤层开采矿井涌水危险性评价提供一种新思路,可为古河道发育区矿井防治水工作提供一定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琼州海峡古河道及其工程地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稳定性,利用单道地震探测技术开展了海峡地质灾害调查,发现在地震反射层Ⅰ和层Ⅲ之间埋藏着两条古河道,沿现今海槽两侧的岸坡区发育。北侧古河道沿海峡北侧岸坡灯楼角至海安港一线发育,呈弧形绕雷州半岛西南玄武岩台地分布。南侧古河道分布于临高角至东水港一线。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确定它们具有形成较晚的年代学特征。北侧古河道形成年代至少晚于中更新世,南侧古河道可能为全新世。古河道几何特征分析显示其具有北缓南陡的不对称"U"型几何特征。按照钻探资料,古河道填充物具有软土、砂层互层沉积特征。因此,在地震、海浪和潮流及重大工程建设施工等外部动力联合作用下,古河道极易触发顺层滑塌、砂土液化、软土震陷等地质灾害。使得古河道工程地质条件及稳定性成为跨海通道无法规避且必须解决的地质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自1997年开始,经过二年多时间的调查及对部分地段的野外地球物理探查、钻探、取样化验和分析研究,特别是经过今年6月份当地暴雨成灾后被淹地区的实地调查验证,现可确认:历史上太湖、阳澄湖与长江三个水系之间存在一条古河道。笔者将这条历史上已经湮没了,而今又重现的古河道,称之为太湖—阳澄湖—长江古河道见图1。图1 太湖—阳澄湖—长江古河道位置示意图Fig.1 LocationofTaihuLake-YanchengLake-paleo-channelofYangtzeRiver1—市驻地;2—吊界;3—…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雄安新区浅表古河道的精细化探测,在遥感工作的基础上,在研究区开展了两条高密度电阻率法剖面探测,经钻孔验证,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确定的古河道分布范围具有较高的准确度,探明区内古河道具有“弯曲”、“迂回”和“辫状”的平面分布特征,实现了精细化探测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探测和研究浅表古河道提供了新思路,为类似地质条件区域调查古河道方法选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北京西山东麓与平原地区新构造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北京西山东麓的周口店、北安河两地区附近的上新世唐县期山麓侵蚀剥蚀面的变形,和中更新世周口店期洪积扇扇顶及山麓线在两地的高度差,以及晚更新世清水期永定河、大石河的侵蚀谷在毗邻山麓的山前平原埋藏深度的差别,加上永定河古河道位置的移动顺序和永定河冲积扇位置的迁移等多项标志,证明除了山地与山前平原之间存在差异性升降运动之外,山地内南部周口店地区与北部北安河地区在抬升幅度和速度上也存在差别,后者大于前者,而且自中更新世以来这种差别日益显著.山前平原永定河冲积扇形成于末次冰期的主要寒冷阶段.古河道和新老洪积扇都证明,山前平原北部存在向南翘起的趋势.从北京西山出现的这种新构造活动的差异特征,推测存在来自太行山南部向北推挤的新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14.
上海地区全新世沉积物在区域上分异剧烈,由此,研究区内形成主要的古河道有四条。按其沉积相的层序组合可划分出三个基本类型,每个类型和古河道溺上各层序组合,反映了一种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同时,它们的工程地质特征亦各自不同。本文对三个基本类型的古河道溺谷相沉积的桩基持力层的选择,应用找到了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海底微地貌特征与近代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量测深和旁侧声纳资料,对南海北部海底微地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近代微地貌动态变化。滨海地貌主要有河口港湾、水下浅滩、水下岸坡、水下三角洲、潮流三角洲、海底沙波、潮流沙脊、海釜等;内陆架地貌主要有陆架堆积平原、水下阶地、古海岸线、古河道、小丘和坑洼群等;外陆架地貌主要有陆架平原、古浅滩、古三角洲、浅槽、沙波、沙丘、埋藏古河道、海底滑坡等等残留地貌。滨海地区水动力作用强,加上人为因素,地貌形态变化较大,内陆架和外陆架水动力作用较弱,地貌形态基本处于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后套平原东部的咸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套平原东部系指乌拉特前旗的西部和五原县的东部地区。东邻乌梁素海、南界黄河、北为狼山及德令山、向西延伸到五原西部,是整个后套盆地最低洼的地方。本区处于地下水蒸发排泄带,地质构造复杂,有多条新构造断裂发育。咸水分布范围广,稳定含水层全咸的地区可占一半以上,其余一半又大部分为上淡下咸地区,全淡水仅分布在山前冲洪积扇部分和古河道发育的局部带状地区。  相似文献   

17.
古河道调查对于防震减灾、城市规划和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徐州地区岩、土层具有显著电性差异的特点,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全新世古河道进行探测。首先通过地电模型数值模拟和钻孔附近现场试验探讨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全新世古河道的有效性及装置形式选择;然后对高密度电阻率法断面、平面及三维成果图进行分析;最后通过钻孔资料对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结果进行验证。理论研究及工程实践结果表明,徐州地区全新世古河道在电阻率图件上表现出典型的电场响应特征,通过响应特征分析可以获得古河道形态及地层结构等信息;高密度电阻率法偶极-偶极装置对覆盖层结构变化极为敏感,异常强度大,并且在地层分层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作为古河道调查的首选装置;通过在调查区内布置多条测线,并借助三维可视化软件平台可以实现目标体三维空间解释,解释结果直观地展现出全新世古河道三维形态及空间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晚更新世以来潍河古河道沉积及其对现代咸水入侵的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莱州湾潍河古河道沉积区选取4条典型的地质剖面,对典型钻孔岩芯进行粒度、^14C及热释光测年分析,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及100余个地质钻孔资料的分析,揭示了潍河晚更新世以来古河道的沉积特征。沉积剖面自下而上沉积物粒度逐渐减小,潍河以东古河道砂层厚30-50m,连续性好;潍河以西古河道砂层厚度小于20m,连续性较差。沉积特征的不同导致潍河以东地区咸水入侵发生早,后期变缓,为上淡下咸二层水文地质体;潍河以西地区咸水入侵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大规模的入侵,沿古河道入侵距离可达9-10km,为淡-咸-淡三层水文地质体。研究古河道沉积与咸水入侵的关系,为咸水入侵的发展趋势及防治措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澄湖SC7孔沉积物粘土矿物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澄湖湖底残留有一条NNW—SSE延伸且已被淤平的古河道。通过对湖心区古河道段SC7孔沉积物的粘土矿物XRD分析及与湖底硬粘土(Q3)、湖岸区沉积(Q4)和长江口滩地现代沉积的比较,表明古河道充填沉积中的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其次为高岭石、绿泥石、蛭石,还有少量蒙皂石及蛭石/绿泥石混层矿物;其中的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均明显偏高,高岭石含量则偏低,伊利石结晶度也较高。粘土矿物组合兼具太湖流域地带性粘土矿物和长江口沉积物的特点,表明古河道充填沉积既有来自本流域表层物质和澄湖扩大过程中的湖岸崩积,也受到长江物源的影响。这一沉积过程也说明古河道在最大海侵时涨潮流和洪水引起海水和江水的频繁倒灌,直至淤塞和淹废。  相似文献   

20.
环渤海山东地区地下水库建设条件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环渤海山东地区是我国北方缺水地区之一 ,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在时间上的不均匀分布 ,年内、年际降水量差别大。实践表明 ,修建地下水库工程 ,对区内水资源进行多年调蓄利用 ,是缓解该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措施。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差异较大 ,一方面胶东低山丘陵滨海河谷区、鲁中南山前冲洪积扇区及黄泛平原古河道带含水层厚度较大、颗粒较粗、调蓄能力较强 ;另一方面鲁中南山前冲洪积平原区和胶东半岛滨海平原部分地段地下水位多年持续下降 ,腾出了巨大的地下库容 ;这些都为修建地下水库提供了条件。本文中将该区地下水库划分为山间河谷型、滨海平原型、冲洪积扇型和冲积平原古河道型 4类 ,并根据地下水库库址选取的 6个基本条件选出了 2 6处地下水库库址 ,这些地下水库的总库容达 6 5 .17× 10 8m3 ,最大调节库容总和为 2 8.39×10 8m3 ,建库后库区地下水可采资源量增长 73% ,可取得明显的水资源效益。同时修建地下水库可以改善库区附近水环境质量 ,遏制海 (咸 )水入侵、土壤次生盐渍化等环境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