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我国低硒地带人群全血硒含量及其与大骨节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指出我国低硒环境中人群硒的营养状态受环境控制。全血硒均值与动物硒反应症临界值(0.02微克/毫升)相同,其时空和在人群中的变化规律与大骨节病流行病学规律相一致。人体硒营养水平与发病率呈非常显著之负相关,提示大骨节病可能是典型的人体硒反应症。  相似文献   

2.
壤塘县大骨节病病区环境中硒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骨关节病,主要分布于环境低硒地区。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大骨节病病情已经得到控制,病情相对活跃而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于青藏高原地区。四川省壤塘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大骨节病遍布全县各村且最低患病率不低于13.28%。本文选择不同病区采集了耕作土壤(0~20cm)、青稞、糌粑和饮用水等样品,并分析了样品含硒量与大骨节病病情的关系。结果表明:壤塘县大骨节病病区环境含硒水平很低,特别是病情比较严重的村子其环境含硒水平更低。耕作土壤和青稞籽粒含硒水平依次为中病区>重病区>极重病区。受制作过程中添加物的影响糌粑含硒水平为中病区>重病区≈极重病区。虽然不同饮水类型硒的水平存在差异,但是,极重病区饮用水中含硒量也低于中病区和重病区。大骨节病与当地环境因素特别是主要粮食和食物含硒量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低硒环境条件下,由于饮水仅对人体硒的摄入起辅助性的作用,因此,调节和改善环境低硒地带居民的膳食结构,增加外源性高硒食物的输入,减少人体对低硒环境因素的依赖性,将会对大骨节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婧  李海蓉  杨林生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0):1677-1686
为了解青藏高原大骨节病流行区环境、食物及人群硒水平的分布现状,论文通过CNKI、Web of Science和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检索收集了2000—2018年间发表的关于青藏高原大骨节病病区土壤、粮食、饮水及人发硒含量的文献,按拟定标准共筛选出33篇文献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大骨节病病区自然环境总体仍处于低硒循环状态,其中耕作土壤、饮水平均硒含量分别为0.147 mg·kg-1和0.54 μg·L-1,高原自产青稞、小麦、糌粑平均含硒量分别为9.27、19.08、11.07 μg·kg-1;而病区儿童整体硒营养水平较1990年以前有明显升高趋势,发硒平均含量为0.234 mg·kg-1,已基本脱离硒缺乏状态(<0.20 mg·kg-1);外源性大米的硒含量为43.29 μg·kg-1;病区儿童发硒水平与土壤总硒含量无明显相关关系(r=0.125,P>0.05,N=23)。青藏高原大骨节病流行区儿童发硒水平与自然环境硒水平不一致的变化趋势提示,随着社会人文因素的干预,外源性硒的输入有所增加,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区人群对当地低硒环境的依赖性,这可能是青藏高原大骨节病病情稳定下降并得到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地理研究》1984,3(4):39-47
本文根据采自全国各地的236个土壤剖面表层样品的硒测定数据,讨论了我国土壤表层总硒的统计分布和地理分布特点及其与人畜硒反应病的关系。从土壤角度进一步论证了以棕褐土系列为中轴的低硒生态地理环境是我国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动物白肌病的共同致病环境,而低硒土壤则是这一生态地理环境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我国低硒带典型景观植物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毅坚  谭见安 《地理学报》1990,45(4):451-456
本研究在我国低硒带的东北端和西南端分别选取了针阔叶混交林景观和云南松林景观,并且在低硒带内的克山病和大骨节病非病区与东南非病带选取了落叶阔叶林景观和马尾松林景观为对照景观,系统地采集了上述各不同景观的主要植物和土壤,对硒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我国低硒带的东北瑞和西南瑞景观的主要植物含硒量显著地低于对照景观,同时景观内土壤硒也明显地低于划分我国低硒生态景观的阈值,从天然植物的角度进一步对我国低硒带客观存在这一科学论断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6.
对内蒙古三个典型大骨节病区<15岁人群发中21个元素和病情进行了三年连续定期观察,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病区食物对人体元素含量的影响可以分为二种情况,一是元素在食物链中含量过低,食物的变化虽可使机体该元素发生变化,但变幅甚小,致使其代谢处于缺乏状态;另一类是机体内这些元素的含量因食物的改变而发生较大变化,显示这些元素与病情无内在联系.(2)对发中硒等2l个元素与病情分别作单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证明,硒缺乏是导致大骨节病早期病变的基本因素,而其它元素与病情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西藏林周县是我国大骨节病(KBD)患病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将林周县作为研究区,通过使用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量化分析KBD患病率风险因子的影响,并使用环境化学方法验证空间分析结果。通过对10个潜在影响因子的分析以及对当地KBD患病村和非患病村的土壤-水-粮食-人这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环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1)林周县KBD由一组多重且交互作用的环境影响因子共同作用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控制因子是地层因子;(2)所有环境介质(土壤、水、谷物)及人体组织中的硒元素浓度在KBD患病区均低于非患病区;(3)当地居民对硒和铬的摄入严重不足,尤其是KBD患病村中居民硒元素平均日摄入量(ADD)大约仅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成人基本摄入量下限的4%;(4)我们推测,当地居民患病主要是由于地层这一影响因子,这是由于通过生态系统的迁移转化导致当地人口严重硒缺乏,最终导致地方性生物地球化学硒缺乏。  相似文献   

8.
西藏林周县是我国大骨节病(KBD)患病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将林周县作为研究区,通过使用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量化分析KBD患病率风险因子的影响,并使用环境化学方法验证空间分析结果。通过对10个潜在影响因子的分析以及对当地KBD患病村和非患病村的土壤-水-粮食-人这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环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1)林周县KBD由一组多重且交互作用的环境影响因子共同作用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控制因子是地层因子;(2)所有环境介质(土壤、水、谷物)及人体组织中的硒元素浓度在KBD患病区均低于非患病区;(3)当地居民对硒和铬的摄入严重不足,尤其是KBD患病村中居民硒元素平均日摄入量(ADD)大约仅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成人基本摄入量下限的4%;(4)我们推测,当地居民患病主要是由于地层这一影响因子,这是由于通过生态系统的迁移转化导致当地人口严重硒缺乏,最终导致地方性生物地球化学硒缺乏。  相似文献   

9.
中国低硒带人群硒营养状态的变化趋势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侯少范 《地理研究》2000,19(2):134-140
就近20年来中国低硒带人群硒营养状态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其成因作了探讨。自1974~1976年以来低硒带人群的硒营养水平明显提高,一般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提高幅度较大,边陲贫困地区仍处于较低水平。在人群中的变化也不均衡,发硒含量≤0.100μg/g的地区硒易感性疾病患病率仍较高,>0.150μg/g的人群占绝对优势的地区病情基本得到控制,病区自然消退。经济发展,物质交流。居民膳食结构改变以及外源性硒输入是低硒带人群硒营养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我国克山病、大骨节病将随着居民硒营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得到基本控制。  相似文献   

10.
西藏山地淋溶土系列与大骨节病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西藏大骨节病县与非病县棕壤与暗棕壤各土属、土种的分布面积的对比分析对西藏耕型棕壤和暗棕壤分布与西藏大骨节病区分布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大骨节病的分布与棕壤、暗棕壤为主的耕型淋溶土壤的分布有一定的联系,但土壤母质和发育程度不同,对大骨节病的分布影响不同.对于残坡积土壤,病区趋于分布在泥质土壤环境,而麻砂质土壤基本是大骨节病的非病区.同样的母质环境,大骨节病区趋于分布在土壤厚度较小,发育程度较低的地区;就洪积土壤来说,其与大骨节病分布的关系似乎与土壤质地有一定的联系,底部砾石含量高的土壤多集中在大骨节病地区.总体而言,山地棕壤、暗棕壤环境是西藏大骨节病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西藏未开发的自然棕壤和暗棕壤环境将是大骨节病潜在危险区,因此系统研究西藏典型大骨节病区的土壤分异对探讨未来西藏大骨节病的分布与流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藏山地半淋溶土壤分布与大骨节病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通过西藏大骨节病县与非病县山地耕型褐土和灰褐土各土壤亚类的对比分析表明,山地褐土和灰褐土环境是西藏大骨节病主要土壤类型。其中大骨节病县有3.2万公顷耕种褐土,占全部耕种褐土的89.4%,而非病县仅0.4万公顷,占10.6%;同样,近3.9万公顷的耕种灰褐土分布在病县,占全部耕种灰褐土的97.4%,而非病县仅0.1万公顷,占2.6%。相似的半淋溶耕型土壤环境,雅鲁藏布江南岸多为非病区,北岸多为病区,可能与北岸念青唐古拉山和南岸喜马拉雅山的岩性和成土物质来源差异有关。同时土壤水土流失也可能是影响大骨节病分布的重要因素,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多为病区,而非病区多分布在地势较平坦的地区。因此系统研究西藏典型大骨节病区的土壤分异及其土壤侵蚀程度的差异对探讨未来西藏大骨节病的分布与流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骨节病病区的化学地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骨节病,国际上通称Kashin—BecK's Disease,是一种地方性慢性对称畸形的骨关节病,主要侵犯发育期的青少年,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增粗,短肢畸形,肌肉萎缩,活动障碍。得此病,轻者劳动能力下降,重者残废。严重地影响病区人民的健康和劳动能力。 据报道,苏联、日本、朝鲜、瑞典、瑞士、越南、阿尔巴尼亚等都有大骨节病流行。我国大骨节病流行广、危害大,是当前重点研究、积极防治的地方病之一。  相似文献   

13.
西藏大骨节病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西藏90%以上的大骨节病县分布在高山温带环境中,病区最暖月平均气温在10~18℃之间,≥0℃日数在180~350天之间;病区集中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以及横断山北段山间地带的山区或高山谷地地区,病县山地、丘陵占78.4%,非病县山地、丘陵面积占66.7%;就海拔高度而言,病区主要分布在3600~4000m之间;病区涉及多种类型的耕作土壤,其中酸性棕壤和暗棕壤、灰褐土和石灰性褐土、褐土性土等淋溶、半淋溶土壤类型是大骨节病集中分布区;在高山土壤类型中病区趋于分布在典型亚高山草甸土和山地灌丛草原土地带,而亚高山草原土带相对较少。西藏大骨节病区地理环境特征既与内地大骨节病区有很强的相似性,又因其独特的地域分异格局而具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医学地理     
R599 2007021814西藏大骨节病区的地理环境特征=Features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Kaschin-Beck Disease(KBD)affected region in Tibet/杨林生,吕瑶…//地理科学.—2006,26(4).—466~471西藏90%以上的大骨节病县分布在高山温带环境中,病区最暖月平均气温在10~18℃之间;病区集中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以及横断山北段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生态环境中的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证明,硒这一环境中的重要生命元素,对人和动物健康具有特殊的生物学功能和效应,它不仅是生物体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重要组分,而且还具有抗癌、免疫等多种功能。硒对人和动物来说既有毒又必需,环境中过量的硒会导致人畜晒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生态环境中硒及其有关元素与克山病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省克山病主要分布于鲁中南低山丘陵棕壤与褐土的复合区,化学生态环境为微量元素缺乏区,尤其是元素硒的贫乏是克山病区的共同特征。在同一地点间隔十年的追踪调查表明,近几年来病情减轻的原因与人体硒水平上升有密切关系。1987年与1976年相比,由于病区居民硒摄入量随着膳食构成比例的变化而提高,未服硒地区的人发硒值与服硒点的人发硒值呈同样上升趋势。复合病因研究表明,克山病从环境到人体低Se外,低Mo高Mn、V等元素的不协调,可能起着与低Se复合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选定我国南方克山病重病区楚雄市东瓜镇进行了病情与生态系硒等生命元素三年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克山病病情呈逐渐下降势态,与人体硒水平逐渐上升之间成为显著负相关关系。同时还发现病区人发中As、H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非病点,并认为它们可能是该病区与低硒复合的致病因素。从动态变化的研究为克山病病情与生态系硒的密切关系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土壤中硒的淋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我国8种典型土壤中硒淋溶迁移的研究表明,硒的淋溶与土壤PH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中粘粒含量,Al2O3等倍半氧化物的含量、土壤硒的吸附系数呈负相关关系。受这些因素影响,不同土壤硒的淋溶强度不同。本文计算了天然降雨条件下不同土壤中硒的淋溶率。结果表明,土壤硒淋溶率受有机质等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变化范同为0.35-2.22%,其顺序为:紫色土>褐土>暗棕壤>黑钙土>黑土>红壤、砖红壤>灰钙土。比较我国低硒-克山病病带土壤与足硒-非病带土壤的硒淋溶率的差异,病带土壤中硒的淋溶率显著大于非病带土壤,这可能是病带土壤硒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近年,对东北山地丘陵的棕色森林土、黑土地区以及西北黄土高原的环境地球化学与克山病关系的报导较多。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土壤中的腐殖质含量较高,而水溶性硒的含量较低。本文将通过对腐殖质含量极低的高原砂地环境地球化学特点与克山病关系的论述,补充说明低硒环境是克山病的一个重要相关因子。一、工作方法本工作于一九七九年八月由中国科学院林土所、内蒙古昭乌达盟防疫站地方病研究所,昭乌达盟畜牧局、克什克腾旗防疫站等单位对克什克腾旗高原砂地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在考察过程中,我们采集了大量的新鲜岩石、表层土壤(0~20cm),牧草,粮食、人发、羊毛、天然水样品,访问了病区居民,医学部门进行了病情调查。  相似文献   

20.
以陇椒2号辣椒为试材,用0.5 mg/L 5-氨基乙酰丙酸(ALA)和0.25%壳聚糖(CTS)喷洒幼苗,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亚适宜温光条件(昼/夜温度18℃/12℃,光量子通量密度300μmol·m-2·s-1),研究了ALA和CTS对辣椒幼苗光合色素、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亚适宜温光条件下,辣椒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光下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PSII反应中心光能捕获效率、光化学猝灭系数(qP)、天线转化效率(Fv/Fm)、叶绿素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均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与对照(CK)相比,外源ALA和CTS处理不同程度地延缓了亚适宜温光条件下叶片Pn、Gs、Tr、ΦPSII、qP、Fv/Fm及SOD、POD和CAT活性的下降程度。可见,外源ALA和CTS能显著提高亚适宜温光条件下辣椒幼苗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从而保护细胞光合性能,提高了辣椒幼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