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1 毫秒
1.
沂沭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的山东段,该断裂带不仅规模大,而且活动性强,具有"两堑夹一垒"的构造格架。利用实测1:20万海底高精度重力测量数据对沂沭断裂带莱州湾海域重力场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欧拉反褶积、纹理分析等边界识别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解释,旨在对研究区进行构造格架的细化。根据重力场特征,推断断裂22条,以NE-NNE向和近EW向为主,推断沂沭断裂带4条主干断裂在莱州湾呈NNE向近平行舒缓波状展布;初步划分了3个三级构造单元,5个四级构造单元,12个五级构造单元;推断昌邑-大店断裂以西重力高反映了基底凸起,重力低主要反映了中、新生代凹陷,断裂以东重力高主要反映了早前寒武纪变质岩分布,重力低主要反映了中生代花岗岩体分布。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青藏高原的地下地质结构和断裂,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于2003年~2006年在定日—木孜塔格峰区进行了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作者等对获得的重力资料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结合地质及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将该区布格重力场分成七个区域,描述了其主要特征并分析了其地质意义。进行了定日—木孜塔格峰剖面的重力曲线拟合计算及地质解释,获得了该区地壳结构的定量模型。识别出30条断裂,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对其中的重要断裂进行了详细解释。结果表明:重力场分区特征与地质构造分区特征对应得较好;高原边缘及内部各块体间重要的边界断裂都在重力场上有明显的显示;断裂按走向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等3组,其中近东西向断裂为主干断裂。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青藏高原的地下地质结构和断裂,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于2003年~2006年在定日—木孜塔格峰区进行了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作者等对获得的重力资料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结合地质及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将该区布格重力场分成七个区域,描述了其主要特征并分析了其地质意义.进行了定日—木孜塔格峰剖面的重力曲线拟合计算及地质解释,获得了该区地壳结构的定量模型.识别出30条断裂,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对其中的重要断裂进行了详细解释.结果表明:重力场分区特征与地质构造分区特征对应得较好;高原边缘及内部各块体间重要的边界断裂都在重力场上有明显的显示;断裂按走向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等3组,其中近东西向断裂为主干断裂.  相似文献   

4.
依据冀北地区1:20万区域重力调查成果,阐述了冀西北地区区域重力场的基本特征,在对该地区断裂构造推断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该区主要构造的新认识.其中依据重力资料新推断出3条北西向断裂构造:康保-赤城-密云断裂F11、张北-张家口-怀来-昌平断裂F47、万全榆树林-涿鹿倒拉咀断裂F48;认为东西向康保-沽源、崇礼-赤城、天镇-密云深大断裂带,北东向张北-沽源、怀来-上黄旗、北西向兰城子-龙门所、张北-沙河、榆林沟-南流水断裂带构成了本区内深部断裂的构造格架.  相似文献   

5.
根据1:20万区域重力场和布格重力场透露的地球物理信息,结合地表地质情况,在区内划定了32条大断裂,一级4条二级28条,在原1∶50万重力资料的基础上新增了16条,它们大致反映了贵州基底的构造轮廓,可为当地基础性的地质找矿和地质科研服务,提供深部地球物理信息。  相似文献   

6.
根据1∶20万区域重力场和布格重力场透露的地球物理信息,结合地表地质情况,在区内划定了32条大断裂,一级4条二级28条,在原1:50万重力资料的基础上新增了16条,它们大致反映了贵州基底的构造轮廓,可为当地基础性的地质找矿和地质科研服务,提供深部地球物理信息.  相似文献   

7.
刘建生 《江苏地质》2013,37(4):626-634
以江苏南部1:20万重力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区内岩石及地层密度特征的归纳与分析,对区内重力场形成的地质因素作了讨论。对区内重力场进行了分类、分区及地质解释。通过进一步对区内重力资料的数据处理,一方面对区内莫霍面及印支一燕山面的埋深、形态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作了讨论,另一方面对区内断裂构造及变质基底分布格局也作了推断解释。  相似文献   

8.
在金羊盆地物性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重震等资料的综合处理,完成了研究区重力场特征及成因分析和断裂构造体系的划分.研究区重力场的特征是区内西部凹陷、中东部凸起和中南部凹陷共同作用.重力区域场主要是前中生界底面(基底)起伏变化引起.重力剩余场高、低相间排列的特征反映了区内凹隆格局及凹隆间发育的断裂.研究区断裂体系主要由北东向和北西向2组断裂构成,前者形成时期早于后者,都对金羊盆地的次级构造形态进行后期的多次改造,形成本区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9.
临沂凸起东北缘位于鲁西地块东端,东侧紧邻沂沭大断裂,NE向鄌郚—葛沟断裂与NW向蒙山断裂控制了研究区内主要构造格架。受新生界覆盖影响,区内主要构造单元边界几乎处于隐伏状态,蒙山断裂东端走向变化及临沂凸起北界角度不整合界线的展布均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利用最新1∶5万高精度重力资料,基于重力场定性分析及多元化重力位场转换解释,同时结合山东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对区内构造单元边界位置及其交切关系进行了重点研究和讨论。分析认为:蒙山凸起、平邑凹陷交界的蒙山断裂在半程镇以东由NW走向转为近EW走向,并明显切割NE向鄌郚—葛沟断裂,且向东再次呈现NW向转折趋势;临沂凸起、平邑凹陷交界的角度不整合界线既非向北终止于蒙山断裂,也非向南转折,而是向东延伸至鄌郚—葛沟断裂,该不整合界线也控制了平邑凹陷南界,使其NW向条带状重力异常向东转折,在区内呈现出“靴形”重力低值异常特征。本研究基于高精度重力边界识别,精细厘定了临沂凸起东北缘地段的断裂体系及构造区划,为该区基础地质研究工作提供了高精度重力数据支撑,同时为下步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四川地质学报》2019,(Z1):176-183
以盐源盆地1∶5万实测重力数据为基础,对该区重力场进行了解释推断。由研究区大部分为第四系所覆盖,进行了深层重力异常的提取,即利用钻井资所料确定的新近系密度界面深度,采用"剥皮"技术提取古近系及以下地层的重力异常,根据剥皮后的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图进行了重力异常分区,将研究区划分为三个重力异常区。研究区内已知断裂出露较少,为查明区内隐伏断裂构造,以布格重力异常、剩余重力异常、方向导数等异常图为依据,根据断裂构造所具有的重力异常特征标志划分断裂构造,推断断裂17条,其中大断裂2条,一般断裂15条,并在断裂构造的解释方面获得了新的认识。为了确定盆地内中、新生界的分布和各地层的接触关系,选择了兴隆公社-北门场东西向长剖面进行了剖面拟合计算,推测出了沿剖面方向沉积层的纵横向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黔东南地区Au,Sb,Pb,Zn矿床分布与重力场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亮 《贵州地质》2004,21(2):76-80
本文根据1/20万区域重力资料所圈定的异常及其对深部构造的初步解译等,结合该区Au,Sb,Pb,Zn等矿床的空间分布,初步探讨其与区域重力场等的关系,对黔东南地区上述矿床的研究和找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匹配滤波法在磁测资料的数据处理中已广泛采用,并收到了较好的分离异常效果。但是,重力测量资料的匹配滤波处理还很少有人研究和使用。本文从理论上及实践步骤上做了详细推导与论证,为了验证从实际重力资料中分离出区域场和局部场的实用价值,文中总结了一些模型试验结果和一些实例的试算结果。  相似文献   

13.
阿尔金-祁连山接合部重力场特征及其构造变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阿尔金、祁连山接合部新近完成的6幅1:20万区域重力调查资料,在区内划分出4处不同重力场特征和构造变形。北东东向密集重力梯级带反映出阿尔金断裂带为左行走滑兼有逆冲,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带夹持重力高和重力低,反映了其为隆起与坳陷组成的断裂构造带。扭、压、张3种构造变形应力场效应共存,以扭应力为主,在不同地段兼有压、张性。祁连山造山带西段呈北西西向弧形重力高、重力低相间分布,反映了挤压推覆、逆冲叠置、盆山耦合的构造格局,反映出祁连造山带内挤压型盆山偶合的对应关系。据估算,香毛山、大雪山两重力梯级带侏罗纪至今,最小位移量为分别为140km、120km。敦煌盆地、苏海盆地重力场疏缓开阔,具有变形相对较弱的稳定地块特征。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重磁场特征与基底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塔里木盆地的布格重力与航磁资料,通过不同高度的解析延拓、不同方向水平梯度计算,分析了盆地内部与盆地边缘重磁场特征的差异,并反演计算了基底起伏与莫霍面深度。结果显示:盆地内部重磁异常变化相对平缓,盆地边缘变化剧烈;莫霍面形态中部上隆,盆地南北边缘分别向南、北加深;盆地边缘的前陆盆地表现为基底深凹;盆地边缘断裂特征与内部有所不同,边缘断裂基本平行于盆地边界,规模大,延伸长。反映了刚性的塔里木岩石圈在印藏碰撞的远距离效应下发生挠曲与整体变形,盆地边缘发育大型断裂系统,使应变能主要在周边变形最强烈的区域释放,形成了盆地周边比盆地内部活动强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重力场数据处理涉及的内容及相关处理软件很多。本文利用我省"十一五"期间自主开发的"SPDCASPS"软件对已知矿区重力场数据进行了曲化平、向下延拓、局部场和背景场的分离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应用结果表明,经三种重力场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6.
The P–T paths for metamorphic complexes from the Precambrian shields and fold belts of different ages may result from advection, i.e. one-cycle convective processes in the lithosphere. This conclusion has been exemplified by the metamorphic evolution of several well-known complexes, for which an advective model can be successfully applie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the above processes in terms of Newtonian rheology by using a two-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program have been conducted.
Two representative models for intracontinental gravitational ordering initiated presumably by mantle activity are considered: (i) a thermally activated multi-layered rhythmic sequence and (ii) huge rising diapiars causing circulation, in which crustal lithologies underwent high- P metamorphism (above 10–15 kbar) and subsequent ascent toward the Earth's surface.  相似文献   

17.
桐柏盆地高精度重磁勘探的地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蓉元  李忠 《地球科学》1992,17(1):69-78,T003
  相似文献   

18.
区域化探图示方法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化探图示方法较多,究竟采用什么方式成图较好呢?尚有不同意见。我们在整理云南省1:20万兰坪幅土壤样品重新分析的资料时,由于以往采样点分布不均匀,线距一般为2km,部分为3~5km,点距200~300m(平均每平方公里1.7个点),给资料整理、等量线的勾绘带来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