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3 毫秒
1.
一个关于临界地震的临界区域判别的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临界地震的概念和外推Bowman等人关于孕育未来地震半径的思想,发展出一个临界圆重叠方法来寻找未来强震的临界区域位置.模拟实验的对比检验表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使用主震前一定时间内地震目录,这个方法能找出临界区域,而未来震中位置将位于临界区域内或其边缘.使用新西兰和中国新疆南部的中强震目录检验,该方法可以在震前较准确地定位出强震的临界区域位置.使用中国1995年至1999年8月的小震目录,给出1999年8 月以后中国未来强震临界区域的分布,而1999年8月以后至2000年6月16日(截稿日期) 在中国(除西藏地区外)所发生的5.0级以上的地震几乎均位于所给出的临界区域内.  相似文献   

2.
一个关于临界地城的临界区域判别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ones  DV 杨文政 《地震》2000,20(4):28-38
由临界地震的概念和外推Bowman等人关于孕育未来的地震半径的思想,发展出一个临界圆重叠方法来地寻找未来强震的临界区域位置,模拟实验的对比检验表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使用主震前一定时间内地震目录,这个方法能找出临界区域,而未来震中位置将位于临界区域内或其边缘。使用新西兰和中国新疆南部的中强震目录检验,该方法可以在震前较准确地定位出强城的临界区域位置,使用中国1995年至1999年8月的小震目录,给出  相似文献   

3.
地震临界区域尺度的界定对于地震前兆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加卸载响应比(LURR)及震前矩张量加速释放(AMR)两种模型对地震临界区域尺度进行了分析。采用不同半径区域内地震事件的Benioff应变分别计算LURR和AMR时间序列,震前引起时间序列异常变化最明显的半径尺度所定义的区域就是最佳地震临界区域。华北地区M>5震例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模型所得到的最佳地震临界区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最佳临界区域半径与主震震级之间统计的线性关系斜率约为0.34~0.36。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不同预测模型可以较为定量的评价地震临界区域尺度,从而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时间扫描方法,通过能量释放率、b值、空间相关距离和广义维等多种统计参数的协同分析,研究了汶川8.0级大地震及其多次强余震之前区域地震活动性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发现大震前的地震活动表现出能量释放率增大,b值的大幅度减小,空间相关距离的下降和广义维的下降-回升等异常特征.对后续余震活动的分析,也可分辨出地震活动的临界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多种统计参数的综合协同分析能够反映地震活动的特点,发现孕震系统激变前的临界行为.  相似文献   

5.
地震活动的断层系统有可能处于自组织临界(SOC)状态。以简单的自组织临界模型的研究说明,地震从本质上讲也许是不可预测的。本文中,我们使用更复杂、更切合实际的自组织临界模型分析了地震的可预测性问题。这个模型是由具有暂态蠕变特性的弹簧-滑块系统构成的。该模型除了能够再现地震大小的幂律分布外,还可再现前震和余震序列。所模拟的地震序列还表明,除了大地震之前在短临阶段地震活动性的迅速增强外,平均来说这些事件发生在中期时间尺度的地震活动性降低之后。这个时期的地震活动性降低明显和持续时间越长,后续的主震震级也就越大。我们发现,地震活动平静期的检测有助于改进与时间无关的危险性评估工作。这种改进对最大目标地震的危险性估计最重要。  相似文献   

6.
岩石圈中水的临界奇异性与断裂耦合触发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等压热容为例,研究岩石圈中水的临界奇异性及出现的条件,探讨岩石圈中水的临界奇异性与断裂耦合作用触发地震的可能性。岩石圈中水存在一、二级相变,相变时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将发生明显改变,在临界点处表现出奇异性,如热容、膨胀系数和压缩系数等将趋于无穷大,按照Mie-Grneisen方程((P/T)V=γρCV),热容无穷大时将导致热压也趋于无穷大,压力将瞬时剧增。但水的临界奇异性出现的条件是温、压同时趋于临界值,在岩石圈中温、压是相互关联的,按照正常的地温梯度(15~35℃/km)和地压梯度(0.025~0.03GPa/km)计算,达到水的临界温度和压力的深度分别是24~10km和0.88~0.73km,即在岩石圈中若没有断裂的存在时则不可能同时达到水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不可能出现临界奇异性。断裂使压力降至水的临界压力,使得在岩石圈中某处温度和压力可同时达到水的临界值而出现奇异性,水的临界奇异性和断裂的耦合导致热压剧增,可能触发地震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随机摄动法分析了地基土-非线性单自由度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随机临界地震激励和对应的临界地震响应,导出了相应于平稳高斯过程的有关计算公式。作为算例,计算了一水塔结构的随机临界地震响应,结合干稳过滤白噪声随机地震动模型,计算了水塔的地震响应,并与其随机临界地震响应作了比较,从而对随机临界地震响应分析法的可靠性作了进一步的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8.
结构地震临界荷载的上、下限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介绍了利用变分原理推导的拟势能原理和拟余能原理,把拟势能原理和拟余能原理应用到结构地震临界荷载分析中,从而提出了一种计算结构地震临界荷载的新方法,同时从理论上论述了为什么利用拟势能原理和拟余能原理可以分析结构地震临界荷载的上、下限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2011年尼勒克、巩留交界6.0级和新源、和静交界6.6级地震为例,研究了2次地震前周边的形变和流体资料的临界慢化现象。首先,用小波变换方法对观测资料进行了预处理,然后计算了临界慢化现象的预警指标,方差和自相关系数,进而总结了2次6级地震发生前观测资料的临界慢化现象特征。结果表明,2次6级地震前出现了临界慢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新疆2次中强地震前的临界慢化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1年尼勒克、巩留交界6.0级和新源、和静交界6.6级地震为例,研究了2次地震前周边的形变和流体资料临界慢化现象。首先,用小波变换方法对观测资料进行了预处理,然后计算了临界慢化现象的预警指标,方差和自相关系数,进而总结了2次6级地震发生前观测资料的临界慢化现象特征。结果表明,2次6级地震前出现了临界慢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结构地震临界荷载的下、下限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利用变分原理推导的拟势能原理和拟余能原理,把拟势能原理和拟余能原理应用到结构地震临界荷载分析中,从而提出了一种计算结构地震临界荷载的新方法,同时从理论上论述了为什么利用拟势能原理和拟余能原理可分析结构地震监荷载的止,下限问题。  相似文献   

12.
汶川8.0级地震前水氡浓度的临界慢化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临界慢化(Critical slowing down)现象在揭示复杂动力系统是否趋于临界性灾变方面展示了重要潜力.本文基于临界慢化的概念,将其用于水氡浓度观测资料的处理,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破裂段及附近地区水氡浓度观测点资料为例,分别计算了表征临界慢化现象的自相关系数和方差.结果...  相似文献   

13.
起伏加剧、临界慢化和起伏加剧时段所显示的复杂系统宏观有序性是现代统计物理学中突变事件发生前的临界指标.将上述指标应用于中、强地震短临预报研究.研究表明,上述3项指标在短临阶段(主震前1~2个月)地震活动性资料中同样存在.用前2项指标可以预测主震发生的几个可能日期,用后1项指标可以确定未来主震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动态临界加速度计算地震边坡永久位移的方法应用了边坡分布的不均匀性,不均匀分布程度影响着永久位移计算结果。研究Newmark滑块底部或潜在滑动面上抗剪强度参数的分布特征,有利于了解地震过程中临界加速度的分布和变化过程,为地震边坡永久位移计算参数选取提供依据。通过计算发现:边坡土体标准差的线性关系比较微弱,在缺乏实验数据时,仅可参考使用;黏聚力随机数个数达到200时所计算的永久位移数值不再有波动;黏聚力无论设置为正态分布还是对数正态分布均不影响永久位移计算结果;黏聚力标准差的数值大小对永久位移的大小和离散性影响很大。在地震边坡计算时,尽量将其设置为符合正态分布;尽量根据实测数据设定黏聚力标准差,若缺乏实测资料,可参考两者的线性关系并结合经验进行标准差设定。  相似文献   

15.
吴忠良 《中国地震》1998,14(4):9-10
目前国际上围绕地震预测问题的争论,很大程度上与地震的自组织临界性模型有关。根据地震SOC模型,地震预测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这是一个误解这个误解又是关于地震的SOC模型的诸多误解中的一个。在地震的SOC模型中,地震的能量-频度关系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在区域边坡地震危险性评价中主要采用永久位移预测模型进行地震边坡永久位移计算。永久位移预测模型以Newmark滑块理论为基础,通过大量实测地震时程记录统计拟合得出。针对Newmark理论中滑动面抗剪强度参数保持不变和已有位移预测模型的计算位移小于实测位移的问题,利用动态临界加速度理论,分别构建含有峰值加速度和阿里亚斯强度的两种位移预测模型。对该模型计算出的永久位移合理性进行讨论,发现永久位移计算结果符合滑坡实测位移的数量级。采用本文模型计算的永久位移更加接近地震滑坡位移实际大小,可以解决一直存在的预测位移小于实测位移的问题。在更进一步讨论发展的基础上,本文模型可满足更多的理论应用和工程实际,为区域边坡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的地震动加速度评判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汶川MS8.0地震强震记录资料的计算分析,给出一个与地震诱发滑坡关系比较密切的地震动加速度参数--最大临界加速度.分析表明,最大临界加速度与地震滑坡的相关性高于峰值加速度,而且可以消除峰值加速度作为判据使用时存在的问题.利用汶川地震强震资料建立了该参数在震区的衰减关系,由衰减关系得到的地震滑坡影响区域与汶川地震滑...  相似文献   

18.
Newmark永久位移是评价边坡在地震时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地震边坡危险性评价中。传统Newmark永久位移法在计算临界加速度时假定其为常数,未考虑滑动面上抗剪强度参数的变化,过低估计了边坡的永久位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岩土结构理论获得思路,详细分析滑块底面抗剪强度参数在地震中的变化过程,以边坡震动过程中黏聚力逐步丧失为基本思路,在黏聚力符合一定概率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蒙特卡罗法模拟其动态减小过程从而实现临界加速度动态变化的计算方法。经过算例计算,黏聚力和临界加速度体现了地震过程中边坡滑块黏聚力和临界加速度的动态变化,位移大小符合地震边坡实际位移的常规数值。本文提出的蒙特卡罗法实现动态黏聚力和动态临界加速度的计算过程与地震时程相对应,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抗剪强度参数的动态变化问题,还解决了传统Newmark位移计算中永久位移比实际位移偏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四川二滩水电站围堰期间诱发地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滩水电站位于四川雅砻江下游,是目前西南地区正建设的规模最大的水电枢纽工程。本文综合了区域地震地质、历史地震和库区水文地质条件,概述了该区域的孕震构造背景;使用二滩遥测地震台网自1991年7月正式运转以来积累的数字化记录资料,计算卫P波和S波的速度结构、地壳介质Q、应力降;在此基础上,引用了数值性能极好的先进技术,对库区地震进行震源位置和深度的精确确定,由本文描画的地震空间分布立体图象,讨论了库区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临界加速地震矩释放模型的基本原理,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基于网格的并行处理,即按时间分解和按空间分解.如果要根据历史地震目录资料预测某地区未来的地震活动,可以采用空间分解的方式;如果要根据某地区历史上特定时间段的地震活动情况来检验地震加速破裂模型,则可以采用时间分解的方式.最终,能够在同样计算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