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粮食补贴是许多国家采取的旨在保护和发展农业的政策。对我国农业主产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具体评价和分析,并在研究国外发达国家实行的相关农业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主产区粮食补贴政策的发展对策,如国家应建立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的补贴方式,构建农业收入支持体系,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等。为今后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科学实施和进一步完善提供了研究资料和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2.
李达  张绍文 《热带地理》2022,42(3):490-498
当前,橡胶收入不足于吸引农户继续种植橡胶,为保障国家橡胶战略安全,利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有效性边界,并对影响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发现,依据2019年西双版纳18个样本村的947个截面数据及地区统计公报等测算得出,在橡胶价格为8元/kg时,应将目标补贴价格定位为12.8元/kg;橡胶树单产为影响目标价格补贴额度变量中敏感系数最大的因素;在当前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橡胶树单产提升10%可使目标补贴价格额度下降25%。建议采取积极稳健的财政补贴政策,利用浮动的目标价格补贴稳定橡胶产区的农户预期,同时辅以橡胶价格保险等配套政策激励农户提高橡胶树单产,在达到政策目标的同时降低财政成本。  相似文献   

3.
1999-2007 年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宋小青  欧阳竹 《地理学报》2012,67(6):793-803
选取耕地保护“新政”时期的1999-2007 年为研究时段,以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歧原因—耕地生产力变化为切入点,通过比较分析、空间与计量分析探寻粮食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民种粮积极性变化决定着耕地集约利用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2003-2007 年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持续提高主要来自市场粮价的上涨;粮食直补仅在开始实施的年份激发了农民对种粮收益的预期。此外,本文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优化粮食生产投入及改进耕地保护模式3方面,提出了耕地保护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有助于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并助推城市发展,但现实中的轨道建设运营存在诸多阻碍,除巨额建设成本外,还牵涉多方利益的协调。为解决城市轨道建设运营面临的诸多问题,日本采取了"上下分离"的建设运营模式。所谓上下分离,是指由地方政府负责轨道的建设和维护,由市场化的私营企业来负责运营。从实施效果来看,上下分离模式提升了日本城市轨道的服务水平。本文以日本为例,对上下分离模式中运营者的加入方式、票价的确定方式及模式框架结构进行具体分析和经验总结,以为我国城市轨道的后续建设运营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耕地价值重建方法与案例研究   总被引:93,自引:3,他引:90  
蔡运龙  霍雅勤 《地理学报》2006,61(10):1084-1092
耕地不断流失的根本原因在于耕地农业利用的比较收益低下,所以建立耕地保护机制的主要途径在于:一方面提高耕地利用的比较收益,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耕地征用的价值补偿来抑制乱占耕地行为。这两条途径归结于重建耕地资源的价值。本文提出耕地资源具有经济产出价值、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保障价值,并尝试用市场价格分别加以评估。耕地资源的经济产出价值为耕地年收益与贴现率之商,生态服务价值为耕地生态服务年价值与贴现率之商,社会保障价值是耕地提供的养老保险和就业保障价值之和。分别选择广东省潮安县、河南省淮阳县和甘肃省会宁县三个县作为案例的评价,以显示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耕地资源价值量在各地区之间呈现东高西低的差异;在耕地资源价值构成中,社会保障价值在三个案例区都占60%以上,但所占比重从东到西渐增,说明农民对耕地资源的依赖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反相关。耕地资源的经济产出价值在总价值中所占比重则从东到西递减,主要源于自然和经济生产率的差异。生态服务价值所占比重也表现出东低西高的特点,反映出生态系统从复杂到简单的变化使得农田生态系统对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显得更加重要。农业用地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外部效益,这可成为实行农业补贴的一大理由,也是计算补贴量的一种依据;更可作为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的依据。在我国现阶段,耕地是大多数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甚至不存在的情况下,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耕地利用集约度对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和耕地保护有深刻影响。利用重庆市酉阳县、武隆县、巫山县3个县12个典型村972份有效农户调查样本,基于货币额衡量生产成本,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农户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差异,同时综合价值形态指标与实物形态指标对其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比较,然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内部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政府制定山区农业发展政策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1不同类型农户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内部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劳动集约度、资本集约度与耕地利用集约度基本呈现自然资产型人力资产型基本型缺失型的关系;2研究区正经历着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过程,农户生计多样化显著,但生计多样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耕地集约度的降低;3农业生产补贴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对自然资产型农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故农业发展政策应集中在提高农业生产补贴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前提是继续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立农业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1999-2006年县域统计数据,借助面板数据模型,对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相对活跃因素;城镇化、工业化因素通过比较经济效益对全省粮食生产产生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对全省粮食生产恢复起到积极作用,并且这一支持政策对三大地区、不同收入水平地区的粮食生产促进效应存在差异,体现在对苏北、低收入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强,而对苏南、相对高收入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弱.鉴于江苏省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和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适应此特征的粮食生产发展战略和补贴政策设计需及时响应.以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为契机,减少耕地非农占用,优化土地资源城乡配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没,完善和强化粮食补贴机制,有助于促进江苏粮食生产持续发展与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8.
中国化石能源补贴区域分布及改革影响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利  张增凯  段德忠  龚存 《地理科学》2019,39(1):98-106
从区域分布视角出发,采用价差法估算了中国2006~2015年化石能源补贴量。结果表明:能源补贴呈现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格局,分别为2.72万亿元、1.80万亿元和1.53万亿元;能源补贴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且呈现显著的“俱乐部”现象;取消能源补贴对于中国实现“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可使全国能源强度下降幅度由19.10%提升为22.36%;取消能源补贴的东部地区节能减排效应最为明显,中部地区敏感程度相对较弱;同时,取消能源补贴会导致居民生活成本不同幅度上涨,其中中部地区居民面临最大的影响,尤其是农村居民受到的冲击更为显著;化石能源补贴改革进程中,政府需要加大对中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居民扶持力度,以抵消可能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研究耕地集约利用对于解决耕地高效利用问题意义重大。喀斯特槽谷区耕地稀缺、经济发展诉求强烈,从微观尺度以农户视角对地形复杂且经济欠发达的喀斯特地貌区开展耕地集约利用研究较为匮乏。本研究以贵州省郎溪槽谷为例,基于农户调查数据,分别测度耕地利用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的集约度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运用岭回归模型探究不同地貌部位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价值形态的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显著,不同地貌部位耕地利用集约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谷顶、谷底、谷坡。其中,劳动集约度空间分布特征与其一致,资本集约度谷底最大、谷坡最小,谷顶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平均值为71 739.85元·ha~(-1),谷底为66 751.78元·ha~(-1),谷坡为25 015.80元·ha~(-1)。(2)实物形态的肥料投入,谷坡最少;有机肥投入比例不断增加。(3)不同地貌部位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影响因素存在差异:谷底主要是家庭劳动力平均年龄、家庭总收入、二三产业收入、劳均耕地面积、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家庭机械拥有台数;谷坡为家庭总收入、劳均耕地面积、家庭机械拥有台数;而谷顶为家庭劳动力平均年龄和离集镇的距离。耕地总面积、农业政策补贴是共同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可为优化槽谷区土地利用格局、促进生态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耕地撂荒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5  
李升发  李秀彬 《地理学报》2016,71(3):370-389
20世纪后半叶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发生明显的耕地撂荒现象,并逐渐演变为全球性土地利用现象,深刻地改变了广大农村地区土地景观.本文以"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环境效应--政策响应"的框架系统梳理耕地撂荒主要研究进展.研究表明:① 全球耕地撂荒仍主要发生在欧美发达国家,但发展程度的区域差异很大;② 社会经济要素变化是耕地撂荒最主要驱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上升等原因引起的耕地边际化是撂荒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劳动力析出是造成耕地撂荒的直接原因;③ 耕地撂荒与否,撂荒程度以及撂荒地空间分布受村镇,农户,地块三个尺度的自然条件,劳动力特征,农业生产条件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④ 生态环境效应是当前撂荒效应研究的焦点,但该效应是以积极还是消极为主仍存争议;⑤ 增加农业补贴是当前减缓耕地撂荒的主要措施,但并非唯一和最合理的措施.未来,快速城镇化进程将促使中国耕地撂荒现象愈演愈烈,所以当前研究有待加强,本文认为应加强大范围耕地撂荒信息提取和监测,撂荒趋势预测和风险评估,社会经济效应评估及政策设计等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11.
In recent years, grain production has been rising steadily, and the income of farmers has been increasing dramatically, thanks in part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policy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However, the conventional production mode leads to overconsump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ncreasingly challeng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acts, and higher cos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hose quality falls short of public expectations.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ouncil both put extra emphasis on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reform, restructuring of the sector, and a shift in the production mode.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gro-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alyzes the efficacy of China’s current agricultural subsidy policies, introduces related experience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elaborates options to establish the mechanism, and propos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accelerate its development. This analysis concludes tha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pproaches to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is to shift the existing subsidy policy from one which aims to ensure the yield by purchasing at a protective price, to a green subsidy which focuses on agro-ecological compensation.  相似文献   

12.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响应   总被引:58,自引:7,他引:51  
程叶青  张平宇 《地理科学》2005,25(5):513-520
依据近10年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运用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特征及其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国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3.43%;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由南方向北方和由东部向中部推移,北方和中部地区成为新的增长中心;粮食生产地域变化的差异明显,南北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变化较大,八大产区和省区间变化较小。农业生产条件、技术、宏观经济环境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是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东北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性基地,应对全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变化趋势,必须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通过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商品粮基地空间布局优化等举措,促进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特征及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文海 《地理研究》2008,27(4):885-896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6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分析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结论如下 :(1)1978年以来,中部地区粮食产量总体持续增长,年均增长2.12%;(2)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年均占到全国水平的30.01%,中部地区的粮食生产波动会对我国粮食生产产生客观的影响;(3)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但是幅度不大;(4)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和成灾面积是影响中部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由此,应从我国粮食安全的高度去重视中部地区粮食生产,采取各项政策措施来促进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稳定与增长。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粮食贸易格局的日益紧张,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保证中国粮食安全成为新阶段的难题。本文从耕地可持续利用视角提出粮食稳产、增产策略,以期为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等国家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基于1985—2015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数据,以农业生态区为基本单元,采用比较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规律性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产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但长江中下游区、江南和华南区粮食增长率较低,甚至出现减产现象。(2)中国粮食产量主产区逐渐由长江中下游区、江南和华南区向东北区、黄淮海区转移。(3)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呈现阶段性和区域性规律。例如,东北区、西北区粮食生产主要受粮食单产、耕地面积等影响;黄淮海区、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区、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区主要受粮食单产影响。(4)中国各区耕地存在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耕地非持续问题,在西北区、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区域较严重。  相似文献   

15.
水平衡下黄淮海平原区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测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雷鸣  孔祥斌  王佳宁 《地理学报》2018,73(3):535-549
为缓解黄淮海平原区地下水水位的持续下降,国家提出耕地资源休养生息的战略,而实施耕地资源休养生息的关键,是确保水平衡下的耕地资源可持续生产能力。本文从可持续理论和水平衡的条件出发,将黄淮海划分成12个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相对均一的农业生态区,采用不同农业生态区代表实验站限水高产的产量和管理经验,以水定产并逐步修正,得到了黄淮海平原区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并与现实产量对比得到产量差。结果表明:① 水平衡条件下黄淮海平原区耕地的可持续粮食生产能力为1.16亿t/年;② 可持续总产产量差为-67.85万t/年,由于限水灌溉造成的粮食产能损失为小麦331.84万t/年,玉米不存在产能损失;③ 小麦主要压产地区为黑龙港地区、鲁西平原、豫东平原以及京津唐平原,而徐淮低平原、豫东平原以及胶西黄泛平原具有一定的提产潜力。通过测算,进一步认识了黄淮海平原区耕地可持续产能状况,为区域粮食生产的合理布局以及农业限水限产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民收入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姜会明  孙雨  王健  吉宇琴 《地理科学》2017,37(10):1546-1551
利用2004~2015年全国31个省(市)农民收入的有关数据,采用泰尔指数(Theil Index)测算出全国农民收入差距,将中国分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粮食产销平衡区三大功能区域,分解出三大功能区域组间差距和组内差距,并计算组间差距和组内差距分别对总收入差距贡献率。结果表明:2004~2006年全国各省农民收入差距变大,而2007~2015年逐渐缩小。经过进一步计算,组间差距对全国农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达到70%,组内差距达到30%,可以看出,中国农民收入在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粮食产销平衡区中区域间差距远大于区域内差距。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全国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得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城镇化率、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等指标与泰尔指数呈负相关,工业化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与泰尔指数呈正相关,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