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天水市“7.25”群发性山洪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天水市"7.25"群发性山洪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系统查明了此次地质灾害的灾情、致灾因素、灾害特征、致灾范围以及分布规律,分析了此次山洪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本次由强降雨引发并加剧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黄土-泥岩及黄土滑坡为主,中小型沟谷泥石流、土质崩塌和土质不稳定斜坡次之。"7.25"山洪地质灾害具有普遍性、群发性、局地爆发性等特征,其隐蔽性强,潜在危害大,灾害链模式显著。灾害发生期间降雨具有强度大、范围广等特点,使区内山体岩土体饱和,显著降低了岩土体抗剪强度,加之与地震的叠加效应明显加剧了此次群发性山洪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2.
威信县地质构造较复杂,地质灾害破坏严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及地裂缝五种。其中以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为主,灾害点分布较广且个体规模小,稳定性较差。调查显示,威信县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生时多种致灾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威信县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得出: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地形地貌、生态植被等因素是滑坡、泥石流、崩塌及不稳定斜坡形成的基本条件;降雨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是形成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及不稳定斜坡的主导因素。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应采用以群测群防为基本手段,与搬迁避让、工程防治、生物防治、清除危岩(土)体及排水为主的防治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平山县泥石流的形成特征和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山县是河北省太行山区主要泥石流地质灾害频发区,每年7~8月份强降雨期间,沟谷源头侧壁岩土体在雨水的浸泡下失稳破坏,形成崩塌与滑坡,崩滑的岩土体与沟源洼地中积聚的洪水迅速混合形成泥石流。本文认真分析了该区泥石流的分布概况,研究了泥石流灾变的形成特征,并从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条件和动力条件两方面分析了泥石流发生的机理和崩滑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20,(4)
新疆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得其滑坡地质灾害有一定的区域特殊性。本文在地质灾害区划研究的基础上对全区的滑坡地质灾害特征进行研究,具体从地貌条件、岩土体特征、滑坡与构造运动、滑坡与地表径流、滑坡与降水五个方面对滑坡地质灾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滑坡灾害的特征找出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以及全区滑坡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5.
"7·19"河南省安阳市连续强降雨过程中,市西南部山区马鞍山东坡出现浅层滑坡,并且沿沟谷形成了高位坡面泥石流,对下游居住有1200多户的岭头村村庄西部8户村民房屋造成了较大破坏。因上游不稳定松散堆积物源仍然存在,高位、近途、高速冲击整个岭头村的危害依然没有消除。以这次高位坡面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产生的地形地貌、岩土体特征、物源特征、降雨影响及人工影响等形成机理。提出了上游围挡、局部松散高陡岩土体卸荷,中上游疏浚坡面流水与泥石流沟,中下游设置停淤场和下游设置拦挡坝的综合应急防治措施,防治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  相似文献   

6.
2019年6月10—13日,龙川县发生持续强降雨,导致全县境内发生大量滑坡、泥石流灾害,贝岭镇米贝村是三个重灾区之一。本文以贝岭镇米贝村6号沟发生的滑坡-泥石流链生灾害为研究对象,在野外精细化调查测量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分析与计算,对链生灾害特征与成灾机理展开研究。研究发现:①6号沟内共发育7处浅层土质小型滑坡,仅3号滑坡体与部分6号滑坡体转化为泥石流,构成泥石流主要物源,其余滑坡未构成持续性影响;②持续降雨下渗,坡体由非饱和向饱和状态转变,坡表形成连续饱和区,孔隙水压力的增加与孔隙水的软化促使土体强度降低,加之坡体饱和自重的增大,斜坡发生浅表层失稳破坏;③降雨的持续下渗与支沟沟源“漏斗状”地形下的地表汇水快速增大滑坡松散堆积体内的含水率,促使其物理性质发生变化,在重力势能下呈流态状启动、运动转化为泥石流。降雨结构影响滑坡-泥石流链生过程,前期降雨引发滑坡、后期降雨启动形成泥石流,滑坡与泥石流的发生表现出阶段性特征。研究成果有助于指导当地政府进一步开展滑坡-泥石流链生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也为该地区未来区域预警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深圳"12.20"渣土滑坡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再次给安全生产与灾害防治敲响警钟。本文通过对比此次滑坡事故受灾区域灾害前后影像照片,分析了其物源构成及形成过程。剖析了深圳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类型及分布特征,划分了边坡类、岩溶塌陷和海水入侵等三类共计34个重大地质灾害防范区,提出了地质灾害避险措施及防治建议,为深圳灾害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陕西地质灾害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喜成 《陕西地质》2001,19(2):75-81
陕西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灾害,影响这些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降雨、人为作用和地下水,全省划分出27处地质灾害易发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降雨的叠加影响,会对地质灾害产生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遥感解译结合地面调查的方法,对冕宁县地灾隐患点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县共发育有129处地质灾害,其中泥石流和滑坡发育数量最多,分别达到71处和54处;灾害规模多为中小型;灾害在时间上具有群发性,多分布于雨季;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安宁河和雅砻江流域;各种因素对地灾形成的影响不一,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坡体地质结构及形态是主要影响因素,暴雨则是地灾爆发的主要诱因。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地质灾害的防治、监测和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四川汶川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形成演化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永双  成余粮  姚鑫  王军  吴树仁  王猛 《地质通报》2013,32(12):1900-1910
2008年“5·12”汶川Ms 8.0级地震之后,地震灾区表现出显著的强震地质灾害后效应。地震造成山体分水岭及山脊部位产生大量的崩塌和滑坡,崩滑体大多散落在山体的中上部,在强降雨作用下大量松散堆积物沿陡峻的沟道汇聚、加速,形成破坏性极大的高位泥石流,从而构成典型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在回顾汶川地震灾区同震地质灾害的基础上,调查分析了震后汛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6种表现形式,将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形成、演化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孕育阶段、地震同震滑坡阶段、震后滑坡-泥石流发育阶段、高位泥石流的动态演化阶段,提出高位泥石流的判识指标,并探讨其分布特征、动态变化趋势及其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新疆地区是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区和重灾区,本文以阿尔泰山南麓的克什喀拉苏沟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阿勒泰市克什喀拉苏沟泥石流灾害的基础上,根据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对泥石流灾害的类型、形成原因及流域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泥石流易发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研究区泥石流灾害属易发程度,其形成主要受强降雨影响较大,详细论述了泥石流地质灾害类型、形成原因及易发性评价,且为防治工程设计、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诱发了为数众多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安县高川乡政府滑坡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在综合分析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灾害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滑坡稳定性计算,给出了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宁德蕉城区是受台风和强降雨影响而频发地质灾害的地区,根据地形(地貌)、气象、岩土体、地质灾害分布等特征,研究和分析该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贵州重大地质灾害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刚 《贵州地质》2016,33(2):108-112
贵州是山地省份,地质灾害发生尤其突出,为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通过对全省重点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详细调查,查明了全省威胁100人以上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发育状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得出了:(1)贵州重大地质灾害全省各市州均有发育,其中西部六盘水、毕节和黔西南分布最多,其次为北部的遵义、铜仁,中部、南部和东部相对要少;(2)贵州重大地质灾害规模等级以小型和中型为主,大型以上规模等级的灾害数量少;(3)贵州重大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崩塌次之,地面塌陷相对较少,泥石流和地裂缝数量少;(4)岩土体类型变化大、结构松散,地形起伏、坡度变化大是重大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构造发育、地层破碎是次要因素;(5)降雨集中是重大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6)人为活动现已成为重大地质灾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王攀  王强  邹显利 《山东地质》2013,(10):57-61
云龙县地处横断山脉中段,地势险峻,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该文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成果,总结了灾害的危害、分布特征、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石玲  王涛  辛鹏 《地质力学学报》2013,19(4):351-363
根据近7年来陕西省宝鸡市12区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总结宝鸡地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空间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及其危害性。研究结果显示,宝鸡市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等4类,总体发育特征具有群发性、突发性、周期性和链生性。其中,滑坡和崩塌数量多、危害大,泥石流相对发育较少,不稳定斜坡多与崩塌相伴生,大多发展为崩塌灾害。每年汛期在强降雨作用下,都可能诱发表层小型滑坡和崩塌,特别是城镇居民房前屋后的小型黄土滑坡和崩塌,以及山区公路切坡导致的残坡积层滑坡崩塌频繁发生,是宝鸡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减灾防灾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秦岭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非常严重的地区,科学认识这些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对于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中地质灾害的科学防御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对西秦岭地区的断裂构造格架和活动特征及其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发育强度研究表明,虽然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复杂耦合作用之结果,但区域断裂构造格架和活动特征对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空间和强度分布具有主导控制作用,其主要表现在:1)滑坡、崩塌、泥石流多沿区域断裂带呈带状发育,断裂构造活动强的地段是地质灾害发育强烈的区域 2)断裂带的长期活动造成的岩体破坏和复杂的构造结构面体系不仅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物源条件,而且提供了地质结构条件 3)断裂构造突发活动,即地震活动是诱发大规模区域滑坡群和崩塌灾害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对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研究,不应孤立地探讨其中单一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展,而应把它们放在区域地质构造环境演化过程中统一认识,尤其是应把区域断裂格架、断裂带结构和断裂活动性作为地质灾害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2016,(3)
光山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隶属信阳市管辖,是中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随着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光山县地质灾害时有发生。通过开展"光山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确定县境内地质灾害隐患主要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四类。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总体上具有数量多、规模差异、危险性不一、引发因素清楚等特征。泥石流多为在坡面有大量块石及沟道中堆积有大量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构成了泥石流的固体物源,一旦遇到足够的水动力条件,极有可能引发形成泥石流。光山县地质灾害隐患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县域南部构造剥蚀丘陵区域以及西部剥蚀残山与剥蚀岗地过渡地带,地质灾害隐患在人类活动强烈的时期相对集中,在5~8月份雨季相对集中。地层岩性、坡体地质结构、坡体形态等是滑坡、崩塌等灾害隐患形成的控制因素。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地质灾害隐患发育特征,可为今后光山县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利用遥感技术对吉林省地质灾害进行了较详细的解译,共解译出128处滑坡,其中软岩滑坡66处,碎石滑坡50处,硬岩滑坡12处,解译出规模较大的泥石流126处,崩塌4处,沼泽化严重的地带百余处。对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水库淤积及河流改道等也做了较详细的解译,提出了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滑坡、泥石流、崩塌的形成与地形坡度、岩土体类型、水网密度等关系密切,地震也可诱导滑坡产生。水土流失、水库淤积主要与地形坡度、植被覆盖率、岩土体类型及水网密度有关。河流改道是第四纪地壳运动的区域性断块隆起和凹陷、或断裂的相对升降运动、或地壳上升运动的差异性所致。土地沼泽化、土化盐碱化主要形成于排水不畅地带。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云南盐津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质资料分析,结合野外详细调查,揭示盐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认为,盐津地区滑坡多发生于第四纪松散坡积斜坡,崩塌多发生于砂岩、页岩、泥岩软硬相间结构斜坡与灰岩高陡悬崖,泥石流多发生于河谷沟谷;地质灾害控制性影响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坡体结构和岩土体工程地质岩组,诱发因素包括地震活动、降水和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和采矿活动关系密切。研究成果对当地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