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热风是我国北方小麦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从黄淮平原,经河西走廊(下称河西地区),到南疆盆地北缘及北疆盆地南缘这条纬度带内,常出现干热风。有些地方称它为“火风”、“热风”、“干旱风”。 提到干热风,人们还往往把它和干旱相提并论,因此有必要指出干热风和干旱的联系及区别。干热风和干旱有地理及气候背景上的联系,即在干旱地区和长期干旱的情况下,最常出现干热风天气。但干热风是一种持续较短的特定的天气现象。此外,作物受害的症状也不一样,受干热风影响,植株很快地由上往下青干,而干旱则是慢慢地由下往上黄枯。 在小麦的扬花灌浆期,如果连续几天出现干热风天气,常常会使小麦青干逼熟,茎叶干枯,呈灰绿色,叶片萎蔫卷曲,籽粒干瘪。受干热风危害的作物主要是春冬小麦,此外,还会造成青棵青干瘪粒,棉桃脱落,玉米及豆类作物减产等。 干热风的特征 河西地区,特别是地处沙漠边缘的民勤、金塔地区的干热风,对作物危害较重。其危害的关键期一般是在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东部略早,西部稍迟。  相似文献   

2.
陈昌毓 《气象》1982,8(2):23-24
干热风是影响河西走廊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发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小麦开花一乳熟期的干热风天气,可使西起敦煌东至景泰的15个县的400万亩春小麦中大约2/3以上的面积遭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据小麦干热风灾情调查和试验资料,干热风严重的年份可使小麦千粒重下降6克以上,减产可达10—20%。因此,农业生产部门多次提出要求解决这种农业气象灾害问题。 本文根据几年来观测试验资料和有关调查报告,分析研究了河西走廊干热风危害的农业气候特征和区划,并提出防御措施。 一、干热风农业气象指标 河西走廊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程度,主要是由干热风出现的时段和强度及其前期的气象条件、小麦本  相似文献   

3.
青海高原干热风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玲  汪青春  刘宝康  苏文将  周万福 《气象》2014,40(4):450-457
基于青海省56个气象站1961—2010年50年气象资料对干热风的发生日数、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分析表明:青海高原干热风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且以小灶火为高发地,其次为东部农业区且以循化为高发地;近50年来干热风日数、强度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2010年年平均达到29站次,分别较20世纪60和70年代偏多17和ll站次;近年来平均最高气温的明显升高与相对湿度逐年减小是干热风日数增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武威地区农业气象试验站,自1965年以来对河西走廊干热风进行了研究,先后开展了14个项目的试验,参加过全国和省内三次大协作,总结出一套防御干热风的措施办法,使试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选取河西西部地区及周边14个站点1958-2013年的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反距离加权插值和Mann-Kendall等方法,对其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呈持续上升趋势,年际倾向率为0. 25℃·(10a)~(-1),以春季增温率最大,突变发生在1989年;空间上呈中部高、南北低的特点。降水量总体在波动中增加,年际倾向率为1.30mm·(10a)~(-1),秋季降水增加的倾向率最大,其突变点不显著;空间分布上西北少、东南多。相对湿度波动中略有增加,年际倾向率为0. 09%·(10a)~(-1),其中春季和夏季呈下降趋势,秋季和冬季则呈上升趋势,同时未发生明显突变;空间上自西向东呈增加趋势。平均风速变化阶段性显著,1985年前后发生明显的减小突变,突变前后均值相差0. 56 m·s~(-1),各季节中冬季突变前后均值差值最大;空间上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6.
利用文献[2]的方法,讨论了甘肃河西地区气象台站的合理分布。分析表明,45km 为该区气温观测的最佳距离。  相似文献   

7.
一、干热风研究概况干热风是甘肃河西走廊小麦生育后期的主要灾害,群众称之“热东风”。对小麦扬花、灌浆、成熟危害很大,受干热风影响危害的小麦面积约400多万亩。因此,各级农业领导和农业生产部门都很重视防御干热风。自从六十年代以来,就陆续地进行了小麦干热风研究,研究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六十年代,气象部门组织了河西干热风  相似文献   

8.
利用三江源区196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2006-2020年EOS/MODS监测资料,基于概率密度分布函数、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气温、降水、极端气候指数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61-2020年三江源区气温明显向高温方向漂移,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升温率分别为0.38℃·(10a)-1、0.28℃·(10a)-1和0.45℃·(10a)-1(P<0.01),最高和最低气温升温幅度存在不对称现象。同时极端气温暖事件(暖昼日数、暖夜日数)明显增多,极端气温冷事件(冷昼日数、冷夜日数)迅速减少。(2)与前一气候态(1961-1990年)相比,1991-2020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上升了1.28℃、1.12℃和1.60℃,且概率密度分布更加扁平,说明气温离散程度更大,气候不稳定性增强。(3)近60年来,三江源区降水量总体呈增多趋势,增加率为10.3 mm·(10a)-1,且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加,降水量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降水增多趋强表现更加明显。(4)在气温显著升高、降水量增多影响下,与第二次冰川编目相比,2019-2020年格拉丹东冰川和阿尼玛卿冰川面积分别减少5.51%和4.96%,冰储量分别减少23.43%和4.39%;三江源区年最大冻土活动层深度迅速减小,变化率为7.1 cm·(10a)-1,冻结期平均每10年缩短12.0天;积雪日数和累计积雪面积增多。受冰川冻土融水和降水量增多等因素的影响,三江源区湖泊面积总体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9.
藏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藏北地区地域广阔、地势高,自然条件极为严酷,其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江河、气候及生态环境,甚至对全球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本研究选取藏北地区有长期、连续记录的5个气象站点,分析藏北地区近4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并对其可能影响进行分析。藏北地区近40年来温度上升趋势明显,尤其是最低温度的升温率达0.79℃.(10a-1),高于青藏高原的平均水平;降水的年际波动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明显增多。近40年藏北地区的气候有暖湿化趋势,这将有利于该地区的动、植物生长,但是该地区冰川冻土面积大,气温升高会引起冰川退缩和冻土层融化,又将给藏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干热风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在我国北方麦区,春末夏初正当小麦灌浆乳熟阶段,常常会连续几天刮起又干又热的西南风或偏东风,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干热风”。在不同地区也有称“火风”、“旱风”、“热南风”、“热干风”、“热东风”等。小麦受干热风危害,可影响正常的增粒、增重、灌浆成熟以致青枯秕粒减产。各地群众将小麦遭干热风危害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提要根据1951—1990年的光能、气温、降水和风等气象资料,对甘肃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并阐述了这些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利弊影响。  相似文献   

12.
青海甘德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甘德地区1994—2016年牧草产量资料和1976—2016年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等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该地区牧草产量和气候因子变化特征,以及气象因子和牧草产量之间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994—2016年甘德地区牧草产量以每10a按271.5(kg/hm~2)速率呈显著增加趋势;1976—2016年甘德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以11.6mm/10a和-18.9h/10a的速率呈不显著的增加和减少趋势,降水量增加主要体现在春、夏、冬季,秋季呈偏少趋势;日照时数除夏季增加外,其余季节呈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41℃/10a的速率呈极显著增温,四季气温增加在各个季节均有体现且秋季增温对年气温升温贡献率最大;牧草产量和同期温度、降水(除秋季外)之间呈正相关,但温度变化对牧草产量的影响要大于降水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干热风气象灾害分布规律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贵明  汪青春 《青海气象》2007,(2):20-22,27
利用柴达木盆地的7个气象台(站)1961~2005年干热风气象灾害资料,对盆地干热风发生规律及干热风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盆地干热风气象灾害日数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小灶火为干热风重灾区;盆地干热风灾害月分布在每年6~8月份,8月上旬为整个盆地干热风灾害多发时段。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临夏19802016年强降水实况资料及EC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分析了临夏地区强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条件。结果表明:临夏强降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自北向南递增,北部旱区的少,西南部山区的多。临夏强降水年、月、日特征变化显著。2000s是强降水的高峰期,1980s强降水相对较少;7、8月份强降水发生概率占全年强降水的66.1%;强降水发生属于典型的夜雨型和午后傍晚型,夜间(20:0024:00)强降水发生概率最高,为30.8%~53.8%,其次为凌晨(01:0008:00),发生概率为14.3%~36.4%。临夏强降水发生主要有中高纬西风带冷槽或冷涡型、青藏高原低值系统型、副热带高压影响型。对西宁、兰州、合作三站累计频率阈值计算和检验结果表明,杰弗逊指数阈值为80,符合率为100%;沙氏指数阈值为4,符合率为79%;改进K指数阈值为10,符合率为79%。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河西内陆河径流量对河西地区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甘肃省河西地区3条主要内陆河昌马河、黑河、西营河流量以及酒泉、张掖、武威3个地区的春小麦产量资料,分析了甘肃省河西地区内陆河流量对河西地区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河西的粮食产量除了受灌溉水利发展、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等生产力水平提高,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外,还受到灌溉水源的影响。春季径流的差异会导致春小麦单产的明显年际波动。年径流短期波动对产量影响较小,但径流长期波动的影响要大于短期波动。特别是春季径流的长期趋势决定着调节水库的蓄水量多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的农业生产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鞍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鞍山1951~1999年的气温、降水、日照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鞍山近50a气候呈逐渐变暖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为明显,而降水则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李林  朱西德  周陆生  汪青春 《气象》2004,30(8):18-22
利用EOF等方法通过计算 1 96 2~ 2 0 0 1年 4 0年来三江源地区 1 6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蒸发资料 ,分析了三江源地区近 4 0年来气候变化的异常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大的干旱化气候变化趋势 ,同时 ,在气候干旱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出现了草场退化、湖泊萎缩、河流流量减少、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荒漠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应用鞍山1951~1999年的气温、降水、日照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归纳出鞍山近 50a气候呈逐渐变暖的趋势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为明显 ,而降水则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重庆岩溶地区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生态系统是一种脆弱的生态系统,植被类型与盖度成为岩溶环境中最重要、最敏感的自然要素。介绍了以重庆岩溶地区为对象,利用气象和NDVI数据,采用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多年平均水平上,气候对重庆岩溶植被生态系统起着比降水大的作用;在植被生长的年际变化方面,气温和降水对植被生长起着大致相反的趋势。(2)年际变化方面,气温和降水对植被生态系统的生长起着大致相反的作用。一般来说,气温与NDVI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3)植被指数的动态变化受气候波动的影响较大,近20 a来,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可为岩溶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黄河源头地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玛多1953~2004年气象资料及塘乃亥的黄河径流量资料,分析了玛多平均气温、降水量、累计积雪量、蒸发量等与塘乃亥流量变化的关系,从气候角度找出了影响黄河断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