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1961-2017年松花江流域31个气象站初夏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多种统计方法,讨论了松花江流域初夏降水时空分布及影响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初夏降水具有全流域一致型、西北-东南反位相型和东北-西南反位相型3个主要分布模态。影响3个分布型的主要环流特征分别为贝加尔湖以东低值系统-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西南低-东北高)、乌拉尔山脊-西西伯利亚槽-外兴安岭脊(两脊一槽型)、渤海/华北低值系统及其东北部高压,东部局地高压或阻塞形势对松花江流域初夏降水的3个模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东亚-太平洋型和极地-欧亚型是对第一模态降水分布起重要作用的遥相关型。  相似文献   

2.
《气象与减灾研究》2018,(江西省汛)
采用EOF、REOF方法、Mann-Kendall等检测分析方法对江西省1961—2017年汛期降水进行分型,并从阻塞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水汽输送三个方面对比了江西汛期降水不同类型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及主要差异。结果表明:江西省汛期降水空间场可分为全省一致型、南北反向型、南北—中部反向型。江西省汛期降水可分为赣北型、赣南型、赣中型,这三个分区较好地反映了江西省汛期降水地域上的差异分布,且与江西地理区划上的赣北、赣中、赣南基本吻合。赣北型汛期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他两种模态汛期降水呈增多趋势,三种模态的降水趋势发生突变但不显著。三种降水模态的大气环流特征不同:赣北型为宽广的斜槽内引导冷空气从贝加尔湖分裂南下,面积偏大、脊线偏北的副热带高压与孟加拉湾的西南水汽推动暖湿空气在江西的北部交汇;赣南型为亚欧中高纬呈经向环流,我国南方大部为正高度距平,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水汽输送较弱,雨区偏南;赣中型为高纬度受负高度距平控制,冷空气势力较强,在中纬度两个稳定维持的阻塞高压配置下,大量堆积、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在江西省中部汇合。  相似文献   

3.
采用EOF、REOF方法、Mann-Kendall等检测分析方法对江西省1961—2017年汛期降水进行分型,并从阻塞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水汽输送三个方面对比了江西汛期降水不同类型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及主要差异。结果表明:江西省汛期降水空间场可分为全省一致型、南北反向型、南北—中部反向型。江西省汛期降水可分为赣北型、赣南型、赣中型,这三个分区较好地反映了江西省汛期降水地域上的差异分布,且与江西地理区划上的赣北、赣中、赣南基本吻合。赣北型汛期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他两种模态汛期降水呈增多趋势,三种模态的降水趋势发生突变但不显著。三种降水模态的大气环流特征不同:赣北型为宽广的斜槽内引导冷空气从贝加尔湖分裂南下,面积偏大、脊线偏北的副热带高压与孟加拉湾的西南水汽推动暖湿空气在江西的北部交汇;赣南型为亚欧中高纬呈经向环流,我国南方大部为正高度距平,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水汽输送较弱,雨区偏南;赣中型为高纬度受负高度距平控制,冷空气势力较强,在中纬度两个稳定维持的阻塞高压配置下,大量堆积、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在江西省中部汇合。  相似文献   

4.
SVD方法在前期500hPa环流与贵州春季降水关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500hPa高度场资料和贵州春季降水场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高度场与降水场的关系。结果表明:奇异值分解方法前8个奇异向量占总方差的80%以上,取前8个奇异向量已能代表贵州春季降水的主要分布;春季降水与前期冬季500hPa高度场分布有很好的匹配关系,且不同年份可能呈反位相分布;贵州春季降水除了通常的一致偏多(或偏少)外,还存在东南—西北准对称型分布;当冬季500hPa高度场距平场呈反位相分布时,即除北美地区负距平外,其余地区均呈中低纬负距平、高纬度正距平分布,贵州春季降水为一致的正距平分布。  相似文献   

5.
利用NECP/NCAR再分析资料、国家气候中心和NOAA相关资料,研究了与2014年浙江夏季低温多雨事件相关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海温因子。结果表明:中纬度我国东部到日本南部气旋性环流异常的存在有利于浙江夏季出现低温多雨,异常偏强偏南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8月罕见低温多雨的直接原因;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EAP)和欧亚型遥相关(EU)是影响浙江夏季低温阴雨的主要遥相关型,当EAP负位相和EU正位相时,冷空气容易堆积和南下,与暖湿气流交汇,有利于降水降温,8月罕见低温阴雨是EAP负位相和EU正位相协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的分析表明ENSO暖位相激发了西太平洋上空强烈的异常下沉气流和反气旋,使得副高偏南偏强,东亚地区呈EAP波列型响应;热带印度洋海温全区一致模态(IOBW)暖位相的维持进一步减弱了8月海洋性大陆地区的对流活动;北大西洋中部海温季内的变化或许与EU位相的转变有联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1981~2012年宜昌站日均流量、长江上游287个气象站逐日雨量及NCEP再分析资料,选取长江上游中小洪水过程128例,分析其洪水、致洪降雨月分布特征,并研究其天气成因。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流域中小洪水多发于7~9月,且过程持续时间6~9月呈逐渐变长趋势,其中过程洪量7月最大,洪峰流量及次洪量最大值出现在8月。6月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及南亚高压偏东偏南,贝加尔湖槽引导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急流在重庆—宜昌、乌江汇合,造成降水各子流域分布不均,中心位置偏东,强降水日数少但强度较大;7月副高及南亚高压西伸北抬,中高纬地区多短波槽活动,西南气流强盛,辐合区范围大,造成降水范围广且分布均匀,强降水日数多;8月副高进一步西伸北抬,中高纬环流平直,辐合中心位于长江上游流域西北部,配合高热高湿的环境场,造成降水分布不均匀且局地性强,中心位于岷沱江,过程面雨量大;9月以后,副高继续西伸,南亚高压南压东移,受深厚东北槽影响,地面冷空气活跃,西南暖湿气流减弱,降水中心位于岷沱江、嘉陵江,强度减弱,过程面雨量小。  相似文献   

7.
该文利用贵州省78站近40 a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海温资料,从大气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强迫的角度分析贵州省夏季旱涝异常的成因,并利用2013、2014年的观测事实进行个例验证分析,从而进一步地探讨造成贵州省夏季旱涝异常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当贵州省夏季降水偏多时,在中高层,贝加尔湖附近为正距平,同时在低层贝加尔湖地区为异常反气旋环流,这种环流配置使得高压脊增强,脊前的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向南深入到西南地区,而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偏西,副高强度偏大,其外围的东南风不断引导洋面上的暖湿气流至西南地区,同时孟加拉湾为偏南风距平,引导印度洋上的暖湿气流北上,从而形成冷暖交汇,有利于降水的增加。反之不利于降水的增加。对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温异常分析表明,当孟加拉湾海区存在正(负)海温异常,贵州省夏季降水偏多(少);当北太平洋中纬度海区为一致的正异常控制,贵州省夏季降水偏少,而当北太平洋中纬度海区为东正西负的分布时,贵州省夏季降水偏多。可见,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与贵州省夏季降水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选取黄淮流域及周边地区147个气象站1962—2015年逐月气温、降水观测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分析了该地区近54 a夏季干旱变化及其异常成因。结果表明:黄淮地区近54 a夏季呈稳定略偏旱趋势,1990年代起该地区夏季经历了先湿后干的演变。EOF(经验正交函数)分析表明黄淮地区夏季SPEI的前3个模态为一致旱涝型、南北反位相型和东北-西南反位相型。该地区夏季偏旱年份为Ⅰ类或Ⅲ类雨型且夏季各月干旱成因有所不同,其中6月亚洲区极涡强度偏弱时,同期黄淮地区降水偏少,干旱频发;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西伸脊点位置偏东(位于129°E以东),黄淮地区发生干旱的可能性较大;8月副高强度越弱,干旱风险越大。夏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偏强时,中高纬冷空气势力较弱难以影响到黄淮地区,同时,副高位置异常偏北偏西,导致该地区偏旱。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冬春季地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探讨了青藏高原地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影响。通过资料分析揭示: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旱涝前期冬春青藏高原各层次的地温距平具有反位相分布和高方差分布的特征,前期冬、春季青藏高原地温的三维结构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具有“强信号”指示特征。从地面0cm到地下3.2m的地温距平分布为:涝年高原偏南部为正,中部和北部为负,旱年时则与此相反,高原中部和东南部是反位相最明显的地区。地温距平在近地表变化较快,地温距平的大值区在40cm层到1.6m层之间,1.6m到3.2m层地温距平变化较慢。资料分析表明前期青藏高原不同层次地温异常是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资料分析和数值试验都揭示了北半球环流型对青藏高原不同层次地温异常可能产生遥相关波形并形成季尺度低频波,此相关波列的激发和传播可能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后期的降水。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1—2021年山东12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ERA5逐月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温数据,对2021年山东秋季降水异常偏多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中高纬地区上空存在着“两脊一槽”双阻型的环流形势,贝加尔湖以西地区长波槽加深加强,有助于西路冷空气南下东传影响山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较常年面积偏大,强度偏强,脊点偏西,脊线偏北,将外围充足的暖湿气流向北输送至黄淮地区,为山东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于黄淮地区,导致降水异常偏多。进一步分析表明,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水状态和印度洋海温持续暖位相的协同影响下,导致副高偏强偏西偏北,从而为暖湿气流输送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副高异常偏强偏北、南美东海岸和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异常偏冷是造成山东9月降水异常偏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贵州夏季降水场与北太平洋海温场的非同步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丹  王瑾 《贵州气象》2000,24(1):3-7
用合成分析、奇异值分解方法(SVD)对冬季、春季北太平洋海温与我省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计算。合成分析表明贵州多雨年份冬季北太平洋海温场从西北-东南呈负-正-负-正的里平分布,少雨年份则呈相反的分布。SVD方法揭示了海温场和夏季降水奇异向量分布型,海温场与降水场具有密切的时空相关性,第1模态反映了两场间的主要耦合特征,冬季海温场第1奇异向量呈北正南负的距平分布,且黑潮区为负距平。与之对应,夏季降水第1奇异向量表现为全省一致性的负距平分布;春季海温第1奇异向量西北太平洋为正距平,黑潮区为负距平,暖地海区为正距平,NINO4区北侧海温(0~10°N180~150°W)与加利福利亚负距平区连成一片,在NINO3区有一正距平区与之对应,降水第1奇异向量表现为全省一致性的负距平分布。海温场与降水场的这种非同步联系,是一种有价值的预测贵州夏季降水异常的强信号。  相似文献   

12.
El Ni?o对东亚夏季风和夏季降水季节内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79~2012年候平均再分析资料,合成分析了El Ni?o对东亚夏季风和夏季降水季节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El Ni?o衰减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明显偏强,位置偏向西南。副高的这种异常特征随夏季的季节进程有明显变化,初夏异常较弱,盛夏期间异常达到最强。此外,根据东亚夏季风降水呈现阶段式北进的特征,将夏季分为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华北和东北雨期以及华南后汛期来分析东亚夏季风和降水的季节内变化。在上述各个时期,大气对流层低层表现为一致的环流异常型,副高及其以南区域为异常反气旋,其北部为异常气旋。这种异常环流型加强了副高南部偏东风及其北部偏北风,增强了热带水汽输送和高纬度地区冷空气的入侵,二者结合造成主汛期地区降水增加。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环流异常型随东亚夏季风逐步向北推移,导致东亚各地区的主汛期降水增加,非主汛期降水减少,降水分布更为集中。  相似文献   

13.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印度热带气象研究所的全印度月平均降水资料和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从年际和年代际角度分别研究了欧亚遥相关型(Eurasian teleconnection,EU)对印度夏季风与华北夏季降水关系的影响,并探究其物理机制。结果表明,EU与印度夏季风之间的相关系数只有-0.078,二者相互独立。印度夏季风与华北夏季降水有正相关关系(Indian Summer Monsoon and North China Summer Rainfall,ISM-NCSR),且在正EU位相时,ISM-NCSR关系较弱;负EU位相时,ISM-NCSR关系较强。这是由于EU负位相时,贝加尔湖右侧存在反气旋环流,有利于北风及冷空气南下。因此,强印度季风时北上的暖湿气流在华北地区与偏北风相遇形成锋面,有利于华北降水;弱印度季风时华北地区完全被强北风控制,水汽输送通道被阻断,不利于降水,从而导致ISM-NCSR关系强。正EU位相时与此相反,相关关系弱。  相似文献   

14.
邓伟涛  孙照渤  曾刚 《大气科学》2009,33(4):835-846
采用中国160站降水资料、NOAA ERSST海温资料以及ERA-40大气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在近50年中经历了两次年代际变化, 第1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冬季海温由正距平向负距平转变,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由负位相向正位相转变, 通过影响东亚夏季风环流, 使东亚夏季风减弱,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从北到南呈现出“+-+” 转变为“-+-”的三极分布形态, 这次年代际变化体现了同一模态正负位相的转变; 第2次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北太平洋海温转变为日本以南西北太平洋的正距平分布, 同时菲律宾群岛附近海温偏暖,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 使得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由北至南转变成“-+”的偶极分布形态, 这次年代际变化体现了一种模态向另一种模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利用闽西北三明市的11个县、市1961—2014年5月降雨量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2.5×2.5°再分析资料等对闽西北历史上5月雨量特多年的降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大气环流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月区域性、全区性雨量特多年的环流异常特征是500hPa欧亚中高纬度自西向东环流呈"+-+"的波列分布,鄂霍次克海北侧高度正距平区的稳定少动,起到阻挡冷空气东移的作用,冷空气沿乌拉尔山西侧高度正距平中心前的偏北气流不断南下,使萨彦岭一带高度负距平中心加强,其底部不断分裂小槽东移影响闽西北。925hPa华南北部维持一条稳定切变线;对于2014年5月特例的环流形势分析结果可知,500hPa东亚大槽明显偏东,引导冷空气南下与强大副高西北侧西南暖湿气流交绥在闽西北上空。925hPa闽西北处于气旋式辐合区内。北支槽、南支槽均非常活跃,东移影响闽西北,是导致该地5月区域性降雨量特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应用1961 2010年NCEP/NCAR全球逐月再分析资料,对云南4次极端干旱年(下称干旱年)5月大气环流与4次5月降水偏多年(多雨年)大气环流进行合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从高纬到低纬都存在显著差异。干旱年500 hPa欧亚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对应距平场呈"-+-"分布,西风带季节性北移晩;海平面气压场上亚洲为大范围负距平,影响云南的冷空气偏弱。而多雨年则相反,欧亚中高纬为两脊一槽,对应距平场呈"+-+"分布,西风带季节性北移早,乌拉尔山至里海的低槽引导冷空气入侵中国,海平面气压场上高原东部为正距平中心,影响云南的冷空气偏强。干旱年低纬地区环流差异表现为低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偏强、偏西,赤道西风向东、向北推进受阻,孟加拉湾、中南半岛的夏季风偏弱,爆发偏晚;而多雨年的环流形势则相反,西太副高偏弱、偏东,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和赤道西风偏强,孟加拉湾、中南半岛的夏季风偏强,爆发偏早;高层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多雨年比干旱年西伸更明显,范围更大、更强。与多雨年云南上空为异常上升运动不同,干旱年北半球低纬为大范围深厚的异常下沉运动,云南仍为Hadley经圈环流的下沉支控制。对水汽分析表明,多雨年西太副高偏东,云南以西南季风水汽输送为主,水汽通量辐合较常年偏强,水汽含量比多年平均增加,干湿季转换早;而干旱年西太副高偏西、偏南,云南以西风带水汽输送为主,对应异常的水汽通量辐散,水汽含量较常年减少,干湿季转换迟。亚洲夏季风强度指数WYI与5月降水有显著的正相关,并与5月极端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云南极端干旱和多雨年5月异常环流的合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961 2010年NCEP/NCAR全球逐月再分析资料,对云南4次极端干旱年(下称干旱年)5月大气环流与4次5月降水偏多年(多雨年)大气环流进行合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从高纬到低纬都存在显著差异。干旱年500 hPa欧亚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对应距平场呈"-+-"分布,西风带季节性北移晩;海平面气压场上亚洲为大范围负距平,影响云南的冷空气偏弱。而多雨年则相反,欧亚中高纬为两脊一槽,对应距平场呈"+-+"分布,西风带季节性北移早,乌拉尔山至里海的低槽引导冷空气入侵中国,海平面气压场上高原东部为正距平中心,影响云南的冷空气偏强。干旱年低纬地区环流差异表现为低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偏强、偏西,赤道西风向东、向北推进受阻,孟加拉湾、中南半岛的夏季风偏弱,爆发偏晚;而多雨年的环流形势则相反,西太副高偏弱、偏东,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和赤道西风偏强,孟加拉湾、中南半岛的夏季风偏强,爆发偏早;高层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多雨年比干旱年西伸更明显,范围更大、更强。与多雨年云南上空为异常上升运动不同,干旱年北半球低纬为大范围深厚的异常下沉运动,云南仍为Hadley经圈环流的下沉支控制。对水汽分析表明,多雨年西太副高偏东,云南以西南季风水汽输送为主,水汽通量辐合较常年偏强,水汽含量比多年平均增加,干湿季转换早;而干旱年西太副高偏西、偏南,云南以西风带水汽输送为主,对应异常的水汽通量辐散,水汽含量较常年减少,干湿季转换迟。亚洲夏季风强度指数WYI与5月降水有显著的正相关,并与5月极端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利用西北地区中部55个站点1961—2015年夏季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西北地区中部夏季降水异常模态及同期大气环流特征和水汽输送条件。结果表明:西北中部夏季降水存在三类主要空间模态:全区一致型、东西反相型及类似"三明治"型。进一步分析表明,造成降水不同空间模态的环流和水汽条件不同:全区一致降水正异常时,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偏东,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偏强,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和热带太平洋北上的水汽输送,同时在西北中部大范围地区有明显的水汽辐合;东多西少型降水正异常对应"丝绸之路"遥相关型环流,中亚增强的反气旋性环流提供了较强的冷空气,西北太平洋地区反气旋性环流南侧的偏东风输送水汽,在甘肃东部地区形成较明显的水汽辐合;类似"三明治"型降水正异常对应欧亚中高纬环流为北高南低型分布,贝加尔湖南侧低槽加强提供了西风异常,而水汽主要源自孟加拉湾向高原东侧的输送,在青海南部形成明显的水汽辐合,以致青南牧区降水偏多。综合分析表明,三种主要模态的冷空气条件和水汽来源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云南冬季降水的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云南124个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量资料、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和海表面温度(SST)资料,分析了云南冬季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结果表明:(1)云南冬季降水第一模态表现为一致性变化模态,方差贡献为53%,具有显著的准5年周期,该模态具有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第二模态表现为滇中及以东、以南与滇西及滇西北地区反位相振荡模态,方差贡献为13.4%,具有显著的准3年周期,也具有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3)云南冬季降水与大气环流异常密切相关。当云南冬季降水偏多(少)时,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偏高(低),近地面冷高压活动频繁(偏少),冷空气易(不易)南下影响云南;500 hPa高度场上,中高纬度贝加尔湖附近高度场偏高(低),该处的脊强(弱),有(不)利于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同时,中低纬度在孟加拉湾北部高度场偏低(高),南支槽偏强(弱),有(不)利于南方暖湿空气向北输送。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的异常水汽输送在云南形成辐合(辐散),从而造成该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少)。(4)云南冬季降水与海温异常也存在密切关系。云南冬季降水偏多、偏少年,太平洋海温差异场呈类似El Nino年的分布:赤道中东太平洋的SST异常偏高,而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SST异常偏低。El Nino年冬季降水以偏多为主;而La Nina年,则以偏少为主。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云南冬季降水具有一定的潜在预报意义。(5)北极涛动(AO)与云南冬季降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当AO为正(负)位相时,云南冬季降水偏多(少)。同时,AO与云南冬季降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ENSO事件的制约,在ENSO暖位相时,冬季AO与云南冬季降水密切相关,而在ENSO冷位相时两者间几乎没有联系。  相似文献   

20.
李永生  张丽霞  王波 《大气科学》2020,44(3):611-624
本文基于Brubaker二元模型,采用JRA-55再分析资料定量研究了局地蒸发和外部水汽输送对松花江流域夏季气候态降水及其年际变率的相对贡献,并探讨了相应的物理机制。气候平均而言,外部水汽输送是松花江流域初夏(5~6月)和盛夏(7~8月)降水的最主要水汽源。受西风带影响,初夏自西边界进入松花江流域的水汽贡献占主导,外部水汽输送对当地降水的贡献为78.9%,源自蒸发的水汽贡献为21.1%。较之初夏,由于盛夏来自南边界的水汽输送加倍,外部水汽输送贡献增加,外部水汽输送和蒸发对降水贡献分别为86%和14%。JRA-55再分析资料可以合理再现观测降水演变,1961~2016年JRA-55再分析资料降水与观测在初夏与盛夏的相关系数分别可以达到0.73和0.83。研究发现,初夏,由于西南季风异常导致的南边界进入的水汽输送异常是松花江流域降水年际变率的主要原因,自西边界、北边界进入的水汽输送与降水呈现显著负相关,初夏局地蒸发的贡献不显著,该水汽输送异常对应的环流型易发生在El Ni?o衰减年初夏。盛夏来自南边界的水汽输送起主导作用,局地蒸发贡献与降水变化显著负相关,海温强迫作用对该环流异常的强迫并不显著,中高纬度大气内部变率影响占主导。由于盛夏降水与地表温度在盛夏期间显著负相关,盛夏时期降水偏少时,温度偏高,蒸发偏强,进而蒸发水汽对降水贡献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