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次考察任务期间,我们获得了西藏及其周围山地冰川最大规模的新资料。在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南侧低至890m和980m的海拔高度上发现冰碛物。在青藏高原北坡的祁连山,冰碛物发现于2300m的海拔高度。在喀喇昆仑山、Aghil和昆仑山北坡,冰碛物也低达1900m。对冰漂砾的放射性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南部和中部古冰体厚度至  相似文献   

2.
按大地构造观点进行中国地震地质区划的尝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汲清 《地球学报》1979,1(1):18-31
在先前的几篇文章中,著者把自中生代以来中国的大地构造格局划分为三大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古亚洲构造域,并简略地讨论了它们的发展特点。新构造运动,包括有史以来的地震活动在内,是三大构造域活动的继续,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的地震地质区划也和大地构造区划一样,,表现为三大构造地震域,简称三大地震域,即滨太平洋地震域,特提斯喜马拉雅地震域和古亚洲地震域。既然滨太平洋构造域是太平洋板块向亚洲俯冲的结果,那么,滨太平洋地震域也应当是太平洋板块向亚洲俯冲的结果;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城既然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碰撞的结果,那么,特提斯喜马拉雅地震域也应当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碰撞的结果,它们两者之间的分界就是有名的南北地震带,后者是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两个应力场所形成的干涉带。这样的地震地质区划是和一些地球物理学家的观点完全一致的。古亚洲构造域的主体是西伯利亚地台和蒙古皱褶系。整个说来它的地震活动性表现得很微弱,只有蒙古西部,特别是阿尔泰地区有若干强震,这可能仍是受印度板块碰撞的结果。而贝加尔裂谷型地震活动可能是北冰洋中脊地震活动带的南延。因为这些地区已不再中国境内,本文不作讨论。下文仅就大地构造观点来谈谈中国的地震地质区别。  相似文献   

3.
地球磁场强度在过去的4千年中减小了一半以上.这一变化趋势可能是一次磁极反转的前兆.此结论是明尼阿波利斯的明尼苏达大学地质及地球物理系的S.Banerjee教授和该系研究生D.Sprowl得出的.他们的研究成果去年12月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的年会上进行了报告.其研究依据是取自明尼苏达湖底的高质量岩心样,这批岩心样显示了1万年来磁场的相对变化.Banerjee说:“我们所发现的磁场强度减弱可能是一个暂时性现象.但是我们也许正进入一次磁场反转的开端.”  相似文献   

4.
钱迈平 《江苏地质》2004,28(2):82-89,i001,i002,F003
近年,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表明:过去长期被认为只有鸟类才有的,并作为鸟类区别于其他脊椎动物的一些重要特征,如羽毛、叉骨、胸骨、尾综骨、前肢可折叠于体侧、眼眶与下颞孔相连的头骨及耻骨向侧后伸展的骨盆等,却也在1亿多年前的不少小型兽足类恐龙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相信鸟类是从小型兽足类恐龙起源。但迄今发现的所有具鸟类特征的恐龙,在时间上却晚于或至多也只是接近目前公认的最早鸟类——晚侏罗世的始祖鸟,而原始鸟类双弓型头骨似乎在暗示:鸟类可能起源于比恐龙更古老的初龙类。这些都对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提出了质疑。就目前的化石记录而言,鸟类和兽足类恐龙系统演化关系密切是毋庸质疑的。但由于至今未找到在时间上足以演化出鸟类的更古老近裔恐龙,因此还不能说恐龙就是鸟类的祖先。它们可能只是与原始鸟类平行独立发展的姊妹群,二者也许出自一个共同祖先。  相似文献   

5.
我站所属測站在地区分布上比較分散,人員思想問題比較多。近几年来,我們突出地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紅旗,认真学习解放軍政治工作經驗,狠抓活思想。广大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相关条件平差原则V~TQ~(-1)V-最小出发,推出了三组条件平差的矩阵计算公式;提出编制典型图形”固定矩阵表”并把该表用于平差计算的方法,从而使得典型图形平差既严密又简便。  相似文献   

7.
基于甘肃省及周边地区46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年值、月值数据,对数据进行均一化检验和订正后,采用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 非参数检验法对甘肃近50a气候变化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均升温明显,其中以最低气温升温最为显著。气温的季节变化空间差异较大,空间上四季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升温最显著,春、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升温最显著;夏、秋季极端最低气温升温最为显著。降水变化的区域差异大,降水气候倾向率最小值达-22.2mm·(10a)-1,最大值14.1 mm·(10a)-1,乌鞘岭以东表现为减少趋势,以西增加。河西地区气温突变时间为1986年,早于河东气温突变时间(1993年)。甘肃气候变化时空差异明显,乌鞘岭是近50a甘肃气候转型分异的一条重要分界线。  相似文献   

8.
从水的漩涡出口向下排出到海洋和大气圈的气流的大回旋,地球旋转的影响处处都是明显的.如果地球不旋转,则水和风将循着直线运行,然而它们的路径却是曲线状的,在北半球向右,在南半球则向左.这种明显的力称之为科里奥利效应(Coriolis effect).这种偏差在低纬度处显得更大,因为它与运动物质的速度和纬度成比例.近来,塔克森的亚利桑那大学的约翰·萨姆纳提出地球地壳板块的运动和行星旋转一样也是歪斜的.为了支持在辛辛那提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春季会议上提出的这种假设,萨姆纳引用了大量原始资料的观察结果,其中包括1978年收集的SEASAT资料数据绘制的一些地图.这些洋底地图展示出一些自南而  相似文献   

9.
黄开年 《地质科学》1988,(3):289-298
本文对峨眉山玄武岩产于弧后扩张环境的论点提出了质疑。主要论据是:(1)近年来的调查表明,与此相关的金沙江—哀牢山俯冲带(及甘孜—理塘俯冲带)在海西—印支期是向西而非向东消减的;(2)从峨眉山玄武岩的主要和微量元素成分中未探查出可靠的来自消减带的组分;(3)古地磁的观测结果说明,晚二叠世扬子地块位于南半球很靠近赤道的低纬地区,此后扬子地块即迅速向北漂移;(4)世界上绝大多数大陆溢流玄武岩的形成与消减过程无关。因此,作者认为,峨眉山玄武岩的成因与消减作用无明显关系,它的喷发很可能是由于古生代末扬子地块西缘及邻区的地幔区域性上涌,从而导致了有关陆块的破裂和分离。  相似文献   

10.
在奇瓦瓦东部、杜兰哥东部以及萨卡特卡斯这些地段。高数值的热流(2.3—2.9HFU)(1HFU=μcal/cm~2=41.8mw/m~2(和剩余热流)1.2—2.1HFU)说明。横越北墨西哥的中部高原.可能存在一个南东倾向而不连续的初始裂谷.从这一带计算的等温线来看.中部高原的数值是升高的.并显示大概相继于东马德雷山脉西部边缘的模式。在奇瓦瓦东部和杜兰哥——萨卡特卡斯中部,1000℃的等温线延伸到20到30公里深部之间。在东西剖面,从中部高原下部放出的高温到东马德雷山脉下面的中温,其数值显示出急剧变化。这些地热的分布形状与格兰德河裂各地带的地理连续性.完全表明了两种特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静载试验能反映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真实情况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秦然  董平 《岩土工程技术》2002,(1):22-24,28
探讨了静载试验用于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时的可靠性.认为单桩试验与真实情况下的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有很大的差别,而载荷板试验又存在不利的尺寸效应,因此复合地基上的静载试验能否反映真实情况值得研究.在对静载试验的不利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火成岩省是地幔柱作用引起的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招崇  董书云 《现代地质》2007,21(2):247-254
自Morgan在1971年提出地幔柱假说来解释大洋岛链的火山迁移规律以来,对于地幔柱是否存在一直存在着争论。大火成岩省以短时间内的巨量喷发为特征,这种特殊现象一般被认为是地幔柱作用的结果,原因是它可以解释大火成岩省中的许多现象:(1)短时间内的巨量幔源岩浆;(2)喷发前>500 m的隆起;(3)高温苦橄岩和科马提岩的存在;(4)热点轨迹;(5)在没有挥发分和压力降低的条件下地幔发生熔融;(6)高的3He/4He比值。但是并不是所有大火成岩省都具有上述特征,而且上述现象有的也可以用其他机制来解释,如边缘对流、大规模岩石圈拆沉、裂谷减压和陨石撞击等。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模式可以解释所有大火成岩省的所有现象,而总体上大火成岩省的许多地质现象与地幔柱模式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3.
中国黄土高原上广泛分布着连续的第四系风成沉积,是研究亚洲干旱化过程、大气环流模式和亚洲季风演化的关键地区。目前对风成沉积的来源还存在很大争议,其中柴达木盆地是否为黄土高原提供大量碎屑物质是争议的焦点之一。文章利用沉积物厚度、孔隙度-深度关系和剥蚀速率等参数,定量估算得出柴达木盆地内第四系碎屑骨架体积为约(6.2±1.2)×104 km3,而物源区可提供的碎屑骨架体积最大为约(6.4±0.8)×104 km3,二者近似平衡。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在第四纪时没有多余的碎屑可供外输,从物质守恒的角度揭示柴达木盆地无法为黄土高原提供大量碎屑。受东部鄂拉山的阻挡以及风蚀颗粒相对较大等因素的影响,第四纪风蚀作用产生的大量碎屑被就近搬运至盆地东部沉积下来。  相似文献   

14.
元月底在成都通过局级评审。昌都幅位于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隅,自然条件特殊,天然资源丰富,是我国待开发的重要能源基地。该项目是部下达的指令性任务,同时也是我国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项目。该成果详细阐述了图区内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水平和垂直分带规律及水资源量分布特征;对区内地下热水的分布规律,区域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人们取得了一系列地外灾变事件的证据,特别是铱异常和微球粒的发观,被人们认为是天体撞击地球的直接证据。本文仅对微球粒作些粗浅讨论。  相似文献   

16.
汪相 《地质论评》2023,69(1):76-87
暗色微粒包体常见于钙碱性花岗岩中,已普遍被认为是幔源基性岩浆与壳源酸性岩浆在地壳深部发生混合作用的产物。本文通过大量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暗色微粒包体可以具有很大负值的全岩εNd(t)值和锆石εHf(t)值,及大于0.710的全岩[n(87Sr)/n(86Sr)]i值,不存在幔源岩浆混合的痕迹;而且,大多数暗色微粒包体与寄主花岗岩在晶体化学、形成年龄、全岩和锆石同位素成分等方面显示出完全相似的特征,反映出两者在时空与物质上都具有紧密的成因联系。笔者认为,暗色微粒包体不应该是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基于包体岩浆极小的体量和稍晚的侵位(相对于寄主花岗岩),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暗色微粒包体的形成方式:同造山花岗岩浆的主动上侵造成岩浆房内的“负压力”而导致岩浆房下部呈晶粥状态的闪长质层发生等温减压熔融作用,从而形成体量极小的包体岩浆;并即时“注入”地壳上部尚未固结的寄主花岗岩中,快速冷凝形成暗色微粒包体。因此,暗色微粒包体不能被视作为“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张言海 《吉林地质》1998,17(1):94-96
理论找矿、还是经验找矿?是西方矿产勘查家普遍关注并引起人们争论的一个问题。以美国D.G.里奇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成矿理论,虽然能使地质学家了解到成矿作用过程的许多情况,但并不能指导未知矿床的找矿工作。这一观点立即遭到J.罗思及前苏联一些地质学家的反对,批评D.G.里奇等人倾向于轻视概念模式(即理论模式)在找矿中的意义。指出,只有全面研究具体的矿石建造成因问题,才能确定相应矿床形成的地点和时间,进而才  相似文献   

18.
周辉  邱亮  颜丹平 《地学前缘》2020,27(1):270-274
本文从岩石断裂力学的角度,讨论了俯冲板块下拉牵引力(负浮力)作为板块运动初始驱动力的可能性。笔者总结已发表的岩石抗张强度的岩石力学实验结果,并和现在普遍认为的负浮力的数量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洋岩石圈上部岩石强度较低,仅有n×10 MPa。虽然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增加岩石圈的强度不断增强,但是在板块俯冲的初始阶段,大洋岩石圈可能无法承受拖曳板块运动高达n×102 MPa的应力。此外,构造模拟、热开裂、疲劳断裂、俯冲挠曲、俯冲脱水以及熔融作用等地质现象的分析,也表明俯冲板块的负浮力作为板块运动初始驱动力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相似文献   

19.
层序地层学的一个基本信条是,主要不整合具有年代的意义,并且可作为盆地间及盆地内对比的时间标志。这种观点通常作为一个经验的结论,但事实上它是源于海平面波动的速率高于构造作用速率的假设,而这个假设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1)小于10~6年的海平面波动速率是大陆冰川作用和潮下带(sub-sea level)构造凹陷引起的洪泛作用等异常过程所造成的,如阿普第时间的南大西洋地区和Messinian时期的地中  相似文献   

20.
浅色花岗质岩浆岩出露于世界各地,广泛分布于五个大陆。时间上,至少从晚前寒武纪直至现在都有发育。人们一直认为它是碰撞造山作用的特征。我们将集中讨论两个主要例子:喜玛拉雅浅色花岗岩(多数为中新世)和西欧的海西期浅色花岗岩(主要是石炭纪),利用他们的差别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地体动力环境。共同特征:浅色花岗岩似乎不形成较大规模的岩体,一般不超过几个10km~3,岩体形态通常是一个厚几公里的扁平椭球体。在浅色花岗质组成中,长英质的体积一般超过93%,其中90%以上通常为石英+钾长石+钠长石,因此与细晶花岗质成分十分相似,或者说,在Q-Ab-Or-An四面体图中,它们集中在Q-Ab-Or一边。此外,它们含有的特征矿物(白云母和铝质黑云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