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1993年大震速报培训班课的一部份。主要讨论了仅用某上个地震台的地图分析远震和极远震震相方法问题,包括地震波和震相的异同,地震图的复杂性,震相特征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1993年大震速报培训班讲课的一部分。主要讨论了仅用某一地震台的地震图分析远震和极远震震相方法问题。包括地震波和震相的异同、地震图的复杂性、震相特征和分析方法。讲座的第一、二章刊登在本刊1993年第6期上。此处为接续。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一款位移触发远震警报器的制作方法与使用情况,由此提高了速报地震的报警率,有效减少了台站在地震速报中的晚报、漏报现象。  相似文献   

4.
震中距100°左右地震震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震中距100°左右的地震,位于远震与极远震之间,特征既像远震又像极远震,震相较难分析。为了提高对该震中距地震的速报能力,对山西省地震局太原基准地震台记录的该震中距的地震事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震相特征及规律。  相似文献   

5.
杜军 《四川地震》2002,(3):37-40
着重介绍了自贡地震台网地震波实时处理系统在地震速报中的作用,并利用台网1997-2001年地震速报资料,统计分析了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及速报速度等,在地震波实时处理系统参与后,自贡台网速报质量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以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MS9.0地震和2013年11月23日3个典型地震(近震、 远震、 深远震)为例, 对泰安地震台JCZ-1甚宽频数字地震仪及LaCoste-PET重力仪的地震波信号进行频谱分析. 结果表明, 由于两套仪器的设计频率响应范围各有侧重, 其对地震波信号的采集能力也有所差别, 信号频谱分布也有所不同, 即地震仪卓越周期较重力仪偏小, 谱能量向高频方向集中, 而重力仪的频谱分布平坦且较地震仪响应周期大. 地震仪和重力仪对长周期地震波信号的响应仍有对应性和可比性, 对1 s以上的地震波信号均有响应, 对远震波形记录有较好的一致性. 宽频带地震仪和重力仪对地震波响应的特性, 为重力观测中阶变突跳等异常变化性质的判定提供了物理学指标, 对形变观测中可能出现的地震前兆异常的认识及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成都遥测台网速报和极远震的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地震局要求各遥测台网速报7级以上的极远震。可是,成都遥测台网以短周期的速度量和位移量记录为主,只有两套千倍级电容延长周期的中长周期地震仪,没有各基准台为分析处理远震,极远震而配备的763地震仪。因此,速报极远震一直是成都遥测台网速报工作中的一个困...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十五"数字测震台网的建成并投入运行,极大地提高了陕西测震台网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速报能力,并成功地经受了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考验。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8.0级地震后至5月31日,陕西测震台网速报地震669个,其中在地震速报规定范围内速报5级以上地震11个。在应对2009年11月5日陕西高陵4.4级地震(Ⅰ类速报地震)和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6.6级地震(Ⅲ类速报地震)及余震序列时,两个主震各种速报参数偏差全部符合地震速报规定对相应类别地震速报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范军 《四川地震》2004,(3):44-45
2003年9月9~29日,中国地震局数字资料应用赴日培训团一行16人赴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和东北大学进行了为期21天的培训和考察.该项目由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数字化地震资料应用与地震活动图像实验室组织,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各省、自治区地震部门提供支持.培训团成员先后参观和考察了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地震预知研究中心、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和东北大学地震及火山喷火预知观测研究中心,并在此接受了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数字地震观测资料的应用.之后,培训团还参观了在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举办的"关东大震灾80年地震展"、东北大学远野地震观测所和GPS观测站等.期间分别经历了东京千叶5.8级地震和仙台北海道8.0级大震,对地震发生的实际过程和日本的地震速报体制有了切身感受.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CDSN兰州地震台1990-2000年间31个极远震记录的分析,得到了Pdif震相在CDSN宽频带数字地震仪上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给出了兰州地震台Pdif震相走时便查表,以便分析时查询比较.所得结果有助于提高地震速报能力和积累震相分析经验,有助于对核幔边界物理性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宁夏数字地震台网地震速报质量评估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宁夏数字地震台网地震速报的工作模式与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并对地震速报质量进行了评估。据2005—2008年的速报资料显示,速报处理工作中地震波传播的时间约占15%,台网的分析处理时间约占45%,数据集合时间约占25%,台网中心对地震速报信息发布的处理时间约占15%。对2005—2008年的地震速报信息报出质量分析可见,震相性质分析错误的占8%,初至震相读数误差小于0.2 s的占65%,后续震相读数误差小于0.5 s的占43%。同时,对地震台网在速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Kirchhoff-Helmholtz积分方法推广到远震转换波的合成地震图的计算,其优点是,能够计算复杂界面的地震波。通过与反射率法及动力学射线追踪的对比,表明KH积分方法能很好地模拟远震转换波震相,且精度较高。KH积分方法能够计算任意复杂界面的地震波,是一种研究地壳上地幔结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渐近式地震速报和地震信息服务的工作程序的设想。随着通讯技术和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地震速报工作已经开始逼近地震参数快速测定的地震学极限,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有限性和震相分析的复杂性带来的极限,从而使同时提高速度和精度存在档大的困难,中国方面,防震减灾工作以地震快速反应的要求却不一定是速度与精度的同时提高,而 分阶段的、依距地震发生的时间而不同的,这就使得渐近式的地震速报程序成为可能。从更  相似文献   

14.
BBVS-120型甚宽频带数字地震计典型地震波形记录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太原基准地震台BBVS-120型甚宽频带地震计记录的不同震中距及不同类型天然地震和非天然地震波形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该地震计能够清晰记录近震、远震、极远震及爆破、塌陷等震相,对各类地震具有较好的监测能力,基本实现全频带观测,可为获得丰富的震相资料并提升地震台监测能力及速报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正地震发生前后孕震区的应力状态和介质属性会发生变化,监测地球内部介质变化,为研究地震的发生过程并发现地震前的异常变化提供了可能。由于难以直接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测量,只能通过地震波分析来研究地球内部介质的变化,而地震波速变化能直接反映地下介质的应力状态和物质组成等物性参数。远震P波接收函数是,用远震P波波形的垂直分量,对径向分量或切向分量作反褶积得到时间序列,主要由直达波、  相似文献   

16.
李丹宁  徐彦 《地震研究》2012,35(2):177-183,295
选取1996年丽江7.0级地震27个台站的地震记录,运用反投影远震P波记录法对该次地震的破裂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丽江7.0级地震震源破裂主要沿北南向的玉龙雪山东麓断裂发展,震源破裂时间约为30s,空间破裂尺度约40km。表明反投影远震P波记录法能在震后较短时间内得到震源破裂过程,可为地震速报工作提供重要补充,从而为震后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芦山4.20地震破裂过程及其致灾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全球地震台网的远震地震波数据快速反演了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地震(芦山4.20地震)的破裂过程,在震后3小时得到并发布了相关测定结果.结果显示这次地震的震级约MW6.8,包括两次破裂子事件,但都发生在断层面上震源(破裂起始点)附近,整个地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破裂方向性.雅安芦山地震的破裂没有大规模出露地表,主要地震灾害集中在断层上盘,位于芦山县和宝兴县一带.  相似文献   

18.
依据陕西地震台网速报信息发布流程,以及地震速报信息向地市地震网站发布的实际情况,利用"十五"门户网站管理软件,在技术上探讨了地震速报信息向市县级地震网站快速发布的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实现地震波走时表的自动查找和体波量规函数的插值计算。在台站处理地震和地震速报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西北区域自动地震速报系统是中国地震局5大区域速报系统之一.分析了2009年7月1日至2011年8月31日该系统产出的149个天然地震与全国统一地震编目系统定位结果的匹配情况:97.3%的地震发震时刻偏差小于5 s;96%的地震震中偏差分布在5~30 km之间;94%的地震深度偏差不超过5 km;68.5%的地震震级偏差不大于0.3.分析了7个非天然地震的匹配情况.并对未匹配地震及偏差较大地震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对自动地震速报系统的整合与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