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类型以及它们和形成环境间的对应关系,国外已有初步总结[1,2,3]。对石英颗粒表面结构应用于历史环境分析,有着不同的意见[4-6]。多数研究者认为,对于松散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主要为第四纪的)中的石英颗粒表面结构,具有显著的环境分析意义,而对于地质年代久远、早已半固结或固结成岩的则看法不一,有的则予以否定。因为,地质年代愈老,成岩作用(包括浅变质作用)影响也就愈大。但也有些情况表明[7,8],虽已固结成岩,其物源区的搬运、沉积过程中产生的机械结构,仍然部分或大部分被保存下来,仍可以指示其环境。  相似文献   

2.
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广泛应用于古气候与古环境的重建。本研究选取辽南地区3个红色风化壳剖面,运用扫描电镜对其石英颗粒表面化学成因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化学成因特征构建化学作用度函数并建立量化指标,以揭示气候因子对石英颗粒表面改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辽南地区红色风化壳发育特征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石英颗粒表面化学成因的特征以代表湿热气候的高能化学环境为主,指示风化壳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湿热的气候环境;将石英颗粒表面化学作用度与化学蚀变指数(CIA)进行比较,两者具备较强对应关系,且变化趋势呈现出很好的同步性,具有较强拟合性,进一步证明了石英颗粒表面化学作用度对气候环境的指示作用;对比各剖面化学作用度,剖面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从整体来看,辽南中部红色风化壳发育程度最高,东、西部红色风化壳发育程度次之。  相似文献   

3.
闽南-台湾浅滩陆架沉积砂中石英颗粒表面的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的研究是随着电子显微镜应用到地质学上而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及差异来研究沉积物物质来源、搬运方式和沉积环境已在我国开展起来。本文是在对闽南-台湾浅滩陆架的地形、沉积物粒度研究基础上,用JSM-50A扫描电镜观察、研究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时,发现调查海区的(中砂)沉积物中的石英颗粒具有各种微结构,反映特有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4.
临洪河口现代沉积环境及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江苏北部临洪河口不同区域的表层与柱状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石英颗粒表面微细结构和沉积物的测年分析以及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分析.将河口划分为不同的沉积环境区.探讨了不同沉积环境中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石英颗粒表面微细结构、沉积速率以及重金属元素分布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临洪河口可以划分为低潮滩上的波浪与潮流强烈混合作用区、高潮滩上的弱潮流作用区、口门附近的潮流与河流强烈混合作用区和河道内河流与潮流弱混合作用区。重金属的含量在柱样的30~40cm深度呈现向表层递增的趋势,Hg的污染比较严重.其他元素基本无污染,整个河口区域的生态危害性严重;沉积物粒度分布不是该区域重金属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污水排放量增加、氧化还原层位、沉降方式和不同沉积区的水动力环境是影响本区域重金属元素分布和累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沙漠石英沙颗粒表面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沉积环境的判别是沉积盆地分析、古地理、古气候研究和储层评价的重要手段。石英具有较大的硬度和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因而其沉积物颗粒表面特征能很好地反映沉积环境,而通过扫描电镜研究石英颗粒表面微细特征是分析沉积环境行之有效的方法。尽管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纪志丹群存在沙漠沉积已被广为接受,但石英颗粒表面微细特征分析还比较薄弱。对采自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志丹群洛河组 (K1l)和罗汉洞组 (K1lh)的沙丘沙进行石英颗粒表面微细特征分析的结果表明,其石英沙颗粒表面特征具有明显的风成特征,及易与水成特征相区别。因此,本研究从石英沙颗粒表面特征方面进一步肯定了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古沙漠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石英抗风化能力强,表面特征保留了许多环境信息,用扫描电镜方法对石英砂表面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扎布耶茶卡的石英颗粒以次棱角状、次圆状为主,撞击坑、贝壳状断口、平行解理和水下磨光面等机械特征出现频率较高;化学特征有二氧化硅沉淀、蜂窝状溶蚀面、硅质球和蚀坑/洞.石英颗粒经历冲洪积作用,搬运至湖泊后又经历了水下机械和化学作用.在142~60 ka BP扎布耶茶卡湖区气候寒冷,但无冰川作用存在,石英颗粒搬运距离近,机械特征主要是强烈的物理风化与冲洪积作用形成的,化学特征与弱的水动力条件有关;8.5~3.7 ka BP湖区气候温暖,但变化频繁,湖水进一步咸化、退缩,山坡后退变缓,机械特征主要由物理风化及搬运中的碰撞造成,化学特征则与弱的水动力条件和高盐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7.
西宁黄土石英颗粒表面结构与黄土物质来源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李珍  张家武  马海洲 《沉积学报》1999,17(2):221-225
利用电子扫描电镜分析了西宁黄土地层中的石英颗粒表面形态和机械结构特征,发现近1.2Ma以来西宁黄土石英颗粒形态以尖棱角-棱角为主,颗粒表面具有典型的剪切断口或大贝壳状断口或平行擦痕,且比例较高;有些颗粒表面还具有V形坑、水下磨光面,这类颗粒以次圆状为主,这些信息指示出,西宁黄土物质不是主要来源于沙漠环境,而是来源于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和冰缘作用区.  相似文献   

8.
王姣  王笑辰  张峰 《沉积学报》2022,40(5):1289-1301
对沙漠内部典型河流沿线沙丘石英颗粒表面微形态特征的系统研究尚少。沿塔里木盆地南缘克里雅河下游丹丹乌里克、喀拉墩、圆沙古城、北方墓地及其北部塔里木河一带的沙丘顶部采到5件表沙样品。扫描电镜观察172颗经能谱挑选的石英颗粒表面微形态,筛析法测定5件样品的粒度。结果表明:1)丹丹乌里克样品以极细沙为主,其余均以细沙为主,各样品几乎不含黏土;2)样品磨圆度特征以次棱和次圆状为主,圆状很少,未见棱状特征,次棱状与次圆状特征之间消长关系显著,沙漠南北边缘样品的次棱状特征出现频率较腹地高;3)颗粒中V形坑频率呈现出沙漠边缘较高腹地低的特征,而沙漠边缘的化学作用结构特征低于腹地。石英砂表面特征结构以机械作用为主,同时伴生化学环境作用特征,可认为克里雅河下游沙物质包括了河流、冰川与戈壁成因及风输送而来的颗粒;颗粒表面特征总体新鲜,沙丘应较年轻。纵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沉积物样品的表面微形态观察与粒度测定,为该地区沉积环境分析与沙丘砂溯源研究增添了新数据。  相似文献   

9.
微裂隙对于岩石的物理性质有重要影响.通过光学显微镜对显微裂隙进行的观察,难以将薄片的制作过程中产生的裂隙同自然裂隙区分;其次,观测的裂隙大小限制在0.1mm或以上数量级,一些重要细节观察不到.扫描电镜的高放大倍数和三维分辨率使其成为适合于裂隙研究的理想工具.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了浙江花岗岩在室温下由51.6MPa压力产生的裂隙的发育过程.观察花岗岩的表面以研究其微裂隙和矿物的解理、晶形及破裂作用.微裂隙分为3种类型:晶体内裂隙(完全发育在颗粒内部),晶体间裂隙(穿过颗粒边界进入其他颗粒中),颗粒边界裂隙(沿颗粒边界发育或与边界重合).本研究中的花岗岩为中—粗粒(1~6mm),经过蚀变,约含40%斜长石,25%钾长石,25%石英,10%镁铁矿物(主要为黑云母和白云母).(1)石英裂隙表面的石英颗粒具有边界破裂和贯穿颗粒破裂.贯穿石英颗粒的破裂常呈贝壳状断口.变形集中带与滑动面相伴,其上发育有擦痕和沟槽,这是石英典型的脆性破裂类型.石英矿物的贝壳状破裂产状指示其变形作用早期的碎裂作用,在变形作用中发生交代作用.一些平滑的破裂面上没有石英颗粒的微裂隙构造,但在石英表面却有明显的擦痕面,可指示应力的方向.由于石英的各向异性,这些面也是由贯穿颗粒破裂所形成.一些开放的裂隙集中于石英晶体之中或沿  相似文献   

10.
伸展作用过程中石英变形与重结晶的微观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伸展作用过程中,石英的变形主要表现为三种不同类型变形石英的出现:SGR-R型以中高温条件下的亚颗粒旋转与动态重结晶为主要特点;GBM-R型以中低温条件下的局部颗粒边界迁移与重结晶过程为主;FC型以低温条件下破裂和碎裂作用为主要特点。三种石英变形类型及其变形机制主要受三方面的影响:区域伸展环境的存在;伸展抬升作用过程中变化的p-T条件;变形岩石中的微量流体的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