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金学申  戴英华 《地震学报》1994,16(3):281-287
由于资料的限制, 在目前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中, 各地震带的值是应用历史地震资料确定的。由于历史记载的缺失, 不少中等地震被漏记, 所以, 由此确定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而现今中小地震资料由于资料时间短不能描述地震活动的时间不均匀性而不能单独使用。本文引入最大似然法把精度与覆盖时间不同的这二种资料联合起来使用, 利用了各自的长处, 并互补了不足, 使得到的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同时, 给出这些参数的不确定估计的思路与方法, 对各种参数进行了灵敏性分析。本文为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中的参数估计提供了另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海原断裂带区域活动构造为基础,将海原断裂划分为西、中、东3段.基于1999年12月26日至2010年7月26日间的精定位小震目录,估计了海原断裂带各段的倾角.考虑海原断裂沿走向可能存在南倾与北倾两种情况,将倾角的范围设置为.首先运用网格搜索法确定了平面断层模型,其次以特征深度节点为基础数据运用多项式构建了曲面断层模型.结果表明:当进行平面拟合时,海原断裂西段与中段、东段的倾向不同,西段为南倾,其倾角值为71°,而中段、东段为北倾,其倾角值分别为72°、65°,各段的倾角值均由地表以下8 km地震资料确定.当进行曲面拟合时,在8 km深度以内海原断裂西段、中段、东段的倾角均处于80°左右,即接近陡立.西段的倾角在深度为9 km处出现转换,之后倾角接近陡立;中段的倾角在深度为16 km处出现转换,之后倾角逐渐减小,当深度为18 km时倾角为30°;东段的倾角在深度为11 km处出现转换,倾角为42°,在深度为16 km处出现第二次转换,倾角为55°,之后倾角逐渐减小.结合震源机制解和大地测量观测资料反演拟合的合理性,验证了本文所估计倾角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地震活动性模拟方法及太原地区地震活动性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欣  周仕勇  杨婷 《地球物理学报》2017,60(4):1433-1445

本文改进了地震活动性模拟方法,使模型可以使用GPS反演得到的断层滑动速率的结果作为应力加载,进行区域的地震活动性模拟.选取太原地区作为研究区域,模拟并分析太原地区地震活动性.计算太原地区长达20000年的理论地震目录,通过对理论地震目录进行分析发现模拟结果的震级频度关系与实际观测资料具有相似性.太原地区的震级大于6级的模拟地震在时间上表现出很强的随机性,与年平均发生率为0.0129a-1的Poisson过程对比,当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检验时,置信水平达到99.0%;然而,单一断层的强震的时间分布与相应年平均发生率的Poisson分布并不完全相近,部分断层拟合置信水平为90%左右,部分断层置信水平接近为0.这一结果表明,用Poisson过程估计太原地区长期地震发生率是比较合理的,估计单一断层上的地震危险性不是十分合理.地震危险性模拟结果显示,太原盆地地区7级以上地震的复现周期为4000年.

  相似文献   

4.
金东淳  崔天日 《中国地震》2002,18(3):289-296
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灾害损失估计是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而历史地震活动的研究是分析和估计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必要依据之一。近年来,我们通过历史地震资料的发掘和现场考察,对图们江流域的地震活动特性有了新的认识,为延边地区城市工程建设提供了较可靠的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Cao  T 《地震科技情报》1997,(7):18-23
我们分析了南加州的历史地震活动性,提出了一种合理的方法来计算由6.5级或稍小一些的背景地震产生的地震危险性。该方法的基本假设是未来的地震在空间上将丛集在震级等于或大于4级的地震主震的附近。我们分析了离散的南加州地震目录按网络计算地震发生率,然后进行平滑,以此计算未来地震地空间分布,为了得到合适的空间平滑函数,我们研究了南加州地震的距离相关性,并发现它们遵多指数关系1/rμ。  相似文献   

6.
历史地震宏观烈度资料指史料中对地震破坏程度的记录,是研究历史地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数据来源.由于有仪器记录地震波形的时间相对短暂,对历史地震震源参数的估算成为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尝试使用不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使用的工具和计算手段为依据,分类介绍了基于烈度资料估计震源参数的主要方法,对这些方法的优势、不足和应用范围做了概述,并展望了利用烈度资料估计震源参数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新版地震区划图地震活动性模型与参数确定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地震动预测模型是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两个核心。在新版地震区划图中,依据板内地震活动空间不均匀性分布的特点,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CPSHA)中采用了由地震统计区、背景潜在震源区和构造潜在震源区构成的三级层次性潜在震源区模型,并构建了相应的地震活动性模型。本文在论述CPSHA方法及其地震活动性模型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新版地震区划图地震活动性模型的三级潜在震源区模型的构成、地震活动性假定和基本特点,同时,也对新版地震区划图地震活动性模型的重要参数确定思路、方法与结果进行了介绍。本文将为更好地认识与理解我国新版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东北地震区为例,基于G-R关系的震级·频度分布原理,研究了东北地震区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间分布特征和各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统计了研究区内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探讨了小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对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地震危险性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对区域小震资料进行完整性分析,可以在低水平地震活动地区获得较准确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更好地反映了该区未来的地震活动趋势.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供地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和地震活动性分析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东北地震区为例,基于G-R关系的震级-频度分布原理,研究了东北地震区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间分布特征和各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统计了研究区内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探讨了小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对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地震危险性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对区域小震资料进行完整性分析,可以在低地震活动地区获得较准确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更好地反映了该区未来的地震活动趋势。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供地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和地震活动性分析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根据本世纪以来川滇地震(M≥6.5)活动特点,划分了地震活跃幕和地震活跃段。在对活跃幕和活跃段地震活动细微研究方面给出该区未来地震预报意见。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1974年以来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发生的MS≥4.9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总体状态参量Rt的变化特点,同时对Rt值在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的地震预测效能进行了检验评估。结果表明,当Rt>0.82时,表明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地震活动状态比较正常,发生4.9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低;反之,当Rt≤0.82时,则表明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地震活动比较活跃,发生4.9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12.
龙锋  蒋长胜  冯建刚  唐兰兰 《地震》2012,32(3):98-108
尽管地震空区理论在中长期地震预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大地震复发在时间上的丛集或非线性行为使得在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中依然需要同时考虑非地震空区的、历史地震破裂区的潜在大地震危险性。为了探索能基于观测资料分析的、鉴别历史地震破裂区(包括历史、史前地震破裂的地震空区)大地震复发危险性的技术方法,在南北地震带中北段挑选出8个具有不同离逝时间的历史大地震破裂区,分析这些破裂区现代地震活动性的量化特征,以初步探索判定潜在大地震危险性紧迫程度的地震活动性方法。结果表明,反映地震序列衰减状态的p值和反映地震活动率的a值与这些历史破裂区最晚大地震的离逝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也有部分破裂区可能由于复杂的断层结构与运动性质,对应关系并不明确;反映构造应力积累状况的b值则难于反映离逝时间演化阶段的信息。b值的时间扫描结果显示,大部分历史破裂区的b值随时间演化平稳,但1879年甘肃武都8级地震破裂区的b值则表现为明显的涨落,并存在持续20年的降低趋势。对比分析认为,1933年四川茂县7.5级、1976年四川松潘—平武两次7.2级地震破裂区目前仍处于序列衰减期,不具备再次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背景;公元842年迭部7级地震破裂区北缘低b值的玛曲段比迭部段更具危险性;1879年武都8级地震破裂区的b值持续降低也可能反映该区处于新的一轮孕震期。  相似文献   

13.
尽管地震空区理论在中长期地震预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大地震复发在时间上的丛集或非线性行为使得在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中依然需要同时考虑非地震空区的、历史地震破裂区的潜在大地震危险性。为了探索能基于观测资料分析的、鉴别历史地震破裂区(包括历史、史前地震破裂的地震空区)大地震复发危险性的技术方法,我们在南北地震带中北段挑选出8个具有不同离逝时间的历史大地震破裂区,分析这些破裂区现代地震活动性的量化特征,以初步探索判定潜在大地震危险性紧迫程度的地震活动性方法。结果主要显示,反映地震序列衰减状态的p值和反映地震活动率的a值与这些历史破裂区最晚大地震的离逝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也有部分破裂区可能由于复杂的断层结构与运动性质,对应关系并不明确;反映构造应力积累状况的b值则难于反映离逝时间演化阶段的信息。b值的时间扫描结果显示,大部分历史破裂区的b值随时间演化平稳,但1879年甘肃武都8级地震破裂区的b值则表现为明显的涨落,并存在持续20年的降低趋势。对比分析认为,1933年四川茂县7.5级、1976年四川松潘-平武两次7.2级地震破裂区目前仍处于序列衰减期,不具备再次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背景;公元842年迭部7级地震破裂区北缘低b值的玛曲段比迭部段更具危险性;1879年武都8级地震破裂区的b值持续降低也可能反映该区处于新的一轮孕震期。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the available and supplementary survey data,it analyzes the effect of seismicity in Taiwan and the Taiwan Straits on the southeastern coastal area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discusses its roles in seismic hazard prevention and textual research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equency of strong earthquake in Taiwan area is high,with a time interval ranging from several to dozens of years,but the maximum influence intensity of seismicity from there to the coastal areas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is only VI degree; while the maximum influence intensity of the seismicity along the littoral fault zone located on the west of the straits reaches VIII ~ IX degree because of the shorter distance to the Chinese mainland,though the frequency of strong earthquakes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Taiwan area. Strategi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seismic hazards in the southeastern coastal area of China are proposed. Besides focusing on the effect of strong earthquakes of the littoral fault zone,attention also has to be paid to the low-cycle fatigue failure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 induced by the earthquakes in Taiwan and the stir effect on society induced by earthquake phobia. It is concluded that it would be more accurate and proper to take the May 19,1517 earthquake recorded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area as the influence of a strong earthquake in the Taiwan area.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Yunnanis located in the east margin of the collision zone between the India Plate and theEurasian Plate on the Chinese Continent , where crustal movement is violent and moderate-strongearthquakes are frequent withlarge magnitudes and wide distributions .It is also a place of particularinterest to geo-science researche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Since 1970 , 8 earthquakes withmagnitude 7·0 have occurred here .It is a perfect site to study seismicity.Whether or not seismicit…  相似文献   

16.
2000年上半年全球共发生MW≥6.5地震14次。其中MW≥7.0地震7次;浅源地震10次;中源地震3次;深源地震1次。浅源大地震发生的区域集中于印度尼西亚和南印度洋地区。6月份发生的地震所释放的地震矩占上半年全球所有地震释放的地震矩的一大半。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华北地震区作为研究区域,尝试利用空间光滑活动模型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首先对研究区域进行划分网格,依据地震构造和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建立地震构造模型,确定构造区特征参数(b值、M0、Mu、断层方位角及M-L关系等).采用考虑了地震构造背景的椭圆光滑过程的地震活动参数模型,计算各网格点的地震发生率.并利用网格源的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价方法,由不同输入地震目录通过综合加权得到该区域50年超越概率10%的加速度峰值区划结果.该方法充分体现了地震活动的空间非均一性,尤其适用于发震构造不甚清晰的中强地震可能造成的地震危险性,避免了常规潜在震源区的划分.且评价方法简单快捷,为地震区划以及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2002年上半年,全球发生MW≥6.5地震16次,其中13次浅源地震,2次中源地震,1次深源地震;发生MW≥7.0地震6次。上半年MW≥7.0地震的地震矩释放是1976年以来的偏低水平。中国及邻区地震活动比较活跃:3月3日,在兴都库什地区发生了1次MW7.3中源地震;6月28日,在中国吉林汪清发生了1次MW7.3深源地震。统计检验表明,地震矩释放表现出持久性质。  相似文献   

19.
2001年上半年,全球发生MW≥6.5地震22次,其中浅源地震19次,中源地震2次,深源地震1次;发生MW≥7.0地震8次,最大震级达MW8.4。6月23日秘鲁沿海发生了MW8.4地震,这是36年来矩震级最大的地震。上半年地震灾害严重,1月26日发生在印度的MW7.6地震使2万多人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