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渤海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2009年10月在辽东湾西部海域进行了14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99种,其中多毛类44种,软体动物13种,甲壳动物39种,其他类群3种.调查海域内IRI指数排名前十位的种中,多毛类和甲壳动物各占60%和40%,其中前三位的是日本双边帽虫(Amphictene japonica)、二齿半尖额涟虫(Hemileucon bidentatus)和滩拟猛钩虾(Harpiniopsis vadiculus).调查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为2387.1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11.16 g/m2,整个调查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呈现出高丰度低生物量的现状.调查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为0.8881~4.626,平均值为3.556;丰富度指数为1.197~5.474,平均值为3.426;均匀度指数为0.213~0.9248,平均值为0.7714.以40%的相似性尺度,取样站可被划分为5个大型底栖动物站组.通过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分析,本文认为该海域的底栖生态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3.
由于人类城市化进程及工业活动的进一步加剧,其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及气候变化对于海洋生境产生了不可逆的巨大破坏,海洋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对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主要以黄海胶州湾、长江口、福建浙江沿岸海域最为广泛,对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研究显得相对弱化,数据资料时间间隔较长。本文主要综述了渤海湾海域常见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及其对围填海工程所导致的环境污染的响应。结果表明,渤海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区系相对于其它海区较为简单,已发现大型底栖动物约400余种,优势种主要是低温、广盐暖水种,近五年年均生物量约为19.83 g/m2,年均栖息密度约为474 ind/m2,主要是多毛类和软体动物。平均栖息密度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平均生物量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在此基础上对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青岛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7年1月、4月和10月对青岛近海15个站位3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青岛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现状,以种类组成、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为基础,应用香农-威纳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以及物种均匀度指数对青岛近海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种类组成、优势种以及数量动态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到底栖动物226种,其中多毛类119种,甲壳动物58种,软体动物23种,棘皮动物12种。各站种类数在2~52种之间,种类最少的出现在海域东北部的S2站,最多的出现在西南部的S15站。各站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别较大,最大的为10月的S12站,最小的为1月S2站。物种丰富度的季节变化较显著,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均匀度季节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现状,作者于2009年7月和12月对桑沟湾9个站位进行2个航次的采样,以种类组成、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为基础,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物种丰富度指数(Species richnessindex)以及物种均匀度指数(Species evenness index)对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83种,其中多毛类45种,占种类总数的54.22%,软体动物11种(占13.25%),甲壳类23种(占27.71%),其他4种(占4.82%)。各站获得平均种类数在2~28种之间,种类最少的出现在夏季的C8站,最多的出现在夏季的C4站。不同养殖区生物多样性指数差异也很大,物种多样性(H′)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均以贝类养殖区最高,藻类养殖区最低,而物种均匀度指数(J′)以贝藻混养区最高,藻类养殖区最低。生物多样性除了受种的数量及其个体密度的影响外,还与多种环境因素有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温、盐度、沉积物类型和硫化物含量是影响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6.
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桑沟湾大型底柄动物多样性现状,作者于2009年7月和12月对桑沟湾9个站位进行2个航次的采样,以种类组成、生物量和柄息密度为基础,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物种丰富度指数(Species richnessindex)以及物种均匀度指数(Species evenness index)对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83种,其中多毛类45种,占种类总数的54.22%,软体动物11种(占13.25%),甲壳类23种(占27.71%),其他4种(占4.82%).各站获得平均种类数在2~28种之间,种类最少的出现在夏季的C8站,最多的出现在夏季的C4站.不同养殖区生物多样性指数差异也很大,物种多样性(H′)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均以贝类养殖区最高,藻类养殖区最低,而物种均匀度指数(J′)以贝藻混养区最高,藻类养殖区最低.生物多样性除了受种的数量及其个体密度的影响外,还与多种环境因素有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温、盐度、沉积物类型和硫化物含量是影响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7.
2005年秋季对连云港核电站周围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特征进行了调查,并与1998年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研究核电站建设时期(1999~2005年)周围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研究表明,2005年调查的优势种以多毛类居多,而不是1998年的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且调查出现的总种数明显少于1998年;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值高于1998年,但生物量却大大减少,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都高于1998年。  相似文献   

8.
夏季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夏季辽东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作者于2009年8月对六股河口外海域15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整个研究海域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124种,其总平均丰度为(2824±1537)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22.01±38.58)g/m2。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所确定的前三位优势种一致,分别为二齿半尖额涟虫(Hemileucon bidentatus)、深钩毛虫(Sigambra bassi)和独指虫(Aricidea fragilis),其余优势种存在细微差异。各站位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呈现河口和中部海域低,近岸和外围海域高的分布规律。在50%相似度水平上,可将研究海域划分为4个群落。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底栖环境整体清洁,底层水环境因子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9.
厦门海域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 2014年 8月在厦门黄厝和十八线潮下带海区,以及 2014年 1月-6月在厦门玩月坡潮间带获得的文昌鱼及其 他大型底栖动物数据,对厦门海域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黄厝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 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 25种、80. 7 i nd/ m 2 和 13. 46 g/ m 2 ,十八线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 25种、 76. 2 i nd/ m 2 和 6. 53 g/ m 2 。黄厝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丰度指数 ( d ) 平均值略低于十八线潮下带,而均匀度指数 (J ) 和物种 多样性指数 ( H' ) 平均值略高于十八线潮下带。黄厝潮下带、十八线潮下带的文昌鱼栖息密度分别为 51. 1i nd/ m 2 和 39. 8 i nd/ m 2 文昌鱼生物量分别为 4. 63 g/ m 2 和 3. 68 g/ m 2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除了黄厝海区和十八线海区之间的文昌鱼体长呈显著差 异,其余文昌鱼种群参数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均无显著差异。文昌鱼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底质粒径分选系数呈显著负相 关。玩月坡潮间带低潮区文昌鱼及其他大型底栖动物资源贫乏。厦门海域文昌鱼的资源量与文昌鱼放流、海岸工程和采砂作 业有关。  相似文献   

10.
福建兴化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福建兴化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以及受扰动情况,于2013年7月、9月以及2014年2月、4月共四个航次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用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s丰富度指数和Pielou’s均匀度指数等方法,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分布。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32种,包括多毛类58种,甲壳类27种,软体动物33种,其他门类14种。四个季节的共同优势种均为多毛类,包括多鳃齿吻沙蚕(Nephtys polybranchia),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中蚓虫(Mediomastus californiensis)和异足索沙蚕(Lumbrineris heteropoda)。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39.42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11.67个/m~2;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2014年4月最高(398个/m2,63.23g/m~2),2013年7月航次最低(252个/m2,7.77g/m~2)。不同站位,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不同。栖息密度最大值出现在1号站位(738个/m~2),最低值为12号站位(90个/m~2)。而生物量平均最大值出现在15号站位(108.17g/m~2),最低值出现在22号站位(8.72g/m~2)。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81、0.87和2.73,这三个指数,9月份均为最大,分别为3.20、0.93、3.12,4月份最小,分别为2.09、0.78、2.05。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表明福建兴化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一定的扰动。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4年5月的调查共获大型底栖生物50种,种数和丰度的优势生物为多毛类动物,而底栖鱼类和螠虫的生物量占明显优势。长江口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7.57g/m2,平均丰度为150ind./m2。生物量和丰度密集区集中在盐度25度线附近海域。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排序尺度分析,长江口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四个群落:Ⅰ圆筒原盒螺-滩栖阳遂足-棘刺锚参-背蚓虫群落;Ⅱ圆筒原盒螺-钩虾群落;Ⅲ背蚓虫-奇异稚齿虫-不倒翁-尖叶长手沙蚕-近辐蛇尾群落;Ⅳ短叶索沙蚕-长吻沙蚕-纽虫群落。通过引入环境变量的二维MDS图分析,长江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分布与底层盐度、有机物具有较大的相关性。生存环境短时间内的剧烈变化是导致群落Ⅱ和Ⅳ种群贫乏的重要原因之一。河口区悬浮粉砂颗粒的短期快速沉降现象可能也是导致群落Ⅱ和Ⅳ种群贫乏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曹妃甸邻近海域的海冰状况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曹妃甸邻近海域是渤海湾冰情严重海域之一.根据该海域的地理环境和大量的海冰卫星遥感、海冰航空监测、海冰船舶调查、岸站和海上平台等有关海冰监测资料及相邻海域的有关海冰监测资料,给出了该海域海冰的冰期、冰型和海冰时空分布变化等特征.另外,还给出了该海域一般年份和特殊年份的冰情状况.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宗海图的要素和内容,按照资料收集、数据整理、宗海图设计、宗海图编绘、成图检查校核和宗海图印制的顺序阐述宗海图的编绘流程;针对目前宗海图编绘中存在的细节问题,提出统一图例、完善底图要素、放大或分幅编绘复杂用海宗海图和绘图前开展海域使用权属核查的建议,以期提高宗海图编绘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全面推进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海域招拍挂将成为海域使用权出让的重要形式,海域使用权价格评估是其基础性工作。文章设计建设填海造地用海一级市场海域使用权价格评估案例,利用不同评估方法对海域使用权价格进行评估,最后基于评估过程和结果对各评估方法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假设开发法理论成熟,能很好地体现海域使用权价格的内涵,可作为海域使用权价格评估工作中最优选择的方法;成本法无法体现海域自然属性和其他影响因素对海域使用权价格的影响,且待评估海域往往为裸海,尚未有实际成本发生,因此并不适用于海域一级市场评估;成本法不适用的根源在于其忽略海域增值收益,亟须在原有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增加海域增值收益。  相似文献   

15.
数值化海区框架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数值化海区建立在海区观测资料的基础之上,采用现有的数值计算模式以拓展海区信息,包括海区水深地形数据库、海区潮流数据库、海区波浪数据库、海区泥沙数据库、数值化海区查询库的建立等内容。数值化海区具备一定的分析与计算能力,并具有投资小、速度快和辅助决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上海市金山三岛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5月和8月对上海市金山三岛海域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两个航次共鉴定浮游动物21种,其中桡足类7种,水母类3种,糠虾类2种,端足类、等足类各2种,浮游幼虫类3种,其它3种,虫肢歪水蚤、火腿许水蚤为平水期和丰水期的主要优势种类,优势度分别为0.45和0.43。平水期和丰水期浮游动物个体密度平均分别为124.13ind/m^3和335.30ind/m^3;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30.00和190.75mg/m^3。多样性指数(H′)偏低,平均值小于2。该海域浮游动物类群是一个沿岸低盐群落,与邻近海域相比,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比较单一,个体数量较多,但生物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8.
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是国家鼓励探索的一种用海新模式,海域空间的立体化开发利用已成必然趋势,但海域管理领域真正涉及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管理机制的系统性研究几乎没有。研究表明:国家是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立的唯一主体;同一宗海区块空间已设定水体用海使用权可开发利用的海域空间边际外部分为客体范围;无偿划拨和有偿出让是两种常见设立方式;迭代升级行政审批程序应增加海域立体空间规划、创新空间管理体系,同时要考虑线性用海动态性;从登记客体、观测技术、登记制度、登记方法和登记内容5个维度改革创新权属登记模式;可通过研制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开发规划,赋予已设定海域使用权人优先权,支持相邻海域使用权人设立海域役权等方式协调与已设定海域使用权人权益。  相似文献   

19.
宗海图的绘制水平和质量在海域使用论证工作与海洋资源管理工作中极其重要。文章总结宗海图绘制工作的经验以及常见的质量问题,提出项目用海工程概况分析是项目海域使用可行性分析的重要依据,更是宗海图绘制的前置条件;通过项目工程资料概况分析,项目符合性分析,现状用海资料、周边确权资料收集和分析3个方面,凝练宗海图编绘前期分析的主要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海域使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海域使用面积测量的误差来源,分析了海域使用面积测量的精度,并给出了实例分析;根据实例分析,建议提高《海籍调查规范》中对离岸的界址点精度要求,建议大范围面积测量的面积计算在椭球面上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