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汶川地震的面波震级测定及其多普勒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全球主要地震机构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参数的速报和修订情况,分析了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测定的面波震级。通过对比198个全球地震台站测定的面波震级和面波周期,得出如下结论:测定面波震级偏大的台站主要分布在震中的东北方向,测定面波震级偏小的台站主要分布在震中的西南和东南方向,面波周期偏小的台站主要分布在震中东北方向。由于此次地震破裂方向是以北东向单侧破裂为主,且地震多普勒效应导致震中东北方向振动加强,因此该方向上的面波震级偏大,地震烈度衰减慢;而震中西南方向的振动减弱,此方向面波震级偏小,地震烈度衰减快。从而造成地震烈度沿中央断裂带的北东方向衰减慢,而南西方向衰减快的特征分布。   相似文献   

2.
偏振分析程序POLALYS在面波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忠贤  陈虹 《地球物理学报》1994,37(A02):383-392
  相似文献   

3.
输水渠道底部管线等穿越工程对已建渠道的安全影响是运行管理单位关注的重点,穿越工程施工过程中带来的土体扰动对渠道安全运行会产生一定影响,目前尚无技术手段观测土体扰动范围和扰动量.针对穿越工程施工过程中引起的渠堤土体扰动问题,本文结合与土体扰动关系密切、且易于无损获取的面波波速参数,分析了穿越工程中面波频散谱的表征特征,获...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余震的P波和S波到时数据,对龙门山地区波速比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强余震全部发生在波速比相对较高的地区,这应该是地下介质的破碎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瑞利面波在地质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质勘察中运用瑞利面波进行探测,对瑞利面波进行频谱分析和相关计算处理,根据速度结合钻孔资料进行地质分层,为钻探成果的内插和外推提供依据,使地质勘察资料更加翔实可靠.  相似文献   

6.
在震中距大于数百公里的地震记录图上,特别是远震记录图上,常可以看到一连串长周期大振幅的面波波列,其中尤以最大振幅面波令人注意,通常被用来测定面波震级。自1924年Guten-berg.B首先提出用面波频散特性来研究地壳结构以来,许多人已用面波做了大量重要工作。本文用兰州台近年来记录到的348个地震的最大面波资料研究其走时特征和频散特征。并试图建立起一个在大震速报中可以用来估算震中距的Lm-p表,即最大面波的到时和震中距的关系式。旨在帮助提高大震速报的速度和精度。  相似文献   

7.
邓肯E-B模型无法描述软化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以及土体的剪胀效应;采用抛物线型体应变曲线的南水模型破坏时的剪胀率趋于定值,与实际土体不符.但南水模型适合描述应力应变峰值点前或最大剪胀率前土体的本构关系,邓肯模型适合描述的应变范围更小.因此,若要进行土工结构渐进破坏的分析计算,则需要建立一个适合于描述直至破坏的更大应变范围的土体本构关系.采用损伤扰动概念,将变形过程中的土体视为\"相对完整\"的未损伤土体和\"完全调整\"扰动土体的混合体,其应力应变关系可根据损伤扰动程度,由各自的应力应变关系组合确定.并根据试验提出了确定损伤扰动函数的计算公式.对体应变曲线,则采用抛物线加双曲线的形式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8.
利用P波初动资料求解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30,自引:18,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查阅国家地震台网、各省区域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网,以及IRIS数据中心给出的一些国际台站的数字波形记录,读取P波初动方向,利用格点尝试法计算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MS)特大地震以及其后发生的部分强余震(44次)的震源机制解.这组震源机制解是对哈佛大学已公布的9个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的很好补充.  相似文献   

9.
将土体中的第四纪断层作为一种土体结构面,已成为岩土工程新的研究领域,通过对土体断层面上物质特征的研究,发现当断层面上土颗粒的定向度大于80%,且有次生矿物生成时与蠕滑有关;当定向度小于80%,无次生矿物生成时与粘滑有关。  相似文献   

10.
龙门山构造带及汶川震源区的S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四川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和体波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龙门山地区的S波速度结构,据此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结构和汶川震源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反演结果表明,地震破裂与龙门山断裂及其两侧的地壳结构差异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汶川以北的龙门山上地壳具备较高的强度且明显抬升,灌县至江油是龙门山西侧应力积累的主要地区,汶川8.0级地震位于其南部边缘;四川盆地的刚性地壳向西俯冲于龙门山之下,其凸出部与造山带古老基底在汶川附近发生碰撞是汶川成为8.0级地震破裂起始点的主要原因.汶川以南的龙门山地区地壳上层具有较大的韧性,岩石强度相对减弱,与龙门山北部相比不易于应力积累和产生破裂,因而汶川以南的龙门山断裂缺少余震活动.龙门山地区地壳厚度明显增加,其原因与中下地壳具备较大的柔韧性有关.由于青藏东部向东挤出时受到四川盆地刚性岩石层的阻挡,龙门山中下地壳的塑性变形和垂向物质的增加导致地壳厚度加大和莫霍面下沉,以此方式吸收了龙门山地区的大部分地壳缩短量,地表则强烈褶皱抬升形成数千米的龙门山脉.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汶川8.0级特大地震对宁夏南部山区造成的黄土崩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和典型房屋破坏情况,分析和总结了房屋破坏的致灾机理,最后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框架柱震害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按照框架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结构应具有多道抗震防线,其中一个原则是“强柱弱梁”。但是在汶川地震中,框架结构柱的破坏明显重于梁,柱端与节点的破坏较为突出,即所谓的“强梁弱柱”结构很普遍。在对地震破坏区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框架结构梁柱节点处的破坏以及柱顶、柱脚和柱身的震害进行分类,分析了各种震害的原因,总结了框架结构中框架柱的破坏特点,从期为将来框架柱的抗震设计提供震害经验。  相似文献   

13.
汉中地区变电设施在汶川大地震中的表现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中,陕西省的电力系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震害,汉中地区的震害尤其严重。根据震后对汉中地区变电站系统的震害调查,本文描述了在这次地震中汉中地区变电设施的震害情况和地震表现,对震害情况进行了破坏原因的分析,并对今后的变电站抗震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中极震区砌体结构教学楼典型震害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汶川8.0级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大量学校建筑遭受严重破坏,其中大部分是砌体结构教学楼。在此次地震中,极震区北川县擂鼓镇城区内的初中、小学和幼儿园等砌体结构教学楼的破坏极其严重,结构特征和震害现象十分典型。本文详细地介绍了擂鼓镇城区内5栋砌体结构教学楼的结构构造特点和震害现象特征,同时,总结归纳了砌体结构教学楼的典型震害并分析了震害原因;讨论并分析了建筑含墙率、开间大小、高宽比等因素对建筑的抗震能力的影响;通过结构易损性分析方法对教学楼在不同烈度下的破坏状态进行了计算,并与实际震害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为灾后教学楼的重建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依据5.12汶川地震中汶川县城(威远镇)11个区域共522栋房屋的房屋安全鉴定报告,深入统计分析房屋的震害情况及特点。结果表明,县城房屋倒塌较少,但破坏程度较重。破坏多集中在低层房屋以及砌体结构和木结构,而钢筋混凝土框架及高层房屋破坏较轻。结合房屋的破坏情况,对县城房屋的维修和加固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维修加固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桥梁震害分析及抗震设计启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汶川地震中公路桥梁破坏严重,且破坏形式在破裂面南、北两端出现显著的差异。本文从震源机制、断层运动方式和桥梁本身特点等角度,分析了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断层南端由于释放能量巨大,断层逆冲作用显著,结构在竖向和水平向地震力作用下出现强度破坏;而断层北端右旋走滑作用显著,结构在剧烈的地面错动中出现位移型破坏。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强震区的桥梁抗震设计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交通系统震害及震后抢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的8.0级强烈地震,是我国1976年唐山7.8级地震以来破坏最严重的一次地震。地震造成的遇难人数超过8万。汶川地震造成灾区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严重破坏,包括公路、铁路、航空三大交通系统严重破坏。交通受阻一度成为震后开展应急救援和恢复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地震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综述了汶川地震对交通系统的影响,总结了各交通系统的震后应急抢修情况。  相似文献   

18.
对汶川地震序列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序列中ML≥5.0余震活动有一定的可数节律,强余震发生在节律节点上且有重复特征。基于上述现象,对该节律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为定量地预测震区发震性提供了一个简单依据。  相似文献   

19.
The fast developing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disaster survey and loss estimation. As there is a lack of quantitative studies on seismic damage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ts practicality in seismic disaster management has usually been questioned.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essential quantitative study idea, the concept of the remote sensing seismic damage index (DRS_I RS) and analysis models, demonstrates the seismic damage indices (DG_IC) of buildings obtained from ground surveying and its quantitative relation to DRS_I RS in Dujiangyan city, Sichuan Province, which was destroyed by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with M_S8.0. The primary results show that an obvious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DRS_I RS of buildings obtained from the high resolution satellite or aerial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DG_I C or the building collapse ratio obtained through ground survey,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n seismic damage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will provide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seismic damage survey and loss estimation.  相似文献   

20.
汶川8.0级地震甘肃灾区震害特点及恢复重建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008年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对甘肃省破坏特点的综合分析, 阐述了本次地震震区环境背景情况,给出了汶川8.0级地震甘肃灾区地震烈度分布图,揭示了各烈度区的特征以及部分重灾县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震害情况,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本次地震的震害特点,归纳总结了汶川地震后甘肃灾区面临的形势,提出了震后防灾减灾恢复重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