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沉管管节沉放对接施工过程中,针对管节本体发生形变导致测量塔与管节相对几何位置发生微变,从而影响沉管安装定位精度的问题,本文在管节本体与测量塔结构上分别加装倾斜仪监测设备,与管节内安装的倾斜仪在同一坐标体系下进行标定,在沉管沉放对接过程中实时监测与修正测量塔定位倾斜误差。经贯通测量比对验证发现,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管节形变对沉管安装定位精度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沉放对接施工决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沉管隧道管节沉放测控中,现有的测量塔法获取实时管节特征点坐标的方法,是先测量待沉放管节上多个塔标点实时坐标,再利用坐标转换方法求解管节特征点实时坐标.在研究测量塔法管节沉放测控原理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仅测量两个塔标点三维坐标结合管节的两个倾角数据计算管节特征点实时坐标的方法,该方法实现了管节独立坐标系与施工坐标系两个空间直角坐标系间的转换,具有不受坐标系间旋转角度值大小限制和模型简单的优点.推导了该方法的数学模型,并利用AutoCAD模拟数据进行计算实验,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沉管管节预制是沉管隧道修建关键技术之一,管节预制成品的质量是影响管节沉放对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需对管节预制成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本文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为背景,根据其管节预制工艺流程,详细研究探讨了其管节预制成品质量检测方法,为今后的管节预制成品质量检测方法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沉管隧道沉放施工过程中,出于结构安全及施工定位的需要,必须在现场精确测量沉放各阶段的海水密度值.文章结合在某大型跨海沉管隧道工程沉放作业过程中实际操作,提出了快捷、准确的海水密度现场测量方法,可供相似工程作业参考.  相似文献   

5.
斜拉桥是一个受力结构复杂、各构件间相互影响较大的超静定结构体,斜拉索锚管的安装定位是其施工的重点与难点之一。本文结合湛江海湾大桥工程实践,介绍一种涉及到大跨度斜拉桥主塔锚管安装定位的原理、放样数据计算的理论、现场安装测量控制和精度等内容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特殊定位硬件装置和七参数坐标转换算法,对每个扫描测站点云利用最近的隧道控制点进行绝对定位,将多个隧道扫描测站数据不经过拼接就统一转换成隧道控制测量坐标系坐标的方法——点云绝对定位法,并应用误差传播理论和相应数值模拟计算对该方法的测量成果进行精度评估和重要误差来源分析。最后得出在一定条件下采用该方法获得的隧道扫描测量成果可以满足城市地铁测量规范对竣工测量精度要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隧道断面测量系统TSMS的测量精度直接影响着沉管水下对接精度和可靠性,为确定测量精度,研究了TSMS的工作原理和定位模型,在此基础上,推导了定位误差模型及流速影响模型,分析了流速对TSMS定位精度的影响,并给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针对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特殊的测量环境和超高的贯通精度要求,对其施工平面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依据测量误差分配理论,研究了长距离沉管隧道贯通误差的合理分配方案;采用贯通误差严密估算方法,分析了沉管隧道内外控制网横向贯通误差影响规律。提出了一种适宜沉管隧道结构的双线形联合锁网布测方法,通过陆地上1:1模拟试验和工程实际应用验证了双线形联合锁网的精度和可靠性。与全导线网相比,其平面控制精度提高15%~30%,平均多余观测分量提高约4%,能够满足外海超长沉管隧道的贯通精度要求,有效保障了工程的精准贯通。  相似文献   

9.
针对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对接安装施工难度大、精度要求高、无测量技术标准、无类似测量经验可供借鉴的实际问题,开展外海超长距离沉管隧道贯通测量的技术研究。提出了基于误差影响忽略不计原则的外海沉管隧道横向贯通误差的分配方案,确定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贯通测量误差的分配值,其中管外GPS控制网与管内精密导线引起的贯通误差之比为1∶3。以贯通误差限值为目标值,设计了管外GPS控制网和管内精密导线的网形、精度等级及测量技术要求。经估算,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贯通误差综合值为26.76 mm,满足工程施工验收标准的限差要求(35 mm),验证了贯通测量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安全贯通问题,该文从隧道外GPS网的布设及施测方法出发,通过多期复测数据评价GPS网具有可靠的测量精度;通过对GPS网点的稳定性分析,阐明了沉管隧道地面控制点位无法长期保留、稳定性差的特点;最后就GPS网引起的贯通误差影响值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11.
沉管沉放的实时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解先  许琛  陆彩萍 《测绘学报》2002,31(Z1):70-72
介绍了在沉管隧道施工中,实时监测沉管沉放的一种测量方法.它利用全站仪观测数据,通过坐标系之间的坐标转换,实时计算沉管管体特征点的坐标,从而对沉管的沉放过程进行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套直接定点和间接测量相结合的斜拉桥索道管精密定位方法.建立索道管独立坐标系,把描述索道管位置信息的三维坐标方向修改为上下游方向、垂直管方向及索长方向,并建立转换关系,通过放样索道管定位参考点,并用其指导安装的方式,实现快速、全天候地定位索道管.实践证明,该方法初次安装后的索道管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GPS工程测量的进展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利用GPS进行精密定位测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相对定位精度已达到0.1ppm,预计不久将能达到0.01ppm。GPS以其高精度、经济、方便等优点,将给工程测量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本文概述了GPS工程测量的发展现状,涉及GPS在建立精密工程控制网、隧道贯通量、大型建筑物变形监测、天然气管道变形监测。大型电子对撞安装测量,道路施工测量等方面的应用。指出GPS技术可以代替常规测量技术,用于完成大多数工程测量任务,最后展望了GPS工程测量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根据某厂对气化炉换热管板安装定位的高精度标定要求,基于Metro In工业测量系统开发气化炉换热管板安装定位专用测量模块,采用激光跟踪仪高精度测距及极坐标测量原理,进行单点坐标测量。根据气化炉换热管板基准管板上的4个特殊位置点,利用OVV轴对准原理建立基准管板坐标系,并将基准管板坐标系保存至气化炉上布设的定位点中,用于调整安装气化炉管板和支撑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杨光 《测绘学报》2006,35(4):410-410
GPS作为当今最先进的测量手段之一,其精密定位理论和技术已在大地测量、地壳运动监测、精密工程测量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受GPS系统本身的因素限制,GPS在垂直方向上的定位误差通常为水平方向的2~3倍;并且在水电工程深峡谷遮蔽严重的区域,GPS定位精度会迅速下降,甚至完全无法定位.在水下、地下、室内和隧道内也还无法采用GPS定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介绍了相对重力测量的原理及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和间接平差理论,并通过测量实例数据的处理,说明间接平差理论在相对重力测量数据处理获取待测点绝对重力值的适用性,结果可靠,符合精度要求。整体的处理流程以及间接平差处理思路可供其他学者及工程测量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高精度的GPS测量必须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相对传统GPS静态、快速静态定位,需要较长时间观测并事后进行数据处理,其测量定位效率大大提高,并能够满足一般城市测量的要求。利用GPS TRK技术可进行低等级控制点加密、工程放样、碎部点采集等测量任务。以下就本院使用Trimble 5700 1+2双频GPS RTK接收系统在商丘城市测量中的应用情况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18.
利用GPS定位技术建立隧道施工控制网,测量速度快、效益显著、精度高、成果可靠,宜于推广和应用。本文介绍隧道GPS施工控制网布网设计、观测设计、外业测量、数据处理后的结果精度和GPS测量的体会等。  相似文献   

19.
一、概述 实时动态RTK定位技术是GPS测量技术与数据处理技术、数据传输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GPS测量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突破。在RTK测量技术出现之前,GPS相对定位的作业模式有静态定位作业模式、快速静态定位模式、准动态定位模式和动态定位模式,其测点坐标需通过测后处理,即必须将观测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解算才能获得。无法实时获取定位结果,而且也无法对观测数据的质量进行实时检核,因而出现在数据后处理中发现观测成果不合格进行重测的情况。对此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延长观测时间,获取冗余观测数据,以保障测量结果的可靠件,由此降低了GPS测量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0.
实时动态(real time kinematic,RTK)无验潮水深测量技术已成为海洋测绘发展的方向。从RTK无验潮水深测量原理和误差来源入手,定性与定量分析了高程拟合误差、波浪引起的误差、仪器测量误差、定位时延以及仪器安装等误差对成果精度的影响,指出选择恰当的拟合模型是控制高程拟合误差的关键,安装姿态传感器可以削弱波浪引起的误差,提出测量前对换能器连接杆进行垂直度测量、采用双频接收机和PPS等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减小测量误差。结合实践提出减小RTK无验潮水深测量精度四点建议,为RTK无验潮水深测量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