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已有研究发现季节长度变化与气候冷暖变化密切相关,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长度超过1万年的准确度很高的季节长度变化序列.该文利用星历数据DE441重建了12000年以来季节长度的时间变化序列,并利用ICEEMDAN与连续小波变换两种方法提取了夏季与冬季长度不同尺度的周期性信号,揭示了它们在过去12000年以来不同时间段内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北半球夏季时长变化存在2.5年、4年、5.5年、11.8年、15.8年、29年、84年、101年、223年、约500年和约850年的周期,北半球冬季时长变化具有2.5年、4年、5.5年、11.8年、15.8年、29年、74年、167年、约500年和约1000年的周期.其中11.8年的短尺度周期变化贯穿于整个过去12000年;2.5年、4年、5.5年与15.8年左右的周期则是在全新世某个时间段内变化较为显著.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探讨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制提供了新的数据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溝上惠(Megumi Mizoue)教授1936年出生于日本新泻县,196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部,1966年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同年任职于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1975年任副教授,1985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退休后任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Burgers黏弹性模型计算1125年以来青藏高原北部历史强震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S6.9地震单独和累积的库仑应力变化,分析历史强震对此次门源地震黏弹性触发作用及其对后续地震的影响.结果表明:(1)1920年海原M 81/2级地震、1927年古浪M8.0级地震和1954年山丹M71/4级地震对2022年门源地震的加载最为显著,分别相当于使门源地震提前7.6年、5.3年和5.2年;(2)1986年门源MS6.4地震对2022年门源地震的卸载作用最明显,使其发生延迟14.4年左右,2016年门源MS6.4地震使2022年门源地震延迟0.4年左右;(3)2021年玛多MW7.3地震对2022年门源地震有较为显著的触发作用,门源MS6.9地震对2022年1月23日哈拉湖M5.8级地震有触发作用,哈拉湖M 5.8级地震对2022年3月17日肃南M 5.1级地震及2022年3月26日哈...  相似文献   

4.
马宗晋先生1933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51年考取北京大学地质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地质学院,1955年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考上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1961年毕业后在张文佑先生领导的研究室任构造力学组组长;1965—1966年,任中国科学院和石油部四川石油管理局联合组建的"缝洞型油气藏研究队"队长;1967年任国家科委地球物理局"京津唐地震办公室"(1968年改为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分析预报组负责人之一;1971年国家地震局正式成  相似文献   

5.
九寨沟和其周围地区20世纪共发生3次强震,它们在时间轴上符合以42年为周期的三性分布。从1976年松潘地震起算跨越此周期可预测2018年再次发生强震。该地区实际地震前一周期比42年多一年,则从1976年松潘地震起算向新的周期减一年,可预测2017年再次发生强震。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 DMC)根据美国地震联合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 DMC)发布的2020年11月—2021年1月全球地震动态,通过修订给出以下监测结果。2020年11月—2021年1月全球共发生5.0级以上地震306次,其中2020年11月83次,2020年12月116次,2021年1月107次。  相似文献   

7.
地磁场长期变化和日长十年尺度变化的周期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历史地磁场模型GUFM1、第10代国际参考地磁场(IGRF10)模型和日长资料,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地磁场磁矩、能量、西向漂移等参数的长期变化和日长十年尺度变化的周期分量及其时变特征.结果表明,1800~2005年期间,偶极子磁场长期变化有82年和48年准周期分量,它们与日长变化的周期没有直接关系.非偶极子磁场参数的长期变化与日长变化有66年和32年准周期分量,66年准周期比32年准周期强.在66年准周期分量,西向漂移比日长变化超前8.8年,非偶极子磁场能量比日长变化滞后15.6年.日长十年尺度波动和地磁场长期变化的起源不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8.
《地球》2019,(9):31-31
我国天然林保护工作从1998年开始试点,两年后对试点情况进行总结,从2000年开始实施第一期天保工程,第一期是11年时间,第二期实施是2011年到2020年,明年二期结束。2014年中央提出要把全国所有的天然林都保护起来,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对森林的依赖和消耗过重,森林需要休养生息。  相似文献   

9.
邹宗平 《地球》2009,(1):77-79
李四光字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黄冈县。1948年当选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71年4月29日在北京逝世。李四光1904年考取清政府公费留学,赴日本学习造船,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10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后被任命为湖北省实业司司长。辛亥革命失败后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先主修探矿,后改为地质专业,1919年获自然科学硕士。  相似文献   

10.
利用EMD方法提取地磁A_p指数周期分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EMD和小波对试验信号进行分解比较,结果表明EMD方法能够更加真实的再现数据本身的频谱分量和对应幅度.利用EMD方法对1932年~2006年地磁Ap指数月均值进行了分解,分别得到一系列模式和一个趋势项.其中可能包含了6个月周期分量,准1年周期分量,QBO(准两年震荡)分量,准5年周期分量,准11年周期分量和22年Hale周分量等.地磁活动Ap指数与太阳黑子数都有着11年周期变化,我们比较发现Ap指数11年周期分量极值出现要比太阳黑子数11年周期分量极值出现平均滞后1~2年.  相似文献   

11.
太阳活动与华北强震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统计了太阳黑子活动11年周期和22年周期与华北地区(E108°~124°,N34°~42°)1815年~2002年187年6级以上强震的关系。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华北地区的强震自1815年第4高潮以来,有84.6%的强震集中在太阳黑子11年变化周期的峰年段(±1年)和谷年段(±1年)内发生;其中尤以双周峰年段、单周谷年段较为集中;而单周下降时段却从未有过强震发生。目前正处于太阳黑子活动第23周单周峰年之后的下降时段,该统计区内强震发生的概率极低。  相似文献   

12.
陈学忠  李艳娥 《地震》2013,33(1):40-46
利用中国大陆1930年以来的5级以上地震目录,以年为单位统计7级以上地震,只要某年发生了7级以上地震就视为"有震年",不区分该年发生了多少次7级以上地震,若某年没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就视为"无震年"。分析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与"有震年"或"无震年"之间的关系,利用χ2检验方法对其显著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①当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30时,其后第6年为"无震年",这个关系在2%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②当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24时,其后第6年或第9年为"无震年",这个关系分别在10%和2%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③当N<10时,其后第6年为"有震年",这个关系在2%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3.
太阳活动,El Nino对北京地区降雨的影响及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1900年以来雨量,气温与太阳活动,厄尔尼诺的相关处理分析,得出一种预测北京地区年雨量的数学模型,已准确预测了1996,1997年的年雨量,对1998年预测为750mm~800mm。  相似文献   

14.
在苏联境内曾不止一次发生过极强烈的地震。只要举出这些有灾害性的地震,如高加索1899年的阿哈尔卡拉基地震和1902年的舍马兴地震,土库曼1895年的克拉斯诺沃德斯克地震和1948年的阿什哈巴德地震,中亚细亚1887年和1911年的凡尔宁地震,以及1862年的贝加尔地震,就足以说明了。这些地震在广大的地区上引起了居民点的破坏,同时也造成了人口的伤亡。  相似文献   

15.
1950~1990年中国地磁剩余场冠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1950、1960、1970、1980年和1990年地磁三分量绝对测量资料,使用球冠谐和分析方法,分别计算1950~1990年各个年代中国地磁剩余场冠谐模型. 球冠极点位于36°N和104°E,球冠半角为30°,冠谐模型的截断阶数为8. 地磁剩余场冠谐模型的均方偏差分别为:对于X分量,1950年为93.1 nT,1960年为128.9 nT,1970年为107.2 nT,1980年为107.6 nT,1990年为95.2 nT;对于Y分量,1950~1990年依次为74.8 nT,98.1 nT,89.2 nT,89.9 nT和84.0 nT;对于Z分量,分别为122.2 nT(1950年),135.0 nT(1960年),137.7 nT(1970年),110.1 nT(1980年)和107.5 nT(1990年). 根据中国地磁剩余场冠谐模型和全球地磁场DGRF模型,得到中国地磁场的冠谐模型,并对冠谐模型的边界效应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2007年3月,第四个国际极地年对极地的探测和研究计划在各国相继正式启动。2007年3月1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代表中国政府在北京宣布了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正式启动。国际极地年被誉为国际极地科考的“奥林匹克”盛会,全球科学家曾分别于1882,1932和1957年联合组织过三次国际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和热岛效应   总被引:97,自引:5,他引:9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北京地区20个气象观测站41年(1960~2000年)的年平均气温记录,研究了北京地区的大尺度气温变化及其热岛效应.结果认为,(1)北京地区气温的年际变化具有大尺度的特点,1981年是显著的跃变点,跃变点比跃变前北京地区气温增加了0.55℃,近40年的增温率为0.25℃/10年.(2)北京城市热岛效应具有典型性.1960~2000年北京城市热岛平均强度接近1℃.随着北京城市建设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北京城市热岛强度也在明显地增加,近40年热岛强度的增温率为0.31℃/10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及邻区、川滇成组强震活动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中国大陆及其邻区1902年以来MS≥7地震的成组活动划分出7组,其首发大震分别为1902年阿图什8.2级,1911年阿拉木图8.2级,1920年海原8.5级,1931年富蕴8.0级,1946年缅甸7.8级,1966年邢台7.2级,1988年缅甸7.2级。川滇MS≥6.7地震成组活动划分出5组,其首发强震为1913年峨山7.0级,1933年茂县7.5级,1948年理塘7.3级,1966年东川6.5级、6.2级,1988年澜沧7.4级。其中,川滇MS≥7的首发大震滞后中国大陆首发大震几个月至4年不等。按成组大震的界定,目前中国大陆处于1998~2007年(估计)的大震少发时段。川滇未来1~2年的大震形势为川滇西部存在发生大震的可能性。中国大陆新一轮强震成组活动中的大地震将可能在2007~2009年前后发生,主体危险区可能为天山地震带中段及川滇东部。2007~2008年可能出现5~6级地震的增强过程。巧家—东川一带可能最先发生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9.
地震时间序列的周期图分析方法和极大熵谱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华北地震区的地震资料(1000~1977),对地震时间序列进行了周期图分析和极大熵谱分析,提取了隐含在随机噪声中的隐含周期。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很接近,地震应变能√Ei;释放的隐含周期利用周期图分析提取的主要周期是30年、245年和305年,极大熵谱分析方法提取的主要周期是30年、240年和300年。这三个主要周期存在“倍30”的关系,240年和300年周期是30年周期的整数倍。30年周期反映了各活跃幕中的幕式活动规律,300年周期同各活跃期高潮时段之间的时间差的平均值相符,华北自1000年以来的四个活跃期高潮时段之间的时间差平均值是300年。  相似文献   

20.
任梦依 《地震》2018,38(2):157-166
以龙门山地区为研究区, 利用1931年至2010年历史地震数据, 时限取80年, 时间间隔取10年, 构建地震活动性广义极值模型, 估计龙门山地区震级上限和强震重现水平。 结果表明龙门山地区地震活动性广义极值模型服从具有有限上界的Weibull分布, 震级上限为8.3, 未来20年、 50年、 100年龙门山地区的强震重现水平分别为7.9、 8.1、 8.1。 起始年由1930年至1933年逐年平移, 时间间隔不变, 震级上限及强震重现水平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到0.2级, 表明本文构建的龙门山地区广义极值模型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可为地震区划以及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