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疆钻孔应变异常特征及其与地震三要求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靖祥  许风柱 《内陆地震》1995,9(2):118-125
将新疆高精度钻孔应变仪10年来观测到的应变异常划分为趋势异常、短期异常、临震异常三类,并对三种异常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地震三要素与应变异常参量关系的密切,震级与异常量级、震中距有着确定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对1966年3月8日邢台6.8级地震后的异常进行了逐项分析与讨论,发现有些震后异常与后续7.2级主震有比较可信的内在联系。本文在归纳邢台震后异常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6条可能在同类条件下对预报后续地震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北6.2级地震前,距震中100km的内蒙古宝昌地震台石英倾斜仪NS分量自1996年7月出现向南倾斜的趋势异常,EW分量1997年8月向西倾斜的短期异常,并在地震发生前6天之内,倾斜仪固体潮曲线上出现多次阶跃式畸变,可能是张北6.2级地震的临震前兆。与此同时,该台站的地电阻率也在震前2.5个月出现短期异常。  相似文献   

4.
武定6.5级地震前的水化学异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杰英 《华南地震》1997,17(1):50-57
分析了1995年10月24日云南武定6.5级地震前水化学多台项的前兆异常,较详细叙述了某些项目不同时期的异常特征,最后指出,可利用水化学项目的继承性异常和震后异常作为未来后继续地震发生的判据。  相似文献   

5.
丽江7.0级地震电,磁异常的跟踪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冕宁台视电阻率趋势异常的落实和跟踪,结合地磁Z分量低点位移和日变形态短临异常出现,应用电、磁前兆异常判定地震“三要素”的标志,较好地预报了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  相似文献   

6.
杨杰英 《高原地震》2002,14(4):36-41
对2000年1月15日姚安6.5级地震前后云南水汞异常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9个观测台站中,地震前有1个观测台站的水汞出现中期趋势异常,1个台站的水汞出现远震异常,4个台站的水汞出现短期异常,1个台站的水汞出现临震异常。地震前3个月内,水汞短期异常有活跃,平静的过程,在平静中(仅1个台站出现临震异常)发生姚安6.5级地震。姚安地震发生在距出现远震异常的水汞观测台站70km的地方。出现远震异常的水汞观测台站附近,可能是未来强震的发震地区。  相似文献   

7.
对6.8级地震的中期和短期以及短临阶段异常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从新疆大区域范围到震源区,对这次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和前兆观测资料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不同孕震阶段各类异常的基本特征。结果认为,6.8级地震前异常的中期阶段,新疆中强地震平静显著;短期阶段中等地震显著增强.震源区出现前震活动;同时全疆定点前兆观测资料出现较为明显的短期异常,并观测到少量的临震异常。异常具有准同步性、显著性、突发性和响应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1996年5月3日包头西Ms6.4地震前地下流体半年和月异常频次变化速率。对半年和月异常频次速率法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用上述2种方法处理的资料异常比较明显。在9个测项中有7个测面出现了中期异常,有5个测项出现短期异常,其异常识别率优于原始图像法。  相似文献   

9.
伽师—阿图什6.7级地震阿图什地倾斜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 年3 月19 日新疆伽师—阿图什地区发生了6.7 级强烈地震。震前阿图什地震台倾斜仪记录的中短期和短临前兆异常特征为:中短期趋势性异常的方向向背离震中的方向倾斜,持续了13个月;震前两个月趋势异常出现短期恢复,之后加速异常;临震前5 天异常快速恢复,并伴有观测值的临震突跳现象,地震发生在异常的恢复之中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国震例》中所辑宏观异常的统计分析认为,随着震级的增大,震前出现宏观异常的概率逐步增大,震级大的地震震前宏观异常数量也相对较多。宏观异常大多数为短期和临震异常,多数发生在距震中100km的范围内。在时间上,宏观异常开始时数量较少;随着时间的推进,异常不断增多;越近临震,异常数量越多,直到发震达到高潮。在地域上则表现出始于震中、然后向外围发展、最后震中爆发式增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对郯庐断裂带及两侧的山东、辽宁、河北、江苏、江西等地区1966~2005年发生的24次中强以上地震的前兆观测异常,从异常持续时间、空间分布、时空相关性、异常形态、幅度特征、异常种类和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①7级和6级地震中期异常最多,短期异常其次,临震异常最少。5级地震短期异常最多,其次是临震异常,中期异常最少;②异常具有阶段性特征,部分中期和短期地震前兆异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短期或临震异常;③异常发展具有准同步性,越临近发震,异常转折项目越多;④异常主要出现在震中距100km范围内,在空间上具有相对集中性,且震中距越小,异常台项比越高;⑤异常空间分布与构造走向比较一致,显示出与构造较好的相关性;⑥异常持续时间与震中距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⑦震级越大,同一观测手段的异常幅度相对越大;⑧流体学科异常最多,其次是形变、电磁;⑨不同学科的异常均表现为中、短期异常为主,少数短临异常;⑩流体、形变和电磁学科较可靠异常数量均约为可靠异常的1倍。  相似文献   

12.
卢双苓  曲保安  蔡寅  张明  赵瑞  于澄  李铂 《中国地震》2015,31(1):141-151
通过对《中国震例》中所辑宏观异常的统计分析认为,随着震级的增大,震前出现宏观异常的概率逐步增大,震级大的地震震前宏观异常数量也相对较多。宏观异常大多数为短期和临震异常,多数发生在距震中100km的范围内。在时间上,宏观异常开始时数量较少;随着时间的推进,异常不断增多;越近临震,异常数量越多,直到发震达到高潮。在地域上则表现出始于震中、然后向外围发展、最后震中爆发式增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介绍和分析了2003年11月13日甘肃岷县Ms5 2级地震前武山台1号泉水氡和22号井水温、流量的短临异常,并将异常所对应地震的时、空、强做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
丁平  叶忠 《高原地震》2003,15(4):67-68
共和2号观测井距共和县恰卜恰镇以南6.7km处的上塔迈村,海拔高程为2678m,成井时间为1975年10月,井深为194.35m,含水层厚度7.90、7.60 8.5m,年正常温度为25℃,涌水量为8.7L/s。由于成孔时间长,特别是近年来共和地区干旱少雨,在该井1km范围内又打了几口抽水机井,在农田灌溉旺季大量抽水,目前实际涌水量仅2.OL/s。该井系裂隙发育(破碎)带构成地下水储存间及运移通道,主要含水层第三系,所以该井具有良好的水地质环境条件,水井周围环境较为安静,加之该井孔封系条件好,含水层埋藏深。  相似文献   

15.
德令哈6.6级地震前青海省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德令哈6.6级地震前后前兆异常用常规分析方法和部分“十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了此次地震前出现的前兆异常形态及特征,探讨了此次地震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关系。认为,在8.1级地震的影响下,外围区域应力场调整,地壳介质变化,是此次地震前地下流体出现异常较多、分布广泛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6.
王炜  刘红桂 《地震学刊》2000,20(2):8-14
华东和华北区1970~1998年26个Ms≥5.0地震前23个地震存在C、D、Mf综合异常区的中期异常。本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这些异常在一年内的中短期变化。认为Mf异常烦积的短期变化量为显著,23个存在中期地震中21个地震前6个月有│η│≥0.4的短期变化,其中63%震前出现过地震活动平静,还有37%为持续增强,最后用岩石刚度和压机刚度之比对岩石破裂前声发射的平静期长短的实验结果作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17.
2011年3月¨目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9.0级特大地震发生前,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地震台PYL-3型高精度地应力仪记录的地震前,应力短期异常、临震异常情况,并作初步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对郯庐断裂带及两侧的山东、辽宁、河北、江苏、江西等地区1966~2005年发生的24次中强以上地震的前兆观测异常,从异常持续时间、空间分布、时空相关性、异常形态、幅度特征、异常种类和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7级和6级地震中期异常最多,短期异常其次,临震异常最少。5级地震短期异常最多,其次是临震异常,中期异常最少。2异常具有阶段性特征,部分中期和短期地震前兆异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短期或临震异常。3异常发展具有准同步性,越临近发震,异常发生转折的项目越多。4异常主要出现在震中距100km范围内,在空间上具有相对集中性,且震中距越小,异常台项比越高。5异常空间分布与构造走向比较一致,显示出较好的相关性。6异常持续时间与震中距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7震级越大,同一观测手段的异常幅度相对越大。8流体测项异常最多,其次是形变、电磁测项。9不同学科的异常均表现为中、短期异常为主,少数为短临异常。10流体、形变和电磁学科较可靠异常数量均约为可靠异常的1倍。  相似文献   

19.
采用异常频次累加法和异常频次变化速率法研究了中强地震前后一定范围内地下流体群体异常随时间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震前后地下流体异常频次累加曲线和变化速率曲线变化特征表现为“平稳(零值波动)—加速(连续正值)—恢复(连续负值)”3个阶段;地震与异常的关系表现为“加速(连续正值)—地震”的形式.利用该方法可以对地下流体异常性质(即非震异常、震前异常和震后异常)进行一定程度的定量判别.  相似文献   

20.
大震前地下水位异常与应力异常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敬少群  王佳卫 《地震》2001,21(2):79-86
利用井口水位对潮汐应力的响应,分析了含水层对强震孕育过程中应力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当含水层的瞬时应力变化值大于临界值时,水位的异常图像为阶变形态;当含水层的瞬时应力变化值小于临界值,但某一时段的累计值大于临界值时,水位的异常图像为缓变形态。而水位异常图像出现的上升或下降形态,取决于井孔含水层系统在大震孕育过程的应力调整再积累阶段所处的构造部位。水位震前异常的特征,源于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异常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