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黄河断流成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球科学“人为地质作用理论”出发,分析了黄河下游断流的严重性与危害性后认为,黄河下游断流不仅对黄河流域及整个中国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后果。在探讨了黄河下游断流的成因后认为,黄河下游断流有自然的原因和人为的原因,其中人类活动、人类工程活动及其人为地质作用的负面影响是黄河断流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从而提出解决黄河下游断流的科学对象,包括科学保护、科学开发、科学利用水资源以及暂缓实施南水北调中、西线工程等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并以其含沙量特大和下游的“地上悬河”而闻名于世。黄河上游的盐碱、沙害,中游的水土流失和下游悬河段的洪涝、干旱和断流等灾害使黄河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针对流域内缺水和水质问题,对流域水资源、城市工农业的供需水量平衡、地下水的开发潜力等进行了预测。通过基流分割计算和同位素技术的应用,研究了区内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规律及地下水对黄河的贡献。最后,对黄河流域地下水可更新能力及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黄河水资源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流域由于水资源缺乏,近年来下游频繁发生的断流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继黄河洪水、泥沙之后,黄河水资源成为举世瞩目的又一个热点问题。根据长期实测资料,分析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状况及其特点,剖析了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河道断流灾害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文艺 《水科学进展》1999,10(2):160-164
针对黄河下游河道断流所造成的经济、环境、生态等重大损失和危害,认为断流不仅仅是一种水资源匮乏或流域系统内水资源分配不均的简单现象,而是一种严重的灾害,防治断流灾害是治理黄河的一项重要内容。着重分析了黄河下游河道断流的灾害特点及基本规律,评述了黄河下游河道断流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余强 《世界地质》1999,18(4):53-57
近年来黄河下游的频繁断流引起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构成,分布特点,水质污染形势。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和下游频繁断流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矛盾的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水资源-能源-粮食的协同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能源和粮食主产区,然而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能源、粮食发展的关键要素。为优化流域水资源、能源、粮食之间的关系,引入协同学原理构建水资源-能源-粮食整体分析框架,建立具有总分结构、互馈关联的协同优化模型,采用多要素均衡智能算法,提出黄河流域粮食生产、能源开发与水资源调配一体优化的布局方案。结果表明,通过水资源-能源-粮食协同优化,2030年增加流域供水量23.98亿m3;优化了流域粮食生产布局,人均粮食产量提高12%;优选了能源产业规模和结构,煤炭开采、石油加工和火电总装机分别增加了2.86倍、4.08倍和0.80倍;在满足生活、生态环境用水的同时实现了粮食增收、能源增产。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是我国目前主要的煤炭经济可采量和产能聚集地。了解和掌握黄河流域水资源及其变化不仅是推进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前提,更是开展黄河流域煤炭矿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相较于传统地面水资源监测手段受限于监测点分布和数目的影响,GRACE重力卫星为中长尺度陆地水储量时空变化研究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利用GRACE重力卫星数据,开展2002年4月到2017年6月黄河流域水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利用纬圈长度加权平均,计算黄河上中下游水储量变化均值,发现黄河不同流段表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且反映出2003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受到洪水等因素影响。进一步通过箱形图分析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水储量的月平均变化规律,反映出该流域“冬干春旱,夏秋多雨”的气候特点与水储量变化的密切关系。采用时间序列分解方法分析整个黄河流域水储量变化的趋势、年周期及半年周期等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储量变化存在随经度由西向东递减趋势越来越明显的现象,其中黄河上游源头附近区域的水储量变化呈微弱的增长趋势;黄河流域水储量变化年周期和半年周期振幅存在明显区域差异,这与高山融雪、降水量的季节性差别及区域气候环境密切相关。了解和掌握上述黄河流域水储量时空变化,可为流域矿区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1引言“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设6个课题,总计20个专题.我所承担其中的两个专题,即“黑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编号96—912—03—03,以下简称“黑河流域水...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资源在世界的排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文》1996,(4):62-62
中国水资源在世界的排位水利部水文司1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的排位各家说法不一。其代表有:第92位。见赵树经的《我国的水资源问题》一文(《中国国上整治战略问题探讨》,科学出版社,1983年),是依据!24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得出的。第84位。是根据1983年水利...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 4,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水资源匮乏的现象将更突出, 并将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重要因素。据预测, 至 2 0 30年, 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将由现在的2 2 2 0m3降到 176 0m3,接近国际一般承认的用水紧张的国家标准 (人均水资源量少于 170 0m3)。我国水资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分布的不均衡和水、土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协调。  相似文献   

11.
黑河流域节水生态农业与流域水资源集成管理研究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中国内陆河流域面临的水问题和日益激化的用水矛盾,强调了内陆河地区支柱产业——绿洲农业应该坚持节水和生态的方向,流域集成管理是持续农业的基础。长期从事该方面研究的黑河流域是个较好借鉴,同时也提供了深入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为此提出了以黑河流域为背景的四大研究流域:水文、生物、经济系统水循环与水资源形成演变,节水农业的生物学研究与抗旱品种繁育,农业节水新材料研发与工程节水技术集成,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流域集成管理;并简述了各领域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两大江河流量的半世纪变化与“南水北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最近50余年资料研讨黄河、长江月平均流量的特征,揭示其若干演变规律。分析得出:长江中下游多年平均年流量约为黄河的20倍。初夏(6月)时,则接近50倍。黄河的大流量主要集中出现于 7~10月,这4个月平均月流量为全年的14.5%,其它8个月平均为 5.25%;长江流量自 5月起逐渐增加,5~10月平均月流量占全年的12.0%,其它各月平均为4.67%。最近50余年来,黄河中下游流量在1968年以前主要为正距平;1969-1985年基本正常;1986年起一直为负距平;加上人为因素,致使下游流量剧减迅猛,以致90年代以来连年有断流出现。长江中下游流量在1953-1955年为显著正距平;然后缓慢下降;90年代以后回升,1997年以后迅速上升,并出现几次大洪水。总之长江水源比黄河丰富且较稳定,黄河流量近10多年来则是贫瘠且多变。南水北调既是需要又有可能,尤其对解决北方春旱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3.
陈文 《地下水》2009,31(6):71-73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通过分析研究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现状、水资源特点、水资源需求变化过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提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和对策,为河西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4.
嘉陵江中下游水土流失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陵江流域是长江的主要泥沙来源区之一,而这些泥沙与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嘉陵江流域的水土流失进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根据对嘉陵江中下游水土流失的调查结果,结合其它相关数据,对区域内水土流失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Water resources use is a key parameter in the hydrological cycle, especially in arid inland of Northwest China, groundwater movement and circulation process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rface water, while recoverable and renewable groundwater mainly comes from the conversion of surface river water, and there is extensive transfer among rainfall,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Human activity, in particular, large-scale water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development associated with dramatic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last decades, has led to tremendous changes in the water regime. There are misuse and wastage of surface water with traditional multi-channel irrigation for most rivers, which in turn leads to over-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to augment supplies. This situation has been exacerbated by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decreased irrigational systems return to groundwater due to the irrigation system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rivers in the Hexi region becoming better. The investigations of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over the last decades, man-made oase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in various inland river basins. With the increasing human demand for water,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water demand and water suppl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cute and the amount of groundwater usag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Notwithstanding the annual surface water from mountains is relatively stable in the Hexi region, the recharges of groundwater have been reduced by 11.1%, with a maximum reduction of 50% in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Groundwater abstraction in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six times, particularly in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groundwater abstraction exceeds recharge by 4.1×108 m3 year−1 in recent decades. Consequently, the groundwater level has declined widely by 3–16 m, with a maximum decline of 45 m in several groundwater observation wells in the Minqin basin o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These cause serious human activity-induce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water-quality deterioration, vegetation degradation, soil salinization and land desert desertification, etc. It is suggested that modernized irrigation technology and new regulation to cove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allocation with the river basins are urgently needed to achieve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on the environment in arid inland river basins in Northwestern China, which were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three main river basins (i.e., the Shuilei, the Heihe and the Shiyang River basins) with different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cases.  相似文献   

16.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46年来石羊河流域的气温呈持续升高趋势,1994年显著变暖.与变暖前相比,年平均气温偏高1.0℃,线性增温速率快7倍.显著变暖后,流域年降水增加了15%(约15.8 mm),出山口径流却呈略减少趋势(约2.2亿m3),地下水位也在快速降低.出山口径流的略减少发生在上游山区年降水量减少的大背景下,人类活动是影响流域中游地表径流利用量和下游可利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对植被的监测表明,以荒漠草甸和沙生植被为主的稀疏植被面积在快速减少,同时还存在植被类型的退化现象,植被覆盖面积和地下水位埋深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正在趋于恶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地下水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全面摸清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是治理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的基础。基于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中国水资源公报等资料,对中国60余年来地下水资源的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总体稳定,但区域演变趋势差异明显,海河区、辽河区、黄河区呈明显衰减态势;地下水补给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自然补给演变为自然与人工补给并存的模式;地下水排泄结构发生巨大变异,由天然排泄逐渐演变为以人工排泄为主。海河区、松花江区、黄河区、西北诸河区等区域地下水补给排泄关系严重失衡,超采问题突出;降水变化、下垫面条件改变、人类活动干扰是地下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1956—2018年中国江河径流演变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表水资源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性要素,河川径流是地表水资源的主要形式,二者的丰枯变化均直接影响流域水资源管理。基于江河实测径流量资料和水资源公报资料,初步分析了1956—2018年中国主要江河实测径流量和中国十大水资源区地表水资源的变化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 除长江大通站外,中国主要江河代表性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均呈现下降趋势。② 黄河上游唐乃亥站实测年径流量为非显著性减少趋势,黄河花园口站实测径流量呈现显著性减少趋势;1980—2000年和2001—2018年唐乃亥站实测径流量较基准期1956—1979年分别变化1.8%和-5.9%,而同时期花园口站实测径流量分别减少26.7%和41.0%。③ 地理分布上,黄河是中国南北地区径流变化的分水岭,黄河以南地区江河径流量为非显著性变化,黄河以北江河径流量为显著性减少趋势,特别是海河流域,实测径流量减少最为显著;21世纪以来,黄河以北河流实测径流量较1980年之前减少幅度超过25%,海河减幅高达80%以上。④ 1956—2018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约为27 266亿m3,较第二次全国水资源评价结果偏少122亿m3。21世纪以来,海河、黄河、辽河地表水资源明显减少,进一步加重了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19.
地表水资源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性要素,河川径流是地表水资源的主要形式,二者的丰枯变化均直接影响流域水资源管理。基于江河实测径流量资料和水资源公报资料,初步分析了1956—2018年中国主要江河实测径流量和中国十大水资源区地表水资源的变化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除长江大通站外,中国主要江河代表性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均呈现下降趋势。②黄河上游唐乃亥站实测年径流量为非显著性减少趋势,黄河花园口站实测径流量呈现显著性减少趋势;1980—2000年和2001—2018年唐乃亥站实测径流量较基准期1956—1979年分别变化1.8%和-5.9%,而同时期花园口站实测径流量分别减少26.7%和41.0%。③地理分布上,黄河是中国南北地区径流变化的分水岭,黄河以南地区江河径流量为非显著性变化,黄河以北江河径流量为显著性减少趋势,特别是海河流域,实测径流量减少最为显著;21世纪以来,黄河以北河流实测径流量较1980年之前减少幅度超过25%,海河减幅高达80%以上。④1956—2018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约为27266亿m 3,较第二次全国水资源评价结果偏少122亿m 3。21世纪以来,海河、黄河、辽河地表水资源明显减少,进一步加重了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20.
在甘肃省石羊河流域历史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简述基础上,结合城镇化进程,提出目前武威市的农业用水来源于祁连山山前水库拦蓄地表水,景电二期延伸工程向民勤所调黄河水及部分地方开采地下水;工业、生活用水均取自地下水,水量供给与天然补给上已处于严重失调状态。就城市地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而言,以传统的地下水开采影响半径为基本依据所进行的现代地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是不合理、不够科学的,应当在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分析基础上,将水源地上游整个流域划定为保护区,以永久性解决城市地下水供水中存在的水源地安全问题。另外,针对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中的调水方案,比较科学、合理的做法是:应从石羊河流域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出发,遵循第四世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通道,在全流域实施压减灌溉面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的同时,将景电二期延伸工程所调黄河水与祁连山山前部分水库地表水部分地或全部地从石羊河上游———武威盆地上游区域通过灌溉或其它方式下渗,补给进入地下水系统中,最终达到六河水系及下游地下水位停止下降,石羊河下游民勤盆地地下水位持续回升的综合治理规划目标,而不是将水直接调入下游民勤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