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复杂滑坡体地下水分层观测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孙云志  苏爱军 《地球科学》2005,30(2):241-244
滑坡勘测与防治工程实践证明, 地下水是滑坡体稳定性分析的敏感因子.因此, 获取滑坡体地下水位是滑坡勘测的重要目的之一.由于滑坡体组成物质的多样性与透水性差异, 滑坡体存在不同类型的地下水, 即多层地下水位.钻孔终孔水位所代表的是滑坡体综合水位, 不能区分滑坡体中存在的多层地下水位.应用地下水分层观测技术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系统地介绍了滑坡体地下水分层观测技术, 并以三峡工程库区和平广场、黄腊石滑坡为例, 分析了地下水分层观测成果对滑坡防治工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沟湾滑坡是瞿家湾滑坡群中相对高差最大的滑坡体, 洞坪水库蓄水后滑坡体产生了较大变形且变形机制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野外调查研究表明: 蓄水前该滑坡体稳定性良好; 蓄水至452m后, 滑坡后缘堆积体与基岩交界处产生贯通滑坡两侧冲沟的连续裂缝, 剪出口位于整个滑体中部580m高程附近, 由于下部坡体的抗滑作用而使整个坡体仍处于稳定状态; 蓄水至488m后, 从整个滑体前缘到570m高程附近又形成另一滑坡体, 与先前上部滑坡呈梯级分布, 分析得出大沟湾滑坡为上部牵引-下部推移的复合式滑坡, 两个滑坡共同作用导致整个滑体发生明显变形.分析并利用FLAC3D模拟再现整个变形过程, 对滑坡体变形破坏机制做出了很好解释.   相似文献   

3.
运用古滑坡体灾害勘查方法,通过对古滑坡体工程地质环境条件的分析与论述,从滑坡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和机理分析、滑坡体发生、发展趋势的预测、滑坡体的稳定性和危害程度等方面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评价和计算,阐述了滑坡地质灾害勘查的一般步骤和内容,对同类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秭归县头道河Ⅱ号滑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三峡库区秭归县头道河Ⅱ号滑坡现状条件下的明显变形迹象,对该滑坡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研究,并详细介绍了该滑坡的地质背景及滑坡特征。采用剩余推力法,对滑坡体在各种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作了分析,并对滑坡体在三峡水库蓄水以后的稳定性作了合理评价。结果表明,滑坡体在目前状态下基本稳定,三峡水库蓄水以后.将对滑坡体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极有可能导致滑坡体失稳,据此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治理高程175m以上滑体和土体为主,同时布置抗滑桩等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店子滑坡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新店子滑坡是位于108国道广北段K14+600处的一个古滑坡体,纵向长180m,横向宽约120m(平均值),平均厚约30m,总体积近65万m3.在边坡开挖修建108国道后,由于嘉陵江对滑坡体前缘的不断冲刷,导致滑坡体前缘高陡部分出现拉裂缝.如果该滑坡复活,将严重破坏108国道的交通,并且破坏坡顶的高压输电线路.为对滑坡进行有效的处治,必须首先搞清楚滑坡的成因机制.经过对滑坡详查勘探,查清了滑坡形成的地质背景、滑坡的物质组成以及滑带的基本特性.通过地质力学方法对滑坡成因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极限平衡方法,采用安全系数和破坏概率对该滑坡天然状态及不利组合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同时对防治措施进行了初步分析,为选择治理设计方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南地区滑坡灾害严重,滑坡勘察中判断滑坡体类型、规模等非常重要。文中总结了滑坡体的不同分类方法及电性特征,通过对20多个滑坡体的高密度电阻率法勘察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了不同类型滑坡体的电阻率特征差异明显;重点介绍了土质滑坡、岩石滑坡和破碎岩石滑坡等3个高密度电法探测实例的异常特征。实践证明,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能从电阻率异常特征来推断滑坡体的类型、物质组成,其结果对滑坡体勘察及后期治理、钻探施工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子长县阎家沟滑坡的变形特征,在2012年和2013年分3期对滑坡体进行了三维激光扫描。采用点云拼接、数据过滤、植被去除等技术手段,获取滑坡体在不同时期的DEM数据,基于多期DEM进行了滑坡整体变形分析,并通过多期点云数据的叠加及剖面生成,分析了滑坡局部及特征点的变形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滑坡处于蠕动变形阶段,滑坡体前缘整体变形量在0.25~0.65 m/a;从2012年6月27日到2012年10月31日,滑坡体高程最大下降值为0.5 m;从2012年10月31日到2013年10月20日,滑坡体最大下错位移为1.2 m。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精确的监测滑坡的表部变形情况,在滑坡变形监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綦江县土台镇滑坡是重庆市的重点地质灾害点之一.1998年9月5~6日,滑坡体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形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万元.本文通过成因机制分析,对土台镇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定性评价,并对各种状态下的滑坡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的定量计算,认为该滑坡体总体是稳定的,但在前缘和东侧陡坡地带斜坡处于准极限平衡状态,具有发生次级滑坡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富阳二中滑坡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通过对滑坡体的稳定性计算结果可知,滑坡体在天然状态下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在饱水情况下稳定性较差,易发生滑动;针对滑坡体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合理的加固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塔合曼滑坡体是发育在新疆帕米尔高原东部1895年塔什库尔干7级地震区北端的一个大型滑坡体,总体呈“舌”形,由崩塌区、滑坡区和堆积区三部分组成,在滑坡区和堆积区分别形成了平行与垂直于滑坡体滑动方向的滑坡体台阶.本文介绍了该滑坡体的基本特征并采用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技术对其形成年代进行了测定,简要论述了该测年技术的基本原理、野外采样原则及样品前处理过程.采自滑坡体不同部位的6个片麻岩巨砾样品的10Be暴露年龄结果非常一致,表明该滑坡体发生在6.8±0.2ka,同时也表明了10Be暴露测年是研究大型滑坡的有效测年手段.结合该滑坡体被慕士塔格断层断错并形成断层陡坎、滑坡体内发育的冲沟规模以及巨砾表面较厚的岩石漆,我们认为该滑坡体并非1895年地震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The Clapar landslide induced debris flow consisted of the Clapar landslide occurred on 24 March 2017 and the Clapar debris flow occurred on 29 March 2017. The first investigation of the Clapar landslide induced debris flow was carried out two months after the disaster. It was followed by UAV mapping, extensive interviews, newspaper compilation, visual observation and field measurements, and video analysi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chronology and triggering mechanism of the landslide induced debris flow in Clapar. The 24 March 2016 landslide occurred after 5 hours of consecutive rainfall (11,2 mm) and was affected by combination of fishponds leak and infiltration of antecedent rain. After five days of the Clapar landslide, landslide partially mobilized to form debris flow where the head scarp of debris flow was located at the foot of the 24 March 2016 landslide. The Clapar debris flow occurred when there was no rainfall. It was not generated by rainstorm or the surface erosion of the river bed, but rather by water infiltration through the crack formed on the toe of the 24 March 2016 landslide. Supply of water to the marine clay deposit might have increased pore water pressure and mobilized the soil layer above. The amount of water accumulated in the temporary pond at the main body of the 24 March 2016 landslide might have also triggered the Clapar debris flow. The area of Clapar landslide still shows the possibility of further retrogression of the landslide body which may induce another debris flow. Understanding precursory factors triggering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in Banjarnegara based on data from monitoring systems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is essential to minimize the risk of future landslide.  相似文献   

12.
《工程地质学报》2017,25(1):147-153
黑方台位于我国甘肃省永靖县,该区由于长期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诱发了大量的黄土滑坡,其中最典型的一类滑坡为渐进后退式黄土滑坡。通过对比代表性滑坡多期Google影像,并结合现场调查分析了近年来新发生的滑坡,发现该类黄土滑坡具有典型的渐进后退式演化过程。现场调查和对典型滑坡剖面黄土含水率的实测发现,黄土层底部受地下水的长期浸泡软化所形成的软基效应是使黄土滑坡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而滑坡发生后留下的弧形凹槽往往成为地下水局部集中汇聚和排泄点,滑源区被滑坡残留体覆盖导致地下水位局部雍高上涨,将导致同一滑坡发生多次渐进后退式破坏。  相似文献   

13.
时间序列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能有效反应滑坡形变过程。2019年9月14日,甘肃省通渭县发生山体滑坡,但该滑坡灾前是否已经发生缓慢形变以及滑坡原因值得追溯和探讨。文中基于欧洲航天局发布的哨兵一号升/降轨数据,利用SBAS-InSAR技术分析甘肃通渭滑坡灾前二维形变特征以及滑动的因素。结果表明,2018年9月—2019年9月此滑坡存在连续形变,且随时间推移形变量不断增大,因此该滑坡为非突发型事件。在滑坡发生前,垂直向与东西向上最大累计形变量分别达18.25 mm和32.85 mm。基于二维时间序列结果进行距离分析与降雨量对比分析,显示苦水河与降雨量是该滑坡发生的两大诱因。该InSAR追溯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星载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滑坡探测方面的应用潜力,是滑坡灾前识别、预警、防灾等减灾工作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4.
以映秀-北川断裂带北川段唐家湾滑坡为研究对象,基于地形资料、多期遥感与航拍影像,结合14C测年的方法,细分了唐家湾滑坡的活动历史,分析了2016年唐家湾滑坡再次复活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唐家湾斜坡历史上至少发生过四期滑动,其中第一期次滑坡发生在全新世以前;第二期次滑坡发生于全新世初期;第三期次滑坡发生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期,系龙门山断裂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同震滑坡;第四期次滑坡分别发生在2016年和2018年,属于断裂带滑坡堆积体的再次局部复活;(2)2016年唐家湾滑坡的形成与断裂活动、河流侧蚀和水等因素有关,其中,上覆滑坡堆积体、下伏高陡基岩形成的二元斜坡结构,是唐家湾滑坡发生的决定性条件;断裂活动及其导致的浅地表最大主应力偏转是唐家湾滑坡变形的重要内因;(3)以唐家湾滑坡为例,初步讨论了基于地形条件控制的断裂带滑坡堆积体复活的地质模型,其形成演化表现为断裂带活动和河流侵蚀形成滑坡(或陡峭地形)→先期滑坡后壁(或陡峭地形)接受上部老滑坡堆积→二元斜坡结构控制下的老滑坡复活变形。该滑坡为研究地形控制断裂带滑坡复活提供了独特的案例,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和评估该类滑坡,开展综合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三峡水库水位变动下的库岸滑坡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库岸坡滑坡稳定性主要受库水位涨落的影响。由于库区水位变化可概化为二维非稳定流,地下水位变化可采用有限元模拟。三峡水库正常运行时的水位涨落速度在0.6~4.0m/d、高程145~175m之间变化,通过有限元法对库区的马家沟滑坡模拟表明:库水位和滑坡体内的地下水位同步升降,水力梯度很小,因此水位涨落对滑坡的影响主要是浮托力作用。在此条件下,采用Morgenstern-Price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计算表明,随着水位上升,滑坡稳定性降低,水位上升到165m时,稳定性达到最小,水位再上升则稳定性增大,当滑坡完全淹没在水下时的稳定性高于未被淹没的情况,滑坡最终的稳定性按最小稳定系数评价。  相似文献   

16.
岩溶山区浅层滑坡具有发育规律性差、前期变形迹象小、面小点多等特征,早期识别难度大,难以实现全面调查与监测,因此,对典型案例的成因机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7月1日贵州省大方县金星组发生滑坡,共造成23人死亡。金星组滑坡滑体厚度平均仅为4 m,总方量约9.5×104 m3,属于典型的岩溶山区浅层基岩滑坡。研究认为,坡角大于岩层倾角的顺层坡体结构是滑坡发生的主要内在因素,而滑坡发生前的降雨入渗且无有效的排泄途径,导致坡体中的薄层泥岩发生泥化是金星组滑坡发生的直接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两河口水库区索依村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依村滑坡位于两河口水电站近坝库区,为一古滑坡。本文从斜坡地质结构分析人手,结合雅砻江河谷地貌演化,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演化机制,进而评价了滑坡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滑坡发生于陡立板岩顺向层状结构斜坡中,其变形破坏模式为倾倒弯曲-拉裂型,形成于雅砻江Ⅲ级阶地形成以后至Ⅱ级阶地形成前的河谷快速下切期。是在河谷强烈下蚀作用及凹岸侧蚀作用下,斜坡岩体发生侧向卸荷,并在重力场作用下发生倾倒弯曲拉裂变形而形成。滑坡现状处于稳定状态,两河口水电站施工期导流围堰回水情况下,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对水电工程施工安全不会带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西藏易贡大滑坡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4月9日, 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易贡藏布札木弄沟发生了体积超过3×108 m3的特大规模滑坡, 这是该沟100年(1900—2000年)来发生的第2次大规模滑坡.在卫星遥感影像分析基础上, 结合地质、气象、地震等资料, 对札木弄沟100年内2次发生特大规模滑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表明这2次滑坡是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新构造运动、水文和气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结果还显示, 札木弄沟已进入下一个物质与能量积累过程, 在适当的外部条件作用下, 有可能再次发生滑坡.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esents a case study on the Mogangling landslid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geological mechanism. The Mogangling landslide is a giant rock landslide locate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Dadu river and Moxi river. It is a landslide triggered by an earthquake with large magnitude that occurred in 18th century. Based on detailed site investigation, it shows the Mogangling landslide developed in the Kangding complex strata, composed of completely decomposed aggregates of massive-block stone, debris and soil with some gravels, pebbles and sand layer found distributed in front of the landslide. The control factor of the deformation of this landslide is the combined effect of Detuo fault which is located under the slope, and the regional stress formed along structural planes as well as the free surfaces formed by river cutting. Therefore, when the Kangding-Moxi earthquake (Ms =7.7) occurred on 1st June, 1786, due to seismic shaking, topographic amplification effects and back slope effects, the Mogangling landslide occurred. The Dadu Riv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river for hydropower development in China; large-scale seismic landslides along the Dadu River are the most important geological issue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ydropower stations.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s importan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相似文献   

20.
数十年的塬上大面积灌溉导致甘肃黑方台地下水位不断提升,迄今为止已有约200余起黄土滑坡发生,造成了大量伤亡,给当地居民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针对黑方台黄土滑坡启动迅速、运动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征,文中以2019年10月5日发生在黑方台党川村附近的一起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研和无人机手段,获取该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地形数据。基于Massflow软件再现了该滑坡运动全过程,最终得到堆积厚度及运动速度2个方面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10·5”黄土滑坡体积约2.7×104 m3,最大滑距355 m,属于小型黄土滑坡;(2)模拟结果显示,滑坡运动持续时间约45 s,最大运动速度为26 m/s,反演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运动过程可分为启动加速阶段、稳定加速阶段、减速堆积阶段三个阶段;(3)对滑坡堆积厚度进行分析发现,该滑坡在主滑方向上平均厚度约0.59 m,最大堆积厚度为1.35 m,沿滑坡运动方向,堆积厚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堆积区最大堆积厚度为0.82 m。该研究成果可为黑方台黄土滑坡风险防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