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若干南极地区核心研究计划已在1~6章中阐明。这些计划将南极地区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国际陆圈—生物圈研究和全球气候研究计划中的那些关键问题上。从1~6章中还可看出。许多正在实施和计划实施的南极国际研究项目均集中代表了多数(如果不是绝大多数)上述核心计划的内容。在此,我们给出这  相似文献   

2.
莱州湾东岸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海岸带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地区,是海、陆、气相互作用的重要界面。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3个大型计划,即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地球环境变化中的人类作用因素研究计划(HDP)中,由HDP与IGBP分别以人类活动和地球环境为中心并相互结合,从系统性变化和累积性变化的观点,通过个人、地区、国家和国际合作的共同努力而进行。物质与能量流动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而过渡带(即界面)是进行全球变化研究的最有效地区。海岸带是最重要的过渡带。查明海岸带各地球子系统间物质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对各子系统的描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海岸带的新概念,以陆海相互作用为其基本特征。由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提出的关于“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研究计划,在近几年中成为海岸带研究的热点以及全球变化中的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3.
国际气候研究计划(WCRP)最近计划在南极和北极地区组织实施国际冰厚监测项目,该项目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科联(ICSU)组织实施。 海冰在气候变化中对控制高纬度地区大气和海洋中的热交换,驱动海洋中的温盐环流起着重要作用。海冰作为巨大的冷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引起全球海洋学界和气候学界的极大关注。对海冰范围,密集度和厚度的长期观测是发展和试验全球大气-海洋-海冰耦合模式的重要基础。 海冰范围和密集度的观测,自1972年美国NOAA系列卫星和Nimbus系列卫星装载了甚高分辨率辐射仪(AVHRR)和微波辐射仪以来,比较成功地解决了海冰密集度和海冰外缘线的监测问题。但冰厚观测必须现场进行。冰厚也是确定热量收支和流变学重要的参数。所以是当今关于研究海冰自身变化及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难题之一。目前仅有一些分散的零星海冰厚度观测资料,不能满足在全球冰-气-海耦合模式中的所需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沿海海区,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性人类活动等造成的影响表现得最为明显。因此,沿海海洋研究越来越受各海洋国家的重视。例如在美国,已实施或计划实施一系列大型研究计划,其中有: ·陆地—边缘生态系统研究计划(LMER),(国家科学基金会); ·沿海海洋过程计划(COCP),(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海军研究局);沿海海洋计划,(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计划(GLOBEC),(国家科  相似文献   

5.
在本计划的指南(Weller,1989)中,已经记述了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由于南极地区的大气、海冰、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物圈通过反馈作用对全球系统的影响,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深层大洋环流、大气中能量和污染物的传输、海冰质量平衡的变化等等过程,  相似文献   

6.
唐启升 《海洋科学》1993,17(2):21-23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在今后的年代里,人类活动的影响幅度将大于自然界的影响幅度。因此,80年代以来,研究全球变化成为国际科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产生了许多与海洋科学有关的大型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如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计划(TOGA)、全球海洋环流实验(WOCE)、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海洋科学与生物资源(OSLR)和全球海洋观察系统(GOOS)等。在这些计划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海洋物理过程与生物资源变化相互关系研究方面出  相似文献   

7.
SCAR(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是ICSU(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属下的一个委员会,它负责南极科学研究的启动、推进和协调。 SCAR的功能 SCAR是唯一的国际性的、跨学科的、能吸收整个科学范畴内科学家综合经验和专长的非政府性机构。20多年来,SCAR已经为南极条约系统地提供了许多建议,并且在很多事情上提出了大量意见,其中很大一部分已体现在南极条约的文件中。比较重要的是,其中还有很多为保护南极  相似文献   

8.
南极大气的成份已经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由氟氯碳(chlorofluoro-carbons)引起的南极“臭氧洞”(见图9)是最显著、最富戏剧性的全球变化之一。南极在全球大气成份与全球变化中起着很独特的作用,如臭氧洞在极地地区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王崇江 《海洋科学》1998,22(2):36-38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CLOBEC)研究计划目前已被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接纳为核心计划之一,并且可能成为今后10a内最大的国际海洋学研究计划。其主要目的是要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特别是物理环境变化的响应。浮游动物是研究海洋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胁迫反应理想的研究对象,其数量变动是监测海洋生态系统动态的理想指标,因此GLOBEC计划特别强调对浮游动物的研究。海洋浮游桡足类的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在繁殖盛季往往超过其他种类而在浮游动物中占据优势[1],因此海洋浮游桡足类的研究是浮游动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海岸带是海陆过渡的一个独立地质环境体系,也是陆海相互作用的发生地.详细介绍了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项目下的海岸带陆海交互作用(LOICZ)国际研究计划的研究对象、科学目标以及研究内容等.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计划"(JGOFS/LOICZ)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在长江口、黄河口和珠江口等...  相似文献   

11.
CLIVAR/PAGES工作组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PAGES(过去全球变化)项目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WCRP)的气候变化和预测项目(CLIVAR)共同组建。详情见会议报告及有关出版物( www.clivar .org/organization/pages/index.ht m)。PAGES/CLIVAR将结合IGBP—WCRP有关的新项目加强合作力度,修改后的计划参考如下:①促进IGBP和WCRP相关地区内的高分辨率、钻探数据、定量的季节至年际尺度的古②促进PAGES和CLIVAR综合分析古气候数据项目的合作,进而揭示季节至千年内时间尺度上气候系统变化模…  相似文献   

12.
刘敬圃 《海洋科学》1994,18(5):23-24
近30年来,人类的地球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以全球变化研究为对象的地球系统科学,并成为综合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等的更高层次的学科。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研究主要包括3个计划:1.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2.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3.全球环境变化的人为影响(HDP/GC)。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已决定开展统观念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环境变化的人为影响(HDP/GC)”与已经起步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  相似文献   

13.
<正>1956年,Bunt等[1]在南极莫森站附近海域首先观察到了海冰中的有色物质——冰藻,它主要是指生活在南极极端环境海冰中的一大类微型藻类(简称冰藻)。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南极海冰区生态学研究计划"和"南极海冰区近岸和陆架系统生  相似文献   

14.
序言     
该文件是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出版社和SCAR于1989年出版的题为《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之后发表的。在此以前发表的文件中,只概括地阐述了在南极地区进行全球变化研究的理由。此文是在SCAR发起的于1991年9月18~21日在德国不莱梅港的阿尔福勒德、威格纳尔研究所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审核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四年九月十七日至廿一日在巴黎教科文总部召开了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TOGA)科学计划会议.这次会议是由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世界气象组织(WMO)、海洋研究科委(SCOR)和国际科联理事会(ICSU)联合举办的.据不完全统计,来自世界各地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9个国际组织的代表,计180余人出席了会议.我国代表汪兆椿等三人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交流迄今为止的TOGA观测和模式研究的进展和现状,以便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出TOGA的实施计划.  相似文献   

16.
南极海冰的生消冻融与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多年以来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目前已有诸多关于南极海冰范围变化的研究,但大部分是基于卫星遥感影像来展开分析。Argo观测网遍布全球各大洋,为海冰范围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根据浮标GPS点的南部边界推算南极海冰边界,由浮标的年、月累积数据得到南极海冰范围的年际、月际变化规律。对于这种研究思路提出了三种实现方法:(1)绘制专题图,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到南极海冰在2—9月间的生消变化情况;(2)利用南极附近浮标GPS点数量占全球比例的变化情况来分析海冰变化规律,在月际变化趋势上与影像数据一致,在年际变化上稍显不足;(3)使用点密度分析方法估计海冰边界,建立基于浮标GPS点密度的海冰-海水分界模型,可得到南极海冰范围变化规律的定量分析结果。浮标数据与影像数据互为补充,可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盖明举 《海洋信息》1998,(6):32-32,F003
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LOICZ)研究计划的组织者和美国国家海洋资料中心(NODC)正在共同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便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沿岸水域。 在过去的20年中,国际科学界对开阔大洋和大气的全球性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先后实施了以下三项计划:1)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实验计划(TOGA)。TOGA进行了观测方面的基础工作,使我们大大增进了对大尺度海气相互  相似文献   

18.
EPOCS是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Climate Study的缩写,意为赤道太平洋海洋气候研究。EPOCS研究计划是由美国海洋大气局(NOAA)主办的,它是试图进一步了解海洋在世界气候中的作用的一个大型调查研究计划。它的主要目的是调查研究赤道太平洋海面水温变化的主要机制,海流的时空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受风场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5月22日,国际气候和海洋变率、变化及可预测性项目国际项目办公室 CLIVAR)在山东青岛成功举办了"气候变化与海洋观测"研讨会。CLIVAR创立于1995年,是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WCRP)的四个核心项目之一。该计划是非盈利项目,  相似文献   

20.
海洋沉积物中碳的来源、迁移和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活动每年向大气排放的CO2约为65亿t,其中留在大气中的约占50%,大洋吸收约16亿-20亿t,陆地生态系统大约吸收0.7亿~1.4亿t(Bates,2001;Battle et al.,2000),还有大约13亿t找不到去处,称为大气CO2丢失项,而陆架边缘海有可能是这丢失项的去处。近海沉积物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接受者,同时当条件合适时沉积物中的碳又可被释放重新进入水体乃至大气中,是碳循环中的重要源与汇,因此海洋沉积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全球碳循环的一个关键环节。虽然近十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对沉积物中的碳循环进行了较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海洋沉积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和过程至今并未查清,具体体现在海洋沉积物在海洋碳循环中起什么作用?起多大作用?在哪些方面影响和控制海洋碳循环?这些均需要科学家们长期的艰苦努力,以便在更深入、更系统和更高层次上研究解决困扰当今人类的涉及碳循环这一重大环境科学问题。 海洋沉积物为海洋环境中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其中的碳与水体-生物体以及大气、入海河流等进行着不间断的交换、大气中的气体碳经过复杂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转化为水体中的溶解碳,再变为颗粒碳,经沉降最终形成沉积物,在适宜的条件下上述的反过程同样会发生。因此,研究海洋沉积物中的碳在其循环中的作用是非常困难的。碳是最主要的生源要素,更是生命活动能流、物流中最重要的元素,几乎所有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都与它有关,因而有关碳循环的研究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许多国际研究计划均以此为核心研究内容。如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中的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全球生态系统动力学(GLOBEC)以及上层海洋与低层大气研究计划(SOLAS)等(唐启升,2001;宋金明,2000)。碳循环研究以 JGOFS计划2001年基本结束为标志,通过近十几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系统了解了海洋循环的过程及界面碳通量,对全球碳循环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作者从海洋沉积物中碳的形态与来源、海水及颗粒物中碳与沉积物碳的关系、表层沉积物再悬浮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沉积物中碳的早期成岩作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海洋沉积物中碳循环目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