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8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气象部门开展专业有偿服务至今已10年,以专业气象有偿服务为主的气象科技服务体系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逐步探索出一些市场营销经验。由于气象科技服务是一项新型事业,还缺乏系统市场营销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气象科技服务市场的进一步拓宽和效益的进一步增加。因此,系统地研究气象科技服务市场营销及其策略,对挖掘气象科技服务的潜力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气象专业有偿服务发展的探讨耿耀武(晋城市气象局048000)气象专业有偿服务,经过近十年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也成为气象部门为工农业生产各行各业服务的主要手段之一,更是气象部门经费困难.增强部门活力,向外创收的主要措施。但无论怎样,...  相似文献   

3.
气象服务工作是将气象产品有偿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领域各部门和每个环节的一项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气象部门早已由业务服务型转变为业务经营型部门,为使气象产品社会化、商品化开辟了许多新路,与社会各部门、生产单位交往也日益增多起来.为了取得社会各方面对气象部门的了解、信任,创造最佳的社会环境,需要气象服务人员在与用户交往过程中懂策略,讲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个评价专业气象服务综合质量的方法郑耀文周晓群(苏州市气象局215001)1引言80年代以来,有偿专业气象服务蓬勃发展,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中国气象局明确指出:“专业有偿服务是气象部门的一项基本业务。”如何评价一个单位专业有偿服务的质量,目前还没...  相似文献   

5.
黄树燕 《广西气象》1999,20(3):55-57
公共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运中发挥着独特功能。气象部门动用公共关系职能,开展气象专业有偿服务也相应取得应有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从1983年开始,甘南县气象局就开展了有偿气象服务工作,服务收费起初仅3 000多元,到1997年才达到1万元左右,17年中,历经坎坷,发展缓慢.究其原因,从主观上讲,当时的局领导有畏难情绪,对这项工作不重视,思想观念没有彻底转变,长期认为"气象部门是吃皇粮的,开展有偿服务不是本职业务”,怕市场经济,思想不解放;职工业务水平偏低,服务质量不高,攻关能力差;对自身的宣传不够,气象局在当地地位不高;气象服务范围长期局限于县城,眼界不开阔,思路不清晰,目标不明确.从客观上讲,经济环境差,绝大多数乡镇企业不景气甚至停产;很多企业对气象科技缺乏认识,认为有没有气象服务都一样,机器照样转,工作照样干;广大农村市场没去开拓,农民不认识气象,气象也不认识农民.  相似文献   

7.
罗森波 《广东气象》1995,(4):23-24,17
气象服务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公益服务,指为当地县及县以上党、政、军领导机关决策提供的气象服务和利用新闻媒介向公众提供的气象信息,这部分服务一般不收费;二是专业有偿服务,指气象部门为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生产经营和创收活动提供的各种专业专项服务,这部分服务一般收取服务费。收费,必然要联系到商品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气象服务产品的商品属性,然后再讨论定价依据。l气象服务产品的商品属性气象服务产品究竟是不是商品,这首先要看气象服务产品是否具有商品属性。所谓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具有使用价值的劳…  相似文献   

8.
程昌跃 《贵州气象》1997,21(5):47-48
贵州省是全国唯一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的内陆少数民族省份;省内山地占全省面积的97%;干旱、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粮食产量波动较大,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全省76个县(区、特区),有48个国家级贫困县,有56个县依靠财政补贴。为加强我省气象事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应用气象科技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各行业,1983年我省即开展气象科技眼务尝试;特别是在1985年国办发石号(国务院办公室转发国家气象局关于气象部门开展有偿服务和综合经营的报告的通知》以来,经各级气象部门的共同努力,科技服务得以稳定发展。l基本概…  相似文献   

9.
公共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运中发挥着独特功能。气象部门运用公共关系职能, 开展气象专业有偿服务也相应取得应有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确立专业服务目标市场,运用灵活的市场营销策略,组织调整好生产经营,对实现用户和气象部门整体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专业有偿气象服务工作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发展气象科技产业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平 《广西气象》2000,21(1):59-62
根据气象部门10多年来开发专业有偿服务的经验,针对目前发展气象科技服务产业中亟需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作初步探讨:一是对发展气象科技产业优势的认识。通过分析气象部门在发展科技服务产业中存在的4个方面优势,客观地为部门产业发展定位,扬长避短,明确发展目标;二是关于产业运行机制问题。发展部门产业就必须打破单一的业务体制,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规律、适合于气象部门具体情况的产业运行机制;三是关于人才问题。分析  相似文献   

12.
气象专业有偿服务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产物,是气象部门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也是气象部门面向市场的一个主要窗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现今的一些气象服务形式勿庸置疑地将被新的形式所替代。1 依托专业,多形式探索、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基层气象部门的服务形式已从过去较单一的片张式天气预报形式向多形式发展。如:“121”气象信息台、电视天气预报、人工影响天气、天气预警、“四防”检测、大型彩球服务等。各县站因当地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及人们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3.
在世纪之交的大好形势下 ,迎来了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 ,全省 ,尤其是地县气象科技产业如何在新形势下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和体会谈几点看法。1 进一步增强市场观念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日益深入人心。进一步增强市场观念 ,开拓服务领域和产品市场 ,是新形势下气象科技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气象部门受业务和管理体制影响 ,计划经济的烙印较深 ,市场经济观念和意识相对薄弱 ,主要表现为气象科技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弱 ,专业化程度不高 ,多数以公益性常规服务产品代替专业…  相似文献   

14.
农业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对外服务的主要窗口之一,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是各级气象部门对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迅速、准确地为各有关部门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更好地为当地经济服务是气象部门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5.
前言新西兰气象服务有限公司,简称气象服务公司(Metservice),是一个新公司,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是创建于1861年的古老的新西兰气象局。80年代,新西兰气象部门的政府专项拨款越来越困难,与此同时,政府推行专业有偿服务,给单位以更多的自主权并对政府部门负责。开放气象服务市场的商业竞争以及改由公众资助科学这两个因素,促使1992年7月成立两个政府所属机构。国家水文大气研究所(NIWA)从事公众资助的气象学及水文学、海洋学和生态学等的基础研究,也提供这些领域的商业咨询和研究。NIWA的另一个作用是获取并保存气候…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竞争的条件下,气象部门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石岛气象台经过5年的探索,从适应市场需要出发,开发优质产品,精心包装,并建立一支精干的促销队伍,在专业有偿服务持续发展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石岛气象台地处一个海岛乡镇,方圆5km2,人口不足3万,而气象台却有职工近30人。1993年其经济来源除去拨款部分,专业有偿服务不足5万元,欠发、拖发职工工资是司空见惯的事。在大家对气象有偿服务的发展感到彷徨和迷惘的时候,省局领导来我台指导工作,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气象部门现代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进展,气象科技产品的社会影响也日益扩大,各行业对气象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气象部门提出了建立由基本业务、科技服务、综合经营三大部分构成的新型气象事业结构框架,健全和完善了相应的运行机制。气象部门的效益,是通过气象服务的投入与产出体现出来的。气象服务的投入,是指在气象服务中占用与消耗的各种资源。从实物形态看,有各类人员与保障气象工作的设备、建筑物和消耗品,以及各级气象台站接收到的不可缺少的情报信息。从价值形…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事业单位改革大潮的形势下,更加准确、清晰地认识气象事业单位的性质定位,确定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分析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气象部门的气象行政管理和基本气象系统应该由国家财政拨款,支持其维持发展;气象部门的有偿专业专业服务和科技产业要逐步走向市场,向气象服务商业化过渡。  相似文献   

19.
根据广东省气象服务的特点,对广东的电话气象信息服务市场,需求和服务定位进行了分析总结,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气角信息服务市场竞争中气象部门优劣势,根据广东电话气象信息服务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提出进一步的发展策略,为全国各地气象部门服务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林华 《气象》1992,18(7):40-41
一、前言 准确、方便、迅速地将气象产品传递给用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间接地提高预报准确率。目前,气象产品分发主要靠电话口传、电视、广播和邮寄等。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某些对气象信息敏感的专业用户,已越来越不满足这种方式。他们不仅要求气象部门提供结论性的气象预报产品,还要求提供某些诸如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气象信息,而且对气象信息的传递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80年代计算机通信技术逐渐在我国气象部门普及和使用,一种现代化的气象信息传递工具——远程气象终端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