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氏沼虾初级卵母细胞在卵黄形成期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罗氏沼虾初级卵母细胞在卵黄形成期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卵黄形成期早期 ,初级卵母细胞体积和细胞核迅速增大 ,核内核糖体等物质通过核孔复合体活跃地向胞质转移 ,同时滤泡细胞中的营养物质开始进入初级卵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内卵黄形成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 ,其合成过程始于卵黄形成期中期 ,并一直延续至后期。在卵黄形成期中期 ,发现滤泡细胞内的线粒体也有类似的卵黄物质合成功能。同时滤泡细胞继续有物质通过指状通道进入初级卵母细胞 ,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卵黄物质。卵黄形成期后期 ,初级卵母细胞核膜逐渐消失 ,随着卵黄粒在初级卵母细胞中大量沉积 ,滤泡细胞内的营养物质向初级卵母细胞的转移通道变细 ,转移过程也最后停止  相似文献   

2.
青蛤卵母细胞发育过程和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曾志南  李复雪 《海洋学报》1991,13(5):679-683
本文利用电子显微镜术研究青蛤的大生长期卵母细胞形态及各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变化,并探讨卵黄粒形成的途径。结果表明,在卵黄合成初期的卵母细胞,细胞核大,线粒体少,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卵黄膜出现,卵黄粒刚开始合成。在卵黄旺盛合成期,卵母细胞大量合成和积累卵黄物质。细胞核伸出的伪足状突起伸入到细胞质内,核孔孔径变大,细胞核与细胞质交换极其强烈。此期细胞内容物丰富,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发达,线粒体、核糖体增多。在成熟期,卵母细胞胞体达到最大,细胞器不发达,细胞质充满卵黄粒。电镜下观察还表明,线粒体、高尔基液泡、粗糙型内质网、多泡小体和微吞饮泡等五种细胞组分参与卵黄粒的形成。此外,本文还就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所需卵黄蛋白的细胞内、外来源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泥蚶初级卵母细胞发育及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初级卵母细胞发育期间各细胞器的特征及卵黄粒的形成过程.结果显示:泥蚶初级卵母细胞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卵黄合成前期、卵黄合成期及卵黄合成后期三个时期.在卵黄发生过程中,线粒体、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微吞饮泡等都参与了卵黄粒的形成,且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是形成卵黄粒的主要胞器.卵黄发生的原料以外源性合成为主,外源性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消化腺.  相似文献   

4.
栉江瑶卵母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方永强  齐襄 《海洋学报》1987,9(5):612-616
本文报道栉江瑶卵母细胞从大生长期到成熟期卵母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从大生长期开始出现核外膜形成的环形瓣状体,粗面内质网也更加发达,可见单膜和双膜的卵黄颗粒,线粒体发达,内贮有卵黄物质.高尔基液泡在酿造卵黄颗粒,表明在卵母细胞中卵黄颗粒的来源不同,到成熟期,细胞质中环形瓣状体和高尔基体消失,只见少数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江瑶人工繁殖时可据此了解其卵子的成熟度.文中还讨论了环孔瓣状体的起源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5.
采用电镜技术观察研究了可口革囊星虫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发育及卵黄发生与卵膜形成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发育经历了卵黄合成初期、卵黄旺盛合成期及生长成熟期三个阶段。卵母细胞卵黄发生途径主要由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演变成卵黄粒,以及吞饮作用形成卵黄粒。卵母细胞质膜外被有卵黄膜,由卵母细胞自体形成,且随生长而加厚;卵黄膜具通透性,外源营养物质能透过卵黄膜进入卵内。生长成熟的卵母细胞卵黄膜厚7—9μm,从内向外由纤维层、致密层、粒状突层及外膜构成,保护卵母细胞维持特定的形状。  相似文献   

6.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进行了哲罗鱼卵巢滤泡细胞发育的研究.结果表明,哲罗鱼滤泡细胞发育分为5个时期:零散滤泡膜细胞期、单层扁平滤泡膜细胞期、多层扁平滤泡膜细胞期、颗粒细胞分泌期和颗粒细胞退化期.滤泡细胞经卵巢基质细胞分化,由卵巢边缘经“穿梭包围运动”将卵母细胞包裹.早期滤泡细胞在卵母细胞外侧呈连续单层排列,并不具备任何功能,随着卵母细胞发育,滤泡细胞分化成具有功能性的三层结构,随后滤泡细胞协同卵母细胞合成部分卵膜.当卵黄积累旺盛时,滤泡细胞参与了外源性卵黄物质的运输、加工和修饰,鞘细胞间大量的微丝具有协助卵巢排卵的作用.在卵巢排卵后,滤泡细胞与未发育的卵母细胞形成闭锁卵泡,对卵细胞残体和碎片还具有吞噬、消化等作用.  相似文献   

7.
糙海参卵子发生及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扫描与透射电镜观察了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卵子发生及卵黄发生的过程。结果表明,糙海参卵子属于均黄卵,其卵子发生经历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3个阶段。其中,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分别包括卵黄发生早期、中期、后期卵母细胞3个阶段。卵原细胞核大且呈椭圆形,胞质中只分布少量的线粒体;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内有一个空泡状的生发泡(卵核);卵黄发生早期,细胞器种类丰富,数量多;卵黄发生中期,卵黄合成旺盛,是内源性卵黄大量形成的阶段,多种细胞器活跃参与形成卵黄;卵黄发生后期,细胞体积最大,细胞核明显,且位于胞质中间或者靠近动物极突。高尔基体、线粒体及核糖体是形成内源性卵黄最主要的细胞器。卵质膜通过胞饮作用参与外源性卵黄的形成。本结果可为糙海参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光裸星虫体腔液中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光裸星虫卵子发生的细胞学特点,利用电镜技术观察了光裸星虫体腔液中卵子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光裸星虫体腔液中存在游离的卵原细胞和卵母细胞,卵母细胞的发育分为卵黄形成前期、卵黄形成初期、卵黄旺盛合成期和成熟期4个阶段。(2)卵原细胞的细胞器少,核质比大。卵黄形成前期,卵母细胞的细胞器有所增加,大量核仁外排物进入胞质中;出现卵黄膜和胶质膜,卵黄膜遍布微孔。卵黄形成初期卵母细胞核有较多突起,细胞器大量增加,出现分散分布的卵黄粒。卵黄旺盛合成期卵母细胞迅速增大,卵黄大量积累。成熟期卵母细胞核膜突起回缩,胶质膜易于脱落。(3)卵黄分为2种。Ⅰ型卵黄电子密度高,不发生融合,为内源性卵黄;II型卵黄中等电子密度,可融合为无定形卵黄块,为外源性卵黄。(4)成熟卵母细胞卵黄膜为三层,外层为颗粒层,表面具有粒状突;中层初始为均质结构,不断增厚并纤维化;内层致密,厚度不均。胶质膜电子密度极低。(5)卵子外有滤泡细胞,其核质比很大,细胞器少,在卵母细胞成熟期发生凋亡。文章还探讨了胶质膜、卵黄膜、滤泡细胞的功能,以及细胞器在卵黄形成中的作用。研究结果积累了光裸星虫卵子发生细胞学资料,为光裸星虫生殖调控与人工繁育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缢蛏卵子发生过程细胞学和超微结构的特征。在卵黄发生前期,卵母细胞胞质中存在着核质外排小体和大量的核糖体。在卵黄发生期,卵质中可见发达的内质网、环孔瓣状体和大量的线粒体及高尔基体等;卵核上有核膜泡和核膜小管的结构,并可观察到核孔数目大量增加。文中讨论了上述几种结构在卵子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长毛对虾卵子发生的研究——Ⅰ.卵子发生过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叙述了长毛对虾卵子发生的过程及发生过程中卵细胞内部构造的变化。根据细胞的大小、核仁的形态、卵黄粒的有无、粘液泡的出现及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的关系,长毛对虾的卵子发生可以划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的和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三个时期。 卵原细胞直径约20μm,核大而圆,核仁较为疏松,一至数个;细胞质空虚透明,呈嗜酸性。卵黄发生前的卵母细胞大小在20—40μm之间;核仁数量多,紧贴核内膜围成一圈;细胞质细密,细胞器发达,数量丰富,表现强的嗜碱性,靠近核外膜的细胞质部分出现核仁外排物。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直径约40—300μm;细胞质形成并积累一定数量的卵黄粒,皮质部分出现粘液泡,卵母细胞外围有一层滤泡细胞。本文还讨论了卵子发生与性腺成熟的关系,卵子发生各期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东方扁虾卵巢和滤泡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卵巢包括4种形态的组分:(1)卵巢壁,(2)生殖上皮,(3)卵母细胞(早期卵巢还包括卵原细胞)一滤泡细胞层,(4)卵巢壁内突.卵巢壁及壁内突均含有血管、血窦、肌细胞等成分,卵巢壁内突延伸至每个滤泡的外层基膜处.滤泡由内至外由卵母细胞、卵周隙、滤泡细胞及基膜等4部分组成.卵母细胞膜表面向卵周隙内伸出许多微绒毛,并具有许多微吞饮凹.随着滤泡的发育,卵周隙内含物电子密度越来越大,成熟滤泡的卵周隙内含物演变为卵壳.卵壳由两部分构成:外层较薄,而内层较厚且含电子致密的颗粒物质.滤泡细胞一般为单层,具较强的合成活性,其合成产物系卵周隙内含物的一部分.东方扁虾卵巢和滤泡的结构特征表明外源性(卵母细胞外及卵巢外)的卵黄合成在卵黄发生上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龙虾卵子发生及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中国龙虾(Panulirus stimpsoni)的卵子发生、卵巢结构和发育.根据卵细胞的大小、形状、核仁的形态及数目、卵黄颗粒的积累情况、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的关系等,可将卵子的发生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卵母细胞和成熟卵母细胞等四个时期;卵巢壁由结缔组织外膜和内生殖上皮构成,生殖上皮分化产生卵原细胞和滤泡细胞;卵巢的结构单位是卵母细胞发育区.根据卵巢的体积、颜色和主体卵细胞的类型等,可将中国龙虾的卵巢发育分为形成期、发育期、将成熟期、成熟期和恢复期共五期.  相似文献   

13.
厦门文昌鱼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永强  齐襄 《海洋学报》1992,14(6):92-96
本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较详细观察了文昌鱼不同时相卵原和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在第1和第2时相早期卵细胞中,可见核仁外排,核旁有核仁样体和卵黄核为其特征.从第3~5时相,即卵母细胞大生长期至成熟期,卵母细胞的核和胞质发生显著的形态结构的变化,如核孔稠密分布,核被膜突起和凹陷,在胞质中可见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和环层瓣状体,等细胞器参与卵黄颗粒的生成,以及随卵母细胞的发育成熟,这些细胞器的形态和数量也出现相应的变化.这些结果可为文昌鱼生殖生理学和人工繁殖及资源保护提供较完整的细胞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缢蛏卵母细胞卵黄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于1985年9-10月,从厦门沿海滩涂采回缢蛏雌性亲贝,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卵母细胞卵黄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多数卵黄球首先是通过聚集方式形成的。游离于胞质中的絮状物质和小泡先聚集而成致密无膜的小团,随后逐渐增大,并与不同来源的颗粒或民融,了母形成具膜的、圆形的卵黄球。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及微蚕噬作用形成的颗粒等均以不同的程度参于卵黄发生。来源于内质网和环孔瓣状体的光面小泡可转化形成脂  相似文献   

15.
鲎的卵黄发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术和电镜显微术研究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的卵黄发生,概述了中国鲎的卵子发生并探讨卵黄粒形成的途径。中国鲎的卵子发生可划分为卵原细胞、早期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前的和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4个阶段。卵黄粒是在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中出现。5种细胞组分为:线粒体、平滑内质网膜囊、高尔基液泡、多泡小体和微吞饮泡参与了卵黄粒的形成。本文还讨论了卵黄粒的形成与细胞器的代谢之间的关系,比较了中国鲎与美洲鲎之间卵黄发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结合日本新糠虾雌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特征和组织结构特点,首次对日本新糠虾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进行分期,并对各期卵巢发育时间及卵巢长与体长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日本新糠虾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和输卵管组成。卵巢呈“H”形,分左右两叶,两叶间有呈近三角形横桥连接,横桥内侧为生殖上皮。卵巢实质不分叶,卵细胞由横桥向两侧卵巢迁出并逐渐发育变大。卵子的发生经历5个阶段,分别为卵原细胞、卵黄合成前期卵母细胞、内源性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外源性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和成熟期。滤泡细胞随着卵细胞的迁移而迁移,卵细胞发育后期出现滤泡细胞与卵母细胞相融合现象。卵巢发育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未分化期(以卵原细胞为主,约为孵化后的18d)、小生长期(以内源性卵黄合成期卵细胞为主,约为孵化后的22d)、大生长期(以外源性卵黄合成期卵细胞为主,约为孵化后的25d)、成熟期(以成熟卵细胞为主,约为孵化后的28d)和退化期(为排卵后卵巢,约为孵化后的32d)。退化期卵巢中未见有结缔组织增生,而实质中存在着大量早期卵细胞,滤泡细胞呈多层分布于卵细胞周围。输卵管自卵巢末端生出,开口于第6胸肢基部内侧腹甲上,随卵巢发育,管腔渐增大。日本新糠虾卵巢长与体长间有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中国鲎卵子发生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水根  汪德耀 《海洋学报》1988,10(5):596-601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术和电子显微镜术研究中国鲎的卵子发生,中国鲎的卵子发生分为卵原细胞、早期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前的和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四个阶段,卵原细胞由生殖上皮发育而来,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目;细胞质呈嗜酸性,细胞器不发达;核仁呈均匀致密的结构,早期卵母细胞在生殖上皮发育,细胞质呈弱嗜碱性,细胞器也不甚发达;在早期卵母细胞的开始阶段,核发生减数分裂前的变化。卵黄发生前的卵母细胞依靠柄细胞悬浮于卵巢小管;卵母细胞为基膜所覆盖,细胞器很发达;核仁出现空泡,形成状核仁,染色质呈分枝网妆,卵黄膜的出现是卵母细胞进入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的显著标志;质膜出现微吞饮活动;细胞质形成和积累大量的卵黄粒.在卵黄支生中,四种细胞组分:高尔基液泡、线粒体、平滑内质网膜囊和微吞饮泡可能参与卵黄粒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大弹涂鱼卵细胞发育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运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大弹涂鱼卵细胞发育各时相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卵细胞发育可分为6个时相,即(1)卵原细胞、(2)卵母细胞单层滤泡、(3)卵母细胞出现脂滴和卵黄、(4)卵母细胞卵黄充满、(5)卵母细胞核极化和(6)卵母细胞退化时相。发现颗粒细胞之间的滤泡小泡。成熟卵中的皮质泡在受精以前就开始释放其内含物到卵周期。对滤泡小泡和滤泡腔、皮质泡的作用以及卵膜结构变化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僧帽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卵母细胞发育的超微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僧帽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初级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细胞和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二倍体和三倍体卵母细胞发育差异明显。在卵黄形成期,二倍体卵母细胞呈椭圆形,细胞核呈伪足状突起,核仁呈颗粒状聚合体,细胞器多发达,合成卵黄粒我,细胞膜外有生绒毛,卵母细胞生物合成旺盛、代谢活动强;而三倍体卵母细胞大都呈不规则形状,该仁小、致密,细胞器少且不发达,卵黄粒少,细胞膜外无微绒毛,卵母细胞生物合成及代谢弱。  相似文献   

20.
东海三疣梭子蟹第一次卵巢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4年7月至2005年4月在舟山海区定点连续采样,系统研究了东海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期间的卵巢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卵巢外部特征、卵巢发育分期及其组织学的变化.结果表明:东海三疣梭子蟹生殖蜕壳和交配主要发生在9~10月,产卵主要在3~4月,卵巢发育早期不同个体间的GSI差异较大,后期则趋于同步;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期间,GSI显著增加,HSI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GSI和HSI呈负相关性;根据GSI、卵巢形态特征和组织学变化等,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可以分为6期,Ⅰ期卵巢呈透明细带状,雌体尚未生殖蜕壳,卵巢中主要为卵原细胞(OG)和卵黄合成前的卵母细胞(PR);Ⅱ期卵巢呈乳白色,主要为卵黄合成前的卵母细胞(PR)和内源性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EN);Ⅲ期卵巢为淡黄色或橘黄色,主要为外源性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EX);Ⅳ期卵巢呈橘红色,主要为近成熟的卵母细胞(NO),卵径为200~300μm;Ⅴ期卵巢发育成熟,主要为成熟期的卵母细胞(MO);Ⅵ期卵巢呈淡橘红色,已排卵,卵巢中主要为排卵后剩余的基膜和滤泡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