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10年大森和今村(1913年、1915年)研究了有前震的地震,发现这类地震容易在某些特定的区域发生。里克特(1958年)曾描述了一个典型的“前震-主震-余震”序列的例子(即1929年发生于洛杉矶的怀特尔地震),在主震前64天发生过一次较强地震。琼斯研究了自1914年至1973年间大震前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他规定前震震中在主震震中的100公里范围内,前震发生时间在主震前三个月内。王春珍等规定的前震发生时间是在  相似文献   

2.
一位地震学家说,余震通常在主震后数月内发生在同一断层段上,但是,主震100年后,在附近的断层上也可能发生余震。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学家琼斯(LucileJones)说:“根据定义把地震排成序列,我们将最大的地震称之为主震。任何发生在最大地震之前的地震都是前震,任何发生在最大地震之后的地震都是余震。”  相似文献   

3.
1992年6月发生的兰德斯地震使南加利福尼亚的应力重新分布,导致一些地区发生的小震减少而邻近区域的地震活动增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该地震也改变了大小地震的比例,在其震中约100km的范围内发生了更多的小震。这意味着南加利福尼亚未来地震的概率估值由于兰德斯地震而发生了变化。南加利福尼亚大地震发生概率增大最多的地方是随后在1999年10月赫克托矿7.1级地震中滑动最大的那个地区。  相似文献   

4.
李晓帆  孟令媛  闫伟 《中国地震》2015,31(1):133-140
2011年3月日本MW7.3地震51h之后,发生了东日本MW9.0地震并引发巨大灾难。地震学家多角度、多方法探讨了两次地震之间的关系,结果判断日本MW7.3地震是东日本9.0级地震的前震。本文计算了MW7.3前震和2005~2011年沿日本海沟一系列7级左右地震对MW9.0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结果显示其并未直接触发MW9.0主震,但对主震震中位置及周边区域的应力加载效应是明确的。利用Suito等(2011)基于GPS数据计算的板间地震滑移速率,分析了一般地震与有广义前震的地震在震后和同震释放能量的不同来分析2005年以来日本海沟发生的5次7级左右地震与MW9.0地震的关系。总的来说,日本MW7.3地震是东日本MW9.0地震的前震,从长时间尺度的GPS时间序列分析来看,2005~2011年日本海沟一系列7级左右地震可能是东日本MW9.0地震的广义前震。  相似文献   

5.
一项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一隐埋断层上的中等地震数小时后可能会在加州圣安德烈斯大断层上触发灾难性的“大地震”。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学家琼斯(LucileJones)说,这一研究结果将由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一个委员会进行审查,该委员会的职责是,如果科学家们探测到即将发生地震灾害的可能信号,则考虑是否发布公共警报。地质学家赫德纳特(Ken Hudnut)说,该研究结果表明,这个额外的小断层上的一次里氏约5.5级的中等地震就可能在圣安德烈斯断层上引起一次大至巨大的地震。该额外断层位于距圣迭戈东北140公里的英皮里尔河谷。琼斯说,这是一种合理的预测,也是加州下次大地震可能发生的几种可能机制之一。一次里氏5级的地震可在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6级地震会造成更严重的破坏。里氏7  相似文献   

6.
祁连山构造带中强地震前广义前震活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祁连山构造带1984年以来的13次中强地震(Ms≥5.3),其中有广义前震的10次,占77%.广义前震与主震优势间隔时同3个月,优势空间距离约300~400 km,震级差在1级以上.中强地震前广义前震沿构造带似呈有序分布;同一地区中强震之前广义前震空间分布图像具有一定相似性.广义前震的有序活动可视为祁连山构造带中强地震发生的短临异常.  相似文献   

7.
一、充分认识捕捉临震异常的重要意义。 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我国陆续发生了1969年渤海7.4级,1970年通海7.4级,1973年炉霍7.9级、西藏7.1级,1974年昭通7.1级,1975年海城7.3级,1976年龙陵7.5、7.6级、唐山7.8、7.1级、松潘7.1、72级等强烈地震。从地震预报的经验教训中,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捕捉临震异常的重要性。做好中长期预报很重要,而做好短临预报则是取得防震抗震胜利的关键。今年和林格尔(6.3级),唐山地震都是没有发现前震的地震,“小震闹大震到”的经验对这类型地震是不适用的。没有发现前震,大震就发生了,人们感到突然,甚至怀疑地震能不能预测预报?这是由于对地震认识不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说到底是“不可知论”的流毒没有肃清,既使没有前震的地震,它也是地壳  相似文献   

8.
刘蒲雄  吕晓健 《地震》2012,32(3):47-51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在震前2小时发生了一次4.7级前震。分析表明,玉树7.1级地震前一些主要的地震活动异常多有显示,例如空区、条带、增强和平静等,且与7级大震震例比较,这些前兆地震活动图像的演变具有类似的过程。跟踪这些图像及其演变有可能识别前震。最后评估了该识别方法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9.
前震或广义前震识别的频谱偏移法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前震或广义前震识别的频谱偏移法。其判定指标为,正常背景的中等震级地震事件频谱较宽,而具有前震或广义前震性质的中等震级地震具有频带变窄且向低频端偏移集中的特征。究其根源可能与强震前震源区或主震相关区域亚稳态扩展破裂或区域介质破碎损伤、裂隙扩展成核等过程有关。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等地震前震的计算结果显示,2次前震的频谱都发生了偏移,且与非前震性同等震级地震频谱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0.
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前震或广义前震识别的频谱偏移法。其判定指标为,正常背景的中等地震事件频谱较宽,而具有前震或广义前震性质的中等地震具有频带变窄且向低频端偏移集中的特征。究其根源可能与强震前震源区或主震相关区域亚稳态扩展破裂或区域介质破碎损伤、裂隙扩展成核等过程有关。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等地震前震的计算结果显示,2次前震的频谱都发生了偏移,与非前震性同等震级地震频谱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1.
在时间间隔超过20年的两份全球地震目录里,选取所记录的浅源M≥6和M≥7主震以及M≥5的前震,计算了前震的发生率。当把它们各自的震级差范围作了归一化后,观测到的总比率与以前世界范围和区域范围的研究相似。把观测到的世界范围的比率同根据加利福尼亚小的和中等余震图象的普通地震成丛发生模型进行了比较。把余震模型推广到大主震前的中等前震的情况。总的来说,观察到的世界范围的前震比率超过了推广的加利福尼亚普通模型的2倍。发现由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区域构造所划分的地震子序列之间,前震比率有很大的有不同,逆断层地震的前震比率高于世界范围的平均值,而走滑断层地震的前震比率低于世界范围的平均值。在逆断层地震之中,大多数位于浅源消减带的地震有高的前震比率,而少数位于大陆的逆断层带地震有低的比率。这些差别或许能解释为什么以前的地质调查发现在加利福尼亚(特别是南加利福尼亚)发生的逆断层为典型的低比率,而世界范围观测的主要是浅源消减带的地震,它们是多前震的。假设这是真的,那么加利福尼亚普通模型或许大大地低估了卡斯凯迪亚地区潜在(M≥7)前震之后发生特大(M≥8)地震的条件概率。在哈佛大学目录里,在已识别的前震-主震对中,震级差与观测范围的均匀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12.
1983年9月21日18点58分,彭县丽春公社境内发生了一次3.7级有感地震。微观震中:东经103°52′;北纬30°57′。宏观震中在丽春桂花隆丰公社间,估计烈度V度。该地震属前震——主震——余震型。距震中9公里的中和无线电厂地震测报站DD——1型微震仪单台测定的地震序列共29次,前震10次,M≥2级4次,其中3次有感。距震中42公里的岷江齿轮厂地震台单台同时测得地震18次,M≥2级共6次。  相似文献   

13.
2019年10月12日广西北流与广东化州交界发生5.2级地震,地震发生前2 s,其北西侧发生4.2级前震。根据地震周边47个台站记录到的P波及S波震相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获取了104个地震的精定位结果 ,结合4.2级前震的震源机制解及5.2级主震的"中心震源机制解"进行研究探讨,综合分析认为NW-SE向米场—石窝断裂可能是北流4.2级前震和5.2级主震的主要发震构造,前震孕震过程有NEESWW向茶山断裂的参与。而5.2级主震位于米场—石窝断裂与NE-SW向信宜—廉江断裂交汇处,该交汇处应力薄弱且距离前震仅1km左右,推测4.2级前震的发生可能对5.2级地震具有触发作用,5.2级地震发生后余震主要沿米场—石窝断裂的延伸线分布。  相似文献   

14.
1984年5月21日,在南黄海海域的勿南沙一带发生M_s6.2级中强震。本文分析该地震序列的基本特征。 地震参数 从南京台513强震仪和南京台、连云港台DK-1仪器记录的地震波形可以清楚看出,在主震之前一分钟左右发生一次直接前震(图1)。根据江苏及邻区地震台网的仪器资料,测定前震参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大地震前观测到前震,以及认为前震具有特殊的性质使得它们能够同其他地震区别开来,所有这些增加了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希望。所提出的异常属性包括:震级较大的前震相对于震级较小的前震占有比正常值更高的比例;以到主震的时间为参数,地震活动速率以幂律加速;将许多地震序列进行平均时,前震在空间上向主震迁移。使用南加利福尼亚的地震活动性数据,我们证明了这些性质以及其他性质都可由一简单模型得到,这一模型认为,不管前震、余震和主震,任何一个地震都能触发其他地震。我们发现前震的前兆性质同主震的大小无关。这意味着:由于根据过去的地震活动性并考虑触发的级联作用,地震活动速率是可以预报的,因此地震(无论大震还是小震)也是可以预报的。触发的级联作用很自然地产生了大范围、长时间的交互作用,这可以用来解释在非常大尺度范围内观测到的地震活动性相关现象。  相似文献   

16.
正在所有地震短临前兆中,前震是学术界公认的预报强震最有效的指标之一。由于有仪器记录的时间短,因此,有完整小震记录以来8级地震震例非常少。人们对地震序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5级以上地震。近年来全球发生了多次8级以上地震,为开展巨大地震序列研究提供了可能。本文系统研究了1973年以来全球M_W≥8.0浅源地震的前震序列。研究中使用了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发布的全球地震目录(http://earthquake.usgs.gov)。地震目录的完备性分析结果显  相似文献   

17.
龙陵共轭地震群的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在研究了龙陵地震的特征后指出:龙陵地震是发生在介质相对均匀的区域的一组共轭地震。其基本特征是:两次主震的震级基本相等;两次主震的破裂面基本正交,而与主压应力方向约成45°夹角;前后两次地震的旋性分别是右旋和左旋,即旋性正好相反。 研究前震的分布情况,表明震源区在震前确有一个膨胀过程。前震分布的范围与余震分布范围大体相当,且可根据前震范围估计主震的震级。 龙陵强余震的时间分布适合经验公式 T=n[0.1347+0.3579(n-1)(2n-1)/6]T是以天计的自第一主震起算的时间,n为余震组的序号。根据这一公式便可求得第n组余震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根据对云南、四川5995次地震资料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前震序列的判别方法。以某点为园心,50公里为半径,在10天内所发生的M_L≤4.8的地震归为同一序列。在所有1192次地震序列中,序列发生后在250天时间200公里范围内有M_S≥4.8级地震发生的共计481个序列。对比481个序列按其序列中地震的震级差M_1-F_1或M_1-A_1进行统计,发现当序列内震级差大于等于1.0时,其后中强震发生的概率极高,约为0.82。由此我们选取震级差大于等于1.0的序列为短期前震标志,从而建立一种人机结合进行地震预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据加州理工学院1994年8月2日发表的统计报告,自1987年初以来,南加州已发生12.1万余次地震,其中里氏M≥3.0地震大约2700次(约一天一次),这意味着居住在震中附近的居民都能感觉到这些地震。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说,1992年6月28目相继发生的兰德斯和大贝尔两次地震(震级分别为7.3和5.6),引发了53万多次余震,其中大于5.0级地震19次;4.0-4.9级地震155次;3.0-3.9级地震1458次。另据理工学院的科学们称,本世纪以来美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北岭地震迄今已引发了9222多次余震,其中大于5.0级地震7次;4.0-4.9级地震…  相似文献   

20.
西希腊弧(WHA)1899年(Ms=6.6)和1947年(Ms=7.0)两次主震发生之前数十年,震中周围半径100km范围内的前震(Ms≥5.2)发生率,一般可以说是处在加速过程中的。经历较长期水平非常低的前震活动(阶段I)之后,主震前数月前震活动过程以最终的快速加速而达到高潮(阶段Ⅱ),最后的两个月则处于平静(阶段Ⅲ)。这三个阶段与地壳形变和用膨胀模式预测的主震前一些前兆的三个阶段非常吻合。资料与幂次律方程拟合得很好,这与一般的短期前震和建造人工湖出现的情况相似。以前的WHA的强震破裂带位置意味着该弧段的东部是最可能发生下次强震的地方。从1966年以来此处就已进行着地震活动的加速过程,这也与1899和1947年地震之前的情况类似。对比早先地震与目前预料发生的地震在幂次律曲线上的变化,表明后者的发生已推迟了3-8个月。假设长期加速的前震活动是WHA地段地震构造的一个特色,我认为WHA下次破裂的孕育已进入高度成熟阶段,在今后的几个月里,该区很可能发生一次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