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天祥 《气象》1979,5(2):4-5
在我区春播育秧期间,如逢持续≥8天的低温阴雨天气,并缺乏足够的防寒措施,就会造成大面积的秧苗死亡。造成这种天气的环流条件是多样的,但以乌拉尔地区500mb上空出现阻塞形势较为常见。 本文挑选了20多次较典型的乌拉尔阻塞形势(以下简称乌高型)进行个例分析,提出了三个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2.
结合MICAPS2.0平台提供的数值产品和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观测信息,对2008年6月中下旬东北地区一次阻塞形势下的高温天气进行了分析.得出:大陆强盛暖空气持续北上,形成稳定的东亚阻塞高压是东北地区这次初夏持续高温天气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怀化地区2008年汛期10次强降水过程天气形势进行分析,归纳出3种天气型式,对强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索,探索了强降水过程预报的经验方法.  相似文献   

4.
客观计算气象专业预报服务经济效益,不仅是正确评价气象科技产品经济价值的重要前提.也是巩固服务用户、拓宽服务领域、促进气象专业有偿服务的基础。本文将服务经验和数学统计相结合。得出一种预报服务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一、基本思路任何一种天气过程.一般都可分为强度不同的级别。没某种天气为W_n(n=1,2,3,…,n),则这种天气就可分为W_1,W_2,W_3,…,W_n 几种级别。如W_1=0,表示这种天气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08年1-2月中国南方一次严重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分析,发现期间的两次乌拉尔山阻塞过程都对其有重要影响,且均伴随着北大西洋涛动正位相事件(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但由于其发展演变位置的不同对中国的温度和降水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因此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79-2014年冬季乌拉尔山阻塞的平均活动中心,将NAO~+相关乌拉尔山阻塞根据位置变化分为偏北型、偏南型、偏东型和偏西型四类阻塞,研究其对中国冬季天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偏南型和偏东型的乌拉尔山阻塞更容易引起中国冬季的异常降温;研究还发现与NAO~+相关的乌拉尔山阻塞的发展演变总是滞后NAO~+事件3~6天,其位置的变化主要受前期NAO~+期间的纬向风异常分布及急流位置和强度的影响;另外,对1979-2014年冬季乌拉尔山阻塞和NAO的统计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乌拉尔山阻塞发生时伴随了NAO事件,NAO~+期间比NAO负位相(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期间更容易产生乌拉尔山阻塞,但伴随NAO-事件的阻塞强度更大,引起中国冬季的降温也更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单一的NAO事件期间引起中国冬季温度的变化非常微弱,因此,乌拉尔山阻塞可以作为NAO事件影响中国寒冷天气的媒介。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980年~1998年副高特征及四川暴雨的关系分析,得结论可为四川暴雨落区、强度预报提供依据.1.影响四川暴雨的副高有不连续西伸北抬和突然加强西伸或北抬与突然东撤的现象;2.影响四川暴雨的副高型式有4种:北部阻塞型,中部阻塞型、纬向阻塞型、纬向东移型,它们对暴雨落区、强度有预示意义;3.1998年长江二度出梅之前、后,副高影响四川暴雨的型式是明显不同的,出梅之前经纬向东移型为主,出梅之后以经向型为主.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多和暴雨频繁发生的天气气候条件.指出导致1998年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的环流特征是鄂霍茨克阻塞高压偏强、少动,形成长时间维持的阻塞形势;这种形势阻挡西部移来的低压槽,使东北冷涡停留在110~120°E不能东移.之所以会连续出现暴雨、大暴雨,归纳起来有以下天气特点:①亚洲中高纬度地区阻塞形势异常稳定;②长时间受东北冷涡控制;③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时间北进,且与东亚阻塞高压同位相叠加,位置适中;④盛夏影响北方的季风短时强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05年平顶山地区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中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分析发现连阴雨天气不是由单一的天气系统形成的,从大尺度形势来看,往往是欧亚阻塞高压和北方大低涡同时存在而产生的.南支急流与北支急流上的槽脊在亚洲位相不同甚至相反,南支向黄淮流域输送的暖湿气流与北支急流输送的冷空气在平顶山地区交汇,在中、低层形成切变线,在地面图上形成准静止锋,在这种天气形势下,有一次小槽活动,就有一次降水过程;在鄂毕弯附近不断形成深槽,其东移的过程中在贝加尔湖附近形成横槽,在横槽扩散冷空气南下的过程中不断分离出小槽,这种小槽的不断形成和活动,造成持续的阴雨天气;青藏高原对气流的分支作用,使北支上的超长波冷急流与南支暖湿气流在平顶山地区交汇,是产生连阴雨的温湿条件.鄂毕弯附近高压的形成、横槽解体与阻塞高压崩溃,标志着连阴雨天气过程的结束.  相似文献   

9.
对2003年2月10日至11日发生在南京的一次寒潮降温降雨(雪)的主要影响系统,如阻塞高压、高空槽、横槽、中低层暖式切变线、地面冷锋以及地面暖低压倒槽等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对某些物理量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这次寒潮降温降雨(雪)天气是在高空500hPa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崩溃、巴尔喀什湖至准噶尔盆地的横槽转竖,冷空气从西北路径东移南下,中低层冷槽与暖式切变线接合以及地面冷锋切入暖低压倒槽等天气系统的作用下发生的,并归纳出此类天气预报的指示系统,对于做好寒潮天气预报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91年夏东亚阻塞高压形成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王亚非  宋永加 《气象学报》1998,56(2):212-224
文中将1991年夏季在东亚地区发生的阻塞高压分为发展期,旺盛期及衰亡期等3个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诊断分析。发现在东亚阻塞高压的第一、二阶段其上游有明显的波活动通量与2~6d尺度的E矢量通量传播。即定常罗斯贝波的传播与天气尺度扰动的共同作用有利于东亚阻塞高压的维持。第一阶段西风气流的分支处有比第二阶段更为明显的南北向分布的涡动位势涡度的辐散辐合偶极子说明了天气尺度扰动给阻塞高压的发展提供了很重要的能源,显然天气尺度扰动在阻塞高压的发展阶段起着比旺盛阶段更为显著的作用。本文还注意到乌拉尔阻塞高压的崩溃与东亚阻塞高压形成的某些联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020年12月29—31日影响杭州萧山机场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以及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得出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是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以下简称阻高)发展东移,在极地冷空气侵入高压脊前部后,横槽开始转竖,导致了强寒潮天气过程的发生。此次大范围寒潮天气的触发机制是强盛冷平流的发展及移动。造成该次寒潮天气过程出现强风的最主要因素是强冷平流入侵使地面正变压场加强、地面变压梯度和气压梯度增大,同时高低空散度场的配置与强风的形成也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春播期间低温阴雨天气都是在一定的大气环流下产生的。当某种环流形势较稳定维持的时候,就会产生相应的长过程。一旦此种环流形势发生转换,就会出现另一种天气过程,因此摸清大气环流形势的特点及其维持和转换是春播预报的关键。 我们对春播期间的天气形势进行普查,发现持续性低温阴雨天气过程的产生与大范围的环流变化密切相关。在低温阴雨持续期间,一般欧亚大陆上空有阻塞形势,在阻塞形势下游两支锋区的走向为西北-东南向及东西向或西南-东北向。其中北支锋区后的冷空气从西伯利亚北部经蒙古、华北进入黄海或者从蒙古经华北、山东然后出海,南支从西亚通过西藏高原南部-孟加拉湾经华中一直到长江下游入海。两支锋区在长江中下游、  相似文献   

13.
六、新疆大降水的天气动力学特点 (一)大尺度环流特征 1.环流背景新疆大降水的出现频数以及频数中心,无不与大尺度天气系统的演变有着十分好的对应关系.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新疆大范围大降水主要是副热带环境系统造成的,其中特别强调副热带西南急流、伊朗副高、南亚高压以及东部阻塞形势的作用;冬季大降水则与南北两支锋区的相互作用和北支急流的变化有关.大降水一般产生在大尺度环流由纬  相似文献   

14.
Phi.  SGH 陈志荣 《气象科技》1993,(4):68-73,F003
南方涛动是一种处于暖的厄尔尼诺和冷的拉尼娜事件之间的在热带太平洋上有其最大振幅的一种不规则的年际变化,它归因于海洋与大气间相互作用,且与海气耦合系统的一个自然变化型式相对应(有点类似于天气对应于大气的各种不稳定变化型式那样)。稳定性分析揭示了各种不稳定变化型式是可能的,在不断发展中的(和能用于预报的)海-气耦合模式包含了其中一些变化型式。本文讨论了各种模式的异同以及它们与有关实测现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观测研究证实了天气尺度波激发的阻塞流的生命循环是频散和非频散之间的转换过程。除此之外,进行了一个数值试验,发现天气尺度波似乎对阻塞的形成和支配作用,而地形似乎起位相锁相的作用。同时可以发现天气尺度波在阻塞的产生过程中分裂成两支。这些结果支持了我们所得到的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16.
燕芳杰 《气象》1982,8(9):40-41
一、前言 气象观测人员把观测到的气象记录编成电报,通过电信传输系统传到各级气象台。气象电报种类繁多,本文将简单介绍一下如何识别它们。 从编码型式来看,气象电报主要分以下两类。1.数码型式:它是用数字编码的电报,一般是五个数码一组,各数码代表一定的内容。如地面天气观测报告、高空风报告、探空报告、格点值报告等都属于这一类;2.明文型式:这一类主要使用简明英文编报,在报文中夹杂一些常用的和专业的缩写英文字。一般说来,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通过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大量研究,芝加哥大学的T.T.Fujita(藤田)对这些现象进行归纳,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建议,摘要介绍如下。一、各类尺度的低值系统根据观测和研究,各类尺度的低值系统可归纳如图一所示。  相似文献   

18.
La Ni(n)a年冬季亚洲中高纬环流与我国南方降雪异常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2008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形成了一次中等强度的La Ni(n)a事件.本文根据NCAR/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La Ni(n)a气候背景下亚洲中高纬大气环流及南亚上空南支槽强度与我国南方(25~35°N,110~125°E)多雪、少雪以及2008年1月我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关系.分析指出,La Ni(n)a气候背景下,500 hPa高度场亚洲高纬位势高度偏高易出现阻塞型,当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强度、位置比鄂霍次克阻塞高压偏强、偏北时,入侵我国南方的偏北气流主要来自乌拉尔山地区,南方偏冷(距平达-4.0 ℃)多雪;当鄂霍次克阻塞高压强度、位置比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偏强、偏北,入侵我国南方的偏北气流主要来自鄂霍次克海地区,南方偏暖(距平达1.0 ℃)少雪.2008年1月500 hPa高度上亚洲高纬乌拉尔山阻高偏北、强度偏强(正距平中心值达120 gpm),入侵我国南方的2支偏北气流都来自乌拉尔山地区,南方出现了低温(温度距平达-4.0 ℃)雨雪冰冻天气;分析指出,200 hPa高度场南亚地区南支槽的强弱对我国南方降雪多寡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高影响天气的数值预报,利用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CNOP)方法,对一次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降水个例(高影响天气事件)进行目标观测研究,并通过观测系统模拟试验(OSSE)检验了该方法确定敏感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CNOP方法可有效识别对应于高影响天气事件的敏感区。通过对敏感区进行初始场修正后,可明显改善验证区内24 h累积降水预报误差和总能量预报误差。进一步分析发现,通过改善敏感区内的初始场信息(如水汽通量场和低层冷空气活动等),使得数值模式不仅能更真实刻画该天气系统的初始结构,还能更好模拟出该天气系统随时间的演变特征,因而减少了验证区内对该天气系统的预报误差。这一结果表明可以把CNOP方法应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高影响天气事件的目标观测研究或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气象学的迅速发展,GPS技术已在气象领域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介绍了GPS探测大气水汽的原理及地基GPS反演大气可降水量(PWV)的流程。利用湖北省GPS观测网2008年7月—2010年12月的GPS资料反演出的大气可降水量(GPS-PWV),结合地面观测资料,对2008年7月—2010年12月的冬季大雾天气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有雾与无雾情况下GPS-PWV与能见度的合成分析,总结了鄂中区域冬季大雾天气中GPS-PWV的日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对比分析了无雾天气与有雾天气的GPS-PWV日变化等。还使用GPS-PWV数据与其他常规气象资料,通过线性回归建立预报方程,并对2011年大雾预报进行了检验分析,为利用GPS可降水量做大雾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