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用最先进的Lacoste-D型重力仅可以进行微伽级的重力浏量和在此墓础上的微重力研究,使微重力方法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应用与验证,也为重力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分
支领域。
     相似文献   

2.
    本次研究涉及到地球和其它行星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学和有关的外部地球物理学,诸如大气物理学和磁学,并制定出我国的具有经济、社会和科学价值的固体地球科学的强有力的研究计划。未来10年的大多数时间全球环境问题将处于科学研究的前沿。自然环境变化的研究必须是国际性的和跨学科性的,已经确立了具有不同科学广度和要求不同成效的7个项目。
    1)古气候学:过去的150万年,世界气候曾经极不稳定。英国所在的中纬度曾有17个变动周期,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冷(大约低9摄氏度)。人类活动又把附加的因素加进到控制气候和气候变化的已经很复杂的平衡中去。古气候学是对过去变化过程的研究,在获得认识与预测未来可能发生气候变化方面都是很必要的。
    2)生物分子古生物学:惊人地发现许多化石,甚至是几亿年前的,含有适合于生物分子研究的有机物质,这就给地球科学家、生物学家和有机化学家的跨学科研究开辟了一个大的新领域。这种研究复盖了几千万年到几亿年的时间尺度,大大扩展了我们对进化过程的理解,对过去的环境得到了新见解,并加深了我们对碳氮化物成因的理解。
    3)新大地构造学:近代或现代变形过程的性质与速率的研究,应使更精确地解释地质历史和预报未来的事件,如地震和火山活动。
    4)地质流体作用:此题目包括流体运动和地壳内固体—流体反应的研究。这些对于认识地下水、液体和气体碳氮化合物、矿化流体作用以及我们从地球内提取这些流体及其产物都是十分重要的。同样,这种过程的认识对于在地壳内处理废物也是必要的。
    5)沉积盆地演化和动力学:沉积盆地产生于地壳顶部5km,因此就资源开发而言是容易接近的。这个题目对于涉及资源的工业以及时上文提到的流体作用的认识都特别重要。
    6)地球深部研究:象地震与火山活动这类现象表明地球没有停息,随着时间动荡和变化,这些变化是由地壳深部、地幔和地核中的作用所产生的。因此地球深部的研究,在试图认识地球活动方式上是必要的,在其它方面的研究中也是基本的。
    7)空间地球化学及行星演化:我们对太阳系早期历史和地球过程的认识,是通过比较行星学以及对落在地球上的或带回地球的行星物质的化学研究得以加深。在英国新的分析技术使她有可能去分析大多数微小的标本,并达到前所未有的精度,而且正在揭示太阳系早期历史的奇妙的线索。
    除此之外,地球上还有两个领域即洋壳和南极洲值得特别加强研究,上述各项的许多方面都可以在南极进行有优势的研究。
    上述的工作要求:
    1、培训人才。英国使正在成长的一代地球科学家在基础科学、数学特别是计算机和计算机模拟方面具有必不可少的经验。
    2、需要充足的资金向最好的地球科学家提供足够的支持,并保持高质量的研究。
    3、重点研究计划应由权威科学家来确定,由强有力的杰出的带头人来领导。
    4、综合性的国际研究计划(如大洋钻探计划)方面,在国际保护伞下的离散的国家计划(例如面对英国的大洋中脊的研究工作)方面,以及在数据库的编辑方面,英国的参与应继续维持增加。
    5、增加更精良的设备与设施。
    6、英国地质调查局(BGS)必须提供英国地球科学信息的基本数据库,应该从减轻自然灾害影响的观点出发,监测诸如地震、地磁、放射性和地下水质等方面的长期变化。
    7、因为地球科学涉及到整个地球,很显然不能单独局限于英国进行。海外工作(特别在第三世界)应当给予鼓励。
    8、发展与加强科学院、公众机构、研究所和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以保证思想与资料的自由交流。  相似文献   

3.
地质学中的非线性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某些典型地质现象及有关研究进展的引述,可以看到在地质过程中广泛蕴涵着非线性动力学机制。因此,将非线性思维与分析工具引入地质学,建立来统的非线性地质
学问题的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实践,有可能由此逐步逼近真实地质过程。
     相似文献   

4.
有机岩石学及其在油气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有机岩石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与特.点,系统的论述了这门新兴学科用于确定烃源岩成熟度、有机质类型,研究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要重视全球变化对我国北方沙区可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讨论了全球变化及其对我国北方沙区可能影响的三个问题。首先,全球变化是人为因素与自然变化的藕合,不能忽视全球自然变化过程的研究;其次,沙漠的变化主要与气候
干湿变化有关,要注重研究未来增暖伴随的降水变化,预浏土地沙漠化未来发展趁势;第三,要研究土地沙漠化及其逆转对气候的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6.
沉积铁矿形成过程中的生物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积赤铁矿和层控黄铁矿、菱铁矿的成矿过程中都离不开生物的作用。不同情况下,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生物的活动形成赤铁矿受层石、毒球状黄铁矿以及有机质的还原作用由赤铁矿转变为菱铁矿。
    冀西北宣龙地区铁质叠层石和铁质核形石同心纹层中普遍含有微体古植物化石,属于低等蓝藻类,形态以丝状体为主,部分为羽状体,它们直接地参与了铁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7.
资源科学研究的五大趋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注重国际合作与全球性资源问题研究,资源战略性问题研究日趋活跃,由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和模式研究,资源管理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及资源研究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是
现代资源科学研究的五大趋向。
   相似文献   

8.
土地结构与土地演替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以往对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地等地区土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土地结构是土地空间组合格局与土地演替及土地时间变化规律的观点;分析了土地质与量群聚的对比关系和
土地由一种属性转变为另一种属性的过程;用信息论中的熵函数给出了土地出现的频率和复杂度;用耗散结构理论“涨落”给出了土地自然演替(不可逆)和人为演替(可逆)两种演
替模式。
     相似文献   

9.
    由于六十年代以来地质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导致地质学家把研究视野扩大到整个岩石圈及其与地球其它圈层的相关关系上。论文针对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就
地质过程、成矿理论、资源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应予重视的一些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问题的出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主要阐述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以节水为本,强化统一管理”。并指出:全方位(包括农业、工业、矿业、城市、生活等方面)节约利用水资源从全国水现状看潜力巨大。
        农业方面:改变大水漫灌为小畦或长畦分段灌溉,仅此一项措施就可节省水量20%~25%,概略估算,全国农业灌水利用率从0.5提高到0.7就可节水1 000~1 200 亿m3
        工业方面:如其他城市工业用水单位耗水量达到北京、天津的用水水平,全国每年可节水150 多亿m3(北京、天津也仍有潜力可挖)。
        城市生活用水:采取节水措施后可节水1/3~1/2。
        把节水作为一项国策,水资源市场化,污水资源化,以及加大农业、工业等方面生产过程中节水科技投入,有计划地推进全国性节水行动, 是建立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措施。
        为此, 必须做到强化统一管理, 使管理纳入科学的、以国家利益为前提的统一管理轨道: 建议中央成立协调全国水资源管理的权力机构, 通过立法, 制定和颁布国家有关水管理的法律、法令和条例规定等。改变国家多部门分管的分散状况; 进一步修订已有的《水资源法》; 组织新一轮的全国性水资源开发利用普查工作, 对黄、淮、海三大河流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考察研究等。  相似文献   

11.
李湘姣  王先甲 《水文》2005,25(6):12-17
按照复合系统理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是一个由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且各子系统包含多个要素。由此,本文构建珠江三角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层次结构多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珠江三角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客观地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各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珠江三角洲各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论述了珠江三角洲河网的发育、演变过程和整治方案。由于人类活动影响,珠江三角洲河网区西、北两江下游放射状河系支汊淤断及消亡,使西、北两江正干均成为单一水道;在两江汇流区内又受绥江三角洲南展而分离开来,只留一条狭窄的小河涌(思贤)连接;由于北江正干的淤积、西江正干刷深,使古代(唐代以前)西江合北江同流向东流入番禺(广州)的形势大变,形成江水反向西流入西江,西江水不能过入广州。由此,西、北两江合成的珠江三角洲主体网河区成为浅水狭窄的小河区,以往主要干流多不复存在,生态环境日益变劣。因此,需要修复河网。关键是把西江大量优质水源(沙少、污染少)引回,过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北江水源也需截流使其不再西流入西江;开通北江大堤沿途防西水的闸门(如芦苞、西南、沙口等闸),以便通水通航;在思贤建立新型分水闸,可将西、北两江正干水源恢复到良好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惠州市与肇庆市的相应5县(区)1980—1996年农业总产值对比表明,1983年以前惠州市5县(区)农业总产值和增长速度均略高于肇庆市的相应5县(区),但自1983年以后惠州市开始落后巨差距逐步拉大,至1987年以后农业总产值的差距达每年3亿元以上。深入分析表明,大气环境污染造成的酸雨可能是导致惠州市土地生产力降低的主要原因。伴随珠江三角洲经济高速发展产生的大气环境污染已经使惠州市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大为降低,严重影响到这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火电厂的脱硫除硝装置必须尽快安装,珠、港、澳地区跨界污染控制及其补偿与大气环境容量的区际分配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4.
珠江三角洲地壳稳定性分区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活动断裂、地壳厚度、地壳沉降、地热分布、地震活动等资料,其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空间分异。认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稳定性划分为稳定区和次稳定区,区域地壳稳定性活动程度中等,次稳定区主体在地质构造区划上属于珠江三角洲断陷区及三角洲沿海区域,次稳定区范围之外的相对隆起地带为稳定区。  相似文献   

15.
Twenty-nine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river channel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 China. A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onitor (ICP-MS) was used to measure concentrations of the trace elements in these sampl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river water show an increasing trend from the West River, the North River, the river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Shenzhen River to the East River. Relatively high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s appear in the East River, the river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Shenzhen River, while the West River and the North River have relatively low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in samples collected near urban or industrial areas a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samples collected from distant areas, away from urban and industrial areas. After natural conditions, human activities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in river water. This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e river water from the Pearl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 is actually an integrated effect of natural conditions and human activity.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河水中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采集了29个河水样品,利用高分辨率仪器ICP MS测量了河水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河水中稀土元素的平均含量按西江、北江、珠三角河、深圳河、东江的顺序呈增加趋势;珠三角河及深圳河具有较高重金属含量,西江和北江中重金属含量相对较低,东江居中。经分析发现,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河水中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稀土元素的空间分布起主要作用;人类活动是影响重金属分布特征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珠三角沿海地区土壤硒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成土母质的关系,探讨了该区域土壤中硒的来源及富集影响因素,提出珠三角地区土壤富硒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湿热条件下花岗岩类强烈化学风化和富集改造的结果,土壤富硒作用的实质是杂质元素从成土母质中大量活化并分离移出,从而使硒元素发生相对富集的过程。本文对珠三角沿海地区土壤硒富集规律的总结显示该地区硒资源具有巨大潜力,具有广阔的开发富硒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18.
稻作的起源与传播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关于水稻向南传播的路径和时间节点尚有诸多疑问和缺环。广东茶岭遗址是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到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存(约4500—3700 cal.a B.P.)。文章综合植硅体、大植物遗存等多方面的证据,来探讨茶岭遗址水稻遗存性质和先民生计方式,并尝试归纳水稻在岭南地区的传播进程。研究显示,至少在距今4400年前,茶岭先民已经开始种植以粳稻为主的栽培稻;新石器时代末期,该聚落的生业经济结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先民同时从事水稻种植、采集业和狩猎活动来维持生计。商周时期,水稻的种植规模有所扩大,采集业仍是先民食物来源的重要组成。通过对岭南地区的史前水稻遗存梳理发现:新石器时代末期,栽培稻开始出现在岭南地区并获得较大发展,分别在距今5000年、4500年前后传入广东和广西地区;此后在4500a B.P.左右遍布粤北石峡文化各遗存中,并沿珠江进一步向岭南内陆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扩散。茶岭遗址发现了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直接测年最早的水稻大植物遗存。该研究打破了珠三角地区史前渔猎采集经济结构模式的固有观念,为进一步了解水稻在岭南地区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硒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及迁移规律一直是研究热点。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表明,珠三角地区土壤硒含量较为丰富,适宜富硒特色农产品种植,但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迁移转化规律尚不清楚。本文以典型富硒区—江门市崖门镇为例,系统采集了岩石、风化土、稻田土壤、浅层地下水、灌溉水及水稻样品,应用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硒含量测试,探讨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元素分布特征及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崖门镇花岗岩、花岗岩风化土、稻田表层土壤、剖面土壤、浅层地下水、灌溉水、大米硒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0208mg/kg、0.2325mg/kg、0.5060mg/kg、0.83mg/kg、0.0003mg/L、0.0004mg/L、0.058mg/kg,表层土壤硒含量与珠江三角洲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0.51mg/kg)相当,大米硒含量达到富硒稻谷标准。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元素迁移规律为:土壤剖面硒元素向下部迁移,沿径流方向硒向下游迁移。土壤硒较易向水稻根部迁移,较难从根部向水稻地上部分迁移。本研究获得的土壤-植物系统硒元素分布与迁移规律可为该地区富硒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泛珠三角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泛珠三角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认识。梳理了支撑泛珠三角地区绿色发展的优势资源环境条件: ①富硒耕地资源优势显著,可有力支撑富硒产业发展; ②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总体优良,应急/后备供水保障能力强; ③地质遗迹类型较多,典型稀有,价值高,可助推旅游产业发展; ④地热资源保有量大,有利于清洁能源产业布局和发展; ⑤海岸带资源禀赋优越,但局部存在海岸侵蚀、淤积等环境地质问题; ⑥矿产资源区域特色鲜明,海上能源资源开发潜力大; ⑦工程地质条件整体较好。指出了区内需要关注的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及局部存在的崩滑流地质灾害、岩溶塌陷、水土污染和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查明了珠江口土壤中硒含量高背景值是富硒大米形成的基础,探查了红层盆地压性构造带找水优势区域,研究了泛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绿色生态保持间的协调程度。这些进展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