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辽宁省生态足迹地理分布及其可持续发展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tailed results and analyses o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bio-capacities of the individual cities and the province as a whole for the year 2001, providing a clear picture of sustainability for the provinc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most cities in Liaoning exceeded their respective bio-capacities, incurring high ecological deficits. The ecological deficit of the province as a whole was 1.31 ha/cap. Those cities with resources extraction and/or primary material-making as their major industries constitute the “ecologically black band“, whose ecological deficits ranged from 2.45 to 5.23 ha/cap, the highest of all cities in the province. Fossil energy consumption was the major source of footprint amounting to 1.63 ha/cap at the provincial level,taking up 67.3% of the total. For cropland, modest ecological surpluses occurred in Jinzhou, Tiding,Huludao, and Panjin while modest ecological deficits in Dalian, Benxi, Fushun, and Dandong, resulting in an overall surplus for the province. Liaoning had a certain level of surplus in fishing ground (water area),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coastal cities of Dalian, Panjin, Huludao, Yingkou, Jinzhou, and Dandong. Most cities had a small ecological deficit in pasture and all had a small ecological surplus in forest. The eco-efficiency, expressed as GDP value per hectare of footprint, exhibits high variations among the cities, with the highest (Shenyang) more than 10 times the lowest (Fuxin). Cities with manufacture, high-tech, and better developed service industries had high eco-efficiency, while those with resources extraction, primary material-making, and less developed service industries had low eco-efficiency. Based on the component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strategic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outlined for Liaoning‘s development toward a sustainable future.  相似文献   

2.
姜丽丽  王士君  刘志虹 《地理科学》2011,31(12):1468-1473
立足于城市地理学视角,以港口与城市规模关系为切入点,以辽宁省6座港口城市为案例,从宏观和综合的角度考察港口城市的发展程度及发展过程特征。引入RCI指数作为评价港口城市港口与城市规模关系的指标,判断港口城市类型与阶段演进。研究认为:①2008年,辽宁省港口城市包括三大类型,其中,大连市为具有典型港城特征的大区域级门户城市,营口市为特征显著的区域级门户城市,锦州市和丹东市为港口功能显化的区域级临海城市,盘锦市和葫芦岛市为港口功能相对弱小的区域级一般城市;②近10 a间,辽宁省港口城市港口与城市规模关系变化呈现出4方面特征,即大连市由门户城市向典型港口城市类型发展,营口市由典型港口城市转变为特征显著的门户城市,锦州、丹东、葫芦岛和盘锦四市作为港口城市发展缓慢,营口市和丹东市港口与城市规模关系实现了阶段跨越。  相似文献   

3.
我国海域评估的理论体系及海域分等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域与土地同属国土资源性资产, 实行海域有偿使用是沿海发达国家有效用海和加强 海岸带管理的重要制度。但由于当前我国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主要以地方为主, 制定的依据不充 分、随意性较大, 没有充分反映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差异, 急需要建立一套科 学合理的海域使用评估理论体系。 本文将以土地评估理论为基础, 结合海域使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的特殊属性, 构建海域使用 评估的理论框架; 具体研究海域"等"的划分指标体系, 实证研究辽宁沿海海域"等"的划分(关于海 域分类定级及基准价估算,另文撰述)。为沿海其它海域使用评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区域碳排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耦合协调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盖美  张福祥 《地理科学》2018,38(5):764-772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测算2004~2015年辽宁省14市的碳排放效率,将碳排放效率分解成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将3种效率作为碳排放系统的评价指标,继而构建区域碳排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3E系统)耦合协调评价体系。结果显示:辽宁省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处于较低水平,空间上呈“递进式”进步规律,表现为沈阳、大连领先;鞍山、抚顺、丹东、锦州、营口、辽阳、盘锦、阜新、铁岭、葫芦岛处于中等水平;本溪、朝阳最低的空间分布规律。最后通过灰色GM(1.1)预测模型得到2016~2020年辽宁省3E系统耦合协调度有所提升。研究发现,将碳排放效率作为碳排放系统的评价指标适用于三元系统耦合协调研究,结果与辽宁省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5.
构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塞尔系数计算方法,从整体差异、地市间差异和地市内部差异研究2005—2012年辽宁省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结果表明:1辽宁省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整体呈逐渐扩大的趋势,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资源配置方面考虑,地市间差异贡献率大于地市内,地市间发展不平衡是造成辽宁总体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的根本原因,办学条件差异是造成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的主要体现。2从时空演变分析看,辽宁省各地市间义务教育师资力量差异在8年间变化不大,办学条件和资源配置变化趋势一致,呈"N"型;辽宁省各地市内小学、初中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呈现出东南部和西部(丹东、本溪、鞍山、锦州、葫芦岛、朝阳)减弱、北部和南部(铁岭、大连)平稳、中部(沈阳、抚顺、辽阳)倒"U"型变化以及西北部(阜新)和辽东湾东北岸(盘锦、营口)扩大的时空演变特征。3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平衡区域教育资源发展,加大对薄弱地区、学校的投入力度,鼓励教师深造,实现教师流动是合理发展辽宁省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滨海湿地类型及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华  张丽媛  伏捷  康旭 《湿地科学》2009,7(4):342-350
基于辽宁省海岸带2005年秋季的Landsat ETM影像解译数据,根据辽宁海岸线湿地发育特点,确定辽宁省滨海湿地类型,计算湿地面积;并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对辽宁省滨海湿地提供的资源供给、环境调节和人文社会3大类共8项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辽宁省滨海湿地总面积为15208.06km2,其中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面积比例分别为71.49%和28.51%;辽宁省滨海湿地生态服务总价值为443.47×10^8元/a,相当于全省2005年GDP的5.54%。其中滨海湿地的资源供给服务价值最大,为195.86×10^8 t/a,占滨海湿地总价值的44.17%,环境调节服务和人文社会服务价值比例分别为31.79%和24.04%,表明滨海湿地在发挥显著的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兼具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维系辽宁海岸带环境支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寻求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居民消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单元.以大连市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测算了1996~2004年大连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占用情况,并将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大连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的动态变化过程.计算结果表明:1996~2004年大连市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由0.98957 hm2/人增加到1.32023 hm2/人,在生态承载力波动幅度不大的情况下,生态赤字已由0350897 hm2/人增加至0.70448 hm2/人.通过与其他城市比较,得出大连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特殊性,并分析其结构和影响因素,揭示大连城市居民生活消费中的不可持续问题,倡导节约型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8.
基于辽宁省14个城市的水足迹面板数据,计算2004—2013年辽宁各城市的水足迹和水足迹强度,辽宁省水足迹强度明显下降,各城市间水足迹强度存在很大差异。采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基尼系数、锡尔指数分析人均水足迹和水足迹强度的动态演变规律,辽宁省水足迹强度差异在不断缩小且有收敛趋势。空间自相关检验发现,辽宁省水足迹强度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关系,高高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如阜新、朝阳、葫芦岛;低低集聚区域主要集中在辽宁省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城市,如大连、鞍山、盘锦;辽宁省水足迹强度存在显著空间效应,其中人均水足迹对水足迹强度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环境效率是生态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环境效率对于指导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以重工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例作环境效率研究,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随机前沿分析(SFA)测算辽宁沿海经济带2001~2009年工业环境效率和产出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Tobit模型构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工业环境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1~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有大幅提高,但与理想状况仍有一定差距。其中大连的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推动,对环境成本的依赖正在减小,丹东、营口和葫芦岛3市的工业增长需要牺牲更多的环境成本。重工业化、资本密集化和高新技术化不利于工业环境效率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则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环境效率的提高。所有制结构、生产规模、外商投资和环境管理力度等因素因其作用的两面性,对工业环境效率无有效影响。  相似文献   

10.
构建包含经济系统、能源系统、碳排放系统、技术投入系统和环境系统5个准则层及23个指标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分析评价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结果显示: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由2004年的2.87提升到2014年的3.01,由中碳偏高水平提升到中碳发展水平。沈阳、大连、丹东、锦州、营口和葫芦岛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鞍山、抚顺、本溪、盘锦、辽阳及铁岭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此基础上,运用SBM模型测算辽宁省各市的碳排放效率,其结果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值有较大关联。  相似文献   

11.
1EvaluationofCurrentDevelopmentofContainerizedTrafficinLiaoningProvinceAtpresent.contajnerized~cbusinesshasalreadybeendevelopedinthefollowingfourPOrtcihesofLiaoningprovince--DalingYingkou.DandongandJdriou.In1995,Dalian,whichwasranked77mcontainertenninalamongtheworld's100contalnerizedharbors.becamethefourthlargeStcontainerizedtrAncharborinChin4justallerShan~.TianjinandQingdao.Theinternahonalcontainerized~cvolumeofYinkouHalborwas14078cpUin1995.Dandonghalborbeganitscontainerizedtrafficb…  相似文献   

12.
在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将生态足迹划分为本底生态足迹和旅游生态足迹,构建了本地生态足迹模型,由饮食、住宿、交通、游乐、购物和废物6个子模块组成的旅游生态足迹模型,以区域可持续发展差量、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区域生态效率指数为指标的可持续发展度量模型,综合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进行了西部典型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度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黔东南州2005年资源消耗以本地居民消耗为主,游客对生态足迹贡献率较小,旅游生态足迹约为89 660 hm2,仅为本底生态足迹的1/15,且以交通子模块贡献率最大;2 362.97美元/hm2的旅游生态效率指数远高于457.58美元/hm2的非旅游生态效率指数,亦高于1 106美元/hm2的全球生态效率指数;生态承载力供给盈余约为859 859 hm2,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61,全州处于"良"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3.
人居环境系统内部的耦合协调是保证人居环境均衡发展的基础。基于“人类-居住-支撑-自然-社会”5个子系统,构建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2个系统间的容量耦合模型扩展运用到人居环境5个子系统中,综合熵值法、GIS空间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对辽宁省2005~2016年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力进行探讨,阐述人居环境系统内部协调性。研究表明:2005~2016年辽宁省人居环境系统内部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缓慢浮动上升趋势;辽宁省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度呈分散格局,并且呈现从中间向两侧递减的“屋脊”式格局和“双核结构”;东西方向上,空间演变趋势由倒U型逐渐向一字型演变,南北方向上由斜线型向“L”型演变。全省出现了中耦合低协调区、中耦合过渡协调区、高耦合低协调区、高耦合过渡协调区、高耦合高协调区5种类型区。空间分异驱动力主要包括人的需求、经济发展、住房、互联网发展等。  相似文献   

14.
孙宝明 《地理科学》2010,30(6):868-873
通过对区域城市化的认知与机理分析,给出了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概念模型,同时采用AHP-信息熵-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辽宁省各城市进行基于统计数据的区域城市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辽宁省各市的城市化水平比2003年升高,沈阳市、大连市、盘锦市、鞍山市、抚顺市城市化水平较高,其他城市相对较低,区内城市化水平差别较大;并从准则层评价结果分析了城市化水平差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性可通过区域生态足迹水平进行衡量。采用净初级生产力构建了内蒙古各盟(市)草地资源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以每5 a为一期,测算了内蒙古草地1990—2020年的生态足迹,并结合人口分布数据刻画了生态足迹的空间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应用土地可持续模型评价了内蒙古草地资源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1)内蒙古各盟(市)草地的产量因子差异较大,整体呈东高西低的特点。(2)生态承载力在空间上也呈东高西低特点,30 a人均生态承载力整体呈小幅度下降趋势。(3)人均生态足迹逐期上升,2000—2005年由生态盈余转变为生态赤字。生态足迹较高的区域集中在通辽市、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南部和鄂尔多斯市东部地区。(4)内蒙古草地资源可持续性逐期下降,由1990年的中度可持续性退化为2020年的弱不可持续性。可持续性退化严重的区域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乌海市。研究结果旨在为内蒙古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环渤海地区人海经济系统环境适应性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博  史钊源  韩增林  田闯 《地理学报》2018,73(6):1121-1132
适应性是全球变化和环境与发展研究的热点和重要领域,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框架和有效分析工具。以适应性为切入点,基于敏感性、稳定性、响应3要素构建评估框架,应用熵权TOPSIS法和协整检验分析环渤海地区人海经济系统环境适应性的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环渤海地区人海经济系统环境适应性的发展受到内源力和外向力的双重扰动作用;② 不同适应性要素以及适应性系统时空分异特征显著;人海环境系统敏感性较弱且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哑铃形”分布状态;人海环境系统稳定性较差且呈现东高西低的发展态势;人海经济系统响应较弱且呈明显“极差化”分异特征;人海经济系统适应性与人海环境系统适应性大致保持线性相关关系;③ 2000-2014年环渤海地区人海经济系统环境适应性呈缓慢上升趋势,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适应性分为4类,高适应性城市(0.536)为大连;较高适应性城市(0.442~0.482)有天津、烟台、青岛、日照、东营和威海;中适应性城市(0.346~0.380)有秦皇岛、潍坊、营口和丹东;低适应性城市(0.303~0.326)有唐山、葫芦岛、滨州、盘锦、沧州和锦州;④ 人海经济系统环境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呈现海洋环境管理力度>海洋经济对外交流能力>港口建设水平>人才支持力的正向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WSBM模型的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海洋经济脆弱性内涵,结合“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和“暴露度-敏感性-应对能力”模型,从压力、敏感性、应对能力3个方面构建海洋经济脆弱性测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考虑了松弛变量权重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WSBM)对2000~2011年环渤海地区17个沿海城市海洋经济脆弱性进行测算,并利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了海洋经济脆弱性的动态演变,结果基本显示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脆弱性的分布格局。其中微度脆弱地区为天津市、大连市、东营市、烟台市;轻度脆弱地区为秦皇岛市、丹东市、盘锦市、葫芦岛市、威海市、日照市;中度脆弱地区为青岛市、潍坊市、滨州市;高度脆弱地区为唐山市、沧州市、锦州市、营口市。同时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脆弱性空间分异规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对降低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脆弱性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伟  满谦宁  许淑婷 《地理研究》2019,38(8):1979-1992
制造业及其关联行业的空间集聚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产业集聚测度指标、改进引力模型及投入产出分析,对辽宁省制造业及其关联行业的空间集聚格局及其空间经济效应进行评价,并与全国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辽宁省制造业以资源及资本密集型行业专业化优势最明显,但1995—2016年间在全国内的比较优势整体上有所减弱;制造业的关联行业个数小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平均值,辽宁省制造业关联行业拓展空间较大;沈阳、大连与鞍山是全省制造业空间分布以及制造业产业链空间联系的中心城市,但多数制造业行业与其关联行业的共同集聚特征并不明显;经济效应方面,2002—2012年间辽宁省的制造业对全国国民经济的推动效应有所减弱,制造业产业链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及耦合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关伟  许淑婷 《地理学报》2014,69(4):520-530
本文评价与分析了辽宁省14 个地级市能源效率的空间等级与结构特征,分别从DEA能源综合技术效率、单位GDP能耗及融合二者的能源利用效率三方面来进行研究。在对各地级市产业结构高级度、合理度、集中度测度与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度评价模型总结了辽宁省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的耦合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 辽宁省各地级市能源效率差异显著,沈阳、大连、鞍山、锦州属于高能效地区,低能效高能耗地区集中在辽西北地区与抚顺、本溪等重工业城市;② 能源综合技术效率、单位GDP能耗、能源利用效率的高能效区域分别呈现“π 型”、“二字型”、“工字型”的空间结构特征;趋势分布面上,能源利用效率自东向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自北向南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经济发展的双核结构特征等因素对能源效率空间格局的形成有重要影响;③ 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集中在辽东南沿海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度的空间分布呈现以沈阳、大连为两极的“工字型”特征,产业结构集中度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辽中南城市群;④ 全省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整体耦合度较低,沈阳大连两极高度耦合,产业结构高级度与能源效率的耦合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0.
旅游城市化已成为多元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模式,而气候条件又是旅游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限制条件。基于环渤海主要滨海城市10个站点1951-2011年气温、风速、降水、相对湿度等气象数据,利用人体气候舒适度(BCMI)的计算方法,设计人体旅游气候舒适度等级标准,评价环渤海主要滨海城市不同时期气候舒适性及其差异与成因。结果表明:①环渤海滨海旅游地在一年中的6-9月处于人体气候舒适性的5级,即最为舒适;4月、5月和10月感觉凉爽,大部分人感觉舒适;②大连、锦州、丹东、营口、威海等城市夏季气候湿润、气温适中,是我国避暑疗养的旅游胜地;③潍坊(7月)、天津(7、8月)、沧州(7、8月)、滨州(7、8月)等地气温较高,舒适性较差,然而这些地区以及威海在4月、10月的人体气候舒适度要高于大连、锦州、丹东、营口、唐山,更适于旅游;④气温低、风大、干旱是环渤海滨海旅游地在非舒适期内(11月-3月)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