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周期图技术分析了佘山台磁暴时的地磁记录,较好地获得了时间范围10分钟到120分钟内的隐蔽周期。由水平成层的多层一维地球的电导率模型出发,从中估计出跟上地幔内高导电层相应的隐蔽穿透周期,得出这个高导电层深度约为90公里,其厚度约为42公里,它跟上层电导率之比为17。  相似文献   

2.
(一) 1981年1月24日05时13分49秒,我州道孚县发生了6.9级强烈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30.9度,东经101.3度。震中烈度为8度强,震源深度约10公里。地震使长约75公里,宽约20公里的震区人民生命财产遭受程度不同的损失。这次地震,是我省西部经过四年相对平静,发生的一次破坏性较大的地震,也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继  相似文献   

3.
日本海及中国东北地震的深度分布及其应力状态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日本海及中国东北的地震深度分布。证实了日本本州北部至中国东北的贝尼奥夫带(Benioff)基本是连续的,该带的倾向约为北85°西,倾角约为29°,深度在150公里以下贝尼奥夫带厚度约为20公里。研究了日本本州北部至中国东北的震级M_b≥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发现中国东北地壳应力场与日本海地壳的应力场方向一致,来源于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在俯冲带上,深度在100公里到200公里之间的情况较为复杂,大多数地震显示的主压应力方向与贝尼奥夫带的倾向、倾角一致,有的T轴取向与贝尼奥夫带的倾向、倾角一致,有的特征方向与贝尼奥夫带倾向、倾角均不一致。深度在200公里至500公里之间,主压应力方向近于水平,并与贝尼奥夫带走向垂直,张应力轴相对集中。深度大于500公里时,主压应力方向与贝尼奥夫带的倾向、倾角一致,张应力轴相对集中  相似文献   

4.
利用一条穿过三河和唐山地震区的密集地震探测剖面数据,采用H/V谱比法获得了三河、唐山地震区及邻近区域的地壳浅部沉积结构特征、场地共振频率及易破坏程度等参数.结果表明:研究区松散沉积层厚度约为100—800 m,呈现出NW浅而SE深的变化特征;探测剖面西北部通县隆起的沉积层厚度约为350—450 m,沉积层界面起伏平缓;大厂凹陷沉积层厚度约为300—600 m,横向变化特征显著.测线东南部唐山地震区地壳浅部存在上下两组较明显的沉积界面:上层界面深度约为100 m,呈水平展布;下层界面深度约为300—800 m,且向东南方向逐渐加深.三河和唐山地震区的场地放大系数约为3—4,场地易破坏程度均大于20,显示出地表建筑物易破坏程度较高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1985年新疆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1985年8月23日北京时间20时41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南约50公里、距乌鲁木齐约1,000多公里处(39.4°N,75.2°E)发生了里氏7.4级强烈地震。法国斯特拉斯堡的地震学家测定这次地震发生于格林威治时间12时42分,在中苏边界的兴都库什山脉和帕米尔高原地区,里氏7.7级,深度10公里;美国科罗拉多州戈尔登的地震中心测定发生在苏联乌兹别克首府塔什干以东约500公里处,里氏7.5级;南斯拉夫蕯格勒布地震研究所测定发生在塔什干以东约500公里的  相似文献   

6.
喜马拉雅山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模型和速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81年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地区的人工地震测深资料进行了震相对比,分辨出t1、t2、t3、t4、t5和t6六组地壳中和莫霍界面的反射波,并用理论走时曲线、绘制速度曲线图、射线跟踪和综合地震图等方法得到了主测线(PP)上各地段的地壳结构模型。初步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西段较薄(约73公里),东段稍厚(约77公里),平均总厚度约为75公里。地壳的平均P波速度约为6.2-6.3公里/秒。 地壳为高低速相间的多层结构。在中上部有一低速层,其厚度为数公里,速度为5.6-5.7公里/秒,与上层速度差为0.5-0.6公里/秒。低速层在测线东段比较肯定,在西段则不甚明显。结合藏南定日、岗巴一线有强烈水热活动的事实,低速层的存在可能意味着地壳中存在部分熔融的高温物质。下部地壳的速度为6.7-6.8公里/秒,且比较均匀。从莫霍面反射波的特征来看,在紧靠其上方可能有一个速度反转带,其厚度亦为数公里。上部地壳的结构在横向上有较大的差异,这说明在地质历史上,西藏特提斯带曾经历过强烈的地壳变动。  相似文献   

7.
陕西地区地壳厚度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陕西测震台网记录到的七次人工爆破与邻区10个中强地震资料,利用由莫霍界面的首波P_n的走时数据,采用改进的时间项法[1]和相对时间项法[3][4]计算了各测点的时间项b_j和v_(pn),最后得出40个测点的地壳厚度。陕西地区地壳厚度的总趋势是东面较薄,西面较厚。陕北地壳较厚,约为41~43公里,陕南秦岭断块地区地壳厚度约为40公里,而渭河盆地地壳较薄,平均约为36公里。研究结果表明,地壳深部结构与地震活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1979年7月25日20时55分,在我省礼县境内发生了一次4.7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4度29分,东经105度22分,震源深度约20公里。据宏观考察,本次地震地处西礼盆地的西北边缘。极震区烈度为五度,面积近一百平方公里,长轴为北东方向,长约15公里。位于礼县东北的红河、固城、永坪公社的交界处。极  相似文献   

9.
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震中距县城约1~2公里,震源深度约10公里,震中烈度为8度强。此次地震,县城破坏特别严重,给道孚县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钢筋混凝土框架,是一种整体性好、受力明确的结构形式,如果配筋率恰当,构造合理将会有较大延性,从而具有良好的  相似文献   

10.
用瑞利波研究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壳分层结构及Q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新疆塔里木盆地附近喀什和高台地震台所记录到的天然地震面波资料,研究了该地区的地壳结构,并测定了瑞利波QR值。 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地壳为多层结构,地壳厚度约60公里,其中沉积层厚度约为10公里,是造成塔里木盆地的面波群速度异常低的主要因素。同时,地壳中部有一低速层;长周期瑞利波QR值偏低,反映了地震波在该区的地壳下部和上地幔的强衰减。  相似文献   

11.
1985年8月23日新疆乌恰县东南发生了Ms=7.4地震。位于震中东北方向、距震中约369公里的乌什台石英倾斜仪的记录资料在震前出现了约9个月时间的趋势异常。 乌什地震台台基岩性为石炭纪灰岩,观测室为地下室,进深7米,覆盖厚度约5米,两  相似文献   

12.
较准确地探测各处地壳厚度对于地震资料分析处理和预报地震是很重要的。 我们采用相对时间项法,用了五个地震台记录到的六个近震资料和固镇地区的地壳厚度等资料,得到了安徽省北部五个区域的地壳厚度,并由此推得我省北部地区地壳底面比较平坦,地壳 厚度约为33公里。图1是所选用的地震和台站位置分布图。  相似文献   

13.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在我省海城、营口地区发生了7.3级强烈地震.震中烈度为九度,震源深度约十六公里.这次地震,是辽宁地区历史上有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但是由于我国地震队伍及时地做出了预报;在中共辽宁省委的统一领导下,震区党政军民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部地震常常激发较强的短周期瑞雷和乐夫型面波,具有明显的波散。这些波主要在沉积层内传播。根据频散曲线确定了沉积层的厚度:青藏高原约为5-6公里;塔里木盆地为9-10公里;中部为5公里;北部平均为6-8公里。  相似文献   

15.
1.概况1990年4月26日,在青海省共—兴海之间发生了6.9级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36°07′,东经100°08′,震源深度约29公里,极震区位于共和盆地内,震中烈度9度,等震线长轴方向为北西向。初步判定共和盆地南缘北西向隐状断裂可能是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甘肃省河西地区西武当泉距震中约300公里,该泉水氡测值自1988年8月下旬呈现  相似文献   

16.
重新定位了甘肃地区1977年1月至1984年7月的3000多个中小地震,分析对此这些地震的深度分布可以看到: 1.甘肃地区近年来中小地震主要分布在15公里以上的上部地壳中,而且这些震源在深度上呈层状分布,分别在1.5公里,7.5公里和11公里附近出现三个密集分布层。2.震源分层情况,浅层地震活动水平,地震活动“源”深度等都显示出同历史强震有关,而大震多位于地下15公里深处附近,大震对地壳介质的影响可达40公里深处。3.中小地震强度随震源深度变化不明显。文章最后还论及了定位模型对震源深度测定结果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17.
据日刊《科学》1980年第5卷第11号“科学时事”栏报道:1980年9月24日上午4点10分左右,在日本关东地方发生了强烈地震,震源在茨城县西南部,深度约60公里,震级约为5.4。宇都宫、水户地区烈度为四度(日本烈度表,下同);东京、横浜、千叶、前桥、甲府等地区烈度为三度。9月25日凌晨2点54分在千叶县中部又发生了 M~6.1的地震,震源深度为70公里。东京、横浜、千叶、熊谷、宇都宫、馆山、网代等地区烈度为四度。  相似文献   

18.
《地震地质》1986,8(1):24
1985年9月19日当地时间7时17分45秒墨西哥境内发生一次8.1级地震,震中位于巴尔萨斯(Balsas)河的河口,离海岸30公里的海域内,经纬度为17.680N和102.470W。震源深度约33公里,震中烈度为8°—9。(麦氏烈度),最大加速度为0.18g。这次地震引起海啸,海浪高达1.5—2.0米。地震受灾损失最严重的是  相似文献   

19.
辽南地区地壳构造轮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辽宁省海城7.3级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辽南地区的地壳构造,根据已有的反映深部界面起伏的重力资料,以及本文提出的方法除去新生代沉积和浅部构造影响后的重力异常,用等效压缩质面方法计算莫霍界面深度。并采用密度差异的原理,从重力异常中分解出康拉界面的影响,从而求得康拉界面的深度。根据13条计算剖面的结果,给出辽南地区的康拉界面和莫霍界面的分布。根据莫霍界面的起伏,此地区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部分。中部:为一北东向的上地幔隆起带,北低南高,一直向西南延伸入渤海。隆起的东南坡陡,西北坡缓,且呈台阶式次第下倾。在此大的构造背景上展布了一系列具有相当规模的次一级正、负构造。地壳厚度在隆起部分为31-32公里,但其东缘较薄,约为30公里左右。东南部:地壳厚度一般为34-35公里,最大可达38公里.西北部:地壳厚度向西北方向由34公里逐渐增至40公里左右。海城地震就发生在中部隆起带的较陡的东南坡上。 文中对有关的计算方法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华北等地区板内地震的深度分布及其物理背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近年来地震及地壳结构资料,研究了震源深度分布。震源主要分布在4—20公里的深度范围内,称为地震活跃层,大多数地震又都集中于厚度为10—15公里的层内,称为地震密集层,密集层的深度因地而异,震源大多位于花岗岩质层。地震活跃层的分布由粘滑机制及脆性剪切破裂可能存在的范围决定,它的上界主要由稳定滑动—粘滑过渡区决定,下界由脆性—延性形变过渡区决定。地震活跃层及密集层的深度由地壳中的温度、压力及岩石条件决定。震源有成层分布的现象,可能与地壳中各界面的层间粘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