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玉米不同行向的不同定向结穗栽培对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玉米“创玉38”进行东西、南北不同行向的不同定向结穗栽培试验,其初步结果表明,比常规栽培增产明显,尤以东西行向,三叶期最大最长叶片朝南定向移栽的田块,产量水平为最高。因东西行向受光面积、强度比南北向大,加之玉米三叶期最大最长片叶的指向,基本上是以后玉米结穗的朝向,其叶片采光性亦好,光合强度大,理论与实际产量均高于其它7种处理,表现出了明显的增产优势。  相似文献   

2.
俞康财 《气象》1985,11(6):22-23
张掖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祁连山北麓,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倾。川区拔海高度为1412—1700米,是依靠祁连山融雪的灌溉农业区,主要气候特点是光能丰富日照长,热量不多温差大,降水稀少变率大,大陆性气候显著灾害多。近几年来玉米种植面积9—11万亩,占秋粮作物面积的62—66%,总产量占秋粮总产的70—72%。1971年单产只有351斤,1980年达892斤,产量很不稳定。因此,我们分析玉米生育期间对热最条件的  相似文献   

3.
1 前言 玉米、水稻是我省主要的高产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玉米每年的种植面积在200多万hm~2,约占粮食总面积的60%,产量占粮豆总产的70%左右;水稻是我省高产细粮作物,是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作物,从全省目前的生产状况看,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的现象较为普遍,大部分县(市)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我省主要秋粮作物之一,每年种植面积约500万亩,占粮田面积的11%左右。由此,开展玉米农业气象观测、服务、试验研究工作尤为必要。而了解玉米的生理变化与形态特征是开展上述工作的前提。一、玉米生长发育过程及其气象条件玉米从种子发茅到成熟的整个生育过程中,由于器官发育特点和形态特征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1产量资料处理平凉地区玉米生产从1949年到1981年主要是扩大面积增加总产、传统耕作技术起主导作用;1982年到1993年,由于中单2号等杂交种的推广,地膜覆盖等技术的应用,虽然种植面积减少较多,但总产下降较少,单产增长幅度大。由此可见,平凉地区玉...  相似文献   

6.
桂西早玉米产量在不同年份和同年的不同播种期中差异甚大。气象因素是造成产量不稳的一个重要原因。气象条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体现在构成单位面积产量的单位面积株数、双穗率、空秆率、每穗粒数和百粒重等因素。由于试验地株数基本相同,双穗率小,本文只分析单产、空秆率穗粒重(表示穗粒数和粒重)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本文采用百色地区气象局农业气象试验站于一九八○~一九八四年早玉米(墨白一号)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和本局地面观测站气象资料进行分析,播期于元月二十日到三月中旬,隔十五天播一期,五年共二十二期。三个重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县玉米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在栽培技术上普遍推广了麦田套种,这对延长玉米生长期,增加积温,提高产量起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夏玉米适当提早套种,是解决夏玉米高产与有效积温不足矛盾的主要途径。什么时间套种为好呢?1977年我们以官庄公社坡庄大队农科队为基点,进行了夏玉米分期播种试验。现将试验情况和结果分析如下: 试验田前茬小麦,品种为太山一号,亩产700斤左右。玉米品种为中晚熟的群单105,播种期自5月15日至6月25日每5天播一期,种植方式为大小垄,大垄2.4尺,小垄1.0尺,株距1尺,每亩3.500株。试验小区面积为0.127亩,按顺序排列,重复两次。  相似文献   

8.
张养钊 《气象》1975,1(1):23-23
玉米是广西平果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春旱严重,各地栽培的早玉米往往受到干旱威胁,轻则影响全苗或减产,重则失收。平果县的广大贫下中农,为了提高和稳定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对栽培季节进行了改革,把玉米提前到大寒播种,结果获得了高  相似文献   

9.
夏玉米是博山种植面积较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播种面积12万亩左右,占总耕地面积的57%。玉米产量虽有上升的趋势,但产量不稳、波动较大,气候变化是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以1965~1982年的玉米产量资料与气象资料为样本,试图通过客观的数学分析,揭示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建立玉米产量的气候模式,为博山的玉米生产提供农业气象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玉米产量及充分利用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温、湿、光等自然资源,1996-1998年在固始县进行了玉米、平菇、紫木耳套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平菇、紫木耳大田立体种植,可使三者间适宜生态因子互惠形成,单位面积积累生物量大幅增长,较传统种植方式经济效益提高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玉米产量历史变化趋势,年际波动规律及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南省建国以来44年的玉米产量资料,对该省玉米的种植面积、产量趋势和年际波动规律进行了剖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为河南省玉米农业气象系列化服务技术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12.
玉米发育期主要的灾害性非常规气象要素的环流分析和预报高锋(吉林省气象台)1引言玉米是我省主要的粮食作物,它的产量占我省粮食总产量的80%,种植面积占首位。气象条件对玉米的产量有直接影响。根据玉米的生产特点,如何利用气象条件,使其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就...  相似文献   

13.
玉米是我省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一九八○年我省玉米种植面积已发展到三千二百多万亩,平均单产五百一十四斤,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34%。 玉米适应性强,产量比较稳定,在良好的栽培条件下更能发挥高产特性。但近三年来我省玉米秃尖、缺粒现象严重,致使减产10—15%。深入分析开花授粉期的气象条件,加强玉米栽培技术管理,趋利避害,减少果穗秃顶缺粒,对迅速提高玉米产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玉米是寿光县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由1959年的10万亩增至1989年的64万亩,单产由1959年的51公斤增至1989年的420公斤,1989年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6.5%。为保证玉米能在不同天气气候条件下取得稳产高产,本文对其种植方式进行决策分析。  相似文献   

15.
章俊  苏立胜 《浙江气象》2000,21(2):21-22,24
随着鲜食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和效益的提高,农户往往将春播期盲目提早而受冻,或秋播期尽量推迟而受灾,最终得不偿失。本文根据平阳县历年气象资料和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进行理论的探索,确定春、秋玉米科学的适宜播期,供广大农户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开展玉米热量资源精细区划是呼伦贝尔市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提出的新要求。以市、旗、镇三级行政区划图、DEM图和1985—2014年历史气象资料为基础,根据玉米生长对热量资源的要求,利用GIS及其空间分析工具进行呼伦贝尔市玉米热量资源区划,将呼伦贝尔市玉米种植划分为最适宜、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及不适宜种植地区,进行分区评述的同时提出趋利避害的建议。区划结果对有效利用热量资源,提高玉米增产、增收以及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玉米产量及充分利用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温、湿、光等自然资源,1996--1998在固始县进行了玉米、平菇、紫木耳套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平菇、紫木耳大田立体种植,可使三者间适宜生态因子互惠形成,单位面积积累生物量大幅增长,较传统种植方式经济效益提高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8.
研究玉米大苗移栽栽培模式对充分利用光、温、水等气候资源,提高玉米气候增产潜力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黑龙江省富裕县2014-2016年玉米大苗移栽分期播种试验的发育期资料、产量资料以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对比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分析了玉米大苗移栽栽培模式对光、温、水等气候资源的利用效果,结果表明:该种栽培模式可充分利用光、温、水等气候资源,特别是玉米营养生长阶段光照利用效果明显提高,同时该栽培模式使玉米遭遇冻害的影响明显减少,增产作用显著,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区域开展玉米大苗移栽培模式是可行的,可较好地解决该区域热量条件相对不足使玉米产量和品质难以提高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作物气候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83年4月—1986年3月三年山区梯度观测资料,综合考虑山区光、热、水农业的气候资源匹配关系,建立不同山区、坡向、高度的作物气候生产力估算模式。模式中对山区温度、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进行了修正。运用模式估算了不同山区、坡向、高度的水稻、玉米、冬小麦气候生产力。计算结果: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单、双季稻、夏玉米气候生产力一般南坡大于北坡,西坡大于东坡;春玉米、冬小麦一般北坡大于南坡,东坡大于西坡。双季晚稻气候生产力大于双季早稻,夏玉米大于春玉米(神农架山区除外)。应该指出,目前高产典型水稻产量可达其气候生产力的60%以上,玉米和冬小麦仅达到30%—50%左右,表明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可开发潜力很大。本文为合理开发山区气候资源、调整农业布局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供了定量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1997年新疆玉米总产只有294.3×104t,比1996年减产5.8%,除了因种植面积比1996年减少2.8×104hm2造成的减产外,单产几乎无增也是重要原因。单产几乎无增是春玉米单产下降所致,而春玉米单产下降则主要由于开花吐丝期持续的高温致使开花授粉不良,玉米严重缺粒秃尖所致。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