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探究SBAS-InSAR技术在海岸带填海造陆区形变监测的适用性,本文基于28景Sentinel-1A影像,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了天津港填海造陆区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的地表形变信息,揭示天津港填海造陆区的地表形变特征,并分析沉降速率与填海造陆的时间、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天津港填海造陆区具有沉降速率范围跨度大、不均匀沉降和多个沉降漏斗的特点,沉降速率范围为-74.9-19.7 mm/a;沉降速率与填海造陆时间成反比,早期填海造陆区沉降速率较小,新填海造陆区沉降速率较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沉降速率差异大。该研究验证了SBAS-InSAR技术在填海造陆区形变监测应用的可行性,为海岸带、海岛礁、滩涂等沿海地区的地面沉降的监测与分析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SBAS-InSAR技术在海岸带填海造陆区形变监测的适用性,本文基于28景Sentinel-1A影像,利用SBASIn SAR技术获取了天津港填海造陆区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的地表形变信息,揭示天津港填海造陆区的地表形变特征,并分析了沉降速率与填海造陆的时间、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天津港填海造陆区具有沉降速率范围跨度大、不均匀沉降和含多个沉降漏斗等特点,沉降速率范围为-74.9~19.7 mm/a;沉降速率与填海造陆时间成反比,早期填海造陆区沉降速率较小,新填海造陆区沉降速率较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沉降速率差异大。该研究验证了SBAS-InSAR技术在填海造陆区形变监测应用的可行性,为海岸带、海岛礁、滩涂等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的监测与分析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长沙市由地面沉降导致的地质灾害问题频繁发生。针对这一问题,利用94景Sentinel-1A卫星影像,基于时序SBAS-InSAR技术,获取了长沙市主城区2017年3月~2020年5月间的地表沉降速率和累积形变。估计的地表形变速率与长沙市GPS连续运行参考站观测的地表沉降速率高度吻合。结果表明:在长沙市5个主城区中,开福区地面沉降范围最广,岳麓区和雨花区次之,芙蓉区和天心区沉降区较少;最大累积沉降量达225mm,平均沉降速率达74 mm/年。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市区地面沉降多由地面和地下工程建设引起。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测量原理以及二轨差分处理流程,利用D—InSAR技术和ENVISATASAR雷达影像数据,获取了巴姆地区震后一个月期间的形变场,得到了形变等值线图和最大形变处剖面图,通过对震后形变场深入分析与解译,分析研究了地震造成的地壳运动。这些结果有利于分析地震后地壳运动趋势、幅度以及进行震后灾害估计。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风暴潮时空分布特征及重点城市风暴潮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整理、分析1949年以来广东省10个典型验潮站的近500站次台风风暴潮过程,开展了广东省台风风暴潮和超警戒风暴潮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时间为7—9月,其中7月最多、9月次之,雷州半岛东岸无论发生次数还是强度都明显偏多、偏强,其次为阳江;风暴潮灾害则主要发生在7—10月,以7月最多;风暴潮灾害频发区依次为珠江口、雷州半岛东岸、阳江和汕头,风暴潮灾害严重区依次为汕头、阳江和雷州半岛东岸,阳江和雷州半岛东岸为风暴潮灾害频发区和严重区。选取受台风风暴潮影响频繁和严重的典型区域阳江市。利用业务化的台风风暴潮模式开展了不同等级台风影响下阳江市的最大风暴潮风险研究,中心最低气压为970hPa的台风在最有利路径下产生的风暴潮为185cm,约20a一遇,940hPa的台风产生的风暴潮为310cm,约为500a一遇。  相似文献   

6.
针对连云港市东西连岛周边海域近几年围填海的建设,使用2012年无人机影像、历史航空影像和高分一号卫星影像,应用遥感影像解译和信息提取技术,提取了2009年、2012年和2013年的围填海信息,并分别开展了2009年~2012年和2012年~2013年两个时段的围填海遥感监测与分析。结果显示:2009年~2012年间围填海面积为6.3852 km2,以围海为主,围填海主要分布在连云港港口东部区域;2012年~2013年间,均为填海,面积为0.2581 km2,主要分布在连云港港口内部。  相似文献   

7.
对某港口5个强夯夯击小区的试验结果表明,经强夯法加固后,粘性土吹填地基的力学性质有明显提高。采用250~300 t.m的夯击能、5.6~8点/100 m2的夯点布置和回填土垫层厚度控制在1.2 m内的地基加固方案,能够满足地基承载力150 kPa和工后残余沉降小于30 cm的应力和变形要求。  相似文献   

8.
余为  陈新军  易倩 《海洋学报》2016,38(2):64-72
海洋初级生产力在海洋生态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变化影响了海洋渔业的潜在产量。本文根据2004-2013年中国鱿钓组提供的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捕捞数据和海洋遥感净初级生产力数据,研究了柔鱼冬春生西部群体资源量变动与净初级生产力的关系。结果发现,柔鱼渔场范围内净初级生产力在经度方向上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春季低,夏秋季高。捕捞月份7-11月对应的适宜净初级生产力范围分别为500~700 mg/(m2·d)(以碳计),500~800 mg/(m2·d),500~1000 mg/(m2·d),500~800 mg/(m2·d)和300~500 mg/(m2·d),最适净初级生产力分别为700 mg/(m2·d),600 mg/(m2·d),700 mg/(m2·d),600 mg/(m2·d)和400 mg/(m2·d)。7-11各月最适净初级生产力平均纬度与捕捞努力量纬度重心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了捕捞努力量位置在渔场中不是随机分布,可能受最适净初级生产力的纬度分布的影响。柔鱼年间资源丰度与各年3月份净初级生产力以及7-11月份平均净初级生产力大小显著正相关(P<0.05)。推测每年柔鱼资源量大小可能是由3月份产卵场海域和7-11月捕捞月份渔场净初级生产力水平交互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异常环境条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柔鱼产卵场和渔场的净初级生产力具有显著影响,但调控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9.
热带气旋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气旋的中心位置和强度。提高热带气旋中心位置及强度监测水平对于改进热带气旋分析预报精度、减少热带气旋的灾害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HY-2B散射计为例,分析了散射计风场散度和旋度的分布特征,发现气旋中心附近风场的散度或旋度具有显著的分布规律,由此提出了一种新的气旋中心定位方法,并与传统的直接定位法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热带气旋风圈大小估计的方法,用于评估气旋的强度。最后,利用台风“范斯高”和“博罗依”的遥感数据对文中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使用新方法定位的气旋中心位置与最佳路径之间的差异小于20 km,散射计17 m/s风圈大小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旋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2009年4月15日,受强冷空气和低压槽共同的影响,渤海、黄海北部形成4~5m的巨浪区,龙口外海的康菲海上石油平台实测最大有效波高4.8 m;渤海湾塘沽潮位站实测最大风暴增水173 cm,黄骅潮位站实测最大风暴增水176 cm.河北省、山东省、天津市沿海发生了较严重的温带风暴潮和海浪灾害,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此次过程是自2007年3月3日发生渤海黄海特大温带风暴潮海浪灾害以来较为严重的一次海洋灾害.本文简要分析了风暴潮与海浪灾害的天气形势及海浪风暴潮特点,讨论了海洋灾害的成因,并就其灾后反思及预防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九龙江河口地区地面沉降情况,本研究采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BAS InSAR)和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er, PS InSAR)技术获取了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地面沉降的时空分布信息和演变规律,并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和水文地质调查监测资料对地面沉降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BAS InSAR和PS InSAR两种方法均发现在研究期间九龙河口地区地面整体呈现出沉降趋势,SBAS InSAR监测结果发现研究区沉降速率为6.2 mm/a;研究期间该区域的沉降中心持续扩大且沉降量呈增加趋势,最大累积沉降量达到250 mm以上,主要分布在浮宫镇中南部地区、海澄镇、东园镇中南部地区、角美镇和榜山镇东南部地区;该区域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用于养殖,地下水位下降,引起淤泥层发生固结排水、压密,从而导致地面沉降。  相似文献   

12.
孙瑞川 《海洋通报》2021,40(3):319-326
以山东省沿海港口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IPCC第五次评价中RCP8.5情景的渤海、黄海海平面上升速率数据和山东省沿海地区地壳垂直运动速率数据,估算各港区自2019年到2100年相对海平面上升数据,获得以下研究结果:滨州港为0.956 m,东营港为0.794m,潍坊港为0.47 m,龙口港为0.308 m,日照港为0.18...  相似文献   

13.
Two sets of channel-like depressions occur on the upper continental slope between Point Arguello and Point Conception, California. The shallowest features are 150 m wide, 500+ m long, with a maximum negative relief of 10 m, and trend downslope between water depths of 120 to 300 m. They have a periodic spacing of about 1.7 km. The deeper depressions are 60 to 200 m wide, 500+ m long downslope, negative relief of 1 to 10 m, and in the depth range from 200 to 500 m. They occur at spacings of 0.5 to 1 km. Side-scan data reveal outcrops of resistant material within the depressions. Evidence for erosion of surficial material is present in box core data; bottom photographs show ripples within one channel. Some mechanisms of formation, including bioerosion, current scour, and liquefac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Basing upon the total of 1,081 samples collected by a large plankton net (160 cm in mouth diameter) in the Pacific Ocean, the geographical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Gonostoma gracile were studied. The species is distributed in the water masses of the Kuroshio, the Kuroshio Extension, the North Pacific Current, the Oyashio, the North Pacific Subarctic Water and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Central Water. The center of distribution lies in the Kuroshio area off Japan. Vertically, the species occurs between the depths of 200 and 1,000 m, mainly 300–700 m, both during daytime and at night. A part of population might come up to 0–200 m at night, although its biomass is negligibly small in comparison to that remaining in 300–700 m layer. Postlarvae are found in 300–700 m layer, mainly at 300–500 m, and apparently do not undertake diurnal vertical migration.  相似文献   

15.
河谷型、海岸带、海岛礁以及滩涂等区域地表形变信息的准确获取,迫切且关键。利用25景升轨和28景降轨Sentinel-1A数据,基于SBAS-InSAR技术,获取兰州城区2014年10月~2016年9月的地表沉降速率图和沿视线方向(line-of-sight,LOS)的时相位移量,探讨升降轨数据在河谷型城市地表形变监测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之间的时相位移量具有高度关联性,其中升轨数据在地形起伏较大区体现出良好的干涉性,而降轨数据在平坦区表现出较好的监测能力。兰州城区大部分区域处于稳定状态,但沙井驿、九州、小达坪、东岗、伏龙坪、西客站以及周边区域地表存在沉降趋势,最大沉降速率可达30 mm/年。联合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监测河谷型、海岸带、海岛礁以及滩涂等区域地面沉降具有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Radii and angular velocities in the motions of drifting buoys deployed in the Kuroshio are estimated by fitting circles to the trajectories of two drifting buoys, one with a drogue at 300 m depth and the other at 800 m depth. The buoys were deployed in the Kuroshio where it was flowing counter-clockwise around the large cold water mass south of Honshu. The same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two drifting buoys with drogues at 300 m depth placed in the Kuroshio where it flowed clockwise around Oshima Island in Sagami Bay. The centrifugal forces were 7% and 6% as large as the Coriolis forces in the Kuroshio around the cold water mass, and they were –56% and –42% as large as the Coriolis forces in the current around the Oshima Island.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observed in the Oshima-West Channel suggested that the pressure gradient there was smaller due to the centrifugal force acting against the Coriolis force than the pressure gradient to be balanced with the Coriolis force.  相似文献   

17.
利用双频测深仪和声学多普勒流速仪对滨海港区附近海域进行了区域测深和定点全潮水文观测,通过与以往调查研究资料的对比,分析了防波堤建成前后海底冲淤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以来水下岸坡为侵蚀最剧烈的区域,海底平原则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受自然侵蚀的影响,水下岸坡继续向岸内移,目前最强侵蚀区已内移至–8~–12 m水深的水下岸坡;近年来自然侵蚀明显减弱,年均侵蚀速率约为前10年的1/4;受防波堤挡流效应的影响,口门南侧已由往复流转变为旋转流;目前已出现三大淤积区域,其中以口门处淤积最严重,最大淤积厚达3.5 m,已造成口门处水深不足–10 m;防波堤对周边海域直接影响范围约13.4 km~2,最远可达废黄河口。分析认为,防波堤建设是引起港区海底冲淤格局发生变化的主因。该研究为防波堤的后续维护及滨海港区30万t级航道工程论证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王业保  张春昌  唐诚  于祥  冯龙  刘锰  刘欣 《海洋科学》2017,41(12):75-85
为减轻油类、类油类危险品船舶事故污染,提前确定船舶避难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渤海海域25个港口和55个锚地作为研究对象,对在3种事故类型(起火爆炸(事故类型1)、污染物泄漏(事故类型2)、存在沉没风险(事故类型3))下,如何选取船舶避难地进行研究。首先分别确定评价不同事故类型采用的评价指标;然后,针对每个港口和锚地,采用归一化方法,其对应的各评价指标均被赋予1~100的分值;再次,对各评价指标的分数按照相同的权重进行叠加;最后,根据叠加结果,分别对在3种事故类型下,各港口和锚地的得分进行排序,在此基础上绘制了避难地选取策略图。排序靠前的适合作避难地,排序靠后的不适合作避难地,因此,依据最终排序结果,可以得出适合作为避难地的地点,以及不适合作为避难地的地点:事故类型1时应优先选择庄河港、皮口港等,避免选择锚地49、锚地50等地点;事故类型2时皮口港、锚地12等最适合,避免选择潍坊港、锚地50等地点;而事故类型3时应优先选择威海港和朝阳港等地点,避免选择大连港、旅顺新港等地点。  相似文献   

19.
利用单波束测深仪和蚌式取样器进行了日照石臼港扩建码头西侧约50km~2海域1:2 000~1:10 000的水深地形测绘和底质分析工作。调查结果表明,日照港西部海域可分4个水深区,其地形和沉积特征如下:1)航道区,浅水航道区等深线平行于码头岸线,水深11m,经过疏浚已形成向南倾斜的四级阶梯地形,疏浚中心处水深24m。航道区底质以分选中等的砾砂为主;2)港池区,水深6 m,等深线与港池岸线平行,水深向南渐增,海底地形平坦,坡降比3‰。底质以分选较好的粉砂和砂质粉砂为主,近岸有少量分选较差的泥质砂质砾;3)涛雒-付疃河口区,水下三角洲地形明显,5m以浅等深线呈弧形向东南方向凸出,坡降比最大可达14.2‰,底质类型为分选极好的砂和粉砂质砂;4)浅海区,海底地形平坦,平均坡降比1.9‰,6~10m等深线呈NE-SW向平行向外海增大,近南扩码头端向东偏转,底质类型为分选好的砂质粉砂和粉砂,并呈平行于海岸线向深水区呈粗-细-粗的带状分布。底质类型分布与水深条件基本吻合,但深水区出现的底质粗化现象,分析认为可能与南扩码头的挑流作用有关,海底沉积物呈向南运移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