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都平原37高炮防雹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卿清涛 《四川气象》1996,16(1):48-50
以成都、德阳市1961~1991年的冰雹资料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检验防雹前(1961~1978年)、防雹后(1989~1991年)每年冰雹平均次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防雹后每年冰雹次数显著减少,信度为0.1.又重点利用广汉市较完整的冰雹资料,分析了该市防雹前后雹灾面积、冰雹次数的变化,得出:高炮防雹使平均每年的冰雹次数和受灾面积都显著减少,信度分别为0.05和0.04。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商丘地区雷暴次数与雹灾面积的历史资料作回归统计分析,得出:防雹3年(1990-1992年)中雹灾面积平均每年减少48万亩,相对减少80%,投入与产出比为1:25。  相似文献   

3.
采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1961--2010年6-9月雷暴日数、降雹日数及雹灾面积资料,利用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历史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50a雷暴日数、降雹日数的变化趋势,以雷暴日数变化趋势的最优显著性拟合值为自变量预测了降雹日数的自然变化趋势,并由降雹日数趋势值与自然趋势期望值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定性说明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人工防雹效果,通过雷暴日数和雹灾面积的历史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验定量估计了人工防雹效果。结果表明:在自然背景也发生同样趋势性变化的情况下,降雹日数在1961--1990年没有显著的减少趋势,未能检验出显著的人工防雹效果;1991--2010年减少趋势显著,通过了0.001信度的显著性检验,人工防雹效果显著。1991-2010年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平均人工防雹减灾率为52.6%,可信度为95%,但具体年份之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单序列实验法和不成对秩和检验2种检验方法,对西宁三县高炮人工防雹作业进行评估,得出,系统性开展防雹以后,降雹日数平均每年减少7.94次,防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宓建业 《贵州气象》2001,25(6):40-43
灾情调查是防雹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对一些主要降雹过程进行点上调查,并对降雹带进行纵向和横向跟踪调查,对降雹带的移动、落点、内部结构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并且对重大灾情进行回访,发现实际灾害损失比一般认为的轻,说明我们对雹灾和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缺乏认识。说明了建立冰雹灾害标准是防雹工作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6.
满城防雹效果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满城5年(1986-1990)防雹试验期间,年平均雹灾面积为633.33公顷,比防雹前10年平均减少2193.33公顷,防雹效果达77.6%。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析满城防雹试验结果表明,满城5年防雹试验是有成效的。经济上投入产出比为1:17.6或1:23。  相似文献   

7.
李斌  胡寻伦 《气象》2006,32(12):56-60
为了客观地评估博乐垦区多年开展人工防雹的作业效果,利用兵团博乐农五师垦区1976--2003年中,后15年开展防雹工作和前13年未开展防雹工作期间的年雹灾面积资料,运用简单序列检验法、不成对秩和检验法以及t-检验法等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了人工防雹作业效果统计评估分析。结果为:人工防雹作业使平均年雹灾面积减少841.53hm^2,雹灾面积相对减少率为26.56%,统计显著性水平达到α=0.05。因此,博乐垦区人工防雹作业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阿克苏地区雹灾特征及其防雹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新疆1951—2007年1870条雹灾资料,用气候趋势系数、二阶主值函数分析其长期变化趋势,对防雹前后(以1978年和1990年为界)趋势系数进行比较,分析防雹效果。用Mann-Kendall法进行突变分析,采用morlet小波分析其振荡周期发现,阿克苏地区雹灾损失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最大,之后开始减少。雹灾受灾面积、雹灾次数分别在1972年和1976年发生了明显的突变。受灾面积和雹灾次数存在10~12 a和15~17 a的周期,雹灾经济损失存在5 a和8 a左右的周期。20世纪90年代阿克苏地区形成大规模综合防雹体系以来,防雹效果显著,平均每年雹灾受灾面积实际减少趋势为2.6%,经济损失实际减少趋势为4.4%,雹灾次数实际减少趋势为6.2%。  相似文献   

9.
高炮防雹经济效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宓建业  吴新 《贵州气象》1996,20(4):27-31
本文从降雹的基本规律着眼,通过评估高炮保护区历年平均可能降雹损失,来评估高炮防雹的经济效益。通过评估,毕节市的投入效益比为1:2.3,认为提高效益比的主要途径是扩大防雹的有效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新疆主要冰雹多发地区及全疆年雹灾面积资料,根据各地防雹业务发展节点确定各地科学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开始年,利用Welch检验、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主要冰雹多发区和全疆科学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前后的年雹灾面积系统性差异进行分析,以评估新疆绿洲人工防雹作业效果。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科学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减灾效果非常显著,显著性水平高达0.01。在统计显著性水平α=0.1下,平均年雹灾面积减少15062.9 hm2,相对减少率为43.14%,平均年减少雹灾损失28109万元,占年平均农业产值的3.49%,平均年投入产出比为1:6;区域回归分析显示,阿克苏地区科学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后,平均年雹灾面积减少23802 hm2,相对减少率为54.5%,平均年减少雹灾损失44417万元,占年平均农业产值的5.51%,平均年投入产出比为1:10,显著性水平高达0.01。奎玛流域和伊犁河谷地区科学开展人工防雹作业效果显著度为0.2,显著性一般。新疆整体科学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减灾效果显著性水平接近0.05,作业减灾效果显著;在统计显著性水平α=0.1下,全疆平均年雹灾面积减少3374.3 hm2,相对减少率为4.1%,平均年减少雹灾损失6663.6万元,占年平均农业产值的0.09%。新疆兵团博乐垦区和五家渠垦区的人工防雹减灾效果经统计检验,显著度均为0.05,人工防雹减灾效果显著。说明,新疆兵团人工防雹作业效果好于地方;全疆整体防雹减灾效果显著;阿克苏地区人工防雹减灾效果显著性高;但其它地区人工防雹作业效果一般,这导致全疆的平均雹灾面积绝对减少值和减少率低。同时表明,新疆人工防雹减灾作业管理、作业方式方法有待改进,作业效果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隆德县防雹前后10年雹灾面积的历史资料统计分析得出,该县防雹前10年(1959-1971年)平均雹灾面积为7.0万亩,而防雹后10年(1976-1985年)平均雹灾面积为2.1万亩。防雹后10年雹灾面积大幅度减少是自然变化起伏还是防雹的效果,经秩和检验,符号检验,结果表明:隆德县10年高炮防雹是有成效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为1∶20。  相似文献   

12.
"三七"高炮防雹对昭苏县气象站雹日数影响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昭苏县气象站1956-1973年(防雹前)和1974-1998年(防雹后)6-8月平均雹日数的变化,就“37”高炮防雹对下游地区雹日数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经计算,防雹后25年的平均雹日数比防雹前减少了3.8d,为了证明这一结果是人为影响还是自然变化,进行了序列检验和回归分析,表明,人工防雹使防区内雹日数显著减少,显著性水平分析达到0.001和0.01。  相似文献   

13.
冰雹灾害是威胁长春市农业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重要气象灾害之一,每年因雹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少则几千万元,多则上亿元。如何建设长春市防雹体系,科学开展防雹减灾作业,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依据1995年以来长春市辖区冰雹灾害资料,综合分析出近10年来影响长春地区的主要雹线(冰雹路径),并依据雹线和各地实际防雹需求,对长春市防雹体系建设方案进行了专项研究,本文对于长春地区开展人工防雹减灾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工防雹效果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雨曾  刘新元  赵宗然  冉永海 《气象》1996,22(12):31-34
满城防雹10个期间,从该县山区,平原雹灾面积的变化来看,虽然都有明显的效果、但却有明显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有自然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可能是人工防雹作业时机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牛宝亮 《内蒙古气象》2001,(1):36-36,39
1 引言兴安盟地处大兴安岭南麓浅山丘陵地区 ,属于多雹灾地区。多年来通过开展人工防雹增雨作业 ,给该地区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使一些因雹灾频繁导致贫困的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为当地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但由于炮手对雹云识别的误差 ,防雹作业中普遍存在两种现象 :一是本来不是雹云 ,由于错误判断而盲目进行作业 ,造成炮弹浪费 ;二是对雹云没能及时作业 ,从而酿成雹灾 ,或者是强雹云却按一般雹云剂量进行作业 ,效果欠佳 ,给农民造成损失。盟防雹降雨办近年来投入应用的雷达数字化系统 ,使我盟的人工防雹增雨指挥水平有了较…  相似文献   

16.
对呼和浩特地区1969~2000年的1375条降雹记录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呼和浩特地区的多年降雹频率年、月变化和降雹的发生时段、持续时间、雹径尺度、受灾等特征。并且对1985~2000年的3000多条高炮防雹作业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得出了呼和浩特地区高炮防雹作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998年8月29日发生连云港地区的降雹过程的分析,从物理检验和数值模拟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该降雹过程经人工催化作业后,地面降雹减少,降雨增加,初步论证了防雹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张晓冶 《内蒙古气象》1993,(4):37-38,32
雹暴是内蒙古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它对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大多冰雹的乌盟磨子山地区,年平均降雹日达10.3天,成灾日有3.3天,每年平均受灾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5.9%,直接经济损失十分可观。所以做好雹暴短时预报,适时识别雹云,对于提高人工防雹的作业水平,防御冰雹危害,非常重要。为此,我们自1986年起做了以雷声信息判别降雹的试验,几年来取得了大量雷声信息的原始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在计算机上进行了处理,初步分析了这些声信息的频谱及其差异,着重分析了降雹与非降雹雷声频谱特征,最后探讨了用雷声频谱特征预报和识别降雹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1引言人工防雹[1],是对将要降雹的冰雹云施加人工影响,以减少和避免冰雹灾害。目前,人工防雹作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成为群众所愿意接受的减灾手段,受到各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防雹作业后,冰雹的密度、质量、个体减小,减轻了雹灾程度。冰雹云内存在着雷电和强大的升降气流,给观测和试验研究带来了困难,人工防雹至今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雹云认识的深入,人工防雹工作必将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2冰雹的预报冰雹预报有下面几种主要方法。有天气图方法、点聚图、T-LnP图及高…  相似文献   

20.
岷县高炮防雹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渠永兴  孙旭映  阎敬泽 《干旱气象》2003,21(2):37-38,41
根据甘肃省岷县1959-1998年的年雹日和受灾面积、历史资料,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检验高炮防雹效果。经序列、wolch检验发现,高炮防雹后“年雹日”减少32.8%,“受灾面积”减少33.6%,显著性水平达到0.05.可信度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