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智勇  姜衍文 《湖南地质》1996,15(4):246-249
本文简介了黄赤交角、偏心率、岁差等地球轨道三要素和米兰柯维奇理论。概述了第四纪及前第四纪沉积物中与地球轨道三要素有关的周期性沉积记录,指出对旋回沉积的研究,可望为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一个标尺。  相似文献   

2.
成矿旋回     
自从1948年毕里宾提出关于地壳活动带成矿作用的重要概念以来,地槽区内生成矿作用的学说得到了发展.众所周知,这个学说的基本点可以归结为这样一种思想,即一定的岩浆岩及与其有关的金属矿床,产生于活动地槽转化为相对稳定的褶皱区的各个连续阶段之中.与此同时,斯塔里茨基等人开始了古地台成矿作用问题的研究.近年来,主要是由于舍格洛夫及卡尔波娃有关活化区成矿作用的著作,使古老地台与年青地台的成矿作用研究更加深入了,并对此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不仅如此,综合上面提到的以及其他成矿研究的成果,现在  相似文献   

3.
旋回地层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1895年G·K·Gilbert提出,一定的韵律层理型式记录了敏感的相对地球轨道韵律的反应。这些信号可能提供地质年代学的基础——Gilbert时代的一个颇为紧迫的课题,现在仍然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它们可能阐明古气候学及气候变化对海洋和沉积的反应。当我们逐渐认识到地球外部环境的脆弱时,所承担的课题日益重要。最后,它们也可能阐明地球轨道习性的演化。尽管有Gilbert的巨大鞭策,本世纪并未产生切实可用的旋回地层学。许多地质学家认为这概念牵强附会,轨道循环对气候和沉积物的影响是模糊不清的。地层旋回出现在各种沉  相似文献   

4.
5.
全球旋回地层学是指在对全球沉积岩进行综合系统研究之基础上,通过估算沉积盆地中源于物源区的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环境条件变化,来预测地层学特征的一种过程一结果模型。其研究内容包括对全球地质演化时期全球海平面变化、全球气候条件、全球构造运动、全球古地理背景、全球沉积环境特征、全球古生物事件及全球矿产形成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强调古气候在地质记录中的意义,注重沉积记录的全球同时性研究;强调各种事件在沉积作用中的意  相似文献   

6.
基准面旋回与沉积旋回的对比方法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刘波 《沉积学报》2002,20(1):112-117
建立高精度的等时地层格架、定量研究储层成因单元划分对比、为油田开发小尺度流动单元提供基础,是开发地质研究的目标,本文指出目前面临两种储层划分对比方法-基准面旋回与沉积旋回,说明高分辨率层序划分对比的精髓是基准面旋回的对比,大庆油田储层描述对比的关键是沉积旋回的对比,从而阐述了二者在划分对比的原则、方法及理论上异同。研究表明,这两种地层划分方法的理论基础皆为旋回 (自旋回或异旋回 )和层次、研究目标皆为地层格架及沉积地层单元的规模尺度。基准面旋回对比关键是旋回的组合分析,其方法在湖相 (异旋回 )中可行,在冲积相 (自旋回 )中基准面旋回划分困难,而且随意性很大;沉积旋回对比方法在河湖相对比中存在穿时现象,但应用广泛。不同级别基准面周期性的运动,使沉积旋回在周期性和规模上产生不同,形成层序的分级现象,所以说,沉积旋回和基准面旋回地层对比方法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研究。进而讨论了旋回对比的两个关键问题-层次和界面,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对流动单元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具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层序与旋回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贾振远  蔡忠贤 《地球科学》1997,22(5):449-455
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研究层序,近年来,由于层序地层学资料的大量积累,研究者们对层序的划分引起民关注,提出众多的不同层序划分方案,级别、命名与时限都各有不同,为了保证全球的可对比性,统一层序划分是前提,根据前人和自己的资料,对层序和旋回了划分:一级层序,时限为60-120Ma;二级层序,时限为30-40Ma;三级层序,时限为2-5Ma;四级层序,时限为0.4-1.5Ma;五级民序,时限为  相似文献   

8.
旋回构造学     
大地构造现象包含一系列在时、空上有旋回韵律的自身重复事件,而这些旋回或多或少有些规律,同时有各度空间维数的变化。在空间上暂时旋回引起各种构造形态,这些构造形态反映了在地壳不同单元构造和岩浆演化的不同带状阶段。这种带状构造引起了一系列的平行构造带,这些平行构造带显示了一个区域序列,在这个序列中,每一外带都比与它紧邻的内带构造发展阶段年轻。在每一大地构造体系中,越靠近体系的外凸边,构造带越年轻。  相似文献   

9.
北京猿人洞堆积旋回与黄土和深海气候旋回对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培华 《地质科学》1993,28(4):305-311
北京猿人洞13个堆积层可划分为7个堆积旋回。每个旋回早期的堆积层(砂、粉砂、粘土和钙扳层),含有暖温带气候特征的哺乳动物和孢粉组合;晚期的堆积层(洞穴角砾与巨砾层),含有温带较干冷气候特征的哺乳动物和孢粉组合。堆积层年代测定数据表明北京猿人洞7个堆积旋回形成于更新世中期,年代为128-730ka,与中国黄土层L2-S7,相当,可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6-19和气候旋回C-I对比。北京猿人在此洞断续生活了约35万年,即从距今约60万年的第5堆积旋回(δ18O第14阶段)至距今约25万年的第2堆积旋回(δ18O第8阶段)。  相似文献   

10.
11.
沈永和 《地球学报》1987,9(2):41-54
本文提出构造-成矿旋回的概念,将中国的构造成矿旋回划分为11个,即阜平前、阜平、五台、吕梁、武陵、晋宁、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地壳三类基本的构造运动引起三种成岩作用,表现为三类成矿作用为褶皱-变质成矿作用、断裂-岩浆成矿作用和振荡沉积成矿作用。文中简述了与各类成矿作用有关的各类矿产分布情况、多旋回成矿作用的特点、时空分布的一致性,主要成矿元素有规律的演化序列,并就与多旋回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五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以尹赞勋教授为首,提出了天山旋回的概念,并建议以它作为中国晚古生代阶段的构造运动,从而取代长期以来统治我国构造地质领域的华里西(海西)旋回。笔者持赞成态度。  相似文献   

13.
郑斌嵩 《现代地质》2014,(2):292-299
作为地层堆积作用的"间断—加积旋回"机制的产物,"米级旋回"的完整定义代表了旋回地层学进入地层学实践的主流,因为米级旋回的形成可以运用米兰柯维奇旋回得到合理的解释。作为特殊的环潮坪型碳酸盐米级旋回——"雾迷山旋回层",因其罕见的近似对称的相序组构可以替代"洛菲尔旋回层(Lofer cyclothem)",成为旋回性碳酸盐沉积作用的表征,从而进一步成为前寒武纪巨厚叠层石碳酸盐序列中地层结构的标志。因此,"雾迷山旋回层"不但作为碳酸盐米级旋回的特别实例,而且蕴含着较为明显的米兰柯维奇旋回属性,同时进一步说明了米级旋回可以成为层序地层学概念体系中欠完整性的"副层序"的替代物。  相似文献   

14.
上海地区燕山旋回火山岩约占基岩总面积的70%左右,有基性、中性、中酸性及酸性岩类,后两类分布最广。火山岩为一套钙碱系列的玄武岩——安玄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火山活动始于晚侏罗世初期,晚侏罗世中,晚期为鼎盛时期,至白垩纪初停息,区内燕山旋回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亚旋回,即第一亚旋回为酸性火山岩(相当于劳村组);第二亚旋回火山活动强烈,具基性——中性——酸性岩演化趋势(黄尖组);第三亚旋回为中酸性——酸性火山岩(寿昌组)。  相似文献   

15.
米兰科维奇旋回识别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兰科维奇旋回识别问题金之钧李京昌刘国臣(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00)米兰科维奇旋回的周期主要有3个,即岁差变化周期(19ka或21ka)、黄赤交角变化周期(41ka)、地球绕日轨道偏心率变化周期(100ka)。J.D.Hays(...  相似文献   

16.
伊海生 《沉积学报》2015,33(5):855-864
在陆源碎屑岩地层的沉积记录中,测井曲线上一个砂泥岩旋回可以采用正弦波进行描述,测井曲线幅度的高低反映旋回粒度大小的变化,旋回波长则是度量旋回厚度的标尺。本研究表明,测井曲线变化幅度与其平均值之差计算的累积残差曲线,是识别沉积体系、判别旋回层序界面的一个有效图解方法。根据数值模拟实验,证实对于任意一个级次的旋回复合波系,累积残差曲线的正半波和负半波曲线分别对应低频旋回的向上变细和向上变粗的沉积序列,正半波和负半波曲线的转换点位置对应旋回层序界面的深度。同时,引进测井曲线的频谱分析和滤波方法,可以划分沉积旋回的级别,进而研究沉积旋回变化形式的驱动机制。文中以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仙3井为例,根据测井数据计算的累积残差曲线,说明了划分低频和高频旋回层序的方法和流程,讨论了旋回幅度、波长变化与沉积环境和沉积速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火山活动与构造气候旋回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火山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地质现象,它的发生总是与构造运动相关联,构造运动有强有弱,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具有旋目性,火山活动同样也具有旋回性。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往往会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而影响的程度取决于火山所处的位置和喷发的性质及程度。强烈的火山喷发将造成局部地区乃至全球气温下降,由此人们推测火山喷发多发生在冰期,然而统计资料表明,绝大多数火山喷发发生在间冰期,此时的构造运动也比较活跃,而在冰期时很少有火山喷发。至于火山喷发后在短时间内造成的降温与长时间的冰期不能相提并论。火山活动有旋回性,它影响的气候变化也具备有旋回性,这是构造气候旋回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碳酸盐旋回地层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碳酸盐旋回地层研究现状陈代钊(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层纪录中的韵律性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世纪60年代此项研究曾形成了一个小的热潮(Meriam,1964)[1],但直到70年代随着DSDP计划的实施,通过大量深海沉积纪录与米兰柯维奇气候韵律的...  相似文献   

19.
超大陆旋回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绝大多数大矿床都是超级地质作用导致矿石异常集中的结果,一般多发生于一个地质作用结束的时期.地壳形成作用和板块构造、地幔柱模型已经成为如何认识矿床形成的关键所在,现代矿床成功的探索实践历史就是对大陆和海洋的深人认识进程.因此,矿床形成与全球构造和大陆的演化关系是研究成矿动力学的基础.本文以全球活动构造的视角,从超大陆聚散的历史纪录角度,对活动的地球演化环境下的成矿作用进行总结探索,以图激发对该领域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超大陆旋回和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构造与成矿是矿床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 ,诸多将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相结合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对成矿作用地进一步认识。构造背景是成矿作用的基本控制因素 ,同时矿床的形成也受背景地质条件的制约。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 ,成矿作用在地史中具有明显的旋回性 ,与超大陆的聚合和裂解作用相一致 ,即成矿旋回与超大陆的裂陷、离散、会聚和拼合作用等构造旋回相耦合。大量资料说明 ,在地史中 ,至少存在 7个超大陆旋回 ,最早的超大陆可能出现在 2 70 0Ma ,其后分别在 2 70 0~ 2 5 0 0Ma、2 5 0 0~ 180 0Ma、180 0~ 10 0 0Ma、10 0 0~ 5 4 0Ma、5 4 0~ 2 30Ma、2 30~ 0Ma出现了超大陆旋回 ,在相应的演化阶段也出现了相应的成矿旋回。这一事实表明 :构造背景研究对于正确认识区域成矿作用和矿床勘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