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外区域政策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刘勇  毛汉英 《地理研究》1995,14(4):51-61
区域干预包括区域分工与协作受阻和区域差异扩大两个方面.发达国家主要面临的是空间差异扩大的区域均衡问题,其区域政策都是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人均GDP达500多美元(二、三年代当年价)]时制定和实施的,中央财政用于区域均衡政策的经费一般占到10-30%.我国区域政策面临区域发展和区域均衡双重任务.“九五”及到2010年期间,我国区域政策的总原则应该是效率优先、兼顾均衡.主要措施是加快空间一体化市场的建设,做到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相结合,适当加大扶贫工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引下,文章认为:在国家范围内,依据区域政策的空间尺度,区域政策整体上由国家区域政策和地方政策两个层次构成.并以区域发展协调机构为平台实现二者的空间组织。其中.国家区域政策主要包括区域政策空间组织体系构建,区域发展规划。区域政策组织管理体系构建和立法规范区域开发四个方面:地方政策主要包括国家区域政策支持与落实.区域政策实效反馈和地区发展规划三个方面;区域发展协调机构主要包括区域发展基金系统、区域政策控制与监督系统和政策反馈分析系统三方面。  相似文献   

3.
1980年以来京津冀区域研究进展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杰  廉亚楠  赵浩 《地理学报》2022,77(6):1299-1319
1980年以来,因研究内容和空间治理重点不同,京津冀、京津唐、环渤海、大渤海等区域名称与区域范围多次变动。作为中国最早开展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区域,越来越受到经济贸易、生态环境、城乡规划等多学科关注。本文基于学术论文和专著、具有影响的科研项目,对1980年以来京津冀及相关区域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评论。归纳起来,研究对象区域经历了“京津唐(塘)—大(环)渤海—京津冀”的变化过程。整体上可分为4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面向京津唐地区,国土规划为主的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研究规模有限;20世纪90年代拓展到大(环)渤海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开展经济贸易科学与地理学交叉研究;21世纪前10年,回归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科学和城市规划科学大规模介入的融合研究;21世纪10年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多学科区域综合研究。其间,中央政府在该区域开展的一系列重大规划,包括20世纪80年代京津唐国土规划和90年代环渤海经济协作区规划,21世纪前10年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和21世纪10年代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与区域研究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在显著增强空间规划和战略决策的科学性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发展,推动了人和自然相互间强烈作用状态下区域复杂系统演化规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资源、人口与产业结构对广东区域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全省不同地区的区域特点、人口素质及产业结构,认为自然资源的基础作用、政策的导向作用造成省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人口素质和产业结构的分化,这种分化又反过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加剧了这种不平衡.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府有责任、义务和条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因为市场机制并不具有自动削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要实现市场导向作用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对市场的合理调控.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跨界区域不断涌现,形成以合作互利为制度基础的区域治理新主体。作为全球发展最早、规模最大、行政边界层次最为丰富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跨界区域之一,欧盟跨界区域为世界各地的跨界发展与治理提供了经验范本。本文在概述欧盟跨界区域研究背景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其发展历程,指出欧盟的跨界区域发展与欧洲一体化的宏观趋势紧密相关,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空间导向的跨界发展萌芽期、法律导向的跨界发展成长期、经济导向的跨界发展拓展期以及制度导向的跨界发展深化期。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欧盟跨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特征,重点关注了其多层次的治理结构与稳定保障政策的形成过程与实施路径。以此为借鉴,结合笔者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观察,本文对长三角区域跨界协同发展的政策实践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包括推动项目化的资金支持和运营制度的建立;丰富治理尺度,强化跨界组织和基层政府的治理参与;以及推动临界地区的合作发展。通过欧盟经验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实际行动的具体结合,笔者希望对长三角跨界区域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以此对我国跨界区域发展的支持机制、治理逻辑及空间落点的制度化提升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与区域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群将成为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需要制度保障,有效的城市群制度能节约交易成本,平衡不同等级城市的政治权力,促进城市群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将新区域主义的合作理念引入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制度研究中,对新区域主义中关于制度建设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总结,重点分析了新区域主义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制度构建的几点启示,即保持开放的制度空间范围、形成多元化的组织管理模式、建立网络型的管治体系、重视非正规制度的建设、构建相互依赖的产业集群;加强公共建设项目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但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规划不统一,空间布局和要素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明显,严重制约了区域物流的联动发展。据此,以长三角为研究对象,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运用GIS、变异系数及区位商等区域分析方法,分析了长三角区域物流的空间结构及演进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制约区域物流联动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区域物流空间整合的对策建议,认为长三角地区应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网络化空间布局、物流信息一体化、大通关建设一体化、区域物流协调机构构建及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几个方面推动区域物流的空间整合进程。  相似文献   

8.
东北亚地区是一个工业化潜力极大的地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区域一体化将更适应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关系。开发建设图们江地区国际交通运输枢纽是东北亚地区一体化的关键,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又能促使图们江地区国际交通运输枢纽地位的提高。为此,本文在对图们江地区国际交通运输枢纽的构成和物流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2020年前图们江地区国际交通运输枢纽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兴起了新一轮的国际化浪潮,惹人眼球的地区经济一体化日益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其中以欧盟的一体化进程最为成熟、程度最高,它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同为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翘楚。同时在朦胧模糊中还似乎存在着一个东亚共同体,与前两呼应成为全球经济的“三极”,  相似文献   

10.
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指区域之间在发展水平、功能和结构上的时空不平衡性.文献综述分析发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地区经济增长成果指标,另一类是地区间生活水平指标.这两类指标都局限于收入或GDP等经济指标,这对评价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不够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评价应该落到福祉水平层面.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区域发展与时间、空间组成的三位一体,对其研究应从时、空2个维度展开,即将空间维度的静态研究和时间维度的动态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