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06~2007年福建沿岸海域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福建沿岸海域石首鱼科鱼类的资源现状.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捕获石首鱼类16种,其中春季捕获石首鱼类10种,夏季和冬季均捕获14种,秋季捕获12种.不同航次捕获的石首鱼类占所有鱼类总渔获量的比例为10.43%~23.23%,平均15.71%.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个体密度分别为81.49 kg/km2和3 663.06 ind./km2.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个体密度均以秋季最高,分别为130.02 kg/km2和5 702.64 ind./km2.闽东沿岸海域、闽江口及其附近海域、闽中沿岸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石首鱼类的全年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70.75、96.23、22.54和84.57 kg/km2.在各种石首鱼类中,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的资源密度和个体密度最大,其次是丁氏(Wak tingi).叫姑鱼的相对重要性指数最高,为871.01,仅叫姑鱼为优势种.与近20 a前的调查资料相比较,石首鱼类的渔获量占鱼类总渔获量的比例升高,但资源密度显著下降,必须采取措施,避免开发强度的继续增加,以利于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音响训鱼     
鱼类在浩瀚的海水中时而聚合,时而离散,这种聚合与离散除与食物链的分布有关外,还与声音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家们通过多年的观察研究,找出了珍贵鱼类真鲷所喜欢的最佳音频,以及使它惊愕  相似文献   

3.
黄海北部近岸鱼类资源数量分布与群体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 1998 年 6 月和 9 月共 24 个站位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黄海北部近岸渔获物的组成,其结果表明,该海域鱼类资源量指数较低,为 17.068 kg / 网·h,鱼类资源经济品质结构低值化,鱼类资源群体结构小型化、低龄化更加突出,一些个体小、价值不高的种类如青鳞鱼、鳀鱼、斑鰶等占据了春季渔获量的主要部分,秋季捕获的经济鱼类如兰点马鲛、鲐鱼等全部是当年生幼鱼。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深圳海域鱼类资源的体长状况及种类变化所反映的伏季休渔效果,对2007-2008年休渔前、后四个时期所捕获的鱼类进行生物学称量、种类鉴定及其数据统计,结果表明:2007年共捕获鱼类90种,休渔前和休渔后均有66种;2008年共61种,休渔前后分别为30种、46种.另外,从休渔前后变化、年间变化等不同角度的数据比较分析,2007年和2008年休渔后比休渔前优质鱼类均有所增加,渔获个体稍有增大,但鱼类质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2008年与2007年相比,鱼类种类减少,个体小型化,沿海常见种出现频率降低,优质鱼类比例下降,伏季休渔成果难以长期巩固.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近海春季鱼类群落结构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7年5月、2008年5月和6月在长江口近海春季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资源量变化、群落结构多样性及优势种类长度谱进行了分析.调查共捕获鱼类187种,带鱼在三次调查中占据绝对优势,其渔获量均占总渔获量的50%以上,其它优势种类,除小黄鱼、刺鲳、银鲳外,均为小型非经济种类.另外,冷温性的鳄齿鱼也...  相似文献   

6.
北部湾雷州沿岸鱼类资源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4月和7-8月,采用站位法和底拖网调查法对北部湾雷州沿岸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共记录247种鱼类,隶属于21目87科161属.研究发现本海域鱼类主要为近岸分布,并表现出热带-亚热带的区系特征,鱼类呈现小型化趋势.9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种群结构合理.鹿斑鲾Leiognathus ruconius、条鲾Leiognathus rivulatus、圆吻海鰶Nematalosa nasus和银鲳Stromateoides argenteus的丰满度系数春季显著大于夏季.部分主要捕获种类未达到最适开捕规格,应该对沿岸海域鱼类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2~2013年在北部湾口海域秋、春两个航次的调查数据,系统地分析了调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并分别计算该海域鱼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类阶元包涵指数(TINCLi)及分类多样性指数(△+和∧+).结果显示,此次调查共捕获鱼类26目100科195属301种,其中以鲈形目鱼类占据绝对优势,两个季节同时被捕获鱼类75种.秋季优势种类数明显低于春季,且均以中小型鱼类为主,种类更替现象明显.TINCLi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鱼类种类组成目、科、属所分别拥有的(科、属、种)、(属、种)和(种)的平均数目分别为(3.85、7.50、11.58)、(1.95、3.01)和(1.54),在种级水平上,该海域的鱼类分类多样性较低,分布相对集中,亲缘关系较近.北部湾口海域的△+和∧+值分别为46.34和47.82,相比较于黄渤海、东海和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其△+值最接近于北部湾,表明二者间鱼类的亲缘关系比较近;但在大尺度范围内,该海域△+值并未表现出明显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异尖线虫病病原线虫在台湾海峡鱼类中的分布及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大民  方文珍 《台湾海峡》2000,19(2):218-222
自 1 996年 3月至 1 998年 1月间 ,作者对从台湾海峡中心渔场捕获的常见 80种经济鱼类感染异尖线虫病病原线虫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文中报道了该海域主要的 4种病原线虫在鱼类中的感染状况及其动态。  相似文献   

9.
中沙群岛春季珊瑚礁鱼类资源组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3年5月采用延绳钓和底层刺网在中沙群岛珊瑚礁水域进行了1个航次的鱼类资源调查。两种作业投入的捕捞努力量分别为延绳钓5620钓、底层刺网16120m,单次作业努力量延绳钓80~600钓、底层刺网600~1200m。捕获鱼类105种,渔获量1067尾2645.76kg,其中延绳钓34种计134尾2294.32kg,底层刺网共86种计933尾351.44kg。按岛礁平均,渔获率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延绳钓为2.38尾.(100钓)-1、40.82kg.(100钓)-1,底层刺网为57.88尾.(1km)-1、21.80kg.(1km)-1。捕获的主要经济种类有鲨鱼、裸胸鳝、石斑鱼、笛鲷、裸颊鲷、鱼参科鱼类和大眼鲷等。  相似文献   

10.
大亚湾春秋季鱼类种类组成及年龄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4月和9月对大亚湾海域通过拖网和流刺网捕获的鱼类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渔获物中出现18目76科135属200种鱼类,其中软骨鱼纲4目5科5属6种,占调查鱼类总种数的3.0%;硬骨鱼纲14目71科130属194种,占调查鱼类总种数的97.0%.根据其适温类型可分为暖水性种、暖温性种和冷温性种,其中暖水性鱼类有183种,占总种数的91.5%;暖温性鱼类有16种,占总种数的8.0%;冷温性鱼类仅有1种,占总种数的0.5%.渔获物中底层和近底层鱼类占多数,其中,底层鱼类共有74种,占总种数的37.0%;近底层鱼类共有68种,占总种数的34.0%;中上层鱼类共有45种,占总种数的22.5%;岩礁鱼类有13种,占总种数的6.5%.大亚湾鱼类的年龄普遍偏低,以1 a龄鱼为主.与相邻海区鱼类区系特征比较,大亚湾海域具有我国热带和亚热带性海湾的鱼类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11.
吴耀泉 《海洋科学》1988,12(6):39-40
脉红螺(Rapana venosa Valenciennes)是一种个体较大的海产经济软体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渤、黄海。本文所用样品为1984年4—11月黄河口海岸带鱼类资源底拖网捕获。测得样品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回归分析处理。  相似文献   

12.
根据FishBase、Global Species等数据库中的鱼类物种资料,结合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的鱼类调查数据,运用分类多样性方法分析了白令海鱼类的分类多样性水平及其区系特征。结果表明:数据库记录白令海鱼类359种,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捕获鱼类31种;白令海与阿拉斯加湾鱼类相似性系数最高;白令海鱼类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分别为目级阶元(2.90、8.86、16.48)、科级阶元(3.05、5.67)、属级阶元(1.80),平均分类差异指数△~+为62.7,分类差异变异指数∧~+为185.0;白令海鱼类组成可以分为3个区系。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白令海海域的冷水团北移和海水表面温度上升,部分鱼类持续性北移可能是白令海的鱼类物种组成结构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3年29次南极科考对南极半岛普利兹湾的调查采集到的鱼类进行多样性和分类鉴定,所有站位的样品均由雪龙号采集。位于高纬度普利兹湾内的鱼类多样性和相关的评估尚未知晓。因此,有必要对该调查海域的鱼类多样性进行准确的评估。本航次共捕获鱼类样品99尾,为了克服形态鉴定不准确的缺点,我们结合DNA条形码(COI基因片段)技术对种类鉴定,同时下载NCBI基因库中的公开数据作为参考。利用NJ系统发育树和条形码间隙共准确鉴定出22种鱼类,其中与形态鉴定相对应的有13种,5种鱼类准确鉴定到属的水平,4种鉴定到其近缘种。公开发表的资料中显示南极鱼科鱼类在种类组成中属于优势种类,但是在本次调查中并未发现这一现象。受调查方法和站位数量的限制,本次调查鱼类表现出较低的多样性和较低生物量,这一结果可能导致对普利兹湾鱼类多样性认识的片面性。结果证明条形码技术可以有效的用于普利兹湾鱼类的种类鉴定,同时南极鱼类的种类鉴定和分布是了解南极鱼类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的一部分,因此,有必要对南极鱼类在大尺度上对其准确的种类鉴定。  相似文献   

14.
鱼类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组成是了解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本研究基于2018年4月、6—11月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天津近海鱼类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组成。调查共捕获鱼类23种,隶属于6目14科20属,主要以暖温性底层鱼类和中上层鱼类为主。优势种以矛尾鰕虎鱼(Chaetueichthysstigmatias)、六丝矛尾鰕虎鱼(Chaetueichthyshexanema)、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joyneri)等小型鱼类为主,其中矛尾鰕虎鱼为各月共有优势种。根据月间CLUSTER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天津近海鱼类群落分为3个组,其中,4月为一组,6—9月为一组,10—11月为一组。根据各鱼种饵料组成进行聚类分析,天津近海鱼类群落由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广食性功能群、杂食性功能群、虾/鱼食性功能群、鱼食性功能群和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其中杂食性功能群、虾/鱼食性功能群和广食性功能群为主要功能群。  相似文献   

15.
为查明黄河口及邻近水域鱼类个体长度的组成。采用2013年6月—2014年5月7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的长度谱结构及其季节变化。调查显示:共捕获鱼类50种,在完全选择性长度范围内,全部鱼类群落、底层鱼类群落和暖温性鱼类群落的长度谱变化趋势相似,各长度组内的鱼类尾数随长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相同月份中,底层鱼类群落、暖温性鱼类群落的长度谱斜率和截距与全部鱼类群落的长度谱斜率和截距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底层鱼类和暖温性鱼类占优势,在全部鱼类群落结构中起主导作用。不同月份间,全部鱼类群落的长度谱斜率和截距有显著差异。7、8、10月(夏、秋季)的长度谱斜率的绝对值和截距值显著高于其它月份,这与夏、秋季当年生群体大量进入渔业有关,小个体鱼类数量的剧增使长度谱变陡峭、截距值变大。冬季(2月)全部鱼类群落的小个体组以安氏新银鱼为主。春季(5月)鱼类数量较低,长度谱结构简单。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及邻近水域全部鱼类群落的长度组成表现为小型物种和小个体多,大型物种和大个体少,鱼类种类组成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进而影响鱼类群落的长度谱结构。  相似文献   

16.
王寅  赵静  高春霞  王士聪  叶深 《海洋与湖沼》2022,53(6):1455-1466
根据2016年和2020年5月在浙江南部近海采集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Bray-Curtis聚类和相似性百分比SIMPER分析、生物量谱及ABC曲线等方法,分析该水域春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2016年春季共捕获鱼类65种,优势种为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和鳀Engraulis japonicus,而2020年春季共捕获鱼类30种,优势种为七星底灯鱼和带鱼;(2)通过聚类分析发现,2016和2020年春季鱼类群落空间格局相似,均可划分为南、北群落;(3)通过SIMPER分析,2016年春季南部群落典型种为二长棘鲷Evynnis cardinalis、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和鳀,北部群落典型种为龙头鱼,群落间的分歧种为带鱼;2020年南部群落典型种为七星底灯鱼,北部群落典型种为镰鲳Pampus echinogaster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群落间的分歧种为带鱼、镰鲳和小黄鱼;(4)基于生物量谱分析,2016年和2020年春季鱼类标准生物量谱的斜率均小于-1,表明生物量均随个体平均体质量的增加而减少;(5)ABC曲线结果表明,2016年春季鱼类群落处于中等干扰状态(W=-0.22),而2020年春季鱼类群落则处于严重干扰状态(W=-0.09);(6) 经RDA排序分析,2016年和2020年春季影响鱼类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均为表层水温、盐度和水深。综上所述,浙江南部近海的鱼类年际变化为鱼类种类显著下降,群落特征种更替明显,群落受外界干扰影响加剧。  相似文献   

17.
摘 要:为了解天津近海鱼类群落结构和食性功能群结构的组成,于2018年4月、6—11月采用底拖网采样对该海域鱼类资源进行调查,以阐明天津近海鱼类资源群落结构和食性功能群结构现状。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23种,隶属于6目14科20属,其中鲱形目6种,胡瓜鱼目1种,鲉形目1种,鲻形目1种,鲈形目12种,鲽形目2种。月间优势种以小型鱼类为主,其中矛尾鰕虎鱼为各月共有优势种。根据鱼类栖所类型划分,大陆架浅水底层鱼类9种,大陆架浅水中上层鱼类7种,大陆架浅水中底层鱼类共4种,大陆架岩礁性鱼类2种,大陆架大洋洄游性中上层鱼类1种。根据鱼类适温类型划分,暖温性鱼类15种,暖水性鱼类6种,冷温性鱼类2种。据月间CLUSTER聚类和MDS分析结果可知,天津海域月间鱼类群落结构分为3个群组,其中6—9月为一组,10、11月为一组,4月为一组。根据各鱼种食物组成的出现频率百分比组成进行聚类分析,天津近海鱼类群落由6个功能群组成,包括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 广食性功能群、杂食性功能群、虾/鱼食性功能群、鱼食性功能群和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研究表明,天津近海鱼类种类较少,且以小型鱼类为主,以杂食性功能群、虾/鱼食性功能群和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为主要功能群。  相似文献   

18.
1987年8月8日在舟山渔场北丁星正西北与大戢洋东交界附近由涨网在落潮时捕到一尾黄边副鳞潮捕获7小时后死亡。根据资料记载,黄边副鳞鲀分布于南海诸岛海域,属鳞鲀科副鳞纯属鱼类,在东海是首次发现。因此对于研究鱼类学、鱼类生态  相似文献   

19.
黄河口鱼类群落分类学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2013-2014年在黄河口水域进行的7个航次的鱼类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分类多样性指数分析了黄河口水域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变化。黄河口鱼类主名录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理论平均值为75.5。2013-2014年调查中,该水域共捕获鱼类51种,隶属10目、27科、43属,以鲈形目、鲱形目和鲉形目鱼类居多。本次调查中鱼类群落分类多样性指数△和分类差异指数△*月变化范围分别为39.98~65.48和59.15~75.54,均表现为夏季月份最高,春、秋季月份次之,冬季最低。除春季月份外,其他月份鱼类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均显著低于黄河口鱼类主名录的△+理论平均值。不同月份中平均分类差异指数△+也呈现一定的空间变化,夏、秋季月份绝大部分站位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处于95%置信范围内,春、冬季月份个别站位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显著低于理论平均值,这与这些站位绝大多数种类集中在鲈形目有关。黄河口水域鱼类分类学多样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鱼类资源衰退,应加强该水域鱼类资源养护和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4年5月和2007年5月长江口近海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分析了春季长江口鱼类群落特征,探讨了春季长江口鱼类群聚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个春季航次共捕获鱼类生物9目25科36种,其中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黄鲫(Setipinna taty)、鳀(Engraulis japonicas)、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a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鲐(Scomber japonicas)为优势种。2004和2007年长江口近海鱼类存在4个生物群聚:以鲐为特征种的南部高温型、以带鱼为优势种的南部低温型、以竹荚鱼为代表的北部高温型和以黄鲫占绝对优势的北部低温型。影响2004和2007年长江口海域鱼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深、底层总磷、表层悬浮体含量、底层盐度和表层温度。其中,水深、盐度和悬浮体含量驱动鱼类群聚空间变异,温度驱动了时间变异。与1999—2001年相比较,2004和2007年长江口鱼类群落发生显著变异,鱼类资源种类数量和生物量减少,优势种亦发生演替;水深、盐度、温度变异对鱼类群聚分布保持影响力,水域悬浮体含量成为鱼类群聚空间变异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