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石台六都地区的奥陶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石台县六都地区,位于扬子区和东南区的交接地段,在12平方公里范围内,测制了奥陶系剖面4条,即荷屋、高岗、里山圲、大坞圲剖面(图1),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3.
安徽宿松、繁昌地区武穴组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安徽宿松、繁昌、江西彭泽间长江两岸的武穴组呈透镜体展布,组成岩石类型①藻屑灰岩,②筳灰岩,③海绵灰岩,④棘屑灰岩,⑤核形石白云岩;⑥白云岩。从四条剖面的研究曲线由下向上明显地区分出三个粒屑含量与基质含量百分比连续变化序列.这种序列称基本单元。一般的变化规律为由下向上,由粗变细的正向序列,但是其中也有由细一粗一细的反向序列,这种反向序列反映出较快的沉积过程,往往起着障壁作用;几乎全由棘屑灰岩、藻屑灰岩、海绵灰岩组成。并为亮品胶结,在每个基本单元的顶部或底部常伴有海绵粘结灰岩,并具巨一粗晶结构,显示出生物筑积作用的速度短暂地超过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而处于极浅水域的产物。称这种类型的单元为生物建隆。依据其特征、所处位置。初步推断湖北广济、大冶、京山、南漳等地都有可能属于这种孤立的不连接的地质体存在。  相似文献   

4.
河塌乡拗陷区域上呈拉长"卵形",走向北东。拗陷内中二叠统孤峰组与外围志留系-泥盆系岩石呈断层接触关系,其构造属性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野外调查发现,拗陷南、北两条边界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基本一致,为同一条低角度逆冲断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是研究区内逆冲推覆构造的主滑脱面。滑脱面上盘发育一系列相互平行的线状褶皱和叠瓦状逆冲断裂带,呈北东向展布;滑脱面下盘构造变形特征表现为北东向褶皱构造被北西西向褶皱构造叠加、改造。上、下两盘岩石构造变形特征迥异,形成机理不同,具有自己独立的构造演化历史。此外,在拗陷西南侧周家屋一带还发现有飞来峰构造。据此厘定河塌乡拗陷为推覆型构造窗,拗陷内孤峰组为原地系统,外围志留系-泥盆系为外来推覆岩片,构造演化开始于印支期初,定位于燕山期末,推覆岩片的根带位于河塌乡北侧吴正湾一带,长岭村北是推覆构造的前峰带。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国内发现二叠、三叠纪混生动物群的地点日益增多,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安徽境内继棠县马家山之后,在怀宁县月山三叠系下统殷坑组底部的黄绿色钙质页岩中,也找到了腕足类Chonetinella substrophemenoides。1980年,笔者在宿松坐山一带测制三叠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次报导了在宿松地区经多种测试查证,有经受高压变质作用的黄玉、天蓝石,及石榴子石、角闪石、蓝晶石中柯石英的存在,并将以黄玉为标志的富铝泥质岩(Schreyer称其为广义白片岩),参照蓝片岩、绿片岩的命名原则,易名为黄片岩。深入的矿物学研究表明本区是一条有充分矿物学依据的超高压变质带。  相似文献   

7.
安徽宁国胡乐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国市胡乐镇鸿门—将军岭段新开公路旁奥陶系宁国组出露完好,通过对该段地层进行连续观察和分析研究,发现存在Ⅱ型不整合面、海侵面、最大海泛面等重要的地层界面,以及鲍玛序列、复理石建造等典型的沉积特征。根据海平面变化、地壳沉降和沉积物补给关系,采用基本层序调查方法,将该区奥陶纪地层层序划分为A、B、C、D、E5个层序。其中只有2个(C、E)为完整层序,其余3个(A、B、D)为不完整层序。研究表明,该地区奥陶系为深水盆地沉积,纵向岩性变化小,多数缺失低水位沉积,反映当时海平面升降变化幅度较小,但节奏性的韵律变化仍较明显。  相似文献   

8.
安徽宿松群的甄别及时代归属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原宿松群的深入研究,将其解体为蒲河片麻岩套与宿松岩群。宿松群与大别群在南部经历了先侵入,后韧性剪切变形,再构造破碎的复杂过程,并非不整合接触;在北部为过渡或构造叠置关系。重新厘定宿松岩群的构造地层序列自下而上由甘田坳岩级(新建),柳坪岩组、大新层岩组、梓树坞岩组(新建)所组成人地层序列、微古组合、地质年代等方面谁了宿松岩群属新元古代,为重新认识大别山带的形成演化提供子新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原宿松群的深入研究 ,将其解体为蒲河片麻岩套与宿松岩群。宿松岩群与大别群在南部经历了先侵入 ,后韧性剪切变形 ,再构造破碎的复杂过程 ,并非不整合接触 ;在北部为过渡或构造叠置关系。重新厘定宿松岩群的构造地层序列自下而上由甘田坳岩组 (新建 ) ,柳坪岩组、大新屋岩组、梓树坞岩组 (新建 )所组成 ,并从地层序列、微古组合、地质年代等方面论证了宿松岩群属新元古代 ,为重新认识大别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安徽宿松、巢县一带寒武系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安徽宿松、巢县一带原划为奥陶纪,地层的下部是一套白云岩,厚度甚大,未发现化石,前人大都划归下奥陶统仑山组。1965年,在宿松县龙山这套地层发现了Kunmingaspis,Chittidilla等三叶虫,其时代与西南地区陡坡寺期相当,因出露不全,未能予以详细划分。1976年,在巢县汤山、高林桥和无为县龙骨山等地,又发现了Kunmingaspis,Redlichia等  相似文献   

11.
<正> 安徽中部长江北岸的无为、含山等地,奥陶纪地层发育较齐全,呈北东—南西方向断续出露。笔者等近年来发现本区与南京、鄂西等地奥陶系均可对比,属扬子类型。以无为县横山和含山县山凹丁剖面为代表,自老至新划分为仑山组、红花园组、大湾组、牯牛潭组、大田坝组(庙坡组)、宝塔组、汤头组、五峰组。岩性多为碳酸盐相,动物群以头足类为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安徽宿松原称"茅山群"地层的综合研究,发现了2层线形植物化石、植物类表皮微体化石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结合湖南张家界和澧县、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和印江、湖北通山等地志留纪晚期地层的研究结果,确定宿松坐山原称"茅山群"地层的时代为志留纪晚期(Ludlow-Pridoli);依据所含化石和岩性特征,认为这套地层应称为小溪组。综合分析了安徽下扬子地层分区的志留系上部地层,认为该区可能不存在真正茅山群沉积,原称"茅山群"地层为志留纪晚期小溪组。造成该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之后沉积间断的原因是广西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藏北申扎地区的奥陶系从岩石地层、生物地层方面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划分了早奥陶世Tet-ragratus(Paratetragraptus)approximatus-Didymograptus(Corymbograptus)deflexus组合、中奥陶世Michelinoceras elongatum-Sinoceras chinese组合带和晚奥陶世Michelinoceras huangningang-Colum-enoceras priscum组合带.其中早奥陶世地层是作者等2000~2001年间在进行西藏申扎县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新发现的,是目前藏北地区有可靠古生物化石依据的最老地层.尤其是Tetragraptus(Pa-ratetragraptus)approximatus的发现,不仅扩大了它在我国的地理分布,也为该区早奥陶世地层与国际上同类地层对比提供了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14.
宁国胡乐地层区划属扬子地层区江南地层分区。区内奥陶系分布广,出露全,剖面完整且层序清楚,化石丰富,在国内及大区域内均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本区奥陶系自下而上为谭家桥组、宁国组、胡乐组、砚瓦山组、黄泥岗组、新岭组,与下伏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西阳山组、上覆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霞乡组及系内各组间均为连续沉积整合接触。在胡乐梅树下发现原砚瓦山组下部地层,在胡乐将军岭首次发现宁国组浊流沉积及其鲍玛序列。  相似文献   

15.
许杰教授对安徽南部奥陶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杰教授对安徽南部奥陶系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奠基工作。著有“长江下游之笔石化石”、“皖南地史及造山运动,等数篇专著。他所创立的谭家桥页岩、宁国页岩和胡乐页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安徽太湖、宿松一带白片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等在宿松、太湖一带首次发现了具有蓝晶石—滑石组合的白片岩。并对其岩性特征及地质意义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18.
<正> 吉林省境内的北方型奥陶纪地层主要分布于和龙—辉南—库仑一线以南地区,在辉南样子哨、浑江沿岸及鸭绿江江北沿岸等处出露较好。1979年8、9月间笔者对本区的野外考察及有关门类化石初步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本区奥陶系的划分对比及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等问题。野外工作期间得到长春地质学院、吉林省区域地质调查队等的大力支持及帮助,并承提供剖面资料;施从广鉴定介形类,深表感谢。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安徽宿松原称"茅山群"地层的综合研究,发现了2层线形植物化石、植物类表皮微体化石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结合湖南张家界和澧县、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和印江、湖北通山等地志留纪晚期地层的研究结果,确定宿松坐山原称"茅山群"地层的时代为志留纪晚期(Ludlow-Pridoli);依据所含化石和岩性特征,认为这套地层应称为小溪组。综合分析了安徽下扬子地层分区的志留系上部地层,认为该区可能不存在真正茅山群沉积,原称"茅山群"地层为志留纪晚期小溪组。造成该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之后沉积间断的原因是广西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安徽宿松地区上石炭统碳酸盐岩发育,厚约100m,化石丰富,属于比较典型的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定量分析显示,研究区岩石类型主要为颗粒灰岩和泥粒灰岩,颗粒平均含量分别为81.2%和69.6%,以浅海生物碎屑为主;其次为粒泥灰岩和泥晶灰岩,颗粒平均含量分别为26.4%和4.1%。依据岩石学特征,研究区主要发育开阔台地相和潮坪相,并可进一步划分出5种沉积亚相,分别是台内滩、台内盆、台内坪、潮间坪和潮上坪。在研究区上石炭统中共识别出3个长期的海进—海退旋回,其表现出在海平面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的背景之上叠加了短期的高频海平面波动的特征。这3个旋回与扬子板块其他地区及欧美板块同时代地层中的长期海进—海退旋回相当,表明海平面的变化可能受到晚古生代冈瓦纳大陆冰川的冰期和间冰期交替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