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为了总结珠三角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经验,以珠海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法综合评价珠海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水平.其次,根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含义和规律,引入动态耦合模型,探讨复合系统耦合度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6-2011年,珠海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水平显著提高;耦合度的变化呈现出先大后小、再变大的“U”型形状,依据其变化特点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最后,通过分析耦合度变化的原因,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   总被引:181,自引:13,他引:181  
黄金川  方创琳 《地理研究》2003,22(2):211-220
本文分析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机制,采用代数学和几何学两种方法对环境库兹涅茨(KUZNETS)曲线和城市化对数曲线进行逻辑复合,推导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数理函数和几何曲线,揭示出区域生态环境随城市化的发展存在先指数衰退、后指数改善的耦合规律。交互耦合的过程分为低水平协调、拮抗、磨合和高水平协调四个阶段。文章最后对浙江省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3.
长山群岛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协调发展理论和耦合度模型,对长山群岛2006-2015年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长山群岛旅游产业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处于提升阶段,发展速度较为缓慢;长山群岛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程度较差,协调度较低;长山群岛旅游产业系统综合评价指数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阶段性发展.2010年之前,旅游产业综合评价指数小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011年之后,旅游产业综合评价指数明显大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生态环境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4.
受区域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响,重庆直辖市城市化发展区域差异十分明显,城市化水平由都市经济区向东、西递降特征十分明显。三大经济区域城市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城市化率、城镇密度、城镇规模结构、城市经济水平、城市现代化水平等诸多方面。区位交通、历史基础、资源开发与产业布局、体制与制度安排等因素是造成城市化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三大经济区域应在采取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基础上联动发展,共同构筑协调的重庆城市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应机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速度过快、地域差异显著以及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等特征.城市化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应,使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受到影响或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出现了耕地资源流失、水资源稀缺、能源压力、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城市区域生态占用扩大等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了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地表覆被变化、城市生物多样性损失以及城市水土资源等问题,但多侧重单要素、单城市、单学科研究,缺乏多尺度机理性的研究.鉴于此,提出若干未来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方向与议题,归纳为:(1)中国城市化过程多尺度定量模拟与监测研究;(2)阐明城市化影响下地表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相互作用的机理;(3)资源与生态环境约束下中国未来城市化的可能情景及其风险评估等.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区域经济角度分析我国城市化地域类型划分的理论基础,采用多指标体系衡量全国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和区域城市规模结构类型。将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分类与城市规模结构类型加以组合,划分出9种全国城市化地域类型,探讨了各种类型的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福州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性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协调性的视角,对城市这一复合系统,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对福州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发展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福州市自2000年以来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发展都有所提高;福州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性呈波动发展,至2008年处于濒临失调的状态,且生态环境的发展速度滞后于城市化的发展;福州市土地资源的紧缺、经济结构重型化和工业"三废"排放量等原因将会长期影响福州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式及判别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刘耀彬  宋学锋 《地理科学》2005,25(4):408-414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演绎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的五种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类型组合和平面几何分析建立了辩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的判据体系,作为定量评价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的依据。最后,以徐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加权合成方法分析了它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情况,其结果发现近10年间徐州市不仅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各自的发展轨迹明显不同,而且二者耦合类型多样,并且以协调和基本协调为主。实例研究证实,该评价方法和判据体系对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式的判别简单可行、便于应用,对于评价与协调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84,自引:13,他引:84  
在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Landsat TM/MSS数据的支持下,对北京地区1975-1997年城市化基本过程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基本结论如下;(1)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主要表现为中心大区和边缘次级中心区的面状城市化,中心大区和边缘次级中心区之间沿交通干线的线状城市化以及中心大区与边缘次级中心区之间的点状城市化3种基本模式,其中,中心大区、在城市边缘区的面状成都市化过程在区域内居于优势地位。(2)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和城市格局的形成是地形,交通等内在适应性因素和经济因素,政府行为,文化传统,突发事件等外在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城市规划,产业发展政策等政府行为和3000年城市发展形成的旧有城市格局和古都风貌从根本上决定了现代北京城市发展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10.
珠江流域经济带源头山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创琳  高群 《山地学报》2002,20(3):296-301
珠江流域经济带是我国南方地区唯一一条正在隆起的东西向经济长带,其源头山区是我国三大流域经济带中唯一能达到的源头,也是唯一适合发展的源头。本文从保护珠江源山区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通过实地详尽调查,系统分析了源头山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优势与机遇,把珠江源头山区总体定位为珠江流域经济带新的经济增长点,云南省优质资源产业化基地,云南省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和烤烟生产基地,滇东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最具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休闲胜地之一,突出发挥珠江流域经济带东西部工业合作发展示范基地的功能、绿色农业产业化示范生产加工基地的功能、珠江源生态旅游休闲胜地功能、交通枢纽服务功能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的综合示范功能。提示了农业富区-推进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工业强区-加速实现城乡生态工业化、旅游活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保区-建设国家级生态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响应模型研究——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建立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模型,模拟预测城市化过程中引起的土地效益、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动态变化过程基础上.运用遥感影像解译技术,对城市扩张引起的城市土地利用和土地效益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采用GIS工具分析城市环境空间分布方式;根据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绿色GDP(即,GGDP)等理论模拟城市生态环境在不同社会经济情景之下的城市化响应.模型是以西安1996到2006年城市扩张作为案例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现有的条件下,理论上西安城市扩张最优是在2021;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城市扩张引起的边际生态环境成本小于平均土地效益时才会增加土地效益;技术进步与创新可降低生态环境成本,使城市化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2.
宁夏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媛媛  刘超  曾克峰  黄亚林  丁镭 《中国沙漠》2016,36(4):1198-1206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耦合关系。本文以宁夏5个地级市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数据为基础,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比较5个地级市在2001-2013年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中贡献份额最大的指标分别为经济城市化和生态压力;城市化综合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均呈现稳定上升趋势;(2)不同城市的耦合协调模式有着不同的演化特征,银川总体处于转型发展的基本协调-生态环境滞后阶段,石嘴山处于基本协调-城市化滞后向基本协调转变阶段,吴忠、固原和中卫总体处于基本不协调向转型发展的基本协调-城市化滞后转变阶段;(3)相比于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宁夏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较为落后。宁夏需把握机遇,深入推进沿黄城镇带建设和宁南区域中心城市与大县城建设,促进全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陕北黄土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空间协调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G IS技术,以1 km×1 km格网为基本评价单元,计算了陕北的城镇化水平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并系统地分析了两者的空间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陕北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偏低。在空间分布上,城镇化水平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趋势,而生态环境质量则南部优于北部、东西部优于中部。(2)陕北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根据两者之间的空间协调程度可将陕北划分为过快高胁迫、较快强胁迫、基本协调、较缓弱胁迫和缓慢低胁迫5种类型区。  相似文献   

14.
利用拟合回归模型方法,对湖北省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关系及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研究表明:自2000年以来,湖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基本处于协调发展状态,并不断由中度协调转向优质协调。2002年之后,湖北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步入稳步提升阶段,2008年起土地城镇化发展速度显著提升,并于2010年首次超过人口城镇化速度,这一发展趋势主要以政策改革为驱动力。通过模型预测得知,湖北省2015—2020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差距将逐渐拉大,土地城镇化水平将明显超过人口城镇化,但二者的增长速率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稳,而其协调程度与变化趋势以及土地城镇化后续效应尤其值得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5.
利用变异系数法、改进的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武汉市2002—2013年城镇化与房地产发展协调性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 2002—2013年12年间武汉市城镇化水平与房地产发展状况均呈不断增长态势,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由2002年的0.083 7发展到2013年的0.865 9,房地产发展综合指数由0.306 4上升到0.682 8;2研究期内,武汉市城镇化与房地产发展耦合协调度指数逐年递增,共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与初步协调5个阶段,到2013年底也仅处于初步协调阶段。因此,需要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合理确定城市定位以及城市的主导产业,引导房地产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过程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种种矛盾与胁迫作用,在干旱区表现的尤为突出。本文系统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关于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过程研究在理论、观点、方法与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提出了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在交互胁迫中相互促进的观点,指出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并展望了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研究认为,国际学者普遍关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涌现了一系列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理论;非常重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机理的研究,主要从城市人口集聚、经济增长、空间扩展等层面分析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从生态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污染等层面探讨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束缚作用;广泛采用“3S”技术和定量分析方法来评价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响应过程;逐步加强对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途径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对干旱区水资源紧张及生态恶化原因,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机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EKC模型、双指数模型和耦合度模型等定量分析手段,城市化发展模式等进行了研究。当前单独研究城市化或生态环境的较多,将二者结合起来的较少;实证研究较多,规律总结较少;定性分析较多,定量研究较少;胁迫效应研究较多,约束效应研究较少,至今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从发展趋势来看,多学科融合、与实践紧密结合、新技术方法的应用与动态模拟化将是今后国内外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构建由41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计算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各子系统指标的权重以及两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并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新疆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度在1990—2014年间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系统中经济规模和经济质量的权重高于经济结构;城镇化系统中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权重明显高于产业城镇化、生活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1990—2014年新疆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关系经历了从低度耦合到中度耦合再到高度耦合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17,自引:7,他引:117  
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耦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出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定量揭示出中国省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并从时空角度分析了区域耦合度的空间分布及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要素之间的耦合是复杂的,总体上表现在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和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作用两个方面。通过关联度计算遴选出作用于生态环境的16项城市化指标和影响城市化的10项生态环境指标,它们较为全面反映出系统交互耦合的机理;(2) 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布基本符合东、中西空间分异的规律。根据耦合度大小并结合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阶段,大致将全国省区划分为协调、磨合、拮抗和低水平耦合等4种类型,其中以拮抗类型为主;(3) 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的时序变动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的开发区模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我国许多城市通过开发区建设,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实现了城市地域空间和人口规模的跳跃性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转型。由于在这种城市空间增长过程中,开发区建设起了决定作用,因此,这种以开发区带动整个地区城市化的方式可称为"开发区模式"。开发区驱动城市化的机制表现在开发区自身区域的城市化和开发区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城市化两个层面,并具有快速跳跃性、外驱性和不稳定性、人为性、经济增长模式的单一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标准性等特征。针对开发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梅州市城镇化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迎新 《热带地理》2006,26(4):339-343,348
通过专家咨询与调研,运用定性与定量综合分析方法,阐述了梅州市城镇化发展经历起步、波动徘徊、恢复、提高发展4个阶段基本特征,分析了规划认识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管理水平低等不利因素对梅州市城镇化发展的影响,认为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是创新"开放梅州"的环境基础,是创新"工业梅州"的重要载体,是创新"生态梅州"的重要途径,是创新"文化梅州"的孕育温床,提出了梅州市城镇化发展的思路,包括制订城镇发展规划;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建立城镇体系;创新城市管理制度,实施"经营城市"策略;重视文化遗产承传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