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阳乌当中奥陶世的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阳乌当中奥陶世地层,最早由乐森(王寻)研究,1959年发表了该地的剖面及一个珊瑚化石。1960年贵州工学院地质系在乌当黄花冲“宝塔组”中发现了一些扬子区同层位中的罕见的珊瑚化石,经中国地质科学院林宝玉研究,属中奥陶统,其剖面和化石资科发表于1965年。在“宝塔组”之下是一套产Yangtzeella kweiyangensis的青灰色中至厚层泥质条带状灰岩和泥灰岩,贵州地层古生物工作队地层组(1977)及贵州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编图组(1982)把这一套地层命名为“十字铺组”,时代为中奥陶世,而穆恩之等(1979),杨绳武等(1980)将这套地层命名为牯牛潭组,时代为早奥陶世晚期,其上的地层称为黄花冲组,时代延续为整个中奥陶世至晚奥陶世早期,赖才根等(1982)“中国的奥陶系”中黔南  相似文献   

2.
贵阳乌当中、晚奥陶世地层及其生物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贵阳乌当中、晚奥陶世地层,最早由乐森碍研究,1959年发表了该地的剖面及一个珊瑚贵阳扭心珊瑚(=贵阳乐氏珊瑚)。1965年,林宝玉报道了贵阳乌当黄花冲中奥陶统剖面和一些珊瑚化石。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测制了黄花冲剖面,将下奥陶统与下志留统之间的地层命名为黄花冲组,时代属中奥陶统,并认为缺失晚奥陶世地层。贵州108地质队在黄花冲剖面,发现了晚奥陶世地层的存在,命名为龙井组。  相似文献   

3.
引言“玉山页岩”、“大南岭灰岩”和“秦村系”是1933年高平在江西广丰、王山调查地质时所创立的地层单位,当时分别代表早奥陶世阿伦尼格期、早奥陶世晚期至中奥陶世早期及中奥陶世晚期的沉积。此后,这些名称就长期为人所引用,但对它的含义则有所修正。如《中国区域地层表》(草案)中,将玉山页岩划为下奥陶统,将大南岭灰岩和秦村“组”(系改称组)笼统划为中上奥陶统。1959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板块碳酸盐岩相的鹰山组地质时代有3种观点,分别为早奥陶世、早-中奥陶世、中奥陶世。归纳塔里木下奥陶统-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的相关古生物资料,根据牙形石Serratognathoides chuxianensis等的延展时限,认为前人在柯坪、巴楚地区所建立的牙形石Paroistodus originalis带,Baltoniodus aff.navis带证据不足;原Tangshanodus带不能对比华北板块下马家沟组的Tangshanodus tangshanensis带,原定的Tangshanodus sp.已厘定为Erraticodon tarimensis,层位在Aurilobodus leptosomatus-Loxodus dissectus带之下和Serratognathus diversus带之上;Serratognathoides chuxianensis层位只限于下奥陶统弗洛阶的Oepikodus evae带,在塔里木该牙形石种亦仅见于A.leptosomatus-L.dissectus带之下。根据全球下奥陶统-中奥陶统界线的确认标准,宜将鹰山组上部牙形石Serratognathoides chuxianensis-Scolopodus euspinus-Erraticodon tarimensis组合划归下奥陶统弗洛阶,鹰山组时代应为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晚期至弗洛期。鹰山组与上覆地层之间存在沉积间断。  相似文献   

5.
新疆阿尔金山奥陶纪三叶虫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阿尔金山所发现的奥陶纪三叶虫化石12属、13种,其中8个新种作了详细描述和对比,根据三叶虫、头足类、笔石等对本区奥陶纪地层的划分作了探讨.笔者认为:环形山组的时代为中奥陶世早-中期,相当于新疆柯坪萨尔干组;额兰塔格组属早奥陶世中-晚期,可与华北下马家沟组,华南大湾组,北美白石组,西昆仑库维希组进行对比;尧勒萨依组应划归下奥陶统;拉配泉群应为中—上奥陶统.  相似文献   

6.
扬子区下、中奥陶统大湾组及其同期地层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华南扬子区不同地点奥陶纪的岩相、生物相变化显著。下、中奥陶统大湾组及其同期地层的总体走向为南西—北东向,横向上呈带状分布,从近岸到远岸呈渐变过渡。对四川长宁大官山组、贵州桐梓和沿河湄潭组以及湖北宜昌大湾组的比较研究发现,扬子区下、中奥陶统阿仑尼格期(Arenig)的地层按照其离岸的远近,在地层厚度、沉积相以及腕足动物分异度上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华南早、中奥陶世腕足动物的辐射首先发生在处于正常浅海底域环境的桐梓和沿河一带。  相似文献   

7.
藏北申扎地区早奥陶世地层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藏北地区从未发现过有可靠化石依据的中奥陶世以前的沉积地层 ,是否存在寒武纪到早奥陶世间的沉积地层是目前诸多地质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申扎地区 1/ 2 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 ,在原归属为前震旦系念青唐古拉群的一套浅变质岩中发现了世界性分布的下奥陶统阿雷尼格阶最底部笔石化石带代表分子 Tetragraptusapproximatus,首次确定了藏北地区有早奥陶世沉积地层的存在。新建下奥陶统扎扛组和他多组 ,完善了藏北地区早古生代地层序列 ,为研究青藏高原在古生代早期的构造活动、演化、古地理分布格局及古生物地理区划提供了资料 ,也为世界性生物地层划分对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石灰窑等地发现奥陶纪藻类化石,导致研究区内原确立的岩石地层单位解体并重新厘定。经野外地质调查和区域地层对比,最终将石灰窑-沙尔乔克一带奥陶系厘定为上奥陶统乌列盖组、上奥陶统大柳沟组和上奥陶统庙尔沟组3个岩石地层单位,明确了分布范围。基于锆石U-Pb年龄、地层接触关系及化石证据等,将3个组的地质时代确定为晚奥陶世。完善了该区域地层格架,对正确认识该区构造演化历史,进一步开展东天山一带地层及岩相和古地理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羌塘中部中—上奥陶统达瓦山组的建立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解超明  李才  范建军  王明  刘一鸣  张红雨 《地质通报》2015,34(10):1812-1820
首次在藏北羌塘中部达瓦山地区识别出一套复理石沉积,厚度大于3000m,未见顶底,岩石组合以变质砂岩、杂砂岩和千枚岩为主,夹双峰式火山岩,火山岩岩性为流纹岩和玄武岩。用LA-ICP-MS同位素测定技术对流纹岩夹层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测定,获得锆石的年龄为454.0±2.0Ma和458.3±1.8Ma,时代为中晚奥陶世达瑞威尔—桑比期,代表了达瓦山组的主体形成时代。在剖面测制和区域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中—上奥陶统达瓦山组,代表冈瓦纳大陆北缘中—晚奥陶世裂谷型深水-半深水复理石沉积。中—上奥陶统达瓦山组的发现和建立完善了该区中晚奥陶世的地层系统,进一步确定该区中—晚奥陶世洋盆的存在,对冈瓦纳大陆北缘中—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綦江观音桥中上奥陶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上扬子地区广泛发育着完整的奥陶系地层,其中的上奥陶统宝塔组中出现地球化学异常。綦江观音桥剖面中上奥陶统地层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宝塔组中V、Ni出现亏损,V/(V+Ni)值表现为低值,而Th/U、Ni/Co与Sr/Ba值却表现为高值,判断晚奥陶世中宝塔期为强氧化气候,海水突然加深,是一次明显的海侵过程。中上奥陶统地球化学异常是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华北地台西缘的上奥陶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宝玉 《地球学报》1983,5(3):65-76
<正> 二十年前,关于华北地台的上奥陶统是否存在,几乎一无所知。一般都认为华北地台无晚奥陶世的沉积。但是,近二十年来,在华北地台西缘的许多地区不断地发现了上奥陶统。这些发现对阐明华北地台古地理、海水进退和构造运动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1960前,王钰、穆恩之、卢衍豪曾提出华北地台可能有上奥陶统的看法。1960年,俞昌民根据陕西耀县(原文为富平县)、宁夏固原县产有与祁连山扣门子组相同种的珊瑚Catenipora uniforma(C.M.Yu),初步肯定含该化石的地层年代为晚奥陶世。  相似文献   

12.
库鲁克塔格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出露于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奥陶系揭示出一个完整长周期(Ⅰ级周期)的海侵-海退沉积序列。这个沉积序列由9个Ⅲ级层序和3个Ⅱ级层序构成,反映了短周期(Ⅲ和Ⅱ级周期)的海平面变化。下奥陶统是在长周期海侵背景下形成的,为一套主体在次深海环境下形成的层序组合———Ⅱ级层序A;中奥陶统是长周期海平面波动的背景下形成的,为一套主体在次深海-浅海陆棚环境下形成的层序组合———Ⅱ级层序B;上奥陶统是长周期海退背景下形成的,为一套主体在浅海-滨海环境下形成的层序组合———Ⅱ级层序C。库鲁克塔格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特征及其揭示的海平面变化是盆地形成与转变的构造机制的响应。奥陶纪是早古生代盆地发生盆地类型转化的关键时期,即从寒武纪-早奥陶世的裂陷盆地,经中奥陶世的过渡,转化为晚奥陶世-志留纪的前陆盆地。由于后期的构造变动本区现已成为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隆起。  相似文献   

13.
2014年对豫西淅川县境奥陶纪、志留纪地层考察后取得如下认识:1)上奥陶统碎屑岩相地层(如上集王罐沟)宜统称为蛮子营组,灰岩、泥岩相(如大石桥石燕河)从下到上宜称为杨庄村组、石燕河组和刘家坡组;2)根据腕足类,石燕河组(含Rongatrypa动物群)和张湾组下部(含Cathaysiorthis动物群)分别归于晚奥陶世凯迪中晚期和志留纪兰多维列世鲁丹早中期,推测本区缺失凯迪阶顶部、赫南特阶和鲁丹阶底部地层;3)Cathaysiorthis动物群的发现说明本区发育比Pristiograptus leei带更低的地层;4)若岞■组属于早奥陶世的结论可信,则本区缺失中奥陶统,约有10 Myr未接受海相沉积;5)晚奥陶世华北型和北美中大陆型的牙形类与中、东亚腕足动物群和志留纪初期典型华南型腕足动物群的发育表明,当时北美、中东亚的许多块体位于热带海域,由于北美与我国许多块体相距甚远,腕足动物交流受限明显,但牙形类可沿着赤道环流交流。4.5亿年前后,本区在地层序列、地质发展史、沉积环境、生物相和生物组合特性上,情况较复杂,上奥陶统的似更近似于华北,而志留系的与华南关系更密切,并很可能一直持续到泥盆纪晚期。  相似文献   

14.
魏玲  沈杉平  张新海  邓晔 《新疆地质》2003,21(2):239-239
1 加里东中期岩溶存在的证据 1.1 地震解释提供的依据 区域二维地震剖面 区域二维地震剖面解释表明,从满加尔坳陷至阿克库勒凸起,中上奥陶统逐层超覆于下奥陶统之上,说明其间存在间断和缺失.塔河油区三维连片及兰尕三维地震解释成果表明,本区南部中上奥陶统与下奥陶统为超覆关系,说明其间存在间断和缺失. 1.2 地层古生物依据 塔中低凸和巴楚断隆下奥陶统与中奥陶统间存在明显间断,缺失早奥陶世晚期—中奥陶世早期沉积,缺失至少8个牙形刺带,沉积间断延续30~50 Ma.在塔河油田南部的S69、LN16等井中发现下奥陶统与中上奥陶统间至少缺失P…  相似文献   

15.
前人的观点认为,早奥陶世的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统一的“大碳酸盐岩台地”,斜坡相呈马蹄形发育在古城—轮南一线。通过对塔中地区满加1井—塔中29井一线及相邻地区下—中奥陶统的岩石学、沉积学和地震地层学等方面的研究,发现这一线的下奥陶统主要由一套较深水的斜坡及海槽沉积构成,其地层厚度和地震反射特征也明显与周边地区不同,认为塔中及相邻地区在早奥陶世期间已经从早期的塔里木“大碳酸盐台地”中分化独立出来,分裂成塔中—巴楚台地、古城台地、塘南台地三块孤立台地,以塔北隔海相望。各孤立台地周缘发育台地边缘高能礁滩沉积体,呈条带状展布,主要由中高能粒屑滩组成;向内相变为台地相,发育台内滩、台内洼地、滩间海等亚相;向外进入较深水的斜坡—海槽沉积区,从而确立了塔中及相邻地区早奥陶世新的区域沉积格局。新沉积格局的确立,对于确立下奥陶统新的有利勘探区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大大提升了研究区下奥陶统的油气勘探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6.
华中区晚奥陶世古地理图及其说明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正> 华中区为华中—西南区的简称,又称扬子区,北面包括东秦岭南坡,南面包括滇东南地区。本文的上奥陶统,是指Climacograptus spiniferus带(Ha~2)与Glyptograptus persculptus带(L_1)之间的地层,下部为石口“期”,上部为五峰“期”。在华中区是指中奥陶统顶部Richardsonoceras带与G.persculptus带之间的地层。华中区石口期的地层为临湘组(灰  相似文献   

17.
陕西礼泉县唐王岭震旦纪晚期冰碛砾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唐王岭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耸立于渭河平原之北(图版Ⅰ-1)。其主峰为一套砾岩。196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地质物探队认为,唐王岭砾岩具“似冰碛层性质”,时代暂定为震旦纪。1970年,陕西省地质局第十三地质队认为唐王岭砾岩为“一套滨海相陆源碎屑建造”,划归下奥陶统。1972年,陕西省地质局第八地质队将其划为中、下奥陶统。1974  相似文献   

18.
平南盆地位于中朝地台东缘朝鲜半岛中部。平南盆地古生界比较发育,特别是盆地中南部地区发育寒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仅在盆地东南部谷山、法洞地区发现了晚奥陶世到志留纪的地层,其它地区末曾发现过晚奥陶世到早石炭世的地层。最近在平南盆地中部平壤之东原中奥陶统(晚达组)上部发现了Chaetetes cf. nantanensis, Calceola sp., Thamnopora sp., Cladopora sp. 等指示泥盆纪的化石;该含化石层的走向延续性比较好,延伸长度2~3 km。基于上述研究,认为原来的中奥陶统(晚达组)上部可能为泥盆系。在中朝地台,除了西缘和西南缘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没有发现晚奥陶世-早石炭世的地层,只有辽东太子河流域本溪组的地质时代被认定为早石炭世晚期到晚石炭世早期。这些泥盆纪、早石炭世化石都发育在中朝地台东部,说明古生代时期中朝地台西部和东部沉积环境及构造演化有差别,因而对于中朝地台古生代古地理和构造演化需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9.
新疆果子沟下奥陶统塔勒基河组三叶虫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婆罗科努山奥陶纪地层颇为发育,近年来对其研究逐步深入,1974年新疆区调队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组成的地层分队将本区的奥陶纪地层划分为:下一中奥陶统新二台群;上奥陶统奈楞格勒组.1977年中国地质科学院与新疆地质局科研所及区调队地层队进一步划分为:下统风沟组、新二台组;中统科克萨雷溪组、塔勒基河组;上统呼独克达坂组、阿克塔什组.1979年许杰、黄枝高将塔勒基河组划归下奥陶统.1984年项礼文、张太荣将新二台组下部和上寒武统果子沟组顶部划分出相当于早奥陶世早期特马豆克阶的地层赛里木  相似文献   

20.
2000-2002年间,笔者等在进行1∶25万申扎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发现并测制了一条较完整的(从下奥陶统-上二叠统连续出露)古生代地层剖面,采得大量多门类古生物化石.首次在西藏境内发现了早奥陶世阿雷尼格阶最底部的笔石化石带代表分子Tetragraptus(Paratetragraptus)approximatus和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珊瑚动物群的重要分子Waagenophyllum indicum var.crassisetatum,Liangshanophyllum streploseptatum等.分别建立了下奥陶统扎扛组和上二叠统木纠错组.不仅完善了该区古生代地层序列,也为研究青藏高原古生代时期的构造活动和演化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