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介微孔复合沸石分子筛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介微孔复合沸石分子筛MCM-41/ZSM-3为吸附剂,采用静态吸附方法初步研究了其对重金属离子Cu^2 、Zn^2 、Pb^2 、Cd^2 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对于配置的60mg/dm^3重金属离子溶液,使用分子筛用量为10g/dm^3时,在较宽的pH范围内MCM-41/ZSM-3对Cu^2 、Zn^2 、Pb^2 、Cd^2 的吸附率可达90%以上;对等温吸附曲线的回归分析得出Cu^2 、Zn^2 、Pb^2 、Cd^2 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符合Langmuir单吸附位吸附曲线且具有较大的吸附容量。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东部那丹哈达增生杂岩主要由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含放射虫硅质岩组成,并夹有镁铁-超镁铁质杂岩和晚古生代浅海沉积岩.对黑龙江省东部石场、勤得利和胜利农场地区硅质岩分析显示,样品Al2O3、TiO2、CaO、Al2O3/(Al2O3+TFe2O3)及ΣREE整体上偏低,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为纯硅质岩.结合Al-Fe-Mn三角图和K2O/Na2O值,表明该地区硅质岩的形成过程与海底热液作用无关.元素判别图解及地球化学特征揭示,黑龙江东部三个地区的硅质岩形成于大陆坡及边缘海环境.  相似文献   

3.
选取土壤、水系沉积物、岩石、超基性岩、黏土等标准物质,应用混合溶剂与样品质量比为14:1的高稀释比方法熔融制备测试样品,拟合校准曲线,建立X射线荧光光谱(XRF)同时测定硅酸盐岩石样品中18种组分(SiO2、Al2O3、TFe2O3、MgO、CaO、K2O、Na2O、TiO2、BaO、MnO、P2O5、Cr2O3、V2O5、Rb、Sr、Zr、Cu、Ni)的快速分析方法.应用帕纳科Eagon2全自动高频电感熔样机,称取7.0000 g(45Li2B4O7+10LiBO2+5LiF)混合溶剂与0.5000 g样品混合均匀,分别加入氧化剂饱和硝酸铵溶液2滴,脱模剂饱和溴化锂溶液4滴,于700℃先预氧化4 min,再1 120℃熔融9 min制备样片,自然冷却至室温.此熔样方法能保证样品中待测组分熔化完全,并制得表面光滑平整的样片.用国家标准物质验证,测试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T 0130-2006)要求.  相似文献   

4.
皖北新元古代刘老碑组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安徽北部新元古代刘老碑组页(泥)岩中采集了11个样品。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研究区南部的淮南和凤阳页岩样品SiO2、TiO2、Al2O3、K2O、TFeO和CaO含量分别为55.28%、0.87%、15.60%、2.99%、4.01%和5.83%,接近页岩平均值,只是CaO含量稍高。北部宿县地区页岩样品SiO2、TiO2、Al2O3、K2O、TFeO和CaO含量分别为57.01%、1.82%、20.97%、4.85%、3.31%和0.57%,与南部地区相比,TiO2和K2O含量显著偏高,是其2.1倍和1.6倍。刘老碑组页岩REE总量平均为219×10-6,LREE富集,La/Yb为14.2(9.8~18.6),Eu负异常,Eu/Eu*为0.60(0.54~0.63),但是北部页岩有更高的REE总量(295.8×10-6)和La/Yb比值(17.8)。微量元素分析表明,北部页岩中Sc、V、Zr、Nb和Th较高,南部Co和Pb较高。但是南部和北部却有比较一致的La/Sc(2.29±0.15)、Th/Sc(0.69±0.06)和La/Th(3.29±0.20)比值。La-Th-Sc和Th-Sc-Zr/10判别图清楚地表明,刘老碑组页岩形成于大陆岛弧构造环境,岛弧可能位于研究区的南部边缘。北部页岩明显偏高的TiO2和Al2O3含量以及化学风化指数(CIW)表明北部沉积物的源区经历了更强烈的风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藏南彭错林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的岩石化学、常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等研究,探讨了藏南彭错林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研究表明,呈厚层状产出的绿色、棕褐色硅质岩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局部受Fe、Mn矿化,Al/(Al+Fe+Mn)比值小,在Fe-Mn-Al三角成因判别图解中,大部分硅质岩样品落入热水沉积区域,微量元素Sr、Zr、Cu、Zn和Ba含量较高,稀土元素∑REE较低,Ce负异常,Eu正异常,北美页岩标准化后配分模式稍向左倾,体现出热水沉积特征;在沉积环境判别图100×Fe2O3/SiO2-100×Al2O3/SiO2、Fe2O3/(100-SiO2)-Al2O3/(100-SiO2)和Fe2O3/TiO2-Al2O3/(Al2O3+Fe2O3)中,硅质岩样品投影到洋中脊和深海区域,说明形成于大洋中脊和深海盆地环境;硅质岩常量和稀土参数变化特征图显示,在剖面中PCL-1、PCL-5和PCL-7采样位置更接近热液中心;硅质岩的形成与板块的汇聚消减产生的以洋中脊和海底热点为中心的洋壳热水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雅干地区好比如、杭乌拉剖面二叠系埋汗哈达组硅质岩岩石学特征、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硅质岩的成因及其沉积环境。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好比如剖面硅质岩SiO2质量分数为89.83%~94.16%,平均值为92.01%,Al/(Al+Fe+Mn)值为0.49~0.65,平均值为0.56,δCe值为0.87~0.92,平均值为0.89;杭乌拉剖面硅质岩SiO2质量分数为75.93%~90.14%,平均值为86.70%,Al/(Al+Fe+Mn)值为0.68~0.78,平均值为0.73,δCe值为0.89~0.94,平均值为0.90;在Al-Fe-Mn三角图上,样品全部落入生物成因硅质岩区,指示研究区硅质岩为海水生物沉积成因。好比如剖面硅质岩Al2O3/(Al2O3+Fe2O3)值为0.59~0.78,平均值为0.71,MnO/TiO2值为0.17~0.88,平均值为0.41,(La/Ce)N值为1.07~1.25,平均值为1.16,Ceanom值为-0.059~-0.026,平均值为-0.043;杭乌拉剖面硅质岩Al2O3/(Al2O3+Fe2O3)值为0.78~0.86,平均值为0.83,MnO/TiO2值为0.04~0.40,平均值为0.16,(La/Ce)N值为1.02~1.15,平均值为1.10,Ceanom值为-0.041~-0.001,平均值为-0.029;在硅质岩沉积环境判别图上,样品落在大陆边缘型硅质岩区域内,指示研究区硅质岩沉积于大陆边缘缺氧的水体环境。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早二叠世为大陆边缘滨海-浅海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7.
通过具体实例,简要介绍了矿物材料学研究中有关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原理,给出了对硅酸盐体系若干典型过程的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包括:(1)高铝粉煤灰-Na2CO3体系的中温烧结反应和钾长石-石膏-碳酸钙体系钾长石的热分解反应;(2)KA lS i3O8-Ca(OH)2-H2O体系钾长石水热分解-雪硅钙石晶化反应;(3)S iO2-A l2O3-CaO体系微晶玻璃的β硅灰石晶化反应;(4)13X微孔分子筛和MCM-41介孔分子筛对Hg2+的吸附反应。反应动力学研究成果可望对矿物材料制备实验方案优化、工业生产过程的条件控制以及改进矿物材料性能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鄂西南利川二叠纪吴家坪组硅质岩成因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鄂西南利川吴家坪组硅质岩与海相石煤及多层火山粘土岩共生,产海绵骨针及放射虫化石,放射虫组合以泡沫虫类为主,内射球虫类次之,隐管虫类很少,代表外陆棚沉积环境。硅质岩的陆源元素Al、Ti含量较高,热水来源元素Fe、Mn含量较低,Al/(Al+Fe+Mn)值在0.64~0.83之间,平均值0.73。在Al-Fe-Mn三角图中,样品位于或紧邻非热水沉积区,在 SiO2- (K2O+Na2O)、SiO2-Al2O3, (K2O+Na2O)-Al2O3 图解中大多数样品落在火山成因区,少数位于火山成因与生物成因区之间。相对于沉积岩的微量元素丰度,生命元素Mo、V富集,指示热水沉积的特征元素Ba、As、Sc亏损。∑REE较低,∑LREE/∑HREE平均值为3.02,Ce、Eu均轻度负异常(δCe:0.75~0.83,平均值0.79;δEu:0.61~0.95, 平均值0.84),经北美页岩标准化后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近水平。以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硅质岩属火山成因,并伴有生物作用。氧化还原判别指标U/Th、V/(V+Ni)及Ceanom,沉积环境判别指标MnO/TiO2,LaN/YbN 与判别图解100×TFe2O3/SiO2-100 Al2O3/SiO2、TFe2O3/(100-SiO2)-Al2O3/(100-SiO2)、TFe2O3/TiO2-Al2O3/(Al2O3+TFe2O3)、LaN/CeN-Al2O3/(Al2O3+TFe2O3)与∑LREE/∑HREE-100×Eu/∑REE一致表明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缺氧环境。  相似文献   

9.
南堡凹陷深部油气资源丰富, 油气成因研究薄弱.首次采用高分辨质谱(负离子电喷雾离子源(electrospray ionization, 简称ESI)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 简称FT-ICR MS)技术对南堡凹陷原油中杂原子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进行了研究.应用负离子ESI FT-ICR MS检测出9种主要杂原子组合类型, 分别为N1、N1O1、N1O2、N1O3、N2、O1、O2、O3和O4类, 其中N1、O1和O2类在所有样品中普遍存在且相对丰度较高.经研究发现成熟度对原油中N1、O1类化合物碳数分布、缩合度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实验观察到N1类DBE(等效双键数)=12, 15的高低分子量同系物相对丰度参数C16-20/C21-50-DBE12-N1和C20-24/C25-50-DBE15-N1、N1类缩合度参数DBE12/DBE9-N1及O1类缩合度参数DBE8-9/DBE4-O1与成熟度指标Ts/Tm、TMNr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认为它们可作为该区原油成熟度评价指标, 反映烃类演化的热动力学原理.南堡凹陷不同层系原油高分辨质谱特征有明显差异, 指示其可应用于母源岩性质识别.综合研究认为, FT-ICR MS在成熟度评价、油气成因与油源识别等方面地球化学意义显著, 其在油气地球化学理论研究和油气勘探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ZK5钻孔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根据36件沉积物样品的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的相关性、组分含量及某些元素的比值特征,探讨了黄河三角洲ZK5钻孔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意义。应用历史地理学和沉积地质学综合分析方法确定钻孔岩芯沉积年代,将ZK5岩芯沉积物自下而上大致划分为7个层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K2O、Fe2O3、Al2O3、TiO2、Cr、V、Rb元素相互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SiO2与其他元素呈明显的负相关,与P2O5呈弱负相关关系;Sr与CaO呈弱负相关关系;P2O5与Al2O3、Fe2O3、K2O、TiO2、CaO呈弱的正相关。据V/Cr值分析,ZK5钻孔从下往上水体有逐渐加深的趋势,与相关性分析结果相符。根据锶钡比值(Sr/Ba)和镁铝比值102(MgO/Al2O3)分析得出,ZK5孔沉积环境的水体盐度从下往上变化相差不大,属于海相沉积环境,同时有黄河水的注入。通过古气候指示剂Rb/Sr值和MgO/CaO值的分析:ZK5孔从NQ1到NQ7层序沉积时期的气候变化不大,气候相对潮湿。总之,地球化学特征所反映的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分析的结果相一致,说明元素地球化学与沉积环境关系密切,可作为沉积相判别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不同变质程度煤岩纳米级孔隙特征,运用小角X射线散射方法(SAXS),采集镜质体反射率Rmax在0.31%~6.24%的15个样品,基于散射数据获取的煤岩孔隙率、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和分形维数,讨论了煤化过程对煤岩纳米孔隙(0.3~100 nm)结构的影响,并用低温CO2和N2吸附DFT模型结果对孔径分布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Rmax < 0.5 %时,煤岩孔隙率和比表面积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微孔(< 2 nm)含量增长较少,介孔(2~50 nm)和大孔(50~100 nm)含量大幅增加,煤岩表面逐渐光滑;在Rmax=0.5%~1.4%时,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减小,各类孔隙含量均减少,煤岩表面逐渐光滑;在Rmax=1.4%~4.0%时,煤岩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增大,微孔含量大幅增加,介孔和大孔含量近乎稳定,煤岩表面逐渐粗糙;在Rmax > 4.0%后,煤岩孔隙率和比表面积缓慢增加,微孔增长幅度变缓,煤岩表面逐渐光滑。SAXS在0.3~100 nm孔径分布(本次实验范围)中用球形形状因子与低温CO2和N2吸附结果契合度较高,煤中纳米级孔隙率及比表面积主要由微孔贡献。   相似文献   

12.
二元气驱技术(CO2/N2-ECBM)已成为煤层气增产的重要手段,明确CO2/N2在煤层中的竞争吸附规律以及对煤层物性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利用分子模拟软件Materials Studio建立延川南煤层气实际区块温度、压力条件下的煤分子模型。基于巨正则蒙特卡洛(GCMC)方法研究CO2/N2交替驱替煤层气技术中各注入阶段对CH4吸附的影响,明确CO2、N2对煤层孔渗物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CO2注入阶段,煤层中甲烷迅速解吸;煤中气体吸附总量上升,煤基质膨胀效应增强,导致煤的孔隙体积降低。而转N2注入后,由于N2分压作用使得CH4、CO2吸附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当ωN2CO2≤0.6时煤分子中气体总吸附量迅速降低,而当N2饱和吸附后气体总吸附量保持稳定。煤层孔渗物性随着气体吸附总量呈现出迅速增大后趋于平缓的趋势。此外,ωN2CO2>0.6后N2吸附率迅速降低,这会使得产出气中CH4纯度较低,导致后期提纯成本大大增加。因此,当ωN2CO2=0.6左右时,CH4解吸量为最大值,煤孔隙率较高,最有利于煤层气的开发。   相似文献   

13.
本次研究对象为江南造山带西段桂北四堡地区新元古代辉长岩,主要由斜长石和单斜辉石组成,含有少量的橄榄石和钛铁氧化物,表明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斜长石和单斜辉石以及少量橄榄石的分离结晶作用。辉长岩锆石SIMS U-Pb谐和年龄为(830±7)Ma,指示其侵位年龄约为830 Ma。全岩具有低SiO2含量(48.46%~53.99%)、高MgO含量(9.27%~25.22%)、Mg#值较高(62~79)的特征。辉长岩为钙碱性系列岩石,其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和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与典型的弧岩浆相似,具有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2.2~3.7,(La/Sm)N=2.5~2.9)和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的高场强元素(Nb、Ta和Ti)亏损的特征,还具有较高的Th/Nb比值(0.7~0.8)和低Nb/La比值(0.4~0.6)。辉长岩具有负的εNd(t)值(-6.3~-3.0)和正的εHf(t)值(8.0~12.1),指示其源区为亏损地幔,但有富集组分加入。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推测辉长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俯冲构造背景,起源于受沉积物流体交代了的楔地幔。  相似文献   

14.
刘建清  何利  何平  冉敬  何佳伟  陈风霖 《沉积学报》2021,39(5):1305-1319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锌厂沟位于康滇古陆东缘,在剖面测量及样品系统采集分析基础上,建立了该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泥页岩地球化学剖面,为该区筇竹寺组沉积环境、物源分析提供了定量的地球化学数据。研究结果显示:1)筇竹寺组物源主要来自康滇古陆中元古界东川群、会理群砂泥岩、海相玄武岩,并可能有少许同时代花岗岩,形成于康滇古陆东缘大陆坡或边缘海,自西向东呈康滇古陆—潮坪—浅水陆棚—深水陆棚—水下隆起有序变化,工区位于浅水陆棚相;2)稀土元素δCe值、δEu值及微量元素Mo、V含量、(V)N/(V+Ni)N比值、(Cu)N/(Zn)N比值反映筇竹寺组底部为深水陆棚环境,上部总体为浅水陆棚沉积环境,局部水体加深为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总体上该区以浅水陆棚为优势相,并具酸性还原环境特点;3)微量元素Rb、Ba、Ga、V、Zn、Mo、Cd、Sn、Zr有明显的富集。主量元素(SiO2N/(Al2O3N比值及微量元素Ba、U含量、Zn-Ni-Co三角图、U/Th比值、Co/Zn比值表明有生物或热水作用的参与。  相似文献   

15.
贺兰山—六盘山地区是研究华北板块西部大地构造背景的关键区域。在研究区内中侏罗统直罗组地层采集了20件样品,应用全岩分析和ICP-MS方法对采集的样品进行主、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并对其地球化学特征做出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样品中Al2O3/SiO2值介于0.17~0.31之间,平均值为0.25;K2O/Na2O值介于0.77~73.77之间,平均值为9.78;Al2O3 /(Na2O+CaO)值介于0.49~96.00之间,平均值为15.68。上述含量和比值与样品成分成熟度、元素迁移、热液流体影响和风化程度有关。部分元素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能够反映物源及环境的变化。稀土元素值总和(ΣREE)变化较大(132.16~394.47μg·g-1),其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与大陆上地壳(UCC)极为相似,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Eu负异常,Ce异常不明显等特征。结合UCC标准化曲线、La/Yb值、GdN/YbN值、La/Th值和Hf含量,认为直罗组源岩主要为长英质岩石,混杂了少量古老沉积岩和基性岩或者特殊矿物,且后太古界地层提供主要物源。微量元素构造背景判别图揭示研究区中侏罗统直罗组地层的物源区具有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的特征,物源可能来自于兴蒙造山带和祁连造山带。化学蚀变指数(CIA)值和A-CN-K图反映源岩经历了较强的风化作用,但不同区域之间的风化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下扬子地区下寒武统幕府山组底部富有机质黑色岩系的物源属性及源区构造背景特征,在南京幕府山剖面幕府山组底部系统的采集样品,并对其进行地球化学测试与分析。Th/Sc?Zr/Sc图解表明幕府山组黑色岩系未曾经历沉积再循环;通过分析主量元素比值特征、稀土元素(REE)配分模式、δEu、(La/Yb)N及La/Th?Hf和La/Yb?∑REE判别图解,认为幕府山组黑色岩系源岩主要是花岗岩和富含长英质矿物的沉积岩等上地壳长英质岩石,存在基性岩的混入。从物源属性、地质年代关系、华南大陆构造演化历程等多方面考虑,源岩中花岗岩成分主要为新元古时期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岩,物源区为江南古陆(江南造山带)。通过分析K2O+Na2O?SiO2、K2O/Na2O?SiO2/Al2O3、La?Th?Sc、Th?Co?Zr/10和Th?Sc?Zr/10图解,认为幕府山组黑色岩系源区构造背景为被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17.
采用稀土La掺杂的添加方式,优选富铁硬质合金基体的配方,通过基体的力学性质测试以及金相分析确定了YGl5富铁硬质合金的基体配方,确定出最佳稀土La添加量为0.5%质量比。单齿抗冲击试验表明,这种复合齿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室内钻进试验说明,适当配方的稀土富铁金刚石增强型硬质合金复合齿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较强的研磨能力和对岩样的广谱性。同时,通过野外实际钻进进一步说明,这种复合齿钻头具有高时效性。通过调整金刚石的镀覆方式和物质,金刚石浓度以及烧结工艺,来控制复合齿的性能,从而使稀土富铁金刚石增强型硬质合金复合齿钻头具有高时效、长寿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麦哲伦海山群MK海山富钴结壳稀土元素的赋存相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ICP-OES和ICP-MS,分析了麦哲伦海山群西北端MK海山2 170 m水深的MKD23B-3号富钴结壳样品,获得了其剖面上主元素、稀土元素(REE)和Y含量数据,并基于元素含量间的线性相关关系,研究了REE和Y的赋存相态。结果显示:该样品剖面从基岩到表面可划分为5层,第Ⅰ、Ⅱ层为磷酸盐化壳层,第Ⅲ、Ⅳ、Ⅴ层为未磷酸盐化壳层。在未磷酸盐化壳层中,REE和Y主要赋存在δ-MnO2相中;而在磷酸盐化壳层中,REE和Y除了赋存在Fe、Mn氧化物相中外,主要赋存在独立于碳氟磷灰石(CFA)的矿物相态中,可能为稀土的磷酸盐。并提出利用磷酸盐中REE/Y 估算富钴结壳磷酸盐化壳层次生稀土的方法,据此估算了MK海山富钴结壳磷酸盐化壳层次生稀土的量。在该样品中,次生稀土占稀土总量的42%~88%,近一半以上的稀土是次生的,磷酸盐化作用对于REE和Y的次生富集具有显著的贡献;因此解读磷酸盐化富钴结壳的稀土元素(特别是Nd同位素)古海洋记录必须排除次生稀土元素的干扰。  相似文献   

19.
冈底斯印支期构造-岩浆-成矿的研究比较缺乏.以出露在冈底斯隆格尔-念青唐古拉复合古岛弧带的拉隆花岗闪长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其岩石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结果显示,拉隆花岗闪长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3.5±3.9 Ma~225.4±4.9 Ma,形成于晚三叠世(T3),属印支晚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花岗闪长岩体表现出低Ti(w(TiO2)=0.46%~0.73%),富Si(w(SiO2)=63.24%~67.94%)、Al(w(Al2O3)=14.14%~15.85%)、Na(w(Na2O)=2.58%~3.04%)、K(w(K2O)=3.06%~4.89%),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和弱过铝质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岩体稀土总量∑REE为138.62×10-6~255.53×10-6,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斜型,其(La/Yb)N值为8.35~17.90,具明显的负Eu异常(Eu/Eu*=0.54~0.69),无Ce异常(Ce/Ce*=0.92~1.02);微量元素表现出Ba、Nb、Ta、Sr、Ti、P元素亏损和Rb、K、Th、U、Zr、Hf元素富集的特征.岩体的εHf(t)为-6.4~2.5,其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980~1 479 Ma,相当于念青唐古拉群形成的地质时代.拉隆花岗闪长岩体属A型花岗岩,为古老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岩浆产物,并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形成于古特提斯俯冲碰撞形成的岛弧背景下局部拉张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松辽盆地北部林西组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环境及构造背景,对该区黑富地1井所钻遇的上二叠统林西组暗色泥质板岩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主量元素平均质量分数SiO2为65.05%、Al2O3为17.23%、CaO为2.58%、Na2O为2.84%、K2O为3.29%,K2O/Na2O值为0.20~3.48,A12O3/(CaO+Na2O)值为0.41~8.01;稀土元素w(∑REE)值介于80.68×10-6~215.59×10-6之间,平均值为173.41×10-6,δEu值介于0.61~0.88之间,平均值为0.70,表现为Eu的负异常,δCe值介于0.91×10-6~1.01×10-6之间,为微弱的Ce负异常,LREE富集,HREE亏损;微量元素以亏损Nb、Ta、Sr,相对富集Rb、Ba、La、Ce、Pb、Nd、Sm为特征。样品元素分析和物源w(TiO2)-w(Ni)、La/Th-w(Hf)等判别图解表明,林西组沉积物源具有多样性,主要来源于上地壳长英质物源,还有少量来自中、基性岩火成岩物源区。样品微量元素标准化蛛网图,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K2O/Na2O-w(SiO2)、Th-Co-Zr/10、F2-F1构造背景判别图及地球化学参数对比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林西组物源构造背景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可能形成于靠近大陆岛弧的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林西组应形成于海陆过渡相到陆相环境,水体由半咸水逐渐转变为淡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