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腹壁纤毛虫是一种附着在浮游动物上的原生生物,尤其是附着在桡足类和甲壳类上的。而缘毛虫是可以以自由或寄生的形式在世界各沿海地区和港湾处被发现。本研究首次对东印度洋表层至200 m深海域的缘毛类纤毛虫以及其水平分布展开了研究。根据纤毛虫的形态、纤毛结构和茎的形态等的特征,在2014年4月10日至5月13日东印度洋航次的浮游生物拖网样品中鉴定出了五种富腹纤毛虫,海洋钟形虫Vorticella oceanica、交替聚缩虫Zoothamnium alternans、阿拉聚缩虫Zoothamnium alrasheidi、远洋聚缩虫Zoothamnium pelagicum和海洋聚缩虫Zoothamnium marinum。并通过光显微镜和扫描显微镜拍摄的照片,说明了其形态、尺寸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海洋钟形虫和远洋聚缩虫的分布与硅藻(如,密聚角毛藻Chaetoceros coarctatus)和桡足类(如,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等寄主有关,也包括甲藻(如,三角角藻Ceraitum tripose)周围的一些个体。这些附着纤毛虫的分布在东印度洋海域东南区以海洋钟形虫、远洋聚缩虫和海洋聚缩虫为主,而在孟加拉湾北部则有大量的阿拉聚缩虫。这种分布的变化可能是与寄主的分布有关,如桡足类(短角长腹剑水蚤)和硅藻(密聚角毛藻)的分布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虾幼体真菌病和纤毛虫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讨论由链壶菌(Lagenidium sp.)引起的对虾幼体真菌病和聚缩虫(Zoothamnium sp.)引起的纤毛虫病的病原、病理、症状及其防治方法. 试验场地为河北省唐海县一农场育苗室、八农场育苗室及八里滩养殖场育苗室、试验材料为感染了链壶菌病的幼体及附生聚缩虫的幼体.  相似文献   

3.
鲍人工养成阶段养殖环境中的周丛纤毛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了人工养成阶段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外壳的周丛纤毛虫的种类组成和优势类群演变。共观察到3纲9目35属58种纤毛虫,缘毛类Peritrichida的种类最多,有23种。在养成阶段的早期,周丛纤毛虫的优势类群为钟虫类;在养成阶段的中、后期,周丛纤毛虫的优势类群演变为聚缩虫类,其中交替聚缩虫Zoothamnium alternans占绝对优势;文中还对各种环境因子对养殖环境中的周丛纤毛虫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海洋纤毛虫一新种——对虾聚缩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9年对采自江苏赣榆青浦养殖场对虾体表的纤毛虫研究中,发现一大型共栖种,经鉴定系一新种,定名为对虾聚缩虫Zoothamnium penaei nov. sp.。本种特征为:虫体呈罈状,具双层的口围缘,表膜无明显环纹而常为细菌及碎屑物所覆盖,群体中个员大小相差显著,柄为不规则对称式双叉形分枝。模式标本存放于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动物室。  相似文献   

5.
海洋纤毛虫—新种——对虾聚缩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9年对采自江苏赣榆青浦养殖场对虾体表的纤毛虫研究中,发现一大型共栖种,经鉴定系一新种,定名为对虾聚缩虫Zoothamnium penaei nov.sp.。本种特征为:虫体呈Tan状,具有双层的田围缘,表膜无明显环纹而常为细菌及碎屑物所覆盖,群体中个员大小相差显著,柄为不规则对称式双叉形分枝。模式标本存放于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动物室。  相似文献   

6.
利用新洁尔灭和高锰酸钾治疗对虾聚缩虫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缩虫病是对虾养殖中常见的附着生物病害,发病率高,养虾场都有发生,尤以每年7—10月为多。其危害在于:当聚缩虫大量附着于虾鳃和体表时,会妨碍对虾的呼吸、游泳、食觅和蜕壳机能,严重的还会导致对虾死亡。 对聚缩虫病害的防治,目前国内外通常的  相似文献   

7.
为对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对4种缘毛目纤毛虫(双缘聚缩虫、羽状聚缩虫、共栖聚缩虫类似种和拟杯状伪钟虫)迄今不甚明了的部分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在光镜下不同外观的表膜显示了基本相似的超微结构:均由3层单位膜(细胞膜和表膜泡内、外膜)构成,差别仅在于表膜泡的厚度有所不同。(2)大核均为致密性核。核内染色质呈团块状密集排布,核仁数目较少,为椭球状或球状;小核也为致密性结构,染色质呈不规则的凝聚态。(3)帚胚由双层的原生质膜和穿越双层膜并排列紧密的毛基体以及位于中心的肌丝组成。(4)柄内具众多均匀分布、平行于柄肌的微管;柄肌由双层膜包被,其内一侧为高度凝聚的肌丝,另一侧则分布有众多的线粒体。  相似文献   

8.
不同附着基对聚缩虫附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Fursenko1929年;Summer1938年;Johnson1973年;Overstreet1973年对聚缩虫的发生、形态、生活史及与对虾的关系进行过报道,国内宋微波1991,1992年;沈亚林1991年;张秋阳1986,1990年;孟庆显等1980年;冯玉爱等1984年;高爱根等1992年;潘贤渠等1987年,郑国兴1987年;楼丹1987年;刘传损1984年;吴友吕等1992年对聚缩虫的分类、形态、繁殖、生态对对虾的危害、数量监测与防治等方面进行过研究。笔者曾对聚缩虫进行过实验生态…  相似文献   

9.
聚缩虫病是对虾养殖危害较大的一种常见病害。以前报导的多是单养虾塘的防治技术。随着虾、贝混养技术日益提高,混养面积逐年增加,我们筛选出几种对虾、贝无毒害或较小毒性的防治聚缩虫病的药物,并已在生产中推广使用。本文主要报导硫酸铜、福尔马林、新洁尔灭等三种药物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作为系列报道的第二部分记述了黄渤海区共栖于对虾体表的3属15种缘毛类纤毛虫,其中包括8种国内新记录及聚缩虫属的一新种——拟钩虾聚缩虫。文中对所涉种类的形态学特征做了概括性描述及图示,以期为对虾养殖中病原的调查鉴定及进一步的动物区系研究提供一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deals mainly with etiology, pathology, sympotomatology, harmfulness,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treatment of larval mycosis (caused by Lagenidium sp. ) and of ciliate disease (caused by Zoothamnium sp. ) of penaeid shrimp larvae.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1990年在平湖对虾养殖场用几种药物治疗聚缩虫病所做的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和新洁尔灭的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用取自中国对虾养成池人工挂片上的微型污着生物,单胞藻,蛋白胨和几种化学治疗药物在室内水族箱中对中国对虾进行试验,以验证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实验表明:中国对虾体表微型污着生物的组成和数量与加入蛋白胨有关,而与由挂片引入的微型污着生物关系不明显,说明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的主要原因是水环境中的有机物增高,等鞭金藻可作为钟虫、聚缩虫、壶鞘虫等附着性纤毛虫的食物,但实验中其他几种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对我国山东半岛几个盐场中的卤虫的十一种同工酶变异进行分析。其中三种同工酶,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以及四唑氧化酶(TO),表现为多态酶,并且存在盐场内和盐场间的相对变异。该项技术将有助于基础科学的研究以及在水产养殖中用来筛选和辨别卤虫的不同品系。  相似文献   

15.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孤雌生殖卤虫产生的罕见雄体、两性卤虫及其杂交后代 (F1)的酯酶 (EST)、超氧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物酶 (PRX)、碱性磷酸酶 (AL P)、四唑氧化酶(TO)和乳酸脱氢酶 (L DH)的同工酶酶谱表型。对编码 5种酶的 19个位点、35个等位基因的表达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在 EST、PRX和 TO酶谱中既有共显性等位基因 ,又有沉默等位基因的表达 ;卤虫 PRX、AL P和 SOD为单体酶 ,在 EST和 TO酶谱中还存在着二聚体同工酶 ;除 LDH为单态外 ,其余 5种同工酶为多态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对我国山东半岛几个盐场中的卤虫的十一种同工酶变异进行分析。其中三种同工酶,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以及四唑氧化酶(TO),表现为多态酶,并且存在盐场内和盐场间的相对变异。该项技术将有助于基础科学的研究以及在水产养殖中用来筛选和辨别卤虫的不同品系。  相似文献   

17.
水质因子与对虾疾病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l 水质因子与对虾疾病的关系 1.1 温度 中国对虾对水体温度18~32℃都能适应,但总的要求温度变化不宜太大,换水时一般能忍受3℃的急变。而当温度升高时,对虾摄食量减少,伏于底泥纳凉,此时体质下降,抵抗力降低。而此时由于残饵变质,虾塘有机质积累增厚,细菌进入活跃状态,细菌量迅速增加,随着细菌数量的猛增,聚缩虫大量繁殖,使对虾大量  相似文献   

18.
茎苔虫属(Caulibugula Verrill, 1900) 隶于唇口目、无囊亚目、双胞科(Cheilostomata,Anasca, Bicellariellidae)。茎苔虫的群体系由分节的长茎(stem) 和丛状分枝构成。每节为一空个虫。空个虫的前膜细长,侧壁有钙质加厚(Calcareous thickening)。附根一般由茎部始端的空个虫分出。泡状体(vesicles) 或有或无。分枝双列(很少单列),通常呈扇形。大多数种类扇形分枝始端的第一个虫与其后续个虫稍有不同,常呈倒圆锥形。普通个虫(ordinary zooids) 系双胞型(Bicellariella-type) 或草苔虫型(Bugula-type)。双胞型个虫呈陀螺形,前膜短但刺长;草苔虫型个虫细长形,前膜长但刺短而少,或无刺。鸟头体皆有柄,着生位置因种而异,吻和颚骨皆呈尖形,或全无鸟头体。卵胞或有(口上卵胞hyperstomial ovicell) 或无。 茎苔虫属的种可分为两组:一组种的扇形分枝的普通个虫为双胞型,如桑给巴尔茎苔虫C. zanzibariensis (Waters);另一组种为草苔虫型,如杯茎苔虫C.caliculata (Levinsen)。 Busk(1884)把具有双胞型个虫的种归于双胞苔虫属(Bicellaria, s, l.), 而Levinsen(1909)则把具有草苔虫型个虫的种放入草苔虫属。但是由空个虫构成的分节长茎是这类苔虫所特有的稳定特征,因而具有这一稳定特征的种,不能归于双胞苔虫屈和草苔虫属,只能归于茎苔虫属(Harmer, 1926:457)。 茎苔虫属的成员通常栖息在近岸浅海,有的种从潮间带至水深100多米皆有分布,多数为热带-亚热带种,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澳大利亚西部和南部、印度、非洲东岸、中国和日本。此外,还分布在美洲太平洋沿岸(加利福尼亚)和大西洋沿岸(佛罗里达、卡罗来纳、巴西)等地。 本文系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搜集的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后写成,共报道10种,其中3种为中国首次记录,6种为新种。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相似文献   

19.
鳍缨虫属 Branchiomma 物种隶属于缨鳃虫科(多毛纲、缨鳃虫目)。除斑鳍缨虫B.cingulatum (Grube, 1870)和锯鳃鳍缨虫B.serratibranchis (Grube, 1878)外, 黑斑鳍缨虫B.nigromaculata (Baird, 1865)和珠鳍缨虫B.pereraide Silva, 1965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为中国海缨鳃虫科(多毛纲、缨鳃虫目)的麦缨虫属 Megalomma 物种的报道。除模式种麦缨虫 M.vesiculosum (Montagu, 1815)外, 异眼麦缨虫 M.heterops Rerkins,1984和双眼麦缨虫 M.bioculatum (Ehlers, 1887)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