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聂祖美  袁为栋 《气象》1990,16(4):53-53
《气象》1989年第9期刊登了雍延和同志关于《白天栏转记露、霜、结冰等天气现象》(下简称雍文)的文章。雍文对由夜间栏延续到白天栏的露、霜、结冰天气现象的转记问题提出了两个新观点。1、既看露、霜的有与无,又看露、霜的多与少,凡其覆盖  相似文献   

2.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中有10种天气现象不需记起止时间。这10种天气现象中轻雾、烟雾、霾、积雪、闪电、尘卷风生成和消失有很具体的标准划分,但对于冰针、露、霜、结冰四种只有生成的划分标准,没有消失的划分标准。其中露和霜这两种天气现象转记比较难把握。为此,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以下分析。  根据定义:露是水汽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霜融化成的水珠,不记露);霜则是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上述两种天气现象,从定义分析,其生成条件分别是凝结、凝华,生成条…  相似文献   

3.
覃章 《广西气象》2005,26(1):57-5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中有10种天气现象不需记起止时间。这10种天气现象中轻雾、烟雾、霾、积雪、闪电、尘卷风生成和消失有很具体的标准划分,但对于冰针、露、霜、结冰四种只有生成的划分标准,没有消失的划分标准。其中露和霜这两种天气现象转记比较难把握。为此,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4.
露、霜、结冰天气现象综合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思源  傅伟忠 《气象科技》2014,42(3):359-363
通过自动气象站的连续观测资料,结合人工观测的天气现象,根据露、霜、结冰的成因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基本指标作为综合判据。选取气温、相对湿度、地面温度、草面温度和近地面温度作为主要因子,综合考虑降水和天气状况对这些天气现象形成的影响。采用两个气象观测站的分钟观测资料以及人工观测天气现象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经过初选因子和精选指标,利用多要素的组合方法,提炼出自然状态下出现露、霜、结冰现象的综合判别指标,获得了较好效果,拟合率在80%以上。为进一步认识这些天气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规律提供参考,也能为天气现象观测自动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柯金 《气象》1990,16(12):2-2
雍延和同志和聂祖美、袁为栋同志分别在《气象》1989年第9期和1990年第4期发表了有关白天栏转记露、霜、结冰等天气现象问题的文章(以下分别简称雍文和聂袁文),本人对其中的某些观点不甚赞同,想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6.
是记霜还是记露我站是3次观测站,夜间不守班。在春末晴朗的日子里,常有这样一种情况:夜间地面最低温度低于0℃,08h观测时只有露。有些同志认为,夜间最低温度低于0℃,08h有露,夜间必有霜,08h的露是太阳出来后霜融化而成。因此,按规定不记露,只在夜间...  相似文献   

7.
严永红 《气象》1990,16(12):14-14
露、霜是初春、秋末经常出现的天气现象。在实际观测中常会遇到记录这两种现象的许多问题。 一般情况下,在晴朗微风的傍晚,地面温度在0℃以上,空气中的水汽很容易在地面及物体表面凝结成水珠,即露;到清晨地表温度降到0℃以下时,水汽就会在其表面凝华成白色松脆的冰晶,即霜。  相似文献   

8.
刘颢 《贵州气象》2004,28(6):40-41
为准确记录降水量,针对观测无降水天气现象时自记有降水记录的情况,分析如何处理雾、露、霜产生的降水量记录。  相似文献   

9.
霜、露同时出现的原因1995年11月11、12日,我站地面最低温度分别为一0.7和一1.0℃,麦苗上连续两天出现露,其他地表和地物上则出现了霜。这种霜、露同时出现的现象往年这个季节也有。霜、露形成的温度条件不同。前者要求低于OC,后者要求高于0℃。由...  相似文献   

10.
蒲晓虎  马舒庆  梁丽  杜传耀 《气象》2015,41(9):1152-1158
在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中通常采用人工观测的方式来判断结露、结霜现象的发生,人工观测主观性强,观测频次少,工作效率低,不能全面、连续反映结露、结霜过程的特征。本文介绍了一种结露、结霜自动化观测装置,装置工作原理是电容传感器在高湿和低湿情况下电容变化较大,通过测量电容变化引起的频率变化,然后由识别软件来判断结露现象的发生,再结合温度信息以及结冰信息就可以判断结霜现象的发生,从而实现了结露、结霜的自动化观测。通过大量的结露、结霜的对比试验表明露、霜自动化观测装置能够比较准确地识别结露、结霜过程的发生,能够推广到台站业务使用。  相似文献   

11.
李素清 《浙江气象》2000,21(3):47-47
霾、浮尘虽然都是干尘粒浮游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的视程障碍现象。但是两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天气现象霜形成的有利条件和观测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的地面气象观测经验和资料统计分析,对有利于形成天气现象"霜"的天气条件及观测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出一些冬季观测霜的技巧。当测站受寒潮或强冷空气影响时,过程中期(云层消散1-2 d后)最易出现霜;一般情况下,干枯的草面上比生长着的草面上更易形成霜;背风处比迎风处易形成霜。观测时要重点查看背风处及低洼处的草面,尤其是干草面是否有霜形成;夜间可用手电筒照看草面,若有霜,草面上会有一些闪闪发亮的现象,再用手触摸草面,会有一种发硬的感觉。天亮后至日出前,要全面查看一遍观测场及视区内的近地物体上是否有霜,以避免日出后轻霜快速融化而漏记录霜。  相似文献   

13.
轻雾、霾、浮尘、露、霜及远电的识别轻雾、通和浮尘在规范中均规定测站水平能见度的上限<10.ohm。三者区别主要是形成天气现象的物质分别为雾滴、大量极细微干尘粒和尘沙.阳光照射到上述三类物质后散射出不同颜色为辨识标准,但因较难掌握,人们在日常观测中常以...  相似文献   

14.
露与霜是水汽在地面及近地物体上凝结、凝华而成的水珠和冰晶 ,两者形成的天气条件相似 ,均易在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形成 ,所不同的是温度条件 ,温度高于 0℃时形成露 ,低于 0℃时形成霜。在每年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的一段时间内 ,由于地表温度常在0℃上下 ,会出现前半夜有露、后半夜有霜 (水汽凝华或露珠冻结而成 )的情况 ,此时应先记露 ,后记霜 ,而不应记录其中一种现象。但需注意 ,清晨时由霜融化成的水珠 ,不可记作露。勿漏记霜出现前的露@信志红$东营市气象局!山东东营257091  相似文献   

15.
对业务技术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其目的是要得出一个科学的符合技术规定的正确结论。这是我们测报工作中一贯倡导的技术面前人人平等的优良传统。太白县气象局李军同志在学习“陕气资便字第12号函”时,提出了“天气现象记载和转日界的一个疑问”,我们认为这种对业务技术认真探讨的精神很好。为了使测报同行们就这个问题取得共同的明确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将李军的文章和渭南地区气象局提出问题的函一并在这里刊登,供大家学习讨论。最后,省局业务处将就此问题写出技术解答文章。在讨论期仍执行“陕气资便字第12号函”的有关解答技术规定。  相似文献   

16.
杜秀平 《贵州气象》2009,(Z1):134-135
用通俗易记的诗歌形式归纳出云和天气现象的识别和记忆方式,在实际观测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结冰出现漏记或多记现象,有多种原因. 首先是概念不清.<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结冰的定义为:露天水面(包括蒸发器)冻结成冰.对此有人理解为:只有水冻结成冰,才能记结冰;冰在熔化过程中,则不能记结冰.笔者认为此两种情况现象栏均应记结冰.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地面最低温度>0℃、有雾凇和积雪时,观测员漏记霜的问题,从霜的成因,附着物,外形特征说明了霜与露并存;霜与雾凇并存,霜与积雪并存时的判别及其记录方法。  相似文献   

19.
小荷己露尖尖角──记南阳市气象台台长孙长林本刊记者王魁山孙长林,1981年毕业于郑州气象学校。尔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北京气象学院气象专业大专函授文凭。1991年,当他在同届毕业生中第一个被破格晋升为工程师时,他在业务和科研上已开始崭露头角。他撰写的...  相似文献   

20.
赖宗铭 《气象》1990,16(11):2-2
在天气现象的观测中,夜间雨终止后记露,常引起不同意见的激烈争论。 应当指出,从云层下降至地面的液态降水与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因辐射冷却凝结而成的露珠,是两类截然不同的天气现象。一般情况下是不易混淆的。在特殊情况下,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