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简称"非遗旅游")研究对调和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冲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非遗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借助文献信息分析法,从时间脉络、重点领域和主要内容三方面对国内非遗旅游研究进行归纳和述评.结果显示:国内现有非遗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非遗旅游保护与开发辩证关系""非遗旅游发展中的遗产传承""非遗旅游开发机制""非遗旅游利益关系"和"非遗旅游保障体系"五大模块.非遗旅游研究主要聚焦非遗保护、开发与传承,存在研究时间脉络连续、偏重实用主义、与产业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同时也突显出理论研究不足、跨学科合作不充分、研究方法规范性相对欠缺的局限.基于此,寻求前瞻性理论突破、推进非遗传承保护与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应成为未来非遗旅游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2.
以苏南地区5城市为研究对象,建立由基础环境、居民消费、休闲相关产业和特色资源构成的城市休闲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综合测度模型,对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5座城市休闲化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苏南地区城市休闲化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苏州、南京处于领先地位,无锡处于中间水平,镇江与常州则相对滞后;(2)苏南地区城市部休闲化差异较大,休闲相关产业指数较大,特色资源指数较小;(3)苏南地区城市间休闲化差异主要体现在16个二级指标中,其中休闲相关产业指标8个,特色资源指标4个,基础环境指标3个,居民消费指标1个。  相似文献   

3.
旅游开发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生存能力,使其摆脱濒危的困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即由资源禀赋条件、可展示与体验性、遗产地旅游发展条件3个方面的要素组成,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的苏州为例,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评价,共评出三级旅游资源3项、二级旅游资源16项、一级旅游资源29项。主要结论为:产品衍生性、展示适宜性、是否具备可观赏性、遗产保护情况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否能够成为旅游资源;可展示与体验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水平高低。手工艺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传统医药的旅游可开发性较差。本文构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可为旅游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筛选和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市区和97个县级地区为评价单元,基于昂普理论,从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空间载体综合景观、投资环境3个方面建立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模型,以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并以ArcGIS 10.0叠加分析将单项测评结果综合为总评价值.结果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利用必须与有形的物质景观结合;手工艺、民俗和表演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重要性远高于其他类;在微观层面,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较高的地区仅有1个市区、5个县,等级列前5位的地区只占22.2%;在区域层面,中部和南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远高于北部地区,且上党、晋商、河东文化区和省边界附近的传统聚落集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潜力突出.  相似文献   

5.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要素价值、影响力、保护价值及生态敏感度4个目标层19个指标,利用AHP方法构建非遗旅游资源评价体系.通过对皖东地区旅游直接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居民及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其对非遗旅游资源评分值.政府对非遗旅游资源的评价最高,当地居民和经营者的评价基本相同,游客的评价最低.政府机构是地方非遗开发保护和传承的主导者,应积极引领发挥其最大旅游效益;当地居民和经营者是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参与者,应积极提高自身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主动意识;非遗地域差异明显,游客对其相对生疏,建议重点开发能让游客参与其中的非遗旅游活动,不同群体在开发利用非遗旅游资源方面各尽其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旅游开发对提高区域非遗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ArcGIS分析京津冀区域非遗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国家5 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京津冀区域非遗整体呈集聚性分布,但区域差异明显,并呈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逐渐向外围区县扩散减少的分布格局;2)各类型非遗在结构及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差异,结构上以传统技艺类非遗为主体,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舞蹈类等为支撑,空间分布上传统戏剧、传统音乐、民俗类非遗资源差异最大;3)距所属城市中心越近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缓冲区内的非遗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最后从明确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重点类型、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非遗文化特质和旅游差异性、借势国家级旅游品牌四方面对京津冀区域非遗保护及旅游开发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决定在“七五”(1986—1990年)计划期间,把北京、上海、广州和海南岛、西安、杭州、桂林和江苏(含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京)列为我国七个重点旅游城市和地区(以下简称“七重”)。这对于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七重”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特点,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发展战略,是一个十分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顺法  徐鹏飞  马培龙 《地理科学》2021,41(9):1598-1605
以江苏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方法将非遗的时空分布可视化,并探讨其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江苏非遗在时间上呈“迂回向南”发展轨迹,其数量和类型在不同阶段具有明显差异;在空间上呈聚集性分布,分别在苏州、扬州、南京、常州、镇江和南通形成6个高密度核心;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得知河流水系、政策导向、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因素对非遗的时空分布有较大影响。由此得出重视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非遗纳入文化生态系统内整体性保护、正视非遗与经济合理互动等启示。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旅游资源,适宜的旅游开发方式有利于统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而这需要通过旅游市场来检验.此次研究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等方法,对秭归屈原故里端午节进行RMP分析,并从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设计一系列产品,进行问卷调查,定量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设计旅游产品的适宜性.基于RMP-M'P'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细分与旅游六要素对接的旅游产品适宜性评价模式,既可以指导端午节的旅游开发,又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模糊评价法建立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天津传统表演艺术、工艺美术和民俗三类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风险进行评价。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风险整体处于较低水平,适宜旅游开发;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风险不同,民俗类旅游开发风险最高,工艺美术类次之,传统表演艺术类最低;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客体风险都很高,环境风险相对较低,主体风险最低。在开发过程中应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风险予以不同程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英美文化研究与新文化地理学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周尚意 《地理学报》2004,59(Z1):162-166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内地文化地理学是在引进国外文化地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审慎地借鉴国外文化地理学的发展经验,无疑会促进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作者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英美新文化地理学的两个特点,第一方面涉及景观分析的视角,首先新文化地理学不再侧重景观的形态研究,而是试图将景观的概念与其历史发展联系起来;其次,它注重分析景观的符号学意义,研究景观是由哪些符号构成了可供阅读的文本;第三,传统文化地理学对景观的研究集中在乡村地区,而新文化地理学则更多地研究城市的文化景观;第四,新文化地理学的景观研究具有很强的文化政治倾向.第二方面涉及文化的空间性.新文化地理学还将文化视为空间过程的媒介,强调文化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过程中,并决定着我们生活的空间性实践.所以新文化地理学重视空间,认为文化是通过空间组成的.作者还介绍了英美文化研究,并将之作为新文化地理学出现的学术背景.最后提出一个观点供读者讨论,即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流派,而非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因为它以文化理论作为分析所有人文现象空间性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2.
文化地理学     
1.人类社会组织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2.人文地理学的划分涉及到人类文化要素和包括空间环境在内的相互作用。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远在希里多德(为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和斯特雷波(是古希腊地理学家)时代的学者有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认知-情感-意动”理论框架,引入旅行生涯模式理论,构建了包括旅游者感知文化距离、感知新奇、感知文化风险、文化体验意愿和旅游经验等构念在内的模型,以2个典型民族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广西龙脊梯田和贵州肇兴侗寨为案例地,运用PLS-SEM工具检验结构模型,结果表明:1)认知阶段对情感阶段的影响显著,即TPCD正向影响感知新奇和感知文化风险,情感阶段对意动阶段的影响亦显著,即感知新奇正向影响文化体验意愿而感知文化风险负向影响文化体验意愿;2)感知新奇与感知文化风险在TPCD对文化体验意愿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该结论验证了旅游者文化体验意愿产生的心理过程遵循CAC理论模型,这是一个认知影响情感进而影响行为意愿的递进过程;3)认知积累在认知阶段对情感阶段影响路径中的调节作用部分显著,即旅游经验负向调节TPCD对感知文化风险的正向影响,但在TPCD对感知新奇的正向影响过程中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结论表明,感知文化距离在特定的国内旅游情境下同样对旅游者行为意愿有显著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旅游文化距离研究的对象范围。  相似文献   

14.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目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还存在一些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为了提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试图提出一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17.
《The Journal of geography》2012,111(4):220-223
Abstract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teaching strategies to explore cultural universals. Traits that contribute to distinguishing one culture from another can be classified into general categories that all cultures share. Students identify universals in their daily lives and then compare and contrast different cultural perspectives through an exploration of these universals. Computer technology provides access to images and information about other cultures that might be used to increas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perspectives. The Internet provides a vehicle for classrooms to exchange cooperative creative writing stories that allow students th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different cultural perspectives through the eyes of other students around the world.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establish and conduct a classroom exchange project over the Internet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18.
19.
文化景观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化景观已被列为第4种世界遗产类型,虽然文化景观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景观、文化景观和景观文化的基本概念仍未达成一致,阻碍了文化景观研究的深入。对文化景观的起源与变迁、感知与解释、构成与类型、保护与利用4方面的理论方法进行综述,认为国内外文化景观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国内的研究不仅落后于自然景观,而且与国际研究水平有较大差距。建议从文化景观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研究氛围和注重对实际问题的解决5方面推动文化景观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