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万正 《地震研究》1989,12(3):234-240
本文对1988年6月四川省道孚八美(即乾宁)4.5、5.0、4.0级地震前后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地震参数、P波初动解、余震序列和前兆变化的分析及未来地震危险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地震间隙图像与地震大趋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几个区域的地震间隙图像特征及其与地震大形势的关系。本世纪60年代前全球 历了大震活跃期,地震间隙基本保持平稳均匀分布,之后活动减弱、转平静。  相似文献   

3.
1969年渤海7.4级大震前后的区域地震活动图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与总结了1969年渤海M7.4大震前后地震活动图象特征,包括大震序列的时空分布及前兆地震活动图象特征、大震等距迁移、主要间隔缩短、共轭断层蠕滑、小震成带、诱发前震现象,地震触发响应系数异常十分显著。指出地震相互作用和自组织性为中长期地震预报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杨继登  范杨 《华南地震》1998,18(4):41-49
分析了1995 ̄1996年发生的云南孟连西7.5级、武定以北6.5级和丽江以北7.0级三次强震前云南及邻近地区出现的地震活动背景性异常,包括地震空区、条带、小震群活动、地震窗口、诱发地震、强震原地复发以及迁移等特征。对地震活动期的分析表明,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后云南地区处于强震活动高潮期,1993年区内发生5.0 ̄6.3级地震7次,达到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预报指标。这些地震活动背景异常为这3次强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及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震知识应用于社会领域,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地震科学的影响。从地震预报、工程地震、震害预测、震灾评估、地震宣传和地震速报与应急等方面讨论了地震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科学具有重要手社会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进一步加强地震震源、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预报等学科的研究,并展望了共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新沂-泗县地震危险区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深浅部构造对比研究、构造解析技术,结合历史地震资料、中强震观测资料分析、地震活动性分析结果,探讨中强震过渡区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韵律的研究途径,圈定出新沂—泗县地震危险区。对该危险区进行立体综合剖析,推演出未来中强震发生的空间部位,并预测了该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震源深度、震级、地震长轴衰减方向、地震复发间隔等参数。  相似文献   

7.
苏鸾声 《内陆地震》2000,14(1):78-83
根据地震期幕活动的特点,及对东北深震与华北、黄海和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得出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第5轮回的强震活跃幕还未结束,还将延续3~5年的时间;今后几年大陆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仍然存在,华北、黄海的6级地震活动也有可能增强。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震活动性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与我国地震活动性有关的地震资料、地震的地理分布、震源深度分布、地震的时间进程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简要评述;并对研究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台湾地震的成因。表明了观点。  相似文献   

9.
1948年山东威海地震再调查和参数校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4 8年 5月 2 3日山东威海附近发生一次强烈地震。李善邦先生将该地震震级定为 6级 ,震中位置定为北纬 37 7°、东经 1 2 1 9° (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1 971 ) ,该位置位于海中。在此以后的各种版本地震目录中 ,都沿用了这一震中位置。自 1 983年以后的各版中国地震目录中 ,又同时给出了微观震中 (顾功叙等 ,1 983;谢毓寿等 ,1 985、1 989;汪素云等 ,1 999)。微观震中为北纬 37 2°、东经 1 2 1 8°,在陆地上 ,位于文登西。宏观和微观震中之间相差 0 5°。同一地震同时给出两个震中位置 ,且相差较大 ,在认识和应用等方面造成了…  相似文献   

10.
丁鉴海  姜秀娥 《中国地震》1989,5(1):88-88,90
1.我国地震活动概况及特点 1988年我国共发生M_s≥5地震56次(大陆地区43次,台湾地区13次),其中6.0—6.9级地震7次(大陆地区5次都为余震,台湾地区2次),大陆地区7.0级以上地震3次,最大为11月6日云南澜沧7.6级地震。台湾地区最大地震为10月16目的6.2级地震。如果不计算唐古拉山、澜沧—耿马震区的余震,我国共发生5.0级以上地震37次(大陆地区24次,台湾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