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吉林长白山天池火山岩年代-40Ar-39A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分析了长白山天池火山岩的类型及年代学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对白头山期两期粗面岩进行了Ar-Ar年代学研究,确定了这两期火山活动的时代分别为123±7和123±10千年.文章还讨论了全新世天池火山喷发的环境意义及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白头山火山公元1199/1200年喷发的火山气体总量估算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在较系统地研究了白头山火山公元1199/1200年喷发物的基础上,利用“岩石学方法”(Petrologic method),估算出此次喷发向大气圈输送了109.88 × 10~6t HCl,196.80×10~6tHF,1477.84×10~6tH2O蒸汽,23.14×10~6tSO2和35.43×10~6tH2SO4气溶胶.如此大量的火山气体及气溶胶进入大气圈直至平流层,可能会造成气候与环境改变.  相似文献   

3.
中国晚新生代火山和现代高温水热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的晚新生代火山并不罕见,它们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东南沿海、台湾北端以及昆仑山区和云南省腾冲县境内.前二区为大陆板内火山,以喷出碱性系列为主.台湾北端是中国唯一的酸性火山岩区.昆仑山和腾冲火山则为陆-陆碰撞型板缘火山,以喷出钙碱系列为主,但昆仑山区以南既有碱钙系列,又有碱性系列.五大连池和白头山等板内火山虽然年青附近却不存在高温水热活动;西藏南部存在板缘高温水热活动,却没有任何近代火山.这一现象表明,地表火山未必是西藏地下存在高温水热资源的必要条件,壳内局部熔融也许是藏南高温水热活动的可几热背景.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序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白山天池火山周边的11个钻孔资料揭示了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喷发序列和岩浆演化过程.天池火山的喷发序列分为3个旋回:早期旋回喷发于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对应着周边地区的造高原喷发,天池火山熔岩盾主体开始形成,岩浆演化顺序是粗面玄武岩到粗面岩;中期旋回是早更新世的玄武岩浆演化到粗面岩和粗安岩(相当于小白山组);晚期旋回是从更新世到全新世,老房子小山组的玄武岩演化到白头山组粗面岩及碱流岩.在粗面质岩浆喷发过程中,有寄生火山的玄武质岩浆伴随喷发.全新世内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主体由碱流质火山碎屑堆积物构成,松散堆积物的钻孔堆积层序表明,天池火山在全新世至少发生过两期巨型造伊格尼姆岩喷发.  相似文献   

5.
使用中国地震台网88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记录的连续波形垂直向分量, 进行了中国大陆背景噪声强度时空分布研究, 得到了中国大陆周期为10 s的背景噪声强度的时空分布图像。 背景噪声强度的时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变化特征, 研究表明2011年1~3月间的背景噪声强度最高。 背景噪声强度空间分布显示, 中国大陆背景噪声强度呈现明显的分区特性, 其分布与地质结构无明显相关性, 表明背景噪声场的强度高于场地效应。 其中, 东南沿海地区的背景噪声强度最大, 向内陆地区逐渐衰减, 至青藏高原地区背景噪声强度减至最小。 这种方向性的强度分布很可能与菲律宾和太平洋的潮汐等因素有关, 受印度洋的影响不大; 而到新疆地区, 背景噪声的强度又有一定程度增加, 表明这一地区的背景噪声主要不是来源于中国东南海域, 而是来自于欧亚大陆内部。 本研究得到的背景噪声强度可以为多个地区的微震强度提供基础数据资料, 也可以为背景噪声互相关的地震学研究提供参考。 更为重要的是, 还可以为基于背景噪声提取面波衰减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进而实现从背景噪声中提取面波衰减。  相似文献   

6.
钢筋混凝土框架角节点抗剪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6个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角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调查了高强度节点箍筋、双向加载等对节点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节点强度试验值为规范设计值的85%左右,设计式应导入强度降低系数。高强度箍筋对节点强度提高影响很小,在节点强度设计时可忽略不计。双向加载的节点强度只有单向加载时的80%,节点抗震设计时角节点应作为所有边节点中最不利情况考虑。楼板虽然可以提高梁的强度及刚度,但对角节点强度及最大荷载后的节点延性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因黄泛区粉砂土与其他地区有较大区别,对其动强度和抗液化强度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开封地区粉砂土的动强度和抗液化强度进行研究,选定围压、干密度、细粒含量作为影响因素,通过动三轴试验得到其动强度曲线和抗液化强度曲线,分别分析三个影响因素对黄泛区粉砂土动强度和抗液化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泛区粉砂土的动强度和抗液化强度随围压和干...  相似文献   

8.
传统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地震波动强度变化进行数学建模分析与仿真时,对地震波动强度变化的数列进行仿真分析时,忽略了地震波动强度的时间属性对结果的影响,导致分析结果准确性较低。本论述提出新的地震波动强度变化数学建模分析与仿真方法,通过地震波动强度序列的经验分布确定门限自回归模型的门限值,依据该门限值、AIC最小准则以及最小残差平方等方法获取地震波动强度序列的门限自回归模型,分析自回归模型的极限环和振荡的属性特点,得到地震波动强度变化的初步数值模拟结果。本论述构建了基于均生函数的地震波动强度序列的数学模型,通过均生函数数学建模方法拟合地震波动强度时间序列,依据时间序列基于双评分准则选取拟合周期,实现地震波动强度的数值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地震波动强度变化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高层RC框架结构罕遇地震下的易损性,设计了一个7度区典型11层RC框架结构。采用IDA方法进行时程分析,以地震动峰值地面加速度和结构第一自振周期对应的谱加速度为地震动强度指标,最大层间位移角为结构损伤指标,分别得到了单一地震动强度和双地震动强度参数下的IDA曲线和失效概率,绘制了双地震动强度参数下易损性曲面,并对单一地震动强度和双地震动强度参数下的易损性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罕遇地震下,采用双地震动强度参数结构失效概率明显低于采用单一地震动强度参数结构失效概率;对高层RC框架结构,采用双地震动强度参数进行易损性分析反映的地震动信息更全面;采用双地震动强度参数得到的结构失效概率公式更能真实量化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失效概率。  相似文献   

10.
杨博  董运洪  韩月萍 《地震》2010,30(2):112-120
本文利用GNSS等观测所获得的地壳位移速度结果并应用数值逼近理论, 提出了具有解析式的形变强度分析与计算方法。 根据形变的性质或类型将它们分别定义为形变强度、 水平形变强度、 水平剪切形变强度、 水平张压形变强度、 垂直剪切形变强度。 文中最后以GNSS 1999—2007年观测数据所产生的运动结果为例, 分析了川滇地区的地壳运动和形变, 并给出了不同性质形变强度的空间变化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地震、形变、火山气体地球化学等观测结果表明2002~2005年长白山天池火山经历了1次扰动事件。长白山站地震台(CBS台)记录到了扰动事件前后连续稳定的宽频带地震观测资料。前人的观测研究结果认为长白山天池火山扰动期间的火山地震类型主要为构造型火山地震,伴随少量的谐频型地震。本文通过匹配滤波技术,对1999~2007年扰动事件前后CBS台单台三分量地震观测数据进行模板扫描,获得3763个清晰的火山地震事件,其中谐频(HS)事件125个,构造(VT)事件3618个,并发现长周期(LP)事件20个。进而将火山扰动期间火山地震事件分为3种类型:构造型事件、长周期事件和谐频型事件,并提出2002~2005年长白山天池火山扰动机制模型:深源地震-火山能量传递模型,即汪清深源地震能量释放和传递,引发长白山火山区岩石圈应力状态波动。地幔岩浆房受应力干扰后,岩浆通道打开,少量岩浆侵入地壳岩浆房。岩浆混合脱气导致地壳岩浆房升压,引起顶部岩石微破裂,产生构造型火山地震,气体和流体填充这些裂隙,从而产生LP和HS型火山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12.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volcanic products during 1199-1200AD eruption of Baitou Mountain (Baitoushan), the released volatile content was estimated by comparing Cl, F, S, H2O concentrations of undegassed glass inclusions with those of degassed matrix glasses. The calculations show that volatile yields, released from the melt, are 109.88×106 ton of HCl, 196.80×106 ton of HF, 1477.84×106 ton of H2O, 23.14×106 ton of SO2, which could have formed 35.43×106 ton of H2SO4 aerosol in the atmosphere. They could have substantial effect on paleoclimate and paleo-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3.
“十五”期间吉林省地震局建成了由1个区域台网中心,36个数字化地震台站组成的测震观测台网和火山观测台网。应用SDH光纤实现数据实时传输,有效提高了吉林省区域地震监测、应急速报能力,填补了吉林省数字化测震台网的空白。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 From the records of Wudalianchi volcanic group eruption in 1720~1721 obtained from the Man ethnic group files of Heilongjiang General Yamen in Qing Dynasty (WU, 1998; CHEN, WU, 2003), we have discovered the eruption time, state, material and scale of Laoheishan and Hu-oshaoshan volcanoes, as well as numerous seismic records. These historical materials are discov-ered for the first time although the study on Wudalianchi volcanic group has a long history. These earthquakes co…  相似文献   

15.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volcanism and seismicity prior to the occurrence of several great interplate earthquakes in the circum Pacific area has been examin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underthrusting in detail. The locations of the epicenters of the great earthquakes have been examined in terms of locations of concentrated volcanic and seismic activity in a short time period in order to determine if there is 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activities, and whether such relationships can be used to refine the underthrusting model. The study shows that in most cases, (1) there is no volcanic activity in the vicinity of the epicenter of the great earthquake and (2) maximum volcanic activity is localized, i.e., volcanoes adjacent to one another exhibit considerable activity in a short time period. Very little systematic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hree parameters is observed although in most cases, there is no volcanic activity at the time of maximum earthquake activity. Locations of active volcanoes and earthquake activity, during the five years prior to the occurrence of the great earthquake, do not appear to be a guide to the epicenter of the great earthquake. This study therefore suggests that although there is tempo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maximum volcanic and seismic activity and the occurrence of great earthquake, there appears to be no systematic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hree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16.
腾冲火山地震群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 1998 ,1999和 2 0 0 2年腾冲火山区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的 3期观测资料 ,从中选择出 30个与岩浆活动有关的地震事件 ,这些事件主要以地震群的形式出现。从地震群的时空强分布特征、各观测台的地震波记录特征、震源参数和震源机制等方面 ,分析研究区内火山地震群的活动与岩浆囊体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 ,腾冲火山区存在 2个岩浆囊体 ,一个位于北纬 2 5 0°~ 2 5 1° ,东经 98 4 2°~98 4 8° ,深度约 4~ 6km ;另一个位于北纬 2 4 9°~ 2 5 0 5° ,东经 98 4 5°~ 98 5 5°,深度约 8~ 14km以下。地震群活动主要围绕在岩浆囊体的周围 ,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岩浆囊体的存在主要控制了腾冲南部火山区的地热活动及微小构造破裂  相似文献   

17.
总结2015年以来、2010年以来和1980年以来祁连山地震带活动增强指标,得到祁连山地震带5年、10年以及40年尺度的小震频度预报效能。祁连山地震带ML2.0以上地震月频度持续增强的异常出现时间在3个月以上,异常出现后1~3个月,祁连山地震带及边邻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以及青藏高原东北缘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高。作为短期预报指标,祁连山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增强对甘肃及边邻地区的地震预报工作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1993年10月26日青海托来6.0级地震前河西祁连山中西部的波连比异常并进一步讨论了中短期预报指标。通过托来地震研究得到,波速比低值集中区边缘与低波速比异常值地震条带交汇区可能为未来主震位置,波速比低值在多次中强震后仍然继续异常以及波速比在震前1─6个月显著回升可分别作为较强地震趋势异常和地震发生的短期指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同类型火山地震的波形,提出了相应的震源模型.然后发展了计算层状介质理论地震图的部分分离变量—有限差分方法,其最重要的环节是引用了吸收边界条件,使计算工作得以简化.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火山地震的理论地震图计算.最后,本文给出了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20.
强烈地震激发的地震波信息非常丰富,高频信息能量部分会在小范围短时间内迅速衰减,而低频信息特别是较低频信息能量部分则衰减较慢,会绕地球很多圈后才会消耗殆尽,从而激发地球的自由振荡.虽然地球自由振荡的固有频率不变,但不同震源机制的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频率成分会随着震级、震源机制、方位等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别.本文利用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Mw7.8)地震这两个能量震级相当但震源机制不同的地震,基于地震波传播理论,考虑横向各向同性PREM地球模型并融合Crust2.0地壳模型、S20RTS地幔模型及PREM径向衰减模型,利用谱元法结合高性能并行计算,对这两次强烈地震激发的全球地震波传播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它们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频谱特征差异.计算结果显示了汶川地震的逆冲-走滑特性及昆仑山地震的水平左旋走滑特征.利用理论计算得到的地震波动记录进行功率谱密度估计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这两次强烈地震释放的低频信息能量大小相当,但总体上看昆仑山地震释放的能量略小于汶川地震的.对比分析表明,不同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模式在同一台站处的发育程度不同;同一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在不同台站处记录到的振型频率成分也有很大差异.对于不同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有一些频率成分共同出现,表现为地球自由振荡功率谱能量均较大;也有一些振型由于相长干涉,仅在某些地震中被激发而得以良好发育,表现为功率谱能量明显较大;而一些振型由于相消干涉,在一些地震激发方式下被压制,表现为功率谱能量明显很小,甚至接近于0.计算结果清楚地显示了不同地震激发方式下地球振荡模式丰富而复杂的特性,需要对不同地震激发的地球振荡信息进行综合深入的分析,才能对地球内部结构尤其横向不均匀特性给予全面的科学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